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人世间的事物莫非因有其需要又有其可能两面结合而出现,及至时移势易则又随其需要与可能之渐尔失去而消逝。宗教在世界各界各方之兴衰变化正不外此理,试寻之可得。今天雄冠世界之欧美文明从希腊罗马以来,在过去数千年间宗教势力常居首位,庇荫着一切经济发展,卒因人类理智的发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而宗教乃浸浸失势,虚有其表。其他亚、非、拉各方宗教不必同,而其衰落失势殆莫不同。情势既然如此,不少人便以为宗教只有没落下去,将不复有其前途。实则事情不是这样简单,而是大有曲折的。如我所测,当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之后,更且有共产社会实现之时,宗教衰亡将十分明显。社会主义时期甚长,共产社会时期更长至难可估计。在此漫长时期之后半或晚期,将从道德之真转入宗教之真而出世间法盛行。此即是宗教在迫近衰亡之后重复兴起。何以言之?盖人类入于社会主义时期以至共产社会时期,是最需切道德而道德又充分可能之时。那时道德生活不是枯燥的生活,恰是优美文雅的生活,将表现为整个社会人生的艺术化。正是在此生活中,客观条件更无任何缺乏不足之苦,人们方始于苦恼在自身初不在外大有觉悟认识,而后乃求解脱此生来不自由之生命也。一面主观上有出世觉悟,一面客观上亦备足了修出世法的可能条件,而后真宗教之兴起,此其时矣。正如我五十多年前之所说:世界最近未来是古中国文明之复兴,而古印度文明则为远远的人类前途之预兆且预备下其最好参考资料。
兹为阐说如上之所测想,分为如下两节进行之:
一、宗教失势问题;
二、以美育代宗教。
第一节宗教失势问题
宗教失势在今天科学发达和经济繁荣的国家是最明显的事实,正如上文所云虚有其表而已。然亦有不可一概而论者,如当前之苏联等是已。苏联等国情况之奇特,一面在其执政党标榜无神论,鼓行反宗教运动,另一方面在其社会群众间乃表见出宗教热。有的国家主张无神论多年,但现在不断有报道说又出现了宗教热,不只是老年人而且在青年中也有此种现象,且似有影响及于其领导。
解答此问题,首先一句话:人不是动物,不能过动物那样的生活。动物生活完全由其机体生理因素来决定,紧紧系属于个体图存、种族蕃衍两大本能系统,超越不出。尽管人的生活也好像为此而忙碍一生,却无奈他发达了头脑心思作用,就有超越于此之上的意识和感情。意识会把自己“客观化”,在生活中或顾盼自喜,或自觉不耐烦而生厌,或自觉无聊,甚且不想活下去。难道这不是人世间的事实吗?
再进一层确切言之,逐求享受和名利者不过是人心牵累于身之庸人耳。人心广大深远通乎宇宙,生命力强的人在狭小自私中混来混去是不甘心的,宁于贞洁禁欲,慷慨牺牲,奔赴理想,一切创造有其兴味。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和冒险受苦去蛮荒传教,便是人心的一种出路。入于近代非唯其社会上经济界政界奋力创业的人不脱离宗教信仰生活,就是科学界的人物也是出入于实验室和教堂之间,维持着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换言之,近代资本社会原是在宗教——特别是新教——庇荫下兴隆起来的。
临于资本主义末期之现代,行且社会崩溃改组,一般道德陵夷,宗教既失维系之力。此时若能出之于奔赴社会主义远大理想,那原是人心一条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足以取宗教而代之。但现代史演来,却又不是这样。列宁本其所见,不等待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到来,而实现其单独一国获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局面。这局面在今天却又出现许多列宁所无从预见的演变而有待人类继续探索。
当初西欧个人发财致富的那样社会人生,原在借助宗教而取得人们精神上一种调剂平衡的,而今天东欧有的国家一面既缺失社会主义高尚无大精神领导,而一面又武断地唱其无神论要废除宗教,其势就非反激出人们的宗教热不可了。
在各外国通讯社报道中可注意之点,是在报道苏联青年如何羡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享受娱乐之同时,也报道苏联青年出现宗教热的情况等,这恰是貌似矛盾两歧而正是互相补充的事实。尤可注意者,以思想自由持不同政见而被逐出国的著名小说家索尔仁尼琴在给其国人书信中乃竟表示他信仰固有东正教而不信马列主义!
