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三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陆曰:“郑云:‘以其记丧服之制,取其仁、义、礼、智四者也。《别录》属《丧礼》。’”)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丧服四制》者,以其记丧服之制,取于仁、义、礼、知也。此于《别录》旧说属《丧服》。”郑云“旧说”,案《别录》无“丧服四制”之文,唯旧说称此丧服之篇属《丧服》。然以上诸篇,每篇言“义”,此不云“丧义”,而云“丧服四制”者,但以上诸篇皆记《仪礼》当篇之义,故每篇言“义”也。此则记者别记丧服之四制,非记《仪礼·丧服》之篇,故不云“丧服之义”也。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之言体也,故谓之礼,言本有法则而生也。口毁曰“訾”。○訾,徐音紫,毁也,一音才斯反。)

[疏]“凡礼”至“生也”。○正义曰:此一篇总论丧之大体,有四种之制。初明恩制,次明理制,次明节制,次明权制,既明四制。事毕,又明三年丧自古而行之,故引高宗之事。又明斩衰以下,节制之差,结成仁义之事。各随文解之。○“体天地”者,言礼之大纲之体,体于天地之间所生之物。言所生之物,皆礼以体定之。○“法四时”者,则下文云“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是也。○“则阴阳”者,下文云“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是也。○“顺人情”者,下文云“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是也。○“故谓之礼”者,以其无物不体,故谓之为礼,故注云“礼之言体”也。○“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者,言若訾毁,不信礼之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如此之人,是不识知礼之所由生也。言不知礼之有法则也。

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吉礼、凶礼异道,谓衣服、容貌及器物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取之四时”,谓其数也。“取之人情”,谓其制也。○知音智,下同。)

[疏]“夫礼”至“具矣”。○正义曰:此一节覆说前文礼“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之事。不覆说“体天地”者,天地包此四时、阴阳、人情,无物不总,故不覆说“体天地”之事。○“吉凶异道”者,言吉、凶各异其道,及衣服、容貌、器物不同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者,言门内主恩,若于门外,则变而行义。尊卑有定,礼制有恒,以节为限。或有事故,不能备礼,则变而行权,是皆“变而从宜”,取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恩属于仁,理属于义,节属于礼,故云“节者礼也”。○“权者知也”,量事权宜,非知不可,故云“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者,此总结四制之义。仁属东方,义属西方,礼属南方,知属北方。四时并备,是“人道具矣”。五常五行,四时无“信”者,知中兼之,故北方水为知,又为信,是取法四时,故不并数“信”也。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服莫重斩衰也。○为,于伪反,下及注同。衰,七回反,注及下同。)

[疏]“其恩”至“者也”。○正义曰:此一经明四制之中恩制也。以父最深恩,故特举父而言之。其实门内诸亲为之着服,皆是“恩制”也。

门内之治恩扌?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资,犹操也。贵贵,谓为大夫君也。尊尊,谓为天子诸侯也。○治,直吏反,下同。扌?,于检反。断,丁乱反。操,七刀反,皇云“特也”。)

[疏]“门内”至“者也”。○正义曰:此一经明门外之治,四制之中义制也。“门内之治恩扌?义”者,以门内之亲,恩情既多,扌?藏公义,言得行私恩,不行公义。若《公羊传》云“有三年之丧,君不呼其门”是也。○“门外之治义断恩”者,门外,谓朝廷之间。既仕公朝,当以公义断绝私恩。若《曾子问》“父母之丧,既卒哭,金革之事无辟”是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者,言操持事父之道以事于君,则敬君之礼与父同。○“贵贵”者,贵,谓大夫之臣事大夫为君者也。大夫始入尊境,则是贵也。此臣尽敬此君,故云“贵贵”也。○“尊尊”者,尊尊,谓天子、诸侯之臣事天子、诸侯为君者也。天子、诸侯同为南面,则是尊也。此臣极敬此君,故曰“尊尊”也。○“义之大者也”,以义断恩,内外如一,虽复大夫与王侯有异,而其臣敬不殊,故并云“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言“亦”,谓亦同于父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食,食粥也。沐,谓将虞祭时也。补、培,犹治也。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期音基,下同。苴,七馀反。坟,扶云反。培,步回反,徐扶来反。为,于伪反,下注“为君”同。齐音咨。见,贤遍反。粥,之六反。)

