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老太极无极义
《庄子》内篇《大宗师》始言太极。其言曰:
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六极又见于内篇《应帝王》,
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
是也。又见于外篇《天运》,曰:
天有六极五常。
司马彪云:"六极,四方上下也。"俞樾曰:"此即《洪范》之五福六极。"《天运》乃后起之篇,疑说六极当以俞樾说为是。司马之说,移以释《大宗师》《应帝王》则谛矣,未可说此《天运》之六极也。《天运》篇又云:
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此则亦当如司马氏之说。
又有称八极,外篇《田子方》:
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又有称西极,《田子方》: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
是也。凡所谓六极八极西极者,皆远而无所至极义。知《大宗师》篇太极与六极连文,亦当指空间。下文先天地生,长于上古,乃始指时间。
然则又何谓在太极之先乎?按郭象注:
道无所不在,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且上下无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称。内外无不至者,不得以表里名。与化俱移者,不得言久。终始无常者,不可谓老。
据是,则《庄子·大宗师》原文,应作在太极之上,而后人妄易以先字耳。
《庄子》书又屡言无极有极,如曰:
其言犹河汉而无极。(《逍遥游》)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大宗师》,此语又见于《田子方》)。
孰能登天游雾,桡桃无极。(《大宗师》)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在宥》)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
精神四达旁流,无所不极。(《刻意》)
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在宥》)
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其有极。(《则阳》)
然则《庄子》书言极字,皆至极义,非有其他深解。庄子又屡言无穷无竟无端无涯,皆犹其言无极,特见遥邃之趣。
至《老子》书言无极,曰: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王弼注:"不可穷也。"则此亦无穷之常义。又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盖老子尚古,故谓古之极,其湻朴之德足以配天也。则《老子》书用极字,亦皆常义,非有深解也。
极字之具有玄义,实始《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释文,"太极,天也。"此实本《庄子·大宗师》太极之上一语来。然庄子言太极六极,犹其言天地上古,此本常语,而《易·系辞》之太极两仪,则渐染有玄义,而成为一专名。又《易·系》云:"三极之道。"指天地人为三极,此极字亦不能作常义解。于是乃始有《洪范》之皇极。知《洪范》决为晚出书,疑当在《老子》后,或更出《易·系》后也。
后人言太极无极,其大义则显本《易·系》《洪范》。太极无极皆成一玄名,而此玄名,又若为宇宙间所实有。虽其语源固出于庄老,然其涵义则实创自儒家也。此亦后起儒家汇通庄老道家言而增成其形上之一境界之一例,为治中国思想史者所当注意。凡以见中国后起思想,颇多会合儒道而另辟一新境界。若必剔除庄老道家义,而专从儒家孔孟原始义,则不能有此等观念与境界之开出也。
猜你喜欢 读朱随笔卷三·陆陇其 卷三十一·孙瑴 春秋左传谳卷九·叶梦得 卷二十七·孔颖达 卷一百七十七·秦蕙田 三十二 大取·墨子 卷三十五·王道焜 卷十六·易祓 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左丘明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卷四十五(玄奘译)·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智升 楞严经卷第一文句·智旭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佚名 刻金刚般若经赞述序·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