首页 / 正文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八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 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勇力菩萨先行品第二十一

尔时世尊与诸菩萨声闻大众游止鹫峰山中。于日后分离本住处。为诸大众随宜说法。

时阿阇世王。知佛世尊已复山中。宫嫔眷属并王舍城中六万人众。各持种种上妙香花涂香末香等诸供养。出王舍大城诣鹫峰山佛世尊所。到已头面顶礼佛足各住一面。时阿阇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诸所作随宜安处。我子来白父王。当知世尊大师。于金刚手菩萨宫中。赴请已竟。今已还复鹫峰山中。我乃思念。希有世尊。佛于一切众生。大悲随转。于众生聚中无一众生如来世尊起厌舍者。于旷野大城金刚手宫中。赴请受供还复来此。广为众生成熟利益世尊。彼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甚为希有。具大威力。能善宣说如来法律生大欢喜。而金刚手者。往昔曾于何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植种德本。乃能成办如是辩才。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当知。彼不种善根众生。于如是事极难信解。而彼决定种善根者。乃能于此生其信解。大王。假使十方如殑伽沙数等诸世界。尚能算数知其边际。彼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于佛世尊所亲近供养。修诸梵行成就辩才。假使诸佛世尊而亦不能算其边际。以是缘故。大王。当知昔因缘者。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于前广大无量不思议劫。时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号曰多闻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极严。劫名无毁。时彼世尊。为彼清净大菩萨众宣说正法。彼佛告言。诸善男子。汝等当知。若有菩萨能发大精进者。即于身命而悉舍弃。时彼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勇力。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佛所言。若有菩萨发精进者。即于身命而悉弃舍。如我解佛所说义。菩萨若生懈怠。岂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能发精进诸菩萨者。于生死中不起厌倦之意。而彼菩萨。于生死中常当称赞不乐涅槃。但为成熟诸众生故。世尊。菩萨勤行为利众生故。具精进信解。于生死中自得其乐。不乐涅槃之乐。所以者何。菩萨为利诸众生故。随其所应诸有施作。亦随所应皆获其乐。若住涅槃而何能作。是故诸菩萨于生死境界中自得其乐。而即不取涅槃境界。世尊。菩萨于生死境界中所得乐者。谓即勤行利众生故。而常得见无量诸佛。常闻无量清净正法。常能成熟无量众生。菩萨以住生死境界故。即能随入众生境界。而于涅槃境界之中不著舍行。菩萨住生死境界者。以怖堕于非境界中。何以故。非境界中不复能作利众生事。不能安住如来境界。以不能住如来境界故。不能长养一切众生。此中何名非境界邪。所谓声闻缘觉之地。若乐住者即弃舍众生不能成熟。何以故。声闻缘觉境界是为菩萨非境界故。以声闻缘觉怖畏生死。若能摄受无量生死者。唯除清净大菩萨尔。是故菩萨能于生死境界中住。大王当知。时彼多闻如来赞勇力菩萨言。善哉正士善说此语。复善尊重菩萨境界所作诸行。而不复堕非境界中。勇力菩萨白彼佛言。云何是菩萨自境界邪。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萨自境界者。谓能摄受无量生死不生怖畏。称赞菩萨广大胜行。而不乐住声闻缘觉之地。以无碍智和合三界。若损若益能善增长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众德本。而复能以尽智成就无尽福行。虽观无生而善成办有生之法。虽知无众生。而善成熟一切众生。虽知诸法离性。而善摄受正法。虽知诸佛国土自性如空。而以妙智严净佛土。虽观诸佛法身无相。而善勤求如来所有殊妙相好。虽观诸法本无造作。而以妙智于众德本所作精进。虽观有为法不实。而于诸事业少求少作。复能善为一切众生随宜施设。虽观身心离著。而以妙智说法无厌。虽离愦闹而从禅定所生不著禅味。虽复觉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随诸众生。种种行转善说法要。虽知无生。以智善思普摄三有。虽以智观诸法皆空。而善护所得之果。虽观声闻缘觉境界。而善求如来解脱轻安之法。虽不厌舍诸菩萨行。而常善观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为彼诸菩萨自境界门。复次大王。彼时勇力菩萨。于彼多闻如来所。闻说如是清净境界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希有世尊。能善说此诸大菩萨自境界门清净正法。如我解佛所说义。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萨。入一切法自境界门。譬如虚空。一切色象境界普照无著。一切色象亦无障碍。虚空境界亦无障碍。具善巧方便菩萨亦复如是。现前觉了彼一切法自境界故。又如虚空普照一切色象境界而无障碍。所有一切毒树药树棘刺之树花果香树。彼等一切生长于空。然彼虚空无染无净无违无顺。具善巧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从慧出生彼一切法自境界门。谓异生法有学法无学法缘觉法菩萨法如来法等。何以故。彼一切法现所证故。又如世间草木丛林。而火不能为其作护。何以故。火若上腾悉皆烧爇极炽焰故。菩萨亦复如是。于一切法自境界中。慧光发明极炎炽故。又如金刚坚固之身。火不能烧刀不能断。毒不能中他力不能伏。菩萨亦复如是。非声闻习非缘觉习。非一切众生诸烦恼习。而能染故。菩萨随诸习染。悉以勤行增上慧力。咸开晓故。又如水清摩尼宝珠。而能清彼诸浊水故。菩萨亦复如是。以胜慧宝普能清净一切众生诸烦恼垢。又如有药名曰离毒。不与一切恶毒同处。而能息除一切毒故。菩萨亦复如是。具方便慧力故。不与一切众生烦恼及自烦恼而共同处。复能止息一切众生诸烦恼毒此如是等皆是一切法自境界门。大王。当知彼勇力菩萨说是法时。有八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萨得无生法忍。大王。当知彼时多闻如来法中勇力菩萨者岂异人乎。即此会中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是。此大士者。能于彼时被坚固精进之铠。于多佛所亲近恭敬深种善根。