[疏]“三日”至“尊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四制之中节制也。○“苴衰不补”者,言苴麻之衰,虽破不补。○“坟墓不培”者,培,益也。一成丘陵之后,不培益其土。○“祥之日鼓素琴”者,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民有终也”者,言所以为此上事,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以节制者也”,以情实未已,仍以礼节为限制,抑其情也。自此以上,皆节制之事,从此以下,更申明节制。欲尊归其一,故更明无二尊之理。○“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者,言操持事父之道以事于母,而恩爱同。恩爱虽同,而服乃有异,以不敢二尊故也。故以“天无二日”,及“家无二尊”之等,明皆归于尊一,以治理之也。“天无二日”至“二尊也”,此总结“无二尊”之理也。○注“食食粥”至“必崩”。○正义曰:沐,谓将虞祭时也。《士虞记》曰“沐而不栉”,故知“沐,谓将虞祭时”。虞后有事得沐浴也,故《杂记》云:“非虞附练祥,无沐浴。”云“鼓素琴,始存乐也”。于此祥日而鼓素琴,始存省此乐县,而作乐在既礻覃之后。

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ヮ,亻区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五日、七日授杖,谓为君丧也。扶而起,谓天子、诸侯也。杖而起,谓大夫、士也。面垢而已,谓庶民也。ヮ,妇人也。男子免而妇人ヮ。ヮ,或为“免”。○担,是艳反,又食艳反,又馀堑反。“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一本作“扶而后起”。扶,或作“杖”,非。垢音苟。秃,吐木反。ヮ,侧瓜反。亻区,纡主反。袒,节旱反。跛,彼我反。免音问,下同。)

[疏]“杖者”至“者也”。○正义曰:此一经明四制之中权制也。○“杖者何也?爵也”者,权制之中,所以先明杖者,以下有不应杖而杖,又有应杖而不杖,皆是权宜,故先举正杖于上。言“爵也”者,杖之所设,本为扶病,而以爵者有德,其恩必深,其病必重,故杖为爵者而设,故云“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者,上云杖者爵也,遂历叙其有爵之人,故云“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者,解无爵而亦杖,故记者称“或曰担主”。《丧服传》云:“杖者何?爵也。无爵而杖者何?担主也。”郑注云“担,假也”,“尊其为主”,“假之以杖”。○“或曰辅病”者,《丧服传》云:“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谓庶子以下,虽非?子皆杖,为其“辅病”故也。○“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者,杖既扶病,何妇人童子所以不杖?为其不能病也。妇人,谓未成人之妇人。童子,谓幼少之男子。○“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杖而起”者,此谓王侯也。丧具触事,委任百官,不假自言而事得行,故许子病深,虽有扶病之杖亦不能起,故又须人扶乃起也。○“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者,此谓大夫、士,既无百官、百物,须已言而后丧事乃行,故不许极病,所以“杖而起”,不用扶也。“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者,此谓庶人也。卑无人可使,但身自执事,不可许病,故有杖不得用,但使面有尘垢之容而已也。子于父母,贵贱情同,而病不得一,故为权制。○“秃者不ヮ”,ヮ者,是妇人之大?,重丧辫麻绕发。秃者无发,故不ヮ也。女秃不ヮ,故男子秃亦不ヮ也。○“亻区者不袒”,袒者露膊,亻区者可憎,故不露也。○“跛者不踊”,踊是跳跃。跛人脚蹇,故不跳跃也。○“老病不止酒肉”者,孝子悲哀,非病不食滋味。若老及病,身已羸瘠,又使备礼,必致灭性,非制所许,故酒肉养之。○“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此记者结前权数也。夫丧礼宜备,今有此八条,不可以强逼,故圣人权宜制也。所谓八者,谓应杖不杖,不应杖而杖,一也;“扶而起”,二也;“杖而起”,三也;“面垢”,四也;“秃者”,五也;“亻区者”,六也;“跛者”,七也;“老病”者,八也。庾蔚云“父存为母,一也”,不数杖与不杖之科。皇氏、熊氏并取以为说。今案经文为母期,乃属前经。郑于期下总注“三日而食,三月而沐”之事,是为母期之文,乃在节制之中,不得下属此经权制之例。又此经权制之科,乃载杖与不杖之条。此经末又总云八者,是总此经之八事。今乃不数此经杖条,便是杖文虚设。庾氏之说,恐未为善,听贤者择焉。○注“五日”至“人ヮ”。○正义曰:云“五日、七日授杖,谓为君丧也”者,案《丧大记》,大夫与士之丧,皆云三日授子杖,同主为其亲也。今云“五日、七日”,故知为君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不怠,哭不绝声也。不解,不解衣而居不倦息也。○解,佳买反。期音基。之杀,色戒反。解衣,古买反。)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高宗谅ウ,三年不言”,善之也。(谅,古作“梁”,楣谓之梁。ウ,读如鹑鹌之鹌,ウ谓庐也。庐有梁者,所谓柱楣也。○肖音笑。谅ウ,依注“谅”读为“梁”,“鹌”,乌南反,下同,徐又并如字。案:徐后音是依杜预义。郑谓卒哭之后,翦屏杜楣,故曰“谅ウ”,ウ即庐也。孔安国谅为“谅阴”,谅,信也;阴,默也。楣音眉。鹑音淳。柱,知主反。)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ウ,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言不文”者,谓丧事辨不,所当共也。《孝经说》曰:“言不文者,指士民也。”○衰,色官反。复,扶又反,下文同。文如字,徐音问。辨,本又作辩,同皮苋反。共音恭。)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此谓与宾客也。唯而不对,侑者为之应耳。言,谓先发口也。○唯,余癸反,徐以水反,注同。齐音咨,本又作D4。侑音又。为,于伪反。应,应对之应。)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

