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尔时世尊,於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於佛。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於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於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於长夜中得大饶益。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来。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罗宝。琉璃等宝以为间错。无价上衣而用缠裹。其声美妙音节相和。於中说偈而赞佛曰:

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证智之所知,愿佛为宣说。善法集为身,证智常安乐。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

过去佛菩萨,皆曾住此城。此诸夜叉众,一心愿听法。尔时罗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龙宫,安详昇此岸。我与诸采女,及夜叉眷属。输迦娑剌那,众中聪慧者,悉以其神力,往诣如来所。

各下花宫殿,礼敬世所尊。复以佛威神,对佛称己名。我是罗刹王,十首罗婆那。今来诣佛所,愿佛摄受我。

及楞伽城中,所有诸众生。过去无量佛,咸昇宝山顶。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

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众。一心共欲闻,离言自证法。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

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祝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

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我於去来今,勤供养诸佛。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愿佛哀愍我,及诸夜叉众。

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我宫殿采女,及以诸璎珞。可爱无忧园,愿佛哀纳受。我於佛菩萨,无有不舍物。

乃至身给侍,惟愿哀纳受。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咸哀愍汝受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诸菩萨哀愍汝故受汝所请。作是语已默然而祝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诸菩萨前後导从。无量采女歌咏赞叹。供养於佛往诣彼城。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於佛。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慧菩萨。而劝请言:

我今诸大士,奉问於世尊,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我与夜叉众,及此诸菩萨。一心愿欲闻,是故咸劝请。

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於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於空中隐而不现。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乾闼婆城。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趣於佛地。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见有无明缘行。於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於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能烧烦恼分别薪荆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盻欣然大笑。於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时虚空中梵释四天。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於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於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於不动善慧法雲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无我。当於大宝莲花宫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顶。复现无量莲花围绕。无数菩萨於中止祝与诸众会递相瞻视。如是境界不可思议。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复起无量诸方便行。汝定当得如上所说不思议事。处如来位随形应物。汝所当得。一切二乘及诸外道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从座而起。诸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珮璎珞。及馀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作是事已即昇虚空高七多罗树。於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雲。作诸音乐。从空而下。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花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於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宣说。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唯愿哀愍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问。我当为汝说。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别。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楞伽王。如一种子生牙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於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鬼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於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於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随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龋如是分别亦应舍离。是名舍法及舍非法。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楞伽王。汝言我於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镜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中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猜你喜欢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欧阳竟无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下·佚名
  卷四百七十九·佚名
  卷四百七十四·佚名
  卷九十九·佚名
  第二章 摩诃三摩多王统·佚名
  序·佚名
  卷九十四(罗什译)·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菩萨十住经·佚名
  原序·晁迥
  卷上·佚名
  折疑论卷第五·佚名
  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卷第二十三·祖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甲集第十六·钱谦益

    王高士宾六首【子游墓(海隅山上。《史记·吴世家注:仲雍冢并列)】有树枯来不记春,却依虞仲冢为邻。山家相约休樵采,十哲人中第九人。【孙王墓(盘门外三里)】千里争衡最少年,马骄风疾喜行前。正当许下迎天

  • 歌(译诗)·徐志摩

    C·罗赛蒂 原作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须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零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再听不见

  • 张巡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民族英雄。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他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

  • 帝纪第六 孝昭高演·李百药

    孝昭皇帝演,字延安,神武皇帝第六子,文宣皇帝之母弟也。幼而英特,早有大成之量,武明皇太后早所爱重。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公。及文襄执政,遣中书侍郎李同轨就霸府为诸弟师。帝所览文籍,源其指归而不好辞彩。每叹云:“虽盟津之师

  • 后汉书补逸卷二十一·姚之骃

    司马彪续后汉书第四朱儁儁字公伟防稽人少好学为郡功曹察孝廉举进士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累迁河南尹董卓见儁外甚亲纳而心忌之儁亦阴备焉关东兵起卓议移都儁輙止卓卓虽惮儁然贪其名重乃表拜太仆以自副儁被召不肯受拜因

  •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图画修得法(1)·李叔同

    原第152页图放于100页《图画修得法》标题下李叔同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作自画像我国图画,发达盖章。黄帝时史皇作绘,图画之术,实肇乎是。是周聿兴,司绘置专职,兹事浸盛。汉唐而还,流派灼著,道乃烈矣。顾秩序杂,教授鲜良法,浅学之士,靡

  • 孔希学传·张廷玉

    孔希学,字土行,先圣孔子五十六代孙,世代居于曲阜。祖父孔思晦、父亲孔克坚以及希学,在元代为官,相继袭封衍圣公。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下济宁,克坚有病,遣希学见徐达,达把他送到京师南京。希学向太祖奏称其父因病不能行。

  • 堵胤锡传·张廷玉

    堵胤锡,字仲缄,无锡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做过长沙知府。山贼在安化、宁乡抢掠,官军几次战败,胤锡指挥民兵铲除了他们,又斩杀了醴陵的贼首,于是以懂军事出了名。十六年八月,贼兵打下了长沙,胤锡到京城朝拜皇上归来时,贼兵已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吕思勉

    明朝虽然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论其一代的政治,清明的时候,却是很少的。这个推原其始,亦可说是由于太祖诒谋之不臧。太祖初定天下,即下诏禁止胡服胡语,把腥羶(shān)之俗扫除。注595所定制度,亦颇详备。边防的规模,亦是很

  •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八刑部十三司门科诸司职掌律令宫卫    关津    邮驿军政    廏牧    营造河防宫卫明律太庙门擅入凡擅入太庙门及山陵兆域门者杖一百太社门杖九十未过门限者各减一等守卫

  • 褒贤第十九·桓宽

    大夫曰:“伯夷以廉饥,尾生以信死。由小器而亏大体,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何功名之有?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夫智不足

  • 卷八十五 礼二·黎靖德

      ◎仪礼   △总论   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观。但当时君臣间有所不晓,遂至无传。故先儒谓圣经不亡於秦火,而坏於汉儒,其说亦好。温公论景帝太子既亡,当时若立献王为嗣,则汉之礼乐制度必有可观。又"致堂谓:'

  • 昭公·昭公元年·左丘明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三月,取郓。夏,秦伯之弟金咸出奔晋。六月丁巳,邾子华卒。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秋,莒去

  •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一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者。以忍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表法中以善财童子所见可乐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上胜长者是也。为城名可乐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为明得法成忍人见可乐住。城东者。为明忍为觉行之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七·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佛日淨慧禪寺語下結制,上堂。僧問:「開選佛場,續諸佛之慧命;登寶華座,振洞上之玄風。還有不涉化門一句也無?」師曰:「有。」進曰:「如何是有的道理?」師曰:「皋亭石鼓鼕鼕響。」僧打一圓相,以坐具作呈勢,師曰

  • 客座赘语·顾起元

    笔记。明顾起元(1565—1628)撰。十卷。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探花及第,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卒谥文庄。此编汇辑来客所语之往迹近闻而成此编,书因以名。该

  • 黔南会灯录·善一如纯

    凡八卷。清代善一如纯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内容系收录明清时代川、滇诸地之禅家语要。黔,指四川黔江县。计收录一一六位禅师之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本书卷首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二月程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