简捷说一句话:在社会风尚中,在人们头脑中,必新有宗主以换取宗教,而后宗教方将自行消退,否则,是不行的。似乎在“苏联老年的宗教崇拜者”也有人见到此,指出说“这是一部分青年人不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现状而在寻求精神价值的新源泉”。(1974年5月21日《参考消息》)
不要轻视西欧北美仅存门面的宗教,它在人们精神上失掉着落时难有弥缝之力,却依然在弥缝。费大力气消灭宗教是笨伯,是历史的插曲不是正文。正文将是在人类奔赴共产主义的同时社会上兴起高尚优美的道德生活。
第二节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思想中既有知识成分,又受情感的支配。知识虽足以影响情感,有时且转变之,但行止之间恒从乎情感所向。这是一般人的一般情况。近代以来西洋人科学知识猛进之后,对于宗教信仰若依若违,不能遽然舍弃,正为情感上远有不能断然出之者耳。此恍忽依恋之情,则在教堂每周礼拜生活直接感受者实具维系之力。感受或深或浅,当然视乎其人与客观之所遇而非一定。但一般说来,其所感受尽在不言之中,而非神父或牧师的说教。质言之,教堂一切设施环境和每周礼拜生活直接对整个身心起着影响作用,总会使你(苟非先存蔑视心理)一时超脱尘劳杂念,精神上得一种清洗。或解放,或提高。这得之什么力量?这得之于艺术魔力,非止于种种艺术的感受,而且因为自己在参加着艺术化的一段现实生活。这种生活便是让人生活在礼乐中。礼乐是各大宗教群集生活所少不得的。宗教全藉此艺术化的人生活动而起着其伟大影响作用,超过语言文字。
距今五十多年前,我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旧著中,便有如下的指出:
1.个人本位生产本位的社会经济改归为社会本位消费本位,这便是所谓社会主义;西方文化的转变萌芽在此。
2.(从个人立场)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心理,根本破坏那在协作共营生活中所需的心理。
3.(国家)法律(借着刑赏)完全利用人们计较利害得失的心理去统驭人……废除统驭式的法律之外,如何进一步去陶养性情自是很紧要的问题。
4.近来谈社会问题的人如陈仲甫(独秀)俞颂华诸君忽然觉悟到宗教的必要(原文见《新青年》及《解放与改造》各刊物)……。我敢断言一切宗教都要失势有甚于今。成了从来所未有的大衰歇……。
5.从未有舍开宗教而用美术作到伟大成功如同一大宗教者,有之,就是周孔的礼乐。以后世界是要以礼乐换过法律的。
以上各点散见于原书第五章谈世界未来文化之中,读者不难查看。
当世界进入社会主义以至共产社会实现之时,如吾书原文之所云:
一、随着改正经济而改造得的社会不能不从物的(享用)一致而进为心的和同——总要人与人间有真的妥洽才行;
二、以前人类似乎可说物质不满足时代,以后似可说转入精神不安宁时代;物质不足必要之于外,精神不宁必求之于己;
三、以前就以物质生活而说,像是只在取得时代,而以后像是转入享受时代——不难于取得而难于享受!若问如何取得,自须向前要求,若问如何享受,殆非向前要求之谓乎?
揭开来说,人与人的协作共营生活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容易成功的!人生不是生活资料丰足便会没有问题的!人生天天在解决问题,问题亦确乎时时有所解决。但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引进一个更高深的问题而已;此外无他意义。
宗教在过去人类历史上是大有助于社会人生之慰安行进的,而种种艺术——礼乐——则是其起到作用的精华所在。今后很长时间宗教落于残存,而将别有礼乐兴趣,以稳度新社会生活。试为剖说如后。
礼乐是什么?礼乐原不过是人类生活中每到情感振发流畅时那种种的活动表现,而为各方各族人群一向所固有者而已。人们当欢喜高兴时就会有欢乐的活动表现;人们当悲痛哀伤时,就会有衰悼的活动表现。心理有什么,面容体态表现出什么。个人如是,群体则更有所举动。这都出自生命的自然要求和发作。但因人非是动物式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其伸缩,起落,出入的可能太大,就有过与不及的问题。过与不及都不好,皆于生命不利。中国古人(周、孔)之所为制作和讲求者,要在适得其当,以遂行人情,以安稳人生就是了。岂有他哉!
