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春秋通论卷七

新安首源姚际恒

僖公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为邢故。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鹿上,宋地。宋襄前为诸侯所叛,诸侯与楚盟于齐而谋之,今宋襄复要楚于境内而与之盟,且俨然以伯主自命,其秋之见执宜哉!

夏,大旱。

记内灾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

执宋公者,众诸侯也,非独楚子也。众诸侯藉楚子之力而为之,或楚子本谋而众诸侯从之,而楚子恃强,乃居其功,故下来献捷也。若经之所书,本承上诸侯之文,初无属楚子意,盖陈、蔡、郑、许皆党于楚,而曹又宋之雠也,安得不共执宋公以一快乎,观下公会诸侯释宋公,两皆不特言楚子,其义可见矣。圣人据事直书,岂故不言楚子,如所谓「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与「分恶于诸侯」之邪说哉?楚始称「子」,因上下与「宋公」、「陈侯」等连言,故亦称爵,便文也,不然,楚方肆恶于中国,圣人胡为反进之乎,余见下「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下。

冬,公伐邾。

杜氏谓为邾灭须句故,非也。黄东发曰:「邾尝从宋伐齐,鲁救之,不克。又鄫,鲁之亲也,而邾执而用之,故怨邾,特以邾与宋盟,故未敢伐。今宋为楚所伐,故乘间伐之。」此说较得事情。

楚人○取○义使宜申来献捷。

鹿上与盂之盟,鲁皆不与,故楚献捷于鲁,欲以胁鲁耳。然公不惧楚,即往会诸侯以释宋公矣。此楚子使也。何为复称「人」?于此见上因连文之故,故称「子」耳,此与前称「狄」、称「人」之义同,亦圣人之取义也。故以前亦不标识,今标识于称「楚子」之下,而其谓「称『子』为进,称『人』为贬」之邪说,不待辨矣。自文公以后,始多称「楚子」而间称「楚人」。间称「楚人」者,习熟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诸侯」,即承前会盂之诸侯也。言「诸侯」者,可见执之非独楚子矣,纷纷妄定褒讥,殊可恨。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须句,邾邑,刘原父、赵鹏飞氏、子廉氏、黄东发、季明德之说皆同。今总括其意曰:左氏曰须句,风姓,邾人灭之,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公伐邾,取须句而反其君焉。据此,则须句乃子爵,奔因成风,为鲁事矣。国灭而兴,君奔而反,皆事之大者,且有关于鲁故,经何以不书耶?杜氏曰:「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须昌即今东平县,晋东北郡治,距邾二百六十里,当僖公时,东平之东南皆为鲁有,西北皆为齐有,邾人岂能越鲁境灭须句以有其地乎?鲁人欲取须句,直伐须句足矣,又何必东伐邾而后西取须句耶?况此年公既伐邾取须句矣,至文七年,公又伐邾而取之,则须句不服鲁而服邾者也,非密迩于邾而服习其治,鲁又何烦再伐哉?经书「伐邾,取须句」与莒人「伐杞,取牟娄」同。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宋公复帅诸侯伐郑者,盂之见执,必郑为主谋也,不然,何以不伐楚而伐郑乎?是非特以其朝楚之故可知也。第许方附楚于盂以执宋公者,而旋亦附宋以伐同盟之郑,反复似波澜,其春秋诸侯之谓乎?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公屡伐邾且取其地,故邾报之。但书「及」、「战」,胜负敌也,谓「鲁败」者,邪说也。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泓」,二本原皆阙末笔作「泓」。)宋师败绩。

楚之伐宋,虽憾于宋之伐郑,然伐郑在夏而楚来伐在冬,岂复能救郑乎?左氏谓「救郑」,非也。第其谓宋公伤服,以下年五月宋公卒观之,或是。刘原父辨不称「宋公败绩」而称「宋师」,以传为非,谬矣!应称「师」,安有称「公」者哉?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

乘宋之敝,报其伐丧也。

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秋,楚人伐陈。

左氏谓「讨其贰于宋」,非也。按:顿本属陈,以畏楚故,叛陈奔楚,二十五年,楚围陈以纳顿,则此之伐陈为顿明矣。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杞称「子」,说见前。不名,史阙。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夏,狄伐郑。

