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象外与环中

若说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主要在有知觉与无知觉,则自最先最低级的原形胶质的生命像阿米巴之类,他也像已有知觉存在了。所谓知觉,只是知有己与知有物,这一知觉,便把世界形成我和非我,内和外,但最先最低级的知觉只是在模糊朦眬昏睡的状态中。直至一切植物,还是那样。生命演进到高级的动物界,他的知觉才逐步觉醒、清楚而明晰。人类占了生命知觉之最高最后的一境,因此在人类的心觉中,己与物,我与非我,内与外,才有一个最清楚最明晰的界线。但一到人类的心觉中,己与物,我与非我,内与外,却又开始沟通会合,互相照映,融成一体。我的心中,活着许多别人,在许多别人心中却活着有我。

一切生命,都寄放在某一特定的个别的物质上,因此生命在空间和时间里都是有限的,渺小而短促,有生便即有死。只有人类,开始把他的生命从其特定的个别的物质中(即从我之身体中),因于心的觉知,而放射出去,寄放在外面别人的心中,于是生命遂可以无限扩张,无限绵延。正因为要求把我的生命放射出去,映照在别人的心里而寄放着,因此遂有个性尊严与人格之可贵。人必努力发展个性,创造人格,始能在别人心里有一鲜明而强烈的影像,始能把你自己寄放在别人心里,而不致模糊朦眬以至于遗忘而失其存在。

若把这个观念来衡量人生价值,则一切物质人生,依然是最低级的,尤其是饮食的人生。饮食只在其本身当下感觉到饱适或鲜美,决不能映照到别人心里而生出一种鲜明而强烈的影像而存放着。此所谓饮水冷暖各自知,此乃无可共喻的。衣服与居处较为高级了,在某一人的衣服与居处上,多少容易表见其人之个性与人格而映射到别人心里,发生出某一些影像而暂时存放着,这便是你生命之扩张,由己心放射到他心。然而这是极淡漠极轻微的,重要的还在你的个性与人格上,不在你的衣服与居处上。若说你的个性与人格只能在衣服与居处上表现,岂不成为一种可鄙的笑谈吗?

艺术人生之可贵便在此。你的个性与人格,完全投射在你所创作的艺术品上,而映照到别人心里,别人欣赏到你的艺术作品,便发现到你的个性与人格。你的艺术创作,便是你的生命表现。艺术长存,即是生命长存。然而艺术人生已是生命之物质化,无论一幅字,一幅画,一件雕刻,一支乐曲,一个宫殿建筑,乃及一个园林设计,总之艺术必凭借物质而存在。你把生命融入了所凭借的物质,别人再从此物质来想像了解你的生命,这些多少是间接的,不亲切,不单纯。因此欣赏艺术时的心情,总是欣赏艺术品的本身胜过了欣赏创制艺术品的作者。这是艺术人生之缺憾。只有凭借于外面物质更少的,始是表现出创造者之个性更多的。在这里,只有音乐和东方人所特有的书法,则比较不同了。因其比较凭借外面物质更少,而更接近于下面所要讲的文学了。

文学在此上和艺术不同。艺术作品需要凭借物质,而文学作品则由人类自身所创造的文字中表达,不再需要凭借自然物质了。因此欣赏艺术的,一定不免于欣赏作品超过了欣赏作家。而欣赏文学的,往往可以欣赏作家超过了欣赏作品。我们就此点来评论文学,则戏剧和小说,似乎仍不是文学之上乘。何以作故?因戏剧和小说,就创造言,还不免要把作家的心情曲折转变寄放在别的人事上而投射到别人的心里。就欣赏言,则还不免使人欣赏戏剧和小说作品之本身,胜过了此戏剧与小说的作者成此作品时的一切心情之真源。如是则依然是一种间接的交流。如西方之莎士比亚,其作者本身人格,可以形成种种之猜想,而仍无害于其作品戏剧之价值。此可证明作品可以脱离作者而独立自在了。在文学中,只有抒情的诗歌和散文,才始是把作家和作品紧密地融成一体,在作品上直接表见出作者之心情,以及其个性和人格,直接呈露了作者当时之真生命,而使欣赏者透过作品而直接欣赏之。最空灵的,始是最真切的。最直接的,始是最生动的。最无凭借的,始是最有力量的。如是始可说是理想文学之上乘作品。中国人总是崇拜陶潜与杜甫,胜过了崇拜施耐庵与曹雪芹。因施耐庵与曹雪芹只将自己生命融化于他的作品中,而陶潜与杜甫,则是将自己的生命凝成了他的作品,而直接奔放。同样理由,中国人崇拜书家,常常胜过了崇拜画家。崇拜画家,常常胜过了崇拜建筑师。而崇拜文人画,亦胜过了崇拜宫院画。