有典礼之礼,有生活上斯须不离之礼。前者见于古今中外一般习俗中,后者则为一种理想生活,即我所云完全艺术化的社会人生。前者例如一个人从降生到死亡,有几次较重要关节,中国古代就有冠、婚、丧、祭之礼,外国宗教就有洗礼、婚礼、丧葬等礼,其在群体生活中,则有如建国或大举出师、行军或会议开幕,或各种纪念日皆各有其不同礼文仪式。而有礼必有乐,说到礼,便有乐在内。其礼其乐皆所以为在不同关节表达人的各式各样情感。扼要说明一句:礼的要义,礼的真意,就是在社会人生各种节目上要人沉着、郑重、认真其事,而莫轻浮随便苟且出之。
人们为什么恒不免随便苟且行事?随便苟且行事又有何等弊害?
应当指出:倾身逐物是世俗人通病。这亦难怪其然。人一生下来就要吃,要穿,要宫室以蔽风雨,……总之一切有待于外物以资生活。既唯恐其物之不足,又且拣择其美恶。重物则失己,生命向外倾欹,是其行事随便苟且的由来。当其向外逐求不已,唯务苟得,在自己就丧失生命重心,脱失生活正轨,颠颠倒倒不得宁贴;而在人们彼此间就会窃取争夺,不惜损人利己;人世间一切祸乱非由此而兴乎?说弊害,更何有重大于此者?
人生是与天地万物浑元一气流通变化而不隔的。人要时时体现此通而不隔的一体性而莫自私自小,方为人生大道。吾人生命之变化流通主要在情感上。然逐求外物,计算得失,智力用事,情感却被排抑。自财产私有以来,人的欲念日繁,执着于物,随在多有留滞,失其自然活泼;同时,又使人与人的情感多有疏离,失其自然亲和。礼乐之为用,即在使人从倾注外物回到自家情感流行上来,规复了生命重心,纳入生活正轨。
人生活在身心内外往复之间,一般地说,便是巴甫洛夫所谓剌激反射。礼乐是直接剌激到感受器而起作用的,其间或有诗歌而主要是属第一信号系统的剌激反应关系,感应神速,不由得情感兴起而计较心退去。人们习惯逐物向外跑的心思立可收回。——这是说明其根本所在。
礼乐的根本作用既是要人精神集中当下,为了加重其收敛集中,古时在某些重大典礼之前,负责行礼之主要人物(譬如天子或其他人)每要斋戒沐浴(甚至连续三天)净除身上浮躁之气,而现出人心之正大诚敬来。——这是继续上文所作的说明。(这极似宗教而实不必然,说明见后。)
日常生活自不须如此严重,《礼记》中且有“无体之礼,无声之乐”之说。因为“礼者,理也”;“夫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均见《礼记》)。礼的内容实质是情理,是情理之表出于体貌间者。所以衷心敬重其事,不待见之于行礼;衷心和悦不待见之于奏乐。《论语》上,孔子一方面指斥“为礼不敬,临丧不哀”的不对,同时其答弟子“问礼之本”便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所谓称情而立文,如其情不足而礼有余,那种繁文缛节是不足取的。——这仍然是继续上文的说明。
下文分条更为一些层次曲折较细地说明。
一、先要晓得中国古礼是出于我夙来所说的理性早启,文化早熟,原为当时统治阶层而设者,却大可为今后人类新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设施作参考。且试举古时冠礼来说明一下。兹节录《礼记》一些原文:
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圣王重冠。(中略)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略)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下略)(见《礼记·冠义》第四十三)
往古社会生产力当甚低弱,这些礼文一方面便无可能于社会普遍行之,一方面却要求在统治阶层行之。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高下不相称,此见出其为早熟者一。从如此礼文上可见对于成人的贵重,完全不像西方宗教这看人微末、有罪、不洁的那样;此见出其为早熟者二。早熟的文化自难于传布,遂不久有“礼崩乐坏”之叹,更且不适合国际竞争的近代;然却正可为今后新社会作参考。说参考,当然不是模仿采用。将来的事情留待后人为之,此不多言。
二、再谈到今后的婚礼,此殆无可取则于古者;因那时的礼俗(如古书《仪礼》、《礼记》所传者)是阶级社会的,又是宗法社会的,情势自然不相合。今后婚姻将只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结合或分离将甚自由。有人设想未来社会中无所谓家庭、无所谓婚姻者,那不过是由于一种对婚姻和家庭之累的反感而生的幻想。却不晓得人类心理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均不如是。从人类心理发展言之,已往的历史均属人的身体势力强大,而心为身用的时代,今后则转入身为心用的时代。盖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便是社会发展史上从已往自发阶段转入今后自觉阶段了。正为人心抬头用事,在社会主义文化上道德将代宗教而兴。男女两性尽可自由结合,却不会出之以轻浮随便。相反地,必然看成是件大事(一生大节目),各自认真郑重而行。我用不着设想其婚礼是如何如何,但相信必然有文雅优美的一次典礼,双方亲友群众齐来致贺的。在这样郑重其事的结合上,家庭将必稳固和美,而其子女首先受益。