左氏谓郑人入滑,王为滑请,郑不听命,王怒,使颓叔出狄师伐郑,取栎。按:郑人入滑在二十年夏,今二十四年,安有阅四年之久,谓「郑不听命,王怒使颓叔出狄师伐郑」乎?且经止书「狄」、「郑」,未见有王,而是冬天王出居于郑,又安有方雠郑而伐之,出居于郑者耶?其为附会无疑。意者夏狄自伐郑,与十四年狄侵郑同,是冬颓叔以狄师伐周,王败出居于郑耳。

秋七月。冬,天王出居○取○义○于郑。

此出奔而书「出居」,为天王讳也。

晋侯夷吾卒。

不月日,史阙。左氏谓去年九月晋惠公卒,而经在今年之冬,杜氏谓文公定位而后告丧,经从赴告而书。夫惠公卒,怀公立,其时国无内乱及外难,安得预知明年文公入而閟其丧,以待文公之告乎?未可信也。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诸侯卒名,此「毁」字因下卒名而误连上也。

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宋荡伯姬来逆妇。

直书其事,而姑逆妇之非礼自见。刘氏谓「公下主大夫之昏为失礼」,何以知之?谬论也。

宋杀其大夫。

大夫不名,阙也,义在于杀大夫,故不名亦得。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前二年楚人伐陈亦以此。

葬卫文公。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卫,齐雠也。卫惧齐难,故修好于鲁,为莒求平,鲁为之会,且挟二国以从楚也。莒庆,莒大夫名,下称「莒子」,其君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

寻洮之盟。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

夏,齐人伐我北鄙。

齐春、夏两伐鲁,讨洮、向二盟也。

卫人伐齐。

助鲁也。

公子遂如楚乞师。

敌齐也。

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

以归之君,名不名无例。远而微,故阙,则不名。

冬,楚人伐宋,围缗。

时楚以师与鲁,中道乘间伐宋。左氏谓楚以宋即晋,故伐。此时晋之强未着,未然。

公以楚师伐齐,取谷。

鲁以楚师伐齐,而取谷者楚也,何为哉?公至自伐齐。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

杞称「子」,说见前。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桓三年秋,杞侯来朝,九月入杞,今春来朝,秋入杞,大扺鲁因其朝,反苛这其礼不遂,必伐之,其侮弱如此。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楚方图伯而鲁与陈、蔡、郑、许、曹、卫皆从之,而宋独不与,此楚之所以急图宋也。鲁又往会诸侯而盟于宋,以诸侯在宋地也,其助楚谋宋至矣。楚居首,故称「人」,不嫌,惟知文者可与道,可见可以称「人」则顺称之,圣人不欲定称「楚子」也,乃谓「称子进之」,何心哉?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

晋文欲救宋、伐楚以图伯业,然犹持重,未敢轻加楚兵,乃以曹近于宋,弱而易攻,为之声援以解宋围,而卫又鲁所与盟而致之楚者,伐卫则楚必救卫,故先侵伐此二国,所以解宋之围,而候齐、秦之兵,图大举也。左氏皆谓晋文报怨于此二国,未然。此两事同在于春,故如此书,鄙儒以两称「晋侯」,遂生议论,其可厌如此。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刘原父曰:「左氏曰:『公惧于晋,杀子丛即买。以说焉。』然则鲁公妄以罪恶杀买耳,非买之实不戍也。春秋曷为遂从其诬辞,真以不戍罪买哉?疑买见机设权,不卒戍事,而公贪与楚欢,遂以不卒戍罪买,不复计其行权也。」按:此经杀公子买毕,楚人乃救卫,而传云楚人救卫不克,公乃杀子丛,与经义相背,其言讵可信哉?权衡中此说辨左最合,录之。杀书「刺」,为内讳也。

楚人救卫。

楚人舍宋而救卫,中晋文之计矣。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

此时齐、秦之师将至,故执曹伯畀宋人以怒楚,使战也。左氏谓畀曹田,非。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其先,晋以孤军东攻西击,示弱以疑误于楚,楚亦以恃强玩忽,晋军自此而伏齐、宋、秦三国之师以共击楚。宋者,楚方伐之国,愤兵也;齐者,二十六年鲁纠合楚而伐之,亦愤兵也;若秦,则车邻驷铁,多猛士之风者也。合此三国精锐之师,而城濮,卫地,此即楚救卫之师方疲于奔走,又出其不意,其不一战而败也得乎!自经书「晋侯侵曹」以来,皆详着晋文致楚与战,所由定伯之业,而所谓「谲而不正」者,亦具见于此矣。

