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老与易庸
五四运动后,一般人好讲辩证法,因之有人说《庄》《老》《易》《庸》都带西方辩证法的气息,讲对立,讲变化。今按辩证法万变无穷。中国言变,则只在一常道。此讲先《庄》,次《老》,最后《易》《庸》,分三次第来讲。
一、《庄子》
从死生与物我讲起,此为智识上"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庄子》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
人生根本不能脱离时空之有限性。在此时空限界之这一边的是"我"与"生',庄子称之曰"是"。在此时空限界之那一边的是"物"与"死",庄子称之曰"彼"。因此有是必有彼,有彼必有是,彼是同时并起,而且平等存在。在此则此曰是,在彼则彼曰是,"彼""是"双方又可以对等互易。但人之情感知识,常见此为是而可好,彼为非而可恶。其实此非与恶之情识,早已侵越了知之界限,而闯进我们所不可知之对面去。我们对知识界之那一面,既本无所知,又何从认其为非而可恶?此种错误,是只知依照着人生界而起。人类每每喜欢把人生界来推概宇宙界,喜欢把有限来推概无限。此非庄子之所谓"以有涯随无涯",实乃以无涯随有涯。我们若能改就无限的立场,依照宇宙界,则根本将无此分别,无此限界。但宇宙界中既确有此人生界,而我们则站在人生界立场,便易于承认有这一面。但我们也该从宇宙界的立场来同时承认有那一面。如是则在无限界中之有限界,变成无处无时不是,抑且无处无时不可好。《庄子》说: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齐物论》)
若由纯乎天的立场,即宇宙界的立场,则根本无"彼""是"之分。现在是站在人生界中而同时采用宇宙界的看法,则此人生界将无时不是是,无处不是是,故《庄子》说:"亦因是也"。纯乎人生界的知识范畴,因乎是而有非,因乎非而有是。纯乎宇宙立场,则并无是非之分。现在是把人生界妥当安放在宇宙里,则可以各有其所是,而不必各有其所非。此亦是一种"因是",但与"因是因非"之"因是"不同。一面是因有所是而有所非,因有所非而有所是。此则只因其所是而不再有所非。如是则一切皆是,更无有非。故《庄子》说: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齐物论》)
人生界有得必有失,有是必有非,有好必有恶,其实是误在其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上。庄子的理想人生,是只有得而更无所失。此种得,乃人生界从宇宙中之所得,庄子称之为"适得"。适得是一种无心于得之得。并不是先有所好所是后之得,而是偶然适得。所得的便是"是"。"因是已","已"是即此而止,即其所适得而止。不再从所得侵越到所未得,而横生一种好恶是非之妄见。所得为生,生即是是,却不就此认死即是非。所得为我,我即是是,却不就此认物即是非。因"死""生""物""我",同样在此宇宙界中,同样是一"天"。这一种境界,庄子称之为"天与人不相胜,是之谓真人。"(《大宗师》)他又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二、《老子》
道家有庄老,等于儒家有孔孟,这是中国思想史里两大主要骨干。上面讲庄子,没有提及道家关于"道"字的观念,现借《老子》书来讲道字。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这是说,道先天地而有,道是绝对的,又是循环的。宇宙庄一切都由道出,道是运行向前的,但它向前到某一限度会回归的。老子又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大道运行不息,但必反本复始,归根回原,所以是至动而至静。此种运行既有常轨,故可信。老子又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四十二章)
道之运行,常向其相反处,强便转向弱,弱又转向强。成便转向败,败又转向成。人心好强好成,道则无所存心。天地间一切现象的变动,其起始常甚微,但到后则甚明。人若懂得"微"与"明"的道理,则自知所以自处。故曰:"柔弱胜刚强。"反之,过于刚强,或不得其死。老子又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
人若喜雄、白、荣,便该守雌、黑、辱。雌、黑、辱有获得雄、白、荣之道。若牢居在雄、白、荣的位上,反而要堕入雌、黑、辱的境遇了。庄了是豁达豪放人,事事不在乎。老子是一谨小慎微者,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他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
此三宝中,"俭"与"不敢",最见老子真情。"慈"则最多只像是一种老年之爱,世故已深,热情血性都衰了,譬如哄小孩般。这一意态,仍是他所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冷静意态。他是一精于打算的人,遂主张"无为",他说: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老子认为"无为",可以长生,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交与国,取天下。可见老子思想,最自然,还是最功利的。最宽慈,还是最打算的。虽竭力主张尚法自然,尊道贵德,而求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究竟他太精于打算了,似乎精细更胜过了博大。故庄子讲"是非",境界高。老子讲"得失",境界浅。此后黄老之学,变成权谋术数,阴险狠鸷,尤非老子之所及料。
三、《易》《庸》
以上讲老子思想,提出一个"天人合一",即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文化界与自然界合一的一种新观点。此一问题,本是世界人类思想所必然要遭遇到的惟一最大主要问题。春秋时代人的思想,颇想把宇宙界暂时撇开,来专一解决人生界诸问题,如子产便是其代表。孔子思想,虽说承接春秋,但在其思想之内在深处,实有一个极深邃的天人合一观之倾向,然只是引而不发。孟子性善论,可说已在天人交界处明显地安上一接榫,但亦还只是从天过渡到人,依然偏重在人的一边。庄子要把人重回归到天,然又用力过重,故荀子说其"知有天而不知有人"。但荀子又把天与人斩截划分得太分明了。老子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明确口号,而在修身、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界实际事物上,都有一套精密的想法。较之孟子是恢宏了,较之庄子是落实了,但较之孔子,则仍嫌其精明有余,厚德不足。而且又偏重在自然,而放轻了人生文化之比重。《易传》与《中庸》,则要弥补此缺憾。《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把自然扣紧在人性上,把道扣紧在人文教化上,这是把孟子来会通到庄老。《易传》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仍是把孔孟"仁义"来会通庄老之"天地""自然"。顺性命之理,即是顺自然。人道中之仁义,即是天道中之阳阴。地道中之刚柔,此即是道法自然。故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处特提"穷理"一观念,极重要。《易传》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孟子所谓"尽心以知性,尽性以知天。"即孔子所谓之"下学而上达"。