阿阇世王问答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时阿阇世王。即起是念。此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右手所持大金刚杵几何轻重。而秘密主。有大力势能善执持。

时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知其所念。即告阿阇世王言。大王。当知此金刚杵亦轻亦重。王言。以何缘故亦轻亦重。金刚手言。为欲调伏憍慢贡高诸众生故。此杵即重。为示无慢正直诸众生故。此杵即轻。

时金刚手菩萨。即以所持大金刚杵置之于地。当置地时以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即告阿阇世王言。大王。汝今宜应以此地中大金刚杵而自举之。时阿阇世王。即时以自坚固勇力。欲举其杵竭其力势。不能动摇一毛端量。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昔曾于战阵之所。取被甲大象。一手执持举掷于远。此金刚杵其量微小。我今竭自力势不能动摇。况复举邪。以何缘故其事如是。佛言大王。无自恼心。此金刚杵至极重故。

时阿阇世王。即白帝释天主言。憍尸迦。今宜举此地中所置大金刚杵。时帝释天主。即时以自勇猛神力欲举其杵。尽竭其力不能动摇。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若与彼阿修罗王。斗战之时我力坚胜勇锐无敌。右手取彼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所有大车。量广七百由旬。我时执持如迅风行。此金刚杵竭自势力不能动摇。岂非世尊广大威神所制止邪。佛言。憍尸迦。此亦非我神力所制。但为彼金刚杵至极重故。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须弥山王至极重邪。天主白佛言。须弥山王至极重大喻所不及。佛言天主。此金刚杵金刚所成。重复过彼须弥山王。而金刚手菩萨。能以此杵掷碎轮围诸山。犹如糠秕。以其金刚大力势故。

尔时帝释天主。即白尊者大目乾连言。佛说尊者于声闻众中神通第一。愿今尊者。举此地中大金刚杵。尊者大目乾连即自思念。我若于此人天大众之前。不能举动此金刚杵。岂非于我生慢心邪。作是念已运自神力。方欲前举彼金刚杵。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海水腾涌大地普皆怖畏振击。唯金刚杵不动不摇。是时尊者大目乾连。前诣佛所顶礼佛足。作是白言。佛说我于声闻众中神通第一。具大威神名称力势。能以四大海水置于掌中。亦能转此三千大千世界。犹如有人以一金钱转于指端。又能空中止其日月。制彼威光不令转动。又能取彼须弥山王掷过梵世。又能调伏难陀乌波难陀二大龙王。又能于彼阳焰世界周行乞食。此金刚杵其量微小。然我亦复不能动摇。世尊。岂非我今神力减邪。佛言。大目乾连。非汝神力有所减少。但为菩萨威力加持。一切声闻缘觉悉不能动。况余众生。又目乾连。假使殑伽沙数诸佛刹中所有须弥山王悉能振动。唯金刚杵随置地方不能动摇。目乾连白佛言。世尊。金刚手菩萨具大力势。而能戏掷此金刚杵。诚哉希有。佛言。大目乾连。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尚能合入一须弥山悉能动摇。此金刚杵而不能动。

尔时尊者大目乾连生希有心。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具大力势。善能持彼大金刚杵。此秘密主。为即父母所生力邪。为神力邪。佛言。大目乾连。父母所生之力。随所入处皆有分量。而诸菩萨神通力者无尽无限。我若开示使天人世间咸生迷惑。

尔时世尊。普遍观察诸众会已。告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言。汝今宜应自当举其地中所置大金刚杵。

时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神力振动三千大千世界已。即以左手举取其杵。戏掷空中旋绕七匝。杵旋空已。即时接置安右手中。一切众会生希有心。合掌顶礼大秘密主。咸作是言。希有秘密主。能具如是广大力势。善持最胜大金刚杵。普愿一切众生皆悉获得如是胜力。

时阿阇世王复白佛言。世尊。菩萨具修几法。即能获得如是胜力。佛言大王。菩萨若修十法获斯胜力。何等为十。一者。菩萨宁舍身命。终不弃舍无上正法。二者于一切众生。作谦下想不增慢心。三者于彼劣弱众生。起愍念心不生损害。四者见饥渴众生施妙饮食。五者见怖畏众生施其无畏。六者见疾病众生施药救疗。七者见贫乏众生惠令满足。八者见佛塔庙形像涂饰圆净。九者出欢喜言安慰众生。十者见彼负重疲困苦恼众生为除重担。菩萨若具如是十法。即能获得如是最胜之力。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八

