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公,君也。《尔雅》,“公,君也”,释名同。《左传》所记,邦君相称曰君,自称曰寡君,而群下则称之曰公。是公君之称,敬礼有小别,名实无二致也。

君,兄也。《诗·邶鄘卫风·鹑之奔奔》云: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国风之成章,每有颠倒其词,取其一声之变。而字义无殊者。此处以君兄相易,其义固已迫近,而考其音声,接近尤多。《广韵》,君,上平二十文,举云切;兄,下平十二庚,许荣切。再以况贶诸字从兄声例之。况、贶均在去声四十一漾,许访切,似声韵均与兄界然。然今北方多处读音,况、贶诸字每读为溪纽或见纽,而哥字之音则见纽也(唐韵,哥,古俄切)。《诗》以彊、兄为韵,则兄在古邶音中,必与彊同其韵部。此在今日虽不过是一种假设,然可惜之连络处正多,今试详之。

公、兄、君、尹、翁、官、哥,皆似名之分化者。今先列其反切韵部如下,再以图表之:

公  上平 东部 古红切 见纽

兄  下平 庚部 许荣切 晓纽

君  上平 文部 举云切 见纽

尹  上平 准部 余准切 喻纽

昆  上平 魂部 古浑切 见纽

翁  上平 东部 乌红切 影纽

官  上平 桓部 古丸切 见纽

哥  唐韵    古俄切 见纽

兹将上列各纽部裘以明之:

公、君、兄,已如上所述,至其余诸字之故训,分记如下:

尹 《广雅·释诂》:“尹,官也。”王氏《疏证》曰:“《尔雅》,‘尹,正也。’郭璞注云:‘谓官正也。’《周颂·臣工传》云:‘工,官也。’《洪范》云:‘师尹惟日。’《皋陶谟》云:‘庶尹允谐。’《尧典》云:‘允厘百工。’”又,尹犹君也。《左传》隐三年经文,“君氏卒”,《公羊传》《穀梁》作尹氏卒。《左传》昭二年,“棠君”,《释文》云,君本作尹。然金文中文之加口虽有时可有可略,而君尹之称实有别异。如周公子明诸器,“还诸尹,还里君”,盖尹司职,君司土,果原为一字,彼时在施用上已分化矣。

昆 《诗》《左传》《论语》中,用昆为兄之例甚多。《尔雅·释亲》,亦晜(昆)、兄错用。

翁 《广雅·释亲》:“翁,父也。”《疏证》:“《史记·项羽纪》云:‘吾翁即若翁。’”此以翁为父。《方言》:“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此以翁为泛称老者。又,汉世公主称翁主,则汉世言翁,实即公矣。翁字虽有此多义,然尹翁旧字子兄,此翁与兄同义之确证也。翁与兄同义,并不害其可用于称父。人每谓父兄为老,而父兄在家亦有其同地位。父没,兄之权犹父也。自老孳乳之殊字,可以分称父兄,初无奇异。如姐,《广雅》以为母也,今则南北人以称其姊。

官 《周礼》牛人,掌养国之公牛,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注并云:“公犹官也。”

哥 后起字。然今俗语含古音甚多,而古字之读音,或反不如。例如爸之声固近于父之古读,而父之今读反远于父之古读。

循上列诸义,试为其关系之图。此虽只可作为假设,然提醒处颇多,充而实之,俟异日焉。

公一名在有土者之称谓中,无泛于此者。王室之元老称公,召公、毛公等是。王室之卿士邑君称公,刘子、尹子是。若宋则于公之外并无他号。伯亦得称公。《吴语》:“董褐复命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吴王许诺乃退就幕而会。吴公先歃,晋侯亚之。”是伯之称公可布于盟书也,侯在其国皆称公,不特《左传》可以为证,《诗》《书》皆然。《书·费誓》:“公曰,嗟!”《秦誓》:“公曰,嗟!”子男亦称公。春秋于许男之葬固书公,不书男。至于由其孳生之词,如公子,不闻更有侯子、伯子。然则公者,一切有土者之泛称,并非班爵之号。

宋之称公,缘其为先朝之旧,并非周所封建之侯,而亦不得称王耳,虞、虢之称公,缘其为王甸中大宗。侯伯子男皆可于其国称公,或约邻国人称之曰公,非僭也。果其为僭者,何缘自西周之初即如此耶?以公称为僭者,朱人说经之陋,曾不顾及《春秋》本文也。