楚杀其大夫得臣。

败由得臣也。

卫侯出奔楚。

卫侯之奔,大抵因楚败而惧晋也。左氏谓卫侯欲与楚,国人不说,故出其君以说晋,此左氏言君奔之习套,然非国人,即元咺也,故后卫侯归,元咺出奔矣,因知叔武之立,亦元咺为之也。君出奔或名、或不名,无例。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序晋侯于上,晋文一战胜楚而伯也。卫侯出奔,其弟叔武摄位,故如在丧。未踰年之君称「子」,此书法也。天王在郑,时既败楚,诸侯于践土会盟,将谋王复辟也,故盟讫乃往朝王焉。左氏谓「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又有「天王下劳晋侯」之说,若然,则是盟时王已来矣,岂有先盟而后朝王者哉?前人多疑左氏,是也。

陈侯如会。

后至不及盟,故如此书。陈侯本楚党,今以楚败而亦属晋矣。

公朝书△法△王所书△法△。

「王所」,王在郑地也,王在朝,则曰「朝于京师」,王巡守,则朝于方岳之下,亦当曰「王所」也。谷梁谓「朝,不言所」,此不通之论也。书「公朝」,岂诸侯皆不朝乎?下壬申又书「公朝」,岂有公再朝,而诸侯不一朝者乎?故前儒有谓「言公朝,以?诸侯」,是也,然谓「言公朝,以?诸侯」,此亦未知春秋之书法也。春秋凡会盟必首书「公」,所以尊内,此一定不移也。今若如会盟首书「公」,则当书「公帅诸侯」矣,公不可言帅也,若统书曰「诸侯朝王」,则不见公之朝王,春秋,鲁史,朝王大事,不可以没公也,故书曰「公朝于王所」,则既可以见公之朝,而诸侯之朝亦自见矣。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卫元咺出奔晋。

卫侯出奔而弟叔武立,必元咺主之,使与践土之盟,则将绝卫侯矣,故卫侯入而元咺出也。然叔武之杀,经无明文,若果卫侯杀之,当书「杀其弟」矣。故据左氏谓杀叔武,卫侯不知其情,则与经文之不书似合,然元咺奔晋,将以愬其君之杀弟也。意者卫侯归而叔武见杀,其罪必归之君耳。君归或名、或不名,无例。归,或书「自某」,或不书「自某」,及书「归」与「复归」,皆无例。

陈侯款卒。秋,杞伯姬来。

伯姬,庄公女,杞成公妻,适杞三十有六年,当亦老矣。上年杞子来朝,而公遽伐之,伯姬此来,亦必为僖公所迫,求修好而谢过耳。

公子遂如齐。

前鲁以楚师伐齐取谷,及楚败,晋伯,鲁失楚而畏晋,故使遂聘齐,自是齐、鲁复通好。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取○义○阳○。

左氏谓「会于温,讨不服也」,盖为后执卫君及围许也。然非也。诸侯会温与天王狩河阳盖一事也。盟践土之后,王已归京师,温,周地,晋侯将以觐王,而王因出于温以就见之也。左氏谓「晋侯召王」,亦未可信,文元年晋襄公亦朝王于温矣,岂亦召王乎?惟以天王之尊就见诸侯,则是君下于臣,不可以训,故孔子特书曰「天王狩于河阳」,假巡狩之名,而河阳即温地,变温地言河阳,亦所以殊天子,此孔子取义之大者也。而左氏又谓晋侯「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其说益非,明是因经文「狩」字而妄生此议论也。夫晋侯果使王狩,而王因以狩焉,则是实事矣,何以又引此仲尼之言乎?既引仲尼之言,则狩非实事,特假借之辞耳,何以又云「使王狩」乎?其周章两端如此,故知其说不可信,而其召王之说,亦因是以知其诬也。又如引仲尼之言,是仲尼作春秋自作批注也,其可笑如此。

