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馆(各省通志局附)
湘绮老人,以迟暮之年,游戏三昧,而膺馆长之.职时几三年,一帙未就,有同虚设矣。其时纂修协修,半皆湘绮门人,娴经训词章者固济济,而未必皆史才也。故并居京师,支干俸,优游于文酒声歌之会,俨然清代翰詹衙门官,而俸入十倍之。真玉堂仙人矣!
湘绮以撰《湘军志》得名,其书不讳私亲,不避权要,专持公论,而纪事之详有法,远过魏默深辈。袁慰庭虽不学,独嗜是书,故议立史馆之日,即内断于心,以隆礼聘此老。他有荐引者,并置不顾。然此老顽固,深不以共和为然。到馆年余,人叩以纂至何处,笑答曰:“方纂《孙文本纪》,犹未就也。”又谓欧阳修《五代史》,创《伶官传》,今当仿之,创伟人传。宋芸子谓人物当依《三国志》通称传,固正论也。湘人某以王氏弟子,有宠于袁,适任府秘书,意不为然,盖欲尊总统为纪也。某协修草开国史,全归功项城。于武昌起义者有微词,他民党则丑诋之。馆长虽不赏其文,而嘉其义正,擢为纂修焉。其时财政已窘,京官俸既有折扣,复不能按期发给,独史馆仗馆长老面,元首谕部库按月动支。一时夤缘入馆者,实烦有徒,周缉之方长财政,主裁汰冗员尝一单汰馆员二十余人,湘绮愤而与争,赖某总长设晏调解始已。
清代史馆,第传人物,皆依据呈送事实履历,匪特无裁制,且亦难免舛错。民国肇兴,以国体改异,自不能仍循旧日史裁。如开国事迹,在前代则另有方略馆以编纂之。而今并归史馆,几于无从着笔,某为收掌年余,未收一稿,本乃补被还乡去。馆中人若无知之者。一日有大总统交下某武人事迹,应付史馆立传者,某纂修欣然,命笔为之。传成送馆,无人收纳,亲交之馆长。馆长谓其多谀词,竟窜改加入讽语。闻黄陂正任后,以与武人有旧,始嘱史馆更正焉。
湘中轻薄子某甲,少从湘绮游者也。时供差国务院,而无所事事,排日必至史馆谐谈,人以为必馆编纂。一富商死,以生前曾蠲资兴举公益,拯济灾区。其子乙欲宣付史馆立传,费万金馈送同乡京官为具呈。一日启宴,甲亦在座,大言曰:“不厚酬史馆诸公,虽奉命宣付,亦无褒美词也。”乙信之,立出千金畀甲,嘱为打点。甲以入囊。事后馆中人有知之者,迨为乙父立传,故先拟贬辞,因人以示乙。乙愤甚,欲诉甲,于理甲以无凭证,初不惧。已而馆员亦多起鸣不平者,至令门者,拒甲不听入馆,大窘,求救于馆长。馆长笑拒之,乃贷资于杨子,以六百元遗司编是传者,遂易褒词,事始寝。或人谓甲虽取得千金,而馆员无分其毫厘者,未知孰是云。
自湘绮殁,馆势几涣。后以经费不继,而黄陂颇欲恢张共和功,乃以属蔡鹤卿。蔡慨然受任,适方为北京大学校长,因改馆为国史编纂处,附之于大学焉。蔡自兼处长,下设编纂七员,皆用聘书,弗为官吏,中多淹博之士,而名并不彰者,如江宁人邓之诚之流。至此费视前减数倍,而纂成史反多于前。未必非蔡氏之力,乃以五四运动,京大罢课,当路谓出蔡指而欲敷衍学生又不能不复其职,遂以国史编纂处,改归国务院,另任处长以示裁抑。其实蔡初不以此为重轻,而编纂诸君,别无奥援,竟一律解职,而易以老官僚多人焉。
新受任之处长徐凤书,籍蜀之荣阳,程德全乡人也。本清老吏,曾历东三省,以能诗称,文学并非所长也。奉天平康里娼寮,多其诗词联语,殆亦报馆名士之一流,国史前途可知矣。
猜你喜欢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司马迁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宋濂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六·王称 ●卷十五·魏泰 第六回 盛彦师设伏毙叛徒 窦建德兴兵诛逆贼·蔡东藩 卷第二百七十九·胡三省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四·王祎 卷二百六十七·杨士奇 卷二十四·叶盛 卷二十六·王当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纪昀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金毓黻 史弼传·宋濂 卷五十三·雍正 职官一五·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