宋之不在诸侯列,可以金文证之。吴大澂释周愙鼎文云:“口厥师眉见王,为周客。锡贝五朋,用为宝器;鼎二,

二,其用享于乃帝考。”吴云:“周王之客,殷帝之子,其为微子所作无疑也。”彼为周客则不得为周侯。周不容有二王,则彼不得为宋王,只得以泛称之公为称,最近情理者也。《春秋》之序,王卿霸者之后,宋公独先,亦当以其实非任诸侯之列,不当以其称公也。

侯者,射侯之义,殷周之言侯,犹汉之言持节也。《仪礼·大射仪》:“司马命量人量侯道。”郑注:“所射正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此当与侯之初义为近。《周书·职方》:“其外方五百里,为侯服。”注:“孔曰,侯,为王斥候也。”此当引申之义。侯之称见于殷墟卜辞。民国十七年董彦堂先生所获有“命周侯”之语,而前人所见有侯虎等词,是知侯之一称旧矣,其非周之创作无疑。至于何缘以射侯之称加于守土建藩之士,则亦有说。射者,商周时代最重之事,亦即最重之礼。《左传》,晋文公受九锡为侯伯时,辂服之次,彤弓、彤矢为先。《诗三百》中,王者之锡,亦只彤弓之赐独成一篇。又《齐风·猗嗟》,齐人美其甥鲁庄公也,除美其容止以外,太体皆称其射仪。其词曰: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是知纠纠武夫者,公侯之干城;射则贯者,王者之干城也。侯非王畿以内之称,因王畿以内自有王师,无所用其为王者斥候也。而亦非一切畿外有土者之通称,因有土者不必皆得受命建侯。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乱之义,然后称侯。内之与王田内之有土称公者不同,外之与侯卫宾服者亦异。后世持节佩符者,其义实与侯无二。

伯者,长也。此《说文》说,而疏家用之,寻以经传及金文记此称谓诸处之义,此说不误也。伯即一宗诸子之首,在彼时制度之下,一家之长,即为一国之长,故一国之长曰伯,不论其在王田在诸侯也。在王甸之称伯者,如召伯虎,王之元老也;如毛伯,王之叔父也;芮伯,王之卿士也。在诸侯之称伯者,如曹伯,郕伯,此王之同姓也;如秦伯、杞伯,此王之异姓也。至于伯之异于侯者,可由侯之称不及于畿内,伯之称遍及于中外观之。由此可知伯为泛名,侯为专号,伯为建宗有国者至通称,侯为封藩守疆者之殊爵也。若子,则除蛮夷称子外,当为邦伯之庶国(论详下节)。果此设定不误,是真同于日耳曼制graf、landgraf、markgraf之别矣。graf者,有土者一宗中之庶昆弟,当子;landgraf者,有土者一宗中之长,当伯;markgraf者,有土者斥候于边疆,得以建节专征者也。

传说(即《春秋》《左传》《杜解》等,以顾表为代表)之称伯者,与金文中所见之称侯伯者,颇有参差,看前表即知之。金文称伯者特多,传说则侯多。已出金文之全部统计尚未知,而金文既非尽出,其中时代又非尽知,且金文非可尽代表当世,故如持今日金文之知识以正顾表,诚哉其不足。然亦有数事可得而论次者:一则王室卿士公伯互称,此可知伯之非所谓爵也。二则齐鲁侯国绝不称伯,此可知侯之为号,固有殊异之荣。呈则公固侯伯之泛称也。又一趋向可由顾表推知者,即称侯之国,其可考者几无不是周初宗胤,后来封建,若郑若秦,虽大,不得为侯。意者侯之为封本袭殷商,周初开辟土宇,犹有此戎武之号。逮于晚业,拓土无可言,遂不用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晋大夫魏斯、赵藉、韩虔为诸侯,后又以侯命田氏。此均战国初事,当时小国尽灭,列国皆侯称,威烈王但抄古礼而已,非当时之制矣。

侯伯之伯,论作用则为伯之引申,论文义反是伯之本义。犹云诸侯之长,与上文所叙宗法意义下之伯,在字义上全同,即皆就长而言,在指谓上全不同,即一为家长(即国长),一为众侯之长耳。