[疏]“始死”至“而祥”。○正义曰:此一节覆明前经四制之中节制之事。以礼之大体,丧之三年为限节之事,故重明之。○“三日不怠”者,谓哭不休怠。○“三月不解”者,谓不解衣而居。○“期悲哀”者,谓期之间,朝夕恒哭。○“三年忧”者,谓不复朝夕哭,但忧戚而已。○“恩之杀也”者,自初以降,是恩渐减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者,言圣人因其孝子情有减杀,制为限节。“此丧之中庸也”者,庸,常也。言三年之丧,“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是丧之中平常行之节也。○“故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高宗谅ウ,三年不言’,善之也”,引《书》者,明古来王者皆三年丧。谅,读曰梁。ウ,读曰鹌,谓庐也。谓既虞之后,施梁而柱楣,故云谅ウ之中,三年不言政事。“善之”者,言是古人载之于《书》,美善之故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记者自设问古人独善之意。“曰高宗者,武丁”者,记者还自释独善高宗之意。○“武丁者,殷之贤王也”者,中兴殷世,故曰“贤王”也。○“故载之《书》中”者,言以古人善此高宗,载于《书》中,又尊高其行,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者,是记者引古礼三年之丧,君则不言国事。○“《书》云:高宗谅ウ,三年不言,此之谓也”者,此记者引《书》高宗所行中节,是君不言之事,故云“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者,是记者既称古礼“君不言”,故又云“言不文”。故记者复解,云“言不文者,谓臣下也”。○“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者,谓与宾客言也,但称“唯”而已,不对其所问之事。侑者为之对,不旁及也。○“齐衰之丧,对而不言”者,但对其所问之事,不馀言也。○“大功之丧,言而不议”者,但言说他事,不与人论议相问答也。○“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者,得议他事,但不能听及于乐也。○“三年而祥”者,此章从上以来至此,皆明三年之丧制节之事。

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仁,有恩者也。理,义也。察,犹知也。○衰,七回反。菅音奸。屦,徐纪具反。粥,之六反。期音基。比,必利反。知音智,本或作智。弟弟,上音悌,下如字。)

[疏]“此终”至“察焉”。○正义曰:此一节更覆结居父母之丧,能终此三节,可以知其德行。三节者,自初丧至沐,一也;十三月练,二也;三年祥,三也。能终此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知者可以观其理”,“强者可以观其志”也。言此自初遭丧至于丧毕,有三者之节。○“仁者可以观其爱焉”者,孝子居丧,性有仁恩,则居丧思慕,可以观其知爱亲也。若不爱亲,则非仁恩也。○“知者可以观其理焉”者,若孝子有知,则居丧合于道理。若不合于道理,则非知也。○“强者可以观其志焉”者,若孝子坚强,其居丧则能守其志节。若无志节,则非坚强。○“礼以治之”者,言用礼以治居丧之事。“义以正之”者,谓用义以正居丧之礼。“孝子”者,谓孝顺之子。○“弟弟”者,谓逊弟之弟。○“贞妇”者,谓贞节之妇。“皆可得而察焉”者,若能依礼合义,有仁可观其爱,有理可观其知,有志可见其强,则是“孝子、弟弟、贞妇”也。若无此事,则非“孝子、弟弟、贞妇”也。故云“可得而察焉”也。

猜你喜欢
  浮邱子卷六·汤鹏
  孝经纪事·陈澧
  卷十六·真德秀
  卷八十一·沈廷芳
  提要·何楷
  评议 原文·洪应明
  卷四 存养·张伯行
  重刻《安士全书》序·周梦颜
  卷四百四十九·佚名
  佛藏经嘱累品第十·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太虚
  新的唯识论·太虚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陆凝之·唐圭璋