猜你喜欢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玄奘
  卷二十四·赞宁
  第十一品·佚名
  卷第二十二(第四诵之二)·佚名
  大智度論初品品目·欧阳竟无
  中观论疏卷第七(本)·吉藏
  卷三百七十·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三卷·一行
  譬喻品第四·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十(末)·窥基
  卷第十二·佚名
  目次·佚名
  卷九·佚名
  卷四百八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补注杜诗原序·黄希

    居谊儿时闻先君乐道永新大夫黄公之贤至则令出拜且曰此乡先生可师法者也居谊虽不敏心窃识之及壮读公之文知其博览羣书於经史子集章句训诂靡不通究於是有感先君所以幸教小子之意欲就正焉而公则仙去矣晚岁杜门公之子鹤过

  • 卷二百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鲁斋诗集王栢字会之金华人初号长啸后更号鲁斋受业何北山之门郡守蔡抗杨栋台守赵景纬相继聘丽泽上蔡两书院四方从学者日众咸亨十年卒赐諡文献有集赤松

  • 附録·杨维桢

    荆山璞赋谢一鲁吾尝挟秋空之飞仙夜跻太华之危巅闯牛斗之消息覩神光之烨然白气殊虎丘之金精红光异古狱之龙泉温其瑞霭之明润无乃荆山竒璞之寳烟乎是山也派分南北之条脉界龙门之河侔大行之演迤嫓王屋之嵳峩北揖翠于贺兰

  • 李演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演(生卒年不详)字广翁,号秋堂,有《盟鸥集》。《绝妙好词》卷五录其词六首。《浩然斋雅谈》卷下云:“淳祐间,丹阳太守重修多景楼。高宴落成,一时席上皆湖海名流。酒馀,主人命妓持红笺,征诸客词。秋田李演广翁词(《贺

  • 唐本纪第五·欧阳修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

  • 卷二十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七 【起丙午宋明帝泰始二年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尽癸亥齐武帝永明元年魏孝文帝泰和七年】凡十八年 【丙宋泰始二年魏显祖

  • ◎使君泪滴牡丹江·李定夷

    吉林牡丹江,以上游大雨,一日间竟陡涨五六尺,缠绵数日,仍不退潮。经该管警察率领人民,以麻袋囊沙,御之。那知愈御愈涨。忽然涨越江坝,泛溢街市。一时通衢小巷,水流成河。据该处父老云,为数十年来所不经见也。江水泛滥时,各界人等

  • 卷三百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理宗淳佑七年夏旱牟子才为太常博士上奏曰臣伏自丙午之夏被命造朝今一年余矣所见灾异不可胜数惟岩廊之上宴安自如

  •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佚名

    職官十四 ○職官十四 盛京將軍等官 各處駐防 △盛京將軍等官 盛京將軍一人 【 駐 盛京城】 掌鎮撫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凡軍師卒戌田莊糧糈之籍疆域之廣輪關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數以時簡稽而修飭之 副都統三人 【 一駐

  •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覇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晏婴

    景公问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异日,君过于康庄,闻宁

  • 提要·杜预

    【臣】等谨案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预事迹详晋书本传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

  • 现代佛教周刊之路向·太虚

    现代佛教月刊,由现代僧伽嬗蜕而来。现代僧伽先为半月刊,作改良僧制之运动,而注重采载佛教之时事要闻,加以深刻敏锐之评议,此亦今日中国佛教所不可少之一事。然改为月刊后,渐偏重学理研究,而变失原有之功用。兹再改办为周刊,应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五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利弗妒路国。尊者阿难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罗利弗妒路鸡林精舍。时。尊者迦摩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难。奇哉。尊者阿难。有眼有色.有耳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上·非浊

    释子非浊集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出阿含观佛造像游历记律。及西国传志诰等)释迦牟尼如来成道八年。思报母摩耶恩。从祇洹寺起。往忉利天。于善法堂中金石之上。结跏趺坐。尔时摩耶。出两道乳。润世尊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佚名

    唐 惠英撰.胡幽贞纂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四明山大方广无生居士胡幽贞刊纂此传本花严疏主藏公门徒僧惠英。集为上下两卷。今予鄙其事外浮词芜于祥感。乃笔削以为一卷。俾有见闻于兹秘乘。生难遭想。各勉受持。西域无著

  •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汪国垣

    本书作者对古典小说、诗歌、目录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光宣以来的近代诗歌是作者的研究对象。因此本书可称得上是专家之作。该书保存了当时诗坛上不少第一手材料,是广大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四溟集·谢榛

    十卷。明谢榛撰,谢榛,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人。李攀龙、王世贞组织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并为“五子”、“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

  • 邺中记·陆翙

    城镇志。晋陆翙撰,清四库馆臣辑。一卷。邺,三国曹魏时定为都,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北朝东魏、北齐沿袭,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是书以记后赵石虎事迹为主。书成于南北朝。 《隋书·经籍志》作二卷。原书久佚,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