三、人生不免有时而病,医药之外,在昔宗教就要祈祷(有体之礼),在今后则戒慎反省(无体之礼)。人生不免有死,则丧、葬、祭祀为与他相关系之人所有事。今后其礼如何不必多所推想,要之,此在人情固不容草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语出《论语》),礼不为一人一家而设,而实为社会之事。上面所云与他相关系之人,其范围宽狭没有一定,要视乎他生前在社会上贡献如何,影响如何。试看《礼记·祭法篇》之所说:
(上略)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中略)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中略)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又《论语》上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凡此皆见出人们各祭自己的先人亲人和其他值得共同纪念之人而外,用不着滥祭其他鬼神。多祭其他鬼神,无非为了求福赎罪的宗教迷信;而此则抒发感情,自尽其心就是了。
四、就一人一生节目言之,大略如上;就社会群体生活来说,一年四时不可少地总有几个节日或纪念日,必将各有其礼,这里用不着为今后演变多所设想。世界大同之世各方各族于彼此同化之中仍自有从其地理历史衍下来的风俗,无可疑也。
世界各方俗礼今后虽不是整齐划一的,却在社会文化造诣上或先或后进达一种高明境界当必相同,亦就是将必有共同的精神品质。试为一申说如下:
1.有礼俗而无法律,因为只有社会而无国家了。这亦就是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加于人,而人们自有其社会组织秩序。此组织秩序有成文的,有不成文的,一切出于舆情,来自群众。旧日的刑赏于此无所用之,而只有舆论的赞许、鼓励或者制裁。
2.主管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生活而为群众服务的各项研究、设计、行政事务机关及其领导人当然都少不得。此领导人物的产生,则一出于社会尊尚贤智以及人们爱好互相学习之风。(《礼记·学记篇》所谓“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者,其言早为人类理性在未来社会高度发达的预兆。)
3.人在独立自主中过着协作共营的生活,个人对于集体,集体对于个人,互相以对方为重,是谓伦理本位主义。伦理本位云者,既非以个人为本位而轻集体,亦非以集体为本位而轻个人,而是在相互关系中彼此时时顾及对方,一反乎自我中心主义。此盖由人心通而不隔的自然情理,亦正为如此,社会所由组成的各个成员都能很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其社会生活,其社会乃内容充实、组织健全,达于社会发展之极致。(伦理之义为中国古人好讲礼让之所本。此并请回看第十五章前文。)
4.如上三则而外,诸如消灭三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差别,城市与乡村之差别,农与工之差别的消灭;生活乐趣寓于生产劳动,从事劳动无异自娱享受;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如是种种,凡往昔科学的社会主义家之所推测者,信必一一实现,非为空想。但惜前人只着眼政治经济方面,而于社会文教方面顾未及详。一若教育之普及提高不言而喻,在阶级泯除、国家消亡之后,社会公共生活的条理秩序如何形成与维持,自有一切无难者(1)(列宁著《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有如下的话,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奴役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卑鄙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说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自动地遵守这些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原书类此的说话不止此一段,皆从省,不录。)。殊不知事情不那样轻易简单。凡从政治经济方面所推测信必实现之种种,无不赖有人们精神面貌转变为其前提。信乎旧日宗教此时将代以自觉自律之道德,然为人们自觉自律之本的高尚品质、优美感情,却必有其涵养和扶持之道。否则,是不行的。
此为人们行事自觉自律之本的优美感情、高尚品质,如何予以涵养和扶持的具体措施,且亦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途程中定将逐渐出现的。这就是在生产劳动上在日常生活上逐渐倾向艺术化,例如环境布置的清洁美化,或则边劳动边歌咏佐以音乐之类。其要点总在使人集中当下之所从事,自然而然地忘我,自然而然地不执着于物,而人则超然于物之上。以其精神之集中也,勤奋自在其中,未必劳苦,劳苦亦不觉劳苦。人们于此际也,其为彼此协作共营的生活讵有不各和衷共济者乎?