子者,儿也。下列金文甲文异形,观其形,知其义,今作子者借字也。

以子称有土者,已见于殷。微子箕子是。子者,王之子,故子之本义虽卑,而箕子微子之称子者,因其为王子,则甚崇。至于周世,则以子称有土者,约有数类。最显见者为诸邦之庶子。邦之长子曰伯,然一邦之内,可封数邦,一邦之外,可封某邦之庶子,仍其本国之称。然则此之谓子,正对伯而言。吴之本国在河东王甸之中,故越在东南者为子。鄫之本国何在,令不可考知,然能于宗周时与申同以兵力加于周室,其不越在东夷可知,而越在东夷者为子。然则子之此义,正仲叔季之通称,与公子之义本无区别,仅事实上有土无土之差耳。诸侯之卿士称子,亦缘在初诸为侯卿士者正是诸侯之子,又王甸中之小君,无宗子称伯者可证,或亦称子,如刘子尹子。若然,则子之为称,亦王甸中众君之号,其称伯者,乃特得立长宗者耳。

至于蛮夷之有土者。则亦为人称子,自称王公侯伯。宗周钟,“王肇遹省文,疆土。南国服子敢臽虐我土”,是金文中之证。若《春秋》,则以子称一切蛮夷,尤为显然。此类子称,有若干既非被称者之自认,又非王室班爵之号。此可证明者:例如荆楚,彼自称王,诸侯与之订盟,无论其次序先后如何,准以散盘氏称王之例,及楚之实力,其必不贬号无疑也。然《春秋》记盟,犹书曰楚子。《国语·吴语》:“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吴王许诺,乃退就幕而会。吴公先歃,晋侯亚之。”《春秋》书曰“吴子”,既与吴之自号不同,又与命圭有异也;是以蛮夷待吴也。至命圭有命,固曰吴伯者,意者吴之本宗在河东者已亡,句吴遂得承宗为伯乎?今又以金文较《春秋》,则莒自称为侯,而《春秋》子之;邾自泛称公,而《春秋》子之;楚自称为王、为公,而《春秋》子之。虽金文亦有自称子者,如许,然真在蛮夷者,并不自居于子也。然则蛮夷称子,实以贱之,谓其不得比于长宗耳。子伯之称既无间于王甸及畿外,其初义非爵,而为家族中之亲属关系,无疑矣!

就子一称之演变观之,颇有可供人发噱者。子本卑称,而王子冠以地名,则尊,微子箕子是也。不冠地名,则称王子,如王子比干。此之为子,非可尽人得而子之。称于王室一家之内者,转之于外,颇有不恭之嫌。满洲多尔衮当福临可汗初年摄政时,通于福临之母,臣下奏章称曰叔父摄政王,此犹满人未习汉俗之严分内外。果有汉臣奏请,叔父者,皇之叔父,非可尽人得而叔父之;遂冠皇于叔父之上。此正如王子公子之造辞也。子一名在周初如何用,颇不了然,《周书》历举有土之君,子号不见。春秋之初,诸侯之卿,王室之卿,均称子,已见于典籍矣。前一格如齐之高国,晋之诸卿,鲁之三桓,后一格如刘子。至孔子时,士亦称子,孔子即其例也。战国之世,一切术士皆称子,子之称滥极矣。汉世崇经术。子之称转贵,汉武诏书,“子丈夫”,是也。其后历南北朝隋唐,子为严称。至宋则方巾之士,自号号人,皆曰子,而流俗固不以子为尊号。今如古其语言,呼人以子,强者必怒于言,弱者必怒于色矣。又“先生”一称,其运命颇可与子比拟。《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此先生谓父兄也。至汉而传经传术者犹传家,皆先生其所自出,此非谓父兄也。今先生犹为通称,而俚俗亦每将此词用于颇不佳之职业。又“爷”之一词亦然。《木兰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又云“不闻爷娘唤女声”,爷者,父也。今北方俗呼祖曰爷,外祖曰老爷,犹近此义。明称阁部为老爷,以尊其亲者尊之也。历清代遽降,至清末则虽以知县县丞之微,不愿人称之为老爷而求人称之为大老爷。此三词者,“子”“先生”“爷”,皆始于家族,流为官称,忽焉抬举甚高,中经降落,其末流乃沉沦为不尊之称焉。