壬申,公朝于王所。

说见上。壬申承上冬,[不](「不」,二本原无,今据文义补入。)言其月,史阙。自是王归京师矣。

晋人执卫侯,归之京师。

此后乃会温之余事。晋侯因其臣而执其君,失理殊甚,归狱于王,所谓「假之」是矣。「归之于」与「归之」同。

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

君归京师而元咺归国,元咺之罪显然矣。

诸侯遂围许。

许久从楚,践土与温二盟皆不与也。

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

曹伯自宋归也。诸侯归国,名、不名,无例。「归」与「复归」,无例。书「自某」、不书「自某」,无例。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取○义。

狄不言「朝」、「聘」,而言「来」,不足为朝、聘,卑之也;王臣来朝,亦书曰「来」,尊之也,书同而义异。

公至自围许

致围许者,以近事言也。

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内不书主名,外书「人」,皆大夫也。

左氏谓「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未尽然。王人与盟,或襄王之结诸侯、晋文之定王室,未可知也,又谓王人为王子虎、王子不当称「人」,尤非。

秋,大雨雹。冬,介葛卢来。

春,公在会,未见,故复来。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

二十年,齐、狄盟于邢,至是而狄背盟,狼子野心,岂可与之同盟哉?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左氏谓元咺立公子瑕,则是公子瑕已为君,不当称「公子」,又瑕立,为咺之君,尤不当先臣后君以「及」书也,故前人多疑之。然则公子瑕何为者也?意者咺暂使摄位,既未成乎君,而为咺所累,故书「及」与?称国以杀君与臣之辞也,无例。杀大夫,必称爵,若不称,知其为何如人哉?

卫侯郑归于卫。

诸侯归,名、不名,无例。书「归」与「复归」,无例。

晋人、秦人围郑。

翟泉之盟,郑不与,有从楚之意,故晋伐之,左氏谓昔晋文过郑,郑不礼焉,岂有历久而后报乎?左氏言晋文初年之列国事皆类此,不悉辨。秦、晋之争亦始此矣。

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报周公之聘也。「遂」者,继事之辞,无褒贬,先书「如京师」,而以如晋书「遂」,此亦书法也。鲁使卿如京师始此,而如他国者屡见焉,亦直书之而义自见也。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左氏谓「分曹地」,此误连前经「执曹伯畀宋人」而为言者也。夫执曹伯在二十八年,今三十一年,岂经四年之久而始分其地乎?公羊亦知其难通,谓晋候「颁所侵地于诸侯」。夫鲁强曹弱,曹安得侵鲁之地,且有何证乎?盖济西田者,齐、鲁所争之田也。济西地在齐、鲁界,故彼此互争,不系之国,此取济西田,我取之齐也;宣元年,「齐人取济西田」,齐取之我也;十年,「齐人归我济西田」,齐向取之我,而今归之我也,合经文前后观之,其义明矣。若此时,则齐方弱而鲁恃晋以强,故取之齐,而齐无能难焉尔。

公子遂如晋。

鲁方恃晋,故汲汲以通好,去年往而今年又往也。左氏谓「拜曹田」,然则去年之往为何事哉?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郊有二,有祭天之郊,有祈谷之郊,鲁之郊皆祈谷之郊也。祈谷之郊,诸侯皆得行之,祭天之郊在冬至,经书鲁卜郊多在四月可验夏之二月,故谓「启蛰而郊」。,岂有四月而祭天者乎?故公羊谓鲁郊为非礼,谬也;谷梁谓「不时」,亦谬也。若明堂位乃汉人邪说,不可据,且彼言「孟春」而此言「四月」,又绝不相通也。三传皆谓四卜为非礼,以非礼,故书,此「常事不书」之谬义也。襄七年,「三卜郊,不从,乃免牲。」经书之何与?盖经书「卜郊者,以其为大事也,而其卜之从违、牲之用免,往往不同,因得备书之尔。左氏谓「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按:经凡言「卜郊」者,正为卜此郊日之吉否也,非卜郊之可否也,卜牛其前此矣,不书也。左氏之意,似谓牛既卜矣,日又卜矣,故牛改名曰「牲」,则是既得吉日,牛已称牲,方复卜郊,以卜郊为卜郊之可否,非也。或称「牲」,或称「牛」,一也。左氏谓「牛卜日曰牲」,公羊谓伤者为牛,亦皆非诗、书、礼言祭天者多曰「牛」矣,岂皆伤者乎?「三望」,公羊谓「泰山、河、海」,贾逵、服虔谓「分野之星及境内山川」,郑玄「玄」,二本原皆阙末笔作「玄」。谓「海、岱、淮」,其说稍近,然终不敢定也。若三传皆以「犹」字为讥,则非。不曰「望」而曰「三望」,正是诸侯之礼,何讥之有?此亦「常事不书」之谬义也。矫之者以为幸辞,又过矣。圣人据事直书,何幸之有!以上因三传言礼之谬,故详辨之。