何以肯定说在建设社会主义途程,必然如此走向艺术化之路?前既言之,从社会主义革命以至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从自发性进于自觉性之一大转变。随着社会建设事业的进行,此自觉性无疑地亦将在发展提高,而大有进境。人类一向致力于认识乎物,利用乎物,却忽于认识人类自己者——如吾书开端所说在学术高度发达之今日,而人类心理学一门学问却最最落后无成——而当此际也,问题却已不在物而转在人,或人与人之间。人类如何自反而体认此身此心的学问势将注意讲求,从而懂得要有以调理身心,涵养德性,且懂得其道不在对人说教而宁在其生活的艺术化。唯其社会人生之造于此境也,人的自觉性发展乃进入高度深刻中,亦便是达于人类心理发展之极峰。
中国因其历史发展一向特殊,社会生产力长期淹滞,今天要急起直追者自在发展生产上。在生产力大进之后,社会财富日增,将不失勤俭之度而往古的礼乐文明渐以兴起,此盖可以预料者。其风尚及设施随即为各方所取则而普及于世界,是又可以预料者。
积极革命精神即是道德精神。苏联倡言反宗教,却恰在全世界宗教衰退时际而独独冒出宗教热来。难道这是宗教要复兴?这不过是为宗教道德两落空,人们不耐烦的表现而寻求其精神出路耳。走向社会主义是当前世界主流,其所需要、其所可能者唯是道德之路而非宗教之路,此其形势明白可睹。
“以道德代宗教”创见于中国往古之世,其风流衍数千年,旧著《中国文化要义》第六章即有陈述。我早年(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敢于倡言世界最近未来将为古中国文化之复兴者,意正指此。此其关键转捩所在,即在人类文化生活将从人生第一问题——人对物的问题转换进入人生第二问题——人对人的问题是已。人生三大问题之说,备见于旧著各书,请参看,此从省。此处且略分疏从宗教向道德过渡之理。
宗教本身原是出世的,却在人世间起着维持世间的一个方法的作用。它有助于循从一时一地的庸俗道德,或且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和品质。其道全在假借着超然至上的一个信仰对象,即视乎其皈依之诚而著其人品提高之度焉。道德本身在人世间具有绝对价值,原不是为什么而用的一种方法手段。宗教在人每表现其从外而内的作用,反之,道德发乎人类生命内在之伟大,不从外来。人类生活将来终必提高到不再分别目的与手段,而随时随地即目的即手段,悠然自得的境界。此境界便是没有道德之称的道德生活。
宗教所起作用从来有藉于具体的艺术影响(见前文),而往古中国的礼乐制度原从(古宗法)宗教转化而来,纳一切行事于礼乐之中,即举一切生活而艺术化之。所谓“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语出《礼记》)者,不从言教启迪理性,而直接作用于身体血气之间,便自然地举动安和,清明在躬——不离理性自觉。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一切无非出于人的制作。人们在世俗得失祸福上有求于外的心理,是俗常宗教崇信所由起,亦即宗教最大弊害所在。此弊害以学术文化之进步稍有扫除,但唯礼乐大兴乃得尽扫。即唯恃乎此,而人得超脱其有求于外的鄙俗心理,进于清明安和之度也。要之,根本地予人的高尚品质以涵养和扶持,其具体措施唯在礼乐。
不有以美育代宗教之说乎?于古中国盖尝见之,亦是今后社会文化趋向所在,无疑也!
我所谓社会人生的艺术化指此。
猜你喜欢 卷三·李世民 西铭述解·曹端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孔子 卷六十六·程公说 绵蛮·佚名 卷八·朱朝瑛 卷五·朱鹤龄 卷十·王道焜 仪礼逸经卷二·吴澄 善歌者(1)·戴圣 佛說義足經卷上·欧阳竟无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并序·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六·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