道家观念重于"虚",虚而后能合天。儒家则反身内求,天即在人之中,即就人文本位充实而圆满之,便已达"天德",便已顺"天命",更不必舍人求天。《易传》之穷理尽性,亦即是《中庸》之致中和。《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即是人之性,"致中和"即是尽性穷理。何以说"致中和即能天地位,万物育"呢?《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在于有阴阳之分。人道之生,在于有夫妇之别。《中庸》曰: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夫妇之"合"本乎人性,而夫妇有"别",又于别中见"和"。别生"敬",和生"爱"。别生"义",和生"仁"。夫妇之道,即是仁义爱敬之道,此见"人道"即"天道",人生界即是宇宙界。
《易传》《中庸》,一面认为人道本身就是天道,此义当溯源于孔孟。但另一方面也常先从认识天道入手来规范人道,此法则袭诸庄老。但庄老言天道,只就"现象"言,《易传》《中庸》则不肯就象言象,而要在现象中来籀绎出此现象所特具而显著的"德性",此一点,与庄老发生绝大歧异。《易传》里所注重的"法象"观念,显然渊源于老子,但有一极大不同点。老子只指出此现象之常对立,常反复,仅就现象来描述现象。《易传》则就此现象而指出其一种无休无歇不息不已之性格,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乃天行之象之一种特性,一种本身内在固具之德。《中庸》也说: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中庸》又于健行不息中说出一个"至诚"来。若非至诚,如何能健行不息呢?《易传》指出此道之健,《中庸》则指出此至健之"道"之至诚之"德"。惟其至诚而健,故能不息。惟其不息,故能博厚高明悠久而成其为天地,成其为道。
我们若把西方的哲学观点来衡量批评庄老与《易》《庸》,他们都是主张根据宇宙界来推及到人生界的。庄老宇宙论,可说是唯物的,他们对物的观念,注重在其流动变化,是气化的一元论。《易》《庸》并不反对此观点,只从天地万物之流动变化中,指出其内在固有之一种性格与特征,是"德性的一元论"。此种德性一元的观点,为中国思想史中之特创。《易》《庸》即运用此观点来求人生界与宇宙界之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因此《易》《庸》不失为儒家孔孟传统,而终与庄老异趋。
庄老都认为宇宙间一切事象,全是对立的。《易传》《中庸》则不同,他们似认为一切对立,都不是截然的。在对立的两极端之间,还有一段较宽较长的中间过程,此即儒家所谓"中道"。这一新观点,也是庄老强调了宇宙事象是一切相对立的这一观念之后,而始提出的。《易传》说: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此说人生界一切事理,主要的不在两头,而在其中段。我们须认识得此中间过程而应付得宜,始是本末始终,一以贯之。故说:"阴阳合德。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中庸》也说: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当知善不专在极端处,而在中庸处。好问好察迩言,便是舜之乐取于人以为善。择乎中庸,并不是教人在两极端上同样打一折扣。所谓"中庸"之道,根本不认有截然两端之对立,看若对立,而其间实有一相通相和之中性存在,故曰: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处即是其"和"处,即是此两极端之交互通达而合一处。《中庸》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人若要站在一极端上,实无此极端可站。试问天地是否算得上至善?除却像西方宗教里的上帝是至善以外,便只有中庸之道可算得至善。因为中庸之道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中庸》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论是非,不是截然对立之两敌体,但要在此混然一体中,明辨是非,所以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惟天地间并无截然对立的是非,若使有,则在其终极处,所谓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人类永远在下学而上达,永远在过程中。所以易卦终于"未济"。若站在终极处,则天地灭绝,更无演进,更无变化。就理论上言,应求出此两端。就实践上论,则很难遇见此两极端。所以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用"即是实践,在人世间的实践,则既非上帝,也非魔鬼。善恶、是非之辨,往往是中间过程之相对,而非两极之绝对。如是则理论与实践,也便成为两极端。我们仍须"执两用中",把"理论"与"实践"之两极端中和起来,一以贯之,这是儒家中庸的辩证法。这一番理论,较之庄老所言,又进了一步。其实《易》《庸》思想,《论语》《孟子》均已说及,只是引而未发,必得经过《庄》《老》一逼,始逼出《易传》与《中庸》来。
下 卷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四 历代一·黎靖德 卷五十四·湛若水 榕村语録卷二十四·李光地 论语商卷上·周宗建 读四书丛说卷四·许谦 提要·雍正 春秋经解后防·孙觉 ·生之谓性··王守仁 第二十章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梁漱溟 释道家精神义·钱穆 卷六·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四·道宣 水月斋指月录原序·瞿汝稷 佛说罪福报应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