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依照上述,中国传统政治,注重在政府之职能。故设一官,必有一官之职,而有一职,即有一种称职与不称职之责。然则,管理和监察此种责任者又是谁?在中国传统政治里,特设有御史和谏官。御史本是代替皇帝和宰相来负责监察政府下面官员之称职胜任与否,而谏官则是负责来监察皇帝的。依照历史演变讲,宰相在封建时代,论其名义,只是一个管家,故称宰;或副官,故称相。但一到秦汉以后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皇帝化家为国,于是管家的变成管理全国行政,封建家庭中的私职变成了大一统政府里的公职。宰相原先只是一个皇帝的总管家,亦可说是皇帝的代理人,但又可说是一个副皇帝。宰相在汉代也称丞相,丞字同样是一种副官之称。副皇帝代表皇帝来管理国事,同时也代表皇帝来负其不称职的责任。

这一转变,意义却甚深甚大,但在中国史上,此种大变化,也只是一种潜移默运,和缓地变了,并没有急剧明显的革命斗争为之判然划分。这最是中国史之难读处,同时又是对中国史之必先了解处。

御史大夫在汉代是一个副宰相。副宰相又有两个副官,一是负责代宰相管理监察政府,不论中央与地方的下属官吏。另一副官则代宰相负责管理监察皇帝及皇室。一个叫御史丞,一个叫御史中丞,中丞是处内廷的。换言之,御史丞监察外朝,即政府。御史中丞监察内朝,即皇室。由此观之,皇帝也该受监察,监察皇帝的也该是宰相。但宰相不便直接监察皇帝,而且宰相总揽全国行政大权于一身,已是不胜其重,才把监察之职分给副宰相,即御史大夫。而御史大夫要监察全国上下,仍嫌职责太重,才把监察之职再分给两丞。一负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之责,一负监察皇帝并及皇帝之家及宫廷之责。若把皇帝作为第一级官,宰相是第二级,御史大夫是第三级,则御史中丞最高已属第四级。但第四级官有权监察第一级,这一点又是中国传统政治里一种最寓精义的编配。

当知大职负大任,小职负小任。皇帝的大任,专在任用宰相,能用得到好宰相,皇帝责任已尽。宰相权任太重,发号施令,决定万机,这是更重大的,才把监察之责交与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只综握监察大权,至于专责监察皇帝与皇室,那又比较职小而任轻,易于担当了,才把此职责交与御史中丞。我们若明白这一层意义,则由第四级官来监察第一级官,自是毫不足怪。同样的道理,在汉代六百石俸的州刺史,可以监察二千石俸的郡太守。因郡太守负责一郡行政,自属职高任重,州刺史只负责察看郡太守做差了事没有,自属职小任轻,这些全该从中国传统政治偏重职能的理论来观察。你若只说中国传统政治只是君权专制,只是高压黑暗,你虽可欺骗现代不读书的中国人,但若使古人复起,他到底要喊冤枉。

上述制度逐步演变,到唐代遂有台谏分职。台官指的是御史台,专负纠察百官之责。谏官则专对天子谏诤过失而设。论其职位,谏官还是宰相之属官,而御史台则成一独立机关,不再是宰相的直辖部属了。任用宰相,权在皇帝。任用谏官,则权在宰相。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朝廷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照唐代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如此则宰相与皇帝双方有一缓冲,可免直接冲突。而谏官职分,本来又是要他来谏诤的,所以他尽直言也不会得罪。即使得罪了,宰相可以把他免职降黜,一面顾全了皇帝面子,一面不致牵动到宰相之自身。至于那谏官呢?他也不怕罢免,横竖一小官,罢免值不得什么,而他可博得直言敢谏之誉,对他将来政治地位,反而有益。这些全是中国传统政治里面运用技术的苦心处。惜乎现代人只把旧传统一口骂尽,再也无心来体味。