秋七月。冬,杞伯姬来求妇。

前五年伯姬来朝,其子即杞桓公也,自后来朝而我伐之,伯姬二十八年又来,似为谢过,今为桓公求妇又来,惟因杞弱,为鲁所凌,欲求庇其子耳。伯姬之苦衷如此,议论者何这之过乎?所求者,僖公次女叔姬也,其归杞不见于经,后为杞所出,则屡书之,鲁以凌杞,而杞亦卒待鲁女之薄如此。

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卫为狄灭而迁,今三十余年无事,亦齐桓之力也,至是狄又围之,迁帝丘,说者以是这晋文。晋文耄矣,明年即世,岂能救之哉?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夏四月己丑,郑伯捷卒。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

卫侵狄,宜也,及狄盟何哉!

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论事功,齐桓不及晋文,论心术,晋文不及齐桓,然齐伯止于当身,而晋文子孙相继而伯,此天也。

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经书「入」,左氏谓「灭」,非。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报公子遂也。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

晋文之兴,秦有力焉,自晋连秦伐郑而郑间之,秦、晋始相贰。然晋文已老,虽怨秦而不及发,襄公新立,即伐而胜之,其克承父志与?经文本明顺如常,而妄者谓有讥刺,又有谓「及」字衍者,皆不可解。

癸巳,葬晋文公。

狄侵齐。

左氏谓「因晋丧」,非也,下「晋人败狄」,乃是矣。

公伐邾,取訾娄。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公伐邾,报升陉之役也。秋,又使卿伐之,甚矣。

晋人败狄于箕。

狄连年伐郑、伐齐,今赖晋襄败之,自此稍息焉。

冬十月,公如齐。

是时伯无定主,鲁因齐聘而犹朝之。

十有二月,公至自齐。乙巳,公薨于小寝。

左氏谓「即安也」。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此恒燠若之咎征。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温之会,晋文以诸侯围许,许恃楚而终不服,是以晋襄亦继父之志而伐之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八 杂类·黎靖德
  卷十二·陈天祥
  卷八·俞皋
  卷一百三·山井鼎
  毛诗写官记卷一·毛奇龄
  卷二百三十·秦蕙田
  言昭第六十·管仲
  卷一·叶梦得
  卷十六·王天与
  卷四十七·顺治
  (三)·钱穆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道宣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道宣
  威德自在菩萨·佚名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544_1 【听歌】刘得仁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卷544_2 【青龙寺僧院】刘得仁   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

  • 卷307 ·佚名

    释行海 戊辰闰正月书怀 一年风景两逢新,老去情怀最惜春。 未有鷌鹒传好语,岂无蛱蝶报芳辰。 花林淑气蒸香蔼,柳岸游丝惹黮尘。 今日晴明聊引兴,倚楼翻作望乡人。 释行海 戊辰闰正月书怀 茅屋

  • ●袁氏义犬·沈泰

    (海昌玉阳陈与郊编西冷野君徐评武林林宗沈泰、君珊张佩玉阅) 正名为国忘家袁景倩,为家忘国戴僧静。 人心兽面相门獒,人面兽心狄灵庆! △第一出 (〔外袍幞上〕仲尼忧世接舆狂,臧虽殊竟两亡。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

  •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欧阳修

    房琯,字次律,河南河南人。父融,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贬死高州。琯少好学,风度沈整,以廕补弘文生。与吕向偕隐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开元中,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举任县令科,授卢氏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柯劭忞