科学家的生命则寄放在纯客观的物理上,距离实际人生更远了。我们若以艺术家的创造心情来看科学家,则科学家应该可以说是更艺术的。何以故?因其能纯粹忘却自我而没入外面的事象中,因而在外面事象中获得了自我之存放。但此种自我,却已是纯粹事象化了,更没有自我之原相存在。因此说科学家是更艺术的艺术家。因此科学家在科学真理之发现上,是绝对没有所谓个性与人格之痕迹存在的。岂仅如此。在科学发现之后面,几乎可以使人忘却有人之存在了。因科学是超人生的,非完全遗忘人生,不能完成科学。因此我们只有在追忆科学家那一番探求真理之过程中,有时可以稍稍领略一些科学家们之日常生活与其内心精神。至于在科学家所发现的科学真理上,则丝毫不带有科学家自身之踪影。

继之再说到宗教。西方人的宗教,实和他们的科学貌异神近。因非遗忘人生,即不能进入宗教。他们亦必是先忘却了自己,而后始能祈求没入宗教的教理中。他们所信的宗教教理,几乎也可说是一种纯客观而又同时是非人生的。他们先把握到上帝的心情,再始回头来处世,在他们心坎深处,不该存有家庭,不该存有世间,他们只该以体认到的上帝的心情来处家庭,来处世间。在其追求宗教信仰之一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其日常生活与夫其内心精神之一斑,但在其所信仰之真理中,则同样不能有信仰者自己的个性与人格之重要与地位,甚至不应该有人的地位存在呀!至少在理论上是须得如此的。

只有道德生活,乃始确然以各人之个性与人格为主。艺术科学与宗教,其主要对象及其终极境界,大体说来,可以说是非人生的。只有道德对象,则彻头彻尾在人生境界中。上文所谓别人活在我的心里,我活在别人的心里,这完全是一种道德境界。我们只有在道德境界中,可以直接体会到当事人之个性与人格。此种个性与人格,不仅保存于其生前,抑且保存于其死后。不仅在其生前,其个性与人格,可以随时有扩大,抑且在其死后,其个性与人格,依然有继续扩大之可能。世界伟大人格,无不于其死后保留,亦无不于其死后继续扩大。若不能继续扩大,亦即不能随时保留。让我们粗浅举例,如孔子释迦与耶稣,其死后之人格,岂不依然保留,而且在继续扩大吗?七十子时代之孔子,到孟荀时代,两汉时代,宋明时代,其人格既随时保留,而又继续扩大了。若使自今以后,孔子人格还能随时保留,必然仍将继续扩大。若使不能继续扩大,便会逐渐消沉,而失其存在。释迦耶稣是一宗教主,似乎与孔子不同,然其人格之所以亦随时保留而继续扩大者,则因其已由宗教人生而渗透到道德人生故。一切宗教人格之扩大,莫非由其道德人格之扩大。中国人崇拜道德人格,尤胜于崇拜宗教人格。崇拜圣人,尤胜于崇拜教主,其理由即在此。由于同一理由,中国人崇拜一文学家,亦必兼本于崇拜其道德人格,而后其作品始得被视为最上乘。然而文学作家之人格,虽亦可以随时保留,而终不能随时扩大,此所以中国人之视文学家,终不如其视一圣贤人格之更见崇重,其理由亦在此了。

这里我们又将提到东西人生态度之不同。东方人以道德人生为首座,而西方人则以宗教人生为首座。西方人的长处,在能忘却自我而投入外面的事象中,作一种纯客观的追求。他们的艺术文学科学宗教种种胜场莫不在此。中国人的主要精神,则在能亲切把捉自我,而即以自我直接与外界事物相融凝。中国人的艺术与文学皆求即在其艺术与文学之作品中,而直接表现自我。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也如此,因此在佛教中有中国禅宗之产生。这在宗教圈中而依然看重了自我,于是乃有所谓狂禅者出现。而中国人的科学造诣,则不免要落后。若说中国人是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则西方人可说是超其环中得乎象外了。西方人最高希望应说能活在上帝心中,而中国人可说是只望活在别人心中。上帝还是象外的,别人则仍是在环中。就哲学术语来说,东西双方依然有向内向外之别。人生终不能不有所偏倚,这亦无可奈何呀!

猜你喜欢
  卷二十 二十之二·孔颖达
  中庸集解原序·石墪
  子张篇·王夫之
  春秋纂言总例卷六·吴澄
  卷十二·陈大章
  提要·苏轼
  (二十一)朱子论格物·钱穆
  卷五百三十二·佚名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评宋明学说与佛学之真诠·太虚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唯物论没落中的哀鸣·太虚
  卷第三十·佚名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五·彭定求

        卷445_1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此后在上都作)】白居易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

  • 卷之二名胜--庙祀·梁章钜

    台州城八仙岩,奇石布列,境绝幽胜。岩前吕祖殿中对联数十,惟临海严孝廉乘潮作最佳,句云:“看下方扰扰红尘,富贵几时,只抵五更炊黍梦;溯上界茫茫浩劫,神仙不老,全凭一点度人心。”赠僧联用佛家语,数见不鲜。钱塘吴薇客太