男者,附庸之号,有周公子明诸器所谓“诸侯,侯田男”者为之确证。按以《周书》所称“庶邦侯田男卫”诸词,此解可为定论。男既甚卑,则称男者应多,然《春秋》只书许男,而许又自称子(许子钟、许子簠)。此由许本鲁之附庸,鲁之势力东移,渐失其西方之纲纪,许缘以坐大,而不甘于附庸之列。鲁虽只希望“居常与许”,终不能忘情,《春秋》遂一仍许男之称焉。鲁许之关系,别详拙著《大东小东说》,此不具论。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脱脱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宋濂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一·焦竑
  第九十六回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蔡东藩
  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宝出降 泰定后别州安置·蔡东藩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六·佚名
  卷八·叶盛
  八五 蒋抑卮·周作人
  裴遵庆传·欧阳修
  也先不花传·宋濂
  卷九十七·阿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湖居士集徐俯字师川洪州分宁人以父禧死事授通直郎绍兴初赐进士出身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宻院事权参知政事有东湖集题顔鲁公画像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寳

  • 南湖集巻四·张镃

    宋 张镃 撰五言律诗春前一日赋呈诚斋覔荆溪诗编且邀防玉照堂花颇讶蓬莱主相忘不寄诗荆溪虽有集桂隐未容窥地胜人难老春回律自移梅花如有语莫似去年时次韵答潘茂洪桂花见懐借使音书少何妨好尚通看花虽各自覔句却相同

  • 卷第五·徐鼒

    夏四月戊午朔,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誓师勤王,次于浦口。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祥符人也。世为锦衣百户。母尹氏,方娠,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亦慷慨自许。好读书,举崇祯戊辰(一六二八)进士;累官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甲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2)·李叔同

    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

  •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晏婴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溜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

  • 卷三·胡寅

    (晋孝武奉佛法,立精舍于殿侧,引沙门居之。苻坚率众寇淮南,谢玄等战于淝水,玻之。)仁赞载此,以淝水之捷为孝武奉佛之报。然苻坚敬重道安,引之登辇,岂不奉佛,何为而败邪?!苻坚达王猛之言,贪功南伐,自覆其国。晋孝武衔任谢安,制师有道,故

  • 春秋管窥原序·徐庭垣

    窃观春秋一书与礼经相表里礼存其体而春秋着其用故必先达于礼而后能达于春秋也昔鲁史记注本周公遗制史书旧章卓然俱有法式是以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厥后史失其官赴告防书或不能尽如法式夫子取而修

  • 经礼补逸卷八·汪克宽

    元 汪克寛 撰賔礼朝礼周礼大宗伯春见曰朝大行人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幕人凡朝觐共其帷幕幄帟绶掌次诸侯朝觐则张大次小次小臣朝觐沃王盥司几筵凡大朝觐王位设黼依依前南向设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典

  • 第六卦:《讼卦》·佚名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白话】《讼卦》象征打官司:这是因为诚实守信的德行被阻塞,心中畏惧有所戒备引起,坚守正道居中不偏会有吉祥;坚持把官司打到底则有凶险,如有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出现

  • 论诽第二十四·桓宽

    【题解】本篇是对颜异、狄山的评论。丞相史揭露儒者是“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皆当世”,指出颜异、狄山之死是“处其位而非其朝,生乎世而讪其上”的必然结果。文学则认为“先帝之时,良臣未备,故邪

  • 续修高僧传征文·太虚

    中国高僧传及佛教史,皆于明代而止,有清一代,未经编纂,致都无征考。今本社拟续修高僧传,陆续登刊于本报,仰全国士僧以所藏明季及清代高僧之行述、塔铭、语录、诗文见贶,以便采择,无任企盼之至!(见佛教月报)

  •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毗尼增一之三尔时世尊在波罗㮈,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我于谷贵时,慈愍诸比丘故,放舍四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今诸比丘故食耶?”阿难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难:“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 佛说山海慧菩萨经·佚名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解脱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业波国。与大比丘众八万人俱。大智本行所作以达。其名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王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

  • 温热论·叶桂

    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

  •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佚名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言雷神温元帅之功德与神威。经文称:温元帅为上天丙丁之精、火帝之神。汉代化身降世,为翊灵将军。该神赤发青面,金甲红袍,掌握风雷,助法

  •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是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继杂文《"三八"节有感》之后写下的最后一篇以个人絮语方式披露自我心迹的作品.一个多月前,她于三八节清晨写就杂文《"三八"节有感》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