      星吉 石抹宜孙 迈里古思 苏友龙 也儿吉尼 陈有定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曾祖朵吉、祖搠思吉朵儿只、父思吉,世为怯里马赤。   星吉袭怯里马赤,给事仁宗潜邸。至治初,授中尚监丞,谨于出纳,英宗奖其称职。改右侍仪、

  • 卷之十二 粤纪·计六奇

      永明王始末  大清顺治三年(丙戌)八月,福京既陷,两广总督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广东巡抚王化澄、广西巡按郑封、肇庆知府朱治憪、广东总镇严从云、旧锦衣卫佥事马吉翔、采买翠羽太监庞天寿等会议监国,而阁学兵部尚

  • 卷第二百八十六·胡三省

    后汉纪一〔起强圉协洽(丁未)正月,尽四月,尽四月,不满一年。〕〔高祖本沙陀部人,居于太原。及得太原。及得中国,自以姓刘,遂言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昺之后,国号曰汉。通鉴以前已有汉纪,此以后汉纪书之。〕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

  • 名山藏卷之八十六·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文苑)◆臣林记(文苑)高皇帝起亩亩闲少罹孤贱质学无从渡江以后马上诗书兼操闲作睿思天授神藻泉流虽不同于学士大夫字句之勤劳而其见悟出于臣民之上雄奇超于翰墨之表古质奥畅卓伟英

  • ◎王湘绮与史馆·李定夷

    湘潭王壬秋先生,耆年宿学,久为当道所佩仰。民国二年,奉大总统电召赴京担任国史馆馆长。因病未能启程。三年,又奉大总统电。其文曰:王壬秋先生鉴:前以史职奉屈高贤。企望来仪为日久矣。安蒲稽程,遂经寒暑。顷闻旌从颇快,遨游所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一 天文略五·纪昀

    天文略 【五】仪象○仪象虞书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先儒因星官在书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即以为北斗七星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 仪郑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玑衡视其

  • 卷之二·姚莹

    会商台湾夷务奏鸡笼破获夷舟奏(夹片)夷船再犯鸡笼官兵击退奏(夹片)出剿嘉义逆匪部署郡城奏(夹片)南路匪徒响应遣员击破奏南北路逆匪首从就捦地方平定奏(夹片)谢赏戴花翎恩奏南北两路已平撤兵回郡奏遵旨严讯夷供覆奏(夹片)查明鸡

  • 卷一百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乐考历代乐制建文四年七月【时成祖已即位】赐谷王橞乐七奏赏其开金川门迎驾之功也至九月命齐王榑复国青州亦赐以乐人【臣】等谨按永乐实録云

  • 191.欧阳修改革文风·林汉达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

  • 十年·佚名

    (己未)十年清咸豐九年春正月1月1日○壬申,詣孝正殿,行正朝祭晝茶禮。1月3日○甲戌,以李鼎信爲司諫院大司諫。1月4日○乙亥,詣孝正殿行春享。○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金左根啓言:「在京才行人,令九卿及有司堂上,各薦二人。」從之

  • 公孙龙第十一·孔鲋

    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以白马为非白马、或谓子高曰、子高孔穿之字孔箕之子伋之元孙此人小辨而毁大道、子盍往正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校枉也。吾何病焉。或曰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会

  • 序·魏牟

    《公子牟子》一卷,周魏公子牟撰。《汉志.道家.公子牟四篇》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其书《隋》、《唐志》皆不着目,佚已久。兹从《庄子》、《战国策》、《吕氏春秋》、《说苑》所引捃摭觕,可补四篇之缺。理见其大清辩

  • 卷七十(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净居天子赞偈品第二十三之一尔时净居诸天子。知无量众生得住菩提。於佛法中无有疑虑已,称意踊悦。各以妙偈赞佛功德。尔时信施天子。以偈赞曰:所爱妻子施,并舍所重身。乃至王位财,我礼檀度者,尔时乐持戒

  • 三官灯仪·佚名

    三宫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分别于上元、中元、下元之日,燃灯供奉天地水三官,礼拜赞颂,启告三官解厄赐福。三官即:上元赐福天官紫徽大帝、中元赦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