  • ●卷二·唐二·王奕清

    ◎韦应物晓音律韦应物晓音律,夜泊灵璧舟中,闻笛声,谓酷似天宝梨园法曲李所吹者。询之,乃外甥许云封也。韦授以李笛,许曰:"此非外祖所吹者,遇至音必裂。"强令试之,遂吹六州遍,一叠而裂。[乐府纪闻]◎韦应物小词韦苏州性高洁

  • ◆巢松翁陆居仁(云松野褐集)·顾嗣立

    居仁字宅之,华亭人。以诗经中泰定三年丙寅乡试第七名。隐居教授,自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瑁湖居士。与杨廉夫、钱思复游,没,同葬于山东麓,号「三高士墓」。梧溪王逢挽宅之诗云:「游戏清真帖,优长雅颂文。世方趋赵孟,天竟滞刘

  • 山中大雾看景·徐志摩

    这一瞬息的展露——是山雾,是台幕!这一转瞬的沉闷,是云蒸,是人生?那分明是山,水,田,庐;又分明是悲,欢,喜,怒;啊,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 病中杂诗(九首)·林徽因

     小诗(一)感谢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黑夜天空上只一片渺茫;雪花每片对自己和他人都带一星耐性的仁慈,那样追着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着逐步吹入黄昏街头巷尾的垃圾堆;远距离光明如无边海面,这纷歧道路上,石子和泥土模糊,还是赤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八·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正月戊申朔 上不视朝文武百官及四夷贡使俱于午门前行礼○庚戌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辛亥大学士方从哲请 上乘改岁之期速简部<锍-釒>将都察院堂官先点一二员将起复科道官及都察院所题漕盐各

  • 卷之五百十·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二月。壬寅。谕军机大臣等、国子监奏、为已故国子监祭酒熙元、王懿荣、助教柏山、捐建专祠。抑或附祀。并请将助教附祀各摺片。熙元、王懿荣着准其附祀唐臣韩愈祀。柏山着一并附祀。现月○外

  • 一二七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明粤西实无遗书折·佚名

    一二七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明粤西实无遗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广西巡抚臣熊学鹏跪奏,为遵旨查明覆奏事。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准礼部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经降旨,令各该督抚等访求遗书,汇登册

  • 黎州土司传·张廷玉

    黎州,是汉朝时的沈黎郡所在地。《史记》上说越..的东北方有十多个君长,其中的笮都最大。自从唐蒙与夜郎沟通后,邛都、笮都的君长都请求成为中央王朝的大臣,因而在该地设置了笮都县,又称旄牛县。元鼎中年,成为沈黎郡。唐朝时

  • 卷十二 赵德钧父子构乱·李有棠

    太宗天显六年冬十二月丙辰,帝遣人以诏赐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德钧,相州人也。初仕幽州刘守文,为军校。刘邟令修县,守文命德钧攻之,纳邟妻种氏,并其子子之,是曰延寿。少美容貌,好书史。尚唐明宗女兴平公主,与石敬瑭为僚婿,驸马都

  • 五·钱穆

    依照上述,中国传统政治,注重在政府之职能。故设一官,必有一官之职,而有一职,即有一种称职与不称职之责。然则,管理和监察此种责任者又是谁?在中国传统政治里,特设有御史和谏官。御史本是代替皇帝和宰相来负责监察政府下面官员

  •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傅斯年

    公,君也。《尔雅》,“公,君也”,释名同。《左传》所记,邦君相称曰君,自称曰寡君,而群下则称之曰公。是公君之称,敬礼有小别,名实无二致也。君,兄也。《诗·邶鄘卫风·鹑之奔奔》云: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

  • 入天祠品第八·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生已,诸刹帝利婆罗门居士长者,豪富之家二万童女。皆悉拟为菩萨采女。王及大臣亦各有二万童女。拟为菩萨采女。此等诸女皆与菩萨同日而生。是时释种耆旧诣输檀王所。白言:大王。今者可将太子谒於天庙以

  • 卷六十五·性音

    宗鉴法林卷六十五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六世 潭州云盖山志元圆净禅师(石霜诸嗣) 因僧问石霜。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霜曰堂中事作么生。僧无对。经半年方始下一转语。曰无人接得渠。霜曰道即太煞道。祇道得

  • 粗解刑统赋·傅霖

    北宋末年律学士傅霖《刑统赋》所作的注释书,孟奎解。

  • 四诊抉微·林之翰

    诊法著作。清林之翰撰。八卷。之翰字宪百,别号慎庵、苕东逸老,乌程 (今浙江湖州) 人。壮而习医,精求医说十载,撰有《痰证论》、《临证元机》等。是书以《内经》 色脉并重为依据,抉取历代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而编纂,成

  • 宗门拈古汇集·白岩净符

    凡四十五卷。清代僧白岩净符编。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编集自佛祖至南岳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诸师之拈提、机缘;系自宗门统要续集,集录宋、元以前者之拈提语,并补其机缘,对于‘统要’未载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