      凝之字子才,一名维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隐居洞霄。高宗以布衣召见,辞不赴。   夜游宫   东风捏就腰儿细。系滴粉裙儿不起。从来只惯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   酒红应是铅华褪。暗蹙损、眉峰双翠。夜深点

  • 卷四十五·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十五李俊民二【以下从鹤鸣老人全集补入】萧权府三害图长桥之蛟南山之虎在彼州曲父老所苦岂独苦此亦有周处周乃慨然耻闻斯语薄险投深踊跃健武尔蛟既除尔虎既去周乃自励履规蹈矩爰

  • 卷五十四·谷应泰

      ○严嵩用事   嘉靖十五年冬十二月,以南京吏部尚书严嵩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时礼部选译字诸生,嵩至,即要货贿已。而苞苴过多,更高其价。御史桑乔列其状,请罢黜之。嵩乃疏辨求免,帝曰:“卿所   云‘为人臣于今日,卒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十有二月辛巳朔起复直秘阁知岳州范寅敷罢以制置使王<王燮>言寅敷在任之日每遇贼至一味退避侥求起复至今未到故也壬午左文林郎玉山县丞张绚为左宣教郎寻除秘书省正字用刘大中荐也绚已见六月壬辰其

  • 卷之七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义和团揭帖·佚名

    一庚子年圣帝鵉语四海风云驾海潮,争权争教又争潮,西风未尽南风起,兵火相连野火烧。天下各省谁为主,满天星斗与孽妖,生灵到底归何处,只见明灯路一条。二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夏月,朝鲜国匪党变乱,因与日本失和,海上交兵,至八月水陆

  • 第七十一卷 儒林 三·缪荃孙

    镇 江 府 汉包 咸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所得,遂见拘执。十余日,成晨夜诵经自若,赤眉异而遣之。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

  • 清季台湾洋务史料 一·佚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诉等奏请饬下沈葆桢等妥筹办理闽台电线折(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窃臣等查上年四月二十九日钦差大臣沈葆桢「会筹台湾大概情形」折内奏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

  • 吕光传·房玄龄

    吕光,字世明,略陽氐族人。他的先祖吕文和,是汉文帝初年为避难而从沛郡迁徙来的,世代为大族。父亲吕婆楼,辅佐苻坚,官至太尉。吕光生在枋头,因当夜出现神光的异兆,所以以光为名。吕光十岁那年,与一群儿童在一起游戏,模仿战场阵法

  • 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前133)·司马光

    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 [1]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 [1]冬季,十月,武帝来到雍地,在五举行祭祀。 [2]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 匿其年崐及其生长,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

  • 第十四章 47·辜鸿铭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 ”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辜讲孔子在家中雇佣了某地的一个年轻人,作为门童并引导来访者。有人对孔子会说:“我想他在学问上提高很大吧。”孔子

  • 第四 抵巇 4·王诩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④,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⑤,可以检下⑥。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⑦。【注释】①合离:分合。

  • 庄公·庄公二十四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大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传】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

  • 法 界 论·太虚

    ──五年在普陀山作──一、释名  唯识论云:‘法者轨持’,轨范物解,任持性相。按大宗地玄文本论,又有三义:一、金区义,法界法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此兼轨持,即法自性。胜鬘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与兹同义。二、引导义,摄将行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播般曩结使波(唐云步掷)金刚念诵仪   归命金刚手  诸佛所依者  具普贤众行  住是本有身  无始无终寂  妙用施诸愿  摩王顺三毒  改劫故调柔  拯救诸有情  从凡入佛地  现世皆成就  今演

  • 金丹要诀·伍守阳

    古代外丹术书。明伍守阳撰。一卷。主要论述炼丹的理论和方法。它以“先天”与“后天”、神气与形体的相互关系,论证外丹须与内丹相结合。“内丹者,守雌抱一,以有为无,凝成一点纯阴之体。外丹者,七返九还,自无而有,结

  • 奇门法窍·佚名

    奇门遁甲是一种极为严密,能够重复的多维、立体、运动数理模型,时间、空间、数理为其三大要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和渗透,密不可分。一般说来,奇门遁甲有飞盘和转盘两种不同的排局方法,分属两个不同的流派。近年来,许多奇门典籍

  • 墨子闲诂·孙诒让

    注释书。清孙诒让撰。15卷。汉晋以降,墨学地位日下, 《墨子》一书,无人研究整理,传诵既少,注释亦稀,阙文错简,无可校正,衍夺误,沿袭不改,古言古字,更不可晓,墨学几成绝学。至清代,学者毕沅等始为之校注。清末,孙诒让用明吴宽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