宋代这方面,又远不如唐代。那时规定台官谏官均不得由宰相推荐,于是谏官也不属于宰相,他们的职分,变成不是与皇帝为难,而转移锋芒来和宰相为难了。于是宰相无法纠绳皇帝,除非是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身旁,却多了一个掣肘的机关。因御史只限于弹劾违法和不尽职,而谏官则职在评论是非,两职显有分别。在唐代是谏官帮助宰相,在皇帝前面评论皇帝之是非。在宋代是谏官在宰相旁边,来评论宰相的是非了。照理,政府各部分职务上的是非得失,各部分负责人都有发言权,谏官则专用来对皇帝谏诤的,那是宰相的一分职。本来用意,该是用相权来限制君权的,而现在则转成君权用来限制相权了。这一制度之转变,显见是出于皇帝之私心。而且谏官职分本来在评论是非,评论错了也不算违职,也不算犯法,如是则政府中横生了一部分一专持异见不负实责的分子,形成了谏官与政府之对立,即谏官与宰相之对立。但相权究竟即是君权之化身,后来宋神宗信用了宰相王安石,竭力想推行新法,而一辈谏官,横起反对,连神宗也无奈之何。这是皇帝自食其果了。再到后来,因谏官习气太横,太多是非,激起政治上反动,大家不理会他们的胡闹,终于台官谏官,在政府里全不发生作用了,这又是谏宫之自食其果。可见一种政治,果是太不合理,它自己会失败,行不通。若说中国自秦以来传统政治,老是专制黑暗,居然得维持了两千年,那显然是不通人类历史公例的一种无知妄说了。

到明代,又索性把谏官废了,只留给事中,而给事中的职权也独立了。它的职权还是在审核皇帝诏旨,若给事中认为不合,可以把皇帝诏旨退还。在唐代,给事中本是宰相属员,不过帮助宰相把所拟诏旨,再加一番审核,审核有不是处,那道诏旨可以重拟。拟诏是宰相之权,审核依然是宰相之权,把一个权分两番手续来行使,这是审慎,不是冲突。但在明代则不然,一切政令从六部尚书发下,都须经给事中审核。给事中是分科的,吏部有吏部的给事中,兵部有兵部的给事中,户部有户部的给事中,这都是专门分职的。在职位上,他们是下级官,在名义上,他们只是参加意见。给事中的驳议,在当时名叫科参,是分类参加意见之义。但因他们是独立机关,只负发表意见之责,不负实际上行政利害成败之责。于是实际负责的长官,反而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意见。万一不听科参意见,而闯出乱子,岂不是更长科参气焰,更增自己罪戾吗?于是不负责任的下级官,反而阴握了暗中的决定权,那不能不说是明代政制一失败。但明太祖废了宰相,也幸得有此一职,遂使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的诏令,也有行不下的阻碍,还是得失参半。

到清代,连给事中的职权也废止了,于是真成为皇帝专制,皇帝的命令,真可无阻碍地一直行下。在清代叫做台谏合一。在这时,政府里只有弹劾百官违法与不尽职的,再没有对政事发表意见,评论是非得失的,那岂不是政制上一大大的失败吗?就便利皇帝专制言,那也可算是胜利,非失败,但到头则落得一个大失败。满清一代的皇帝专制,终于是完全失败了。

猜你喜欢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范晔
  本纪第三 武帝下·姚思廉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脱脱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焦竑
  第五十回 定密谋族诛梁氏 嫉忠谏冤杀李云·蔡东藩
  卷之四百八十六·佚名
  ◎财政部·费行简
  ◎老骚知事·吴虞公
  卷八十三上·郝经
  卷四十八·佚名
  绎史卷一百·马骕
  读例存疑卷三十五·薛允升
  波斯传·欧阳修
  北洋海军章程第二·佚名
  卷六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六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五古今体五十九首【庚子一】庚子元旦首祚庚庚吉兆频岁维轮子旦维辰田蚕四海殷同祝礼乐三年此重新玉帛依然拱北极舆舻将以事南巡囘思廿五方践阼开袠谁知忽七旬元旦试笔两岁太和罢贺正事过

  •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礼乐五·宋濂

        ◎礼乐五   ○乐服   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靴。   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   乐师二人,服绯,冠、笏同前。   运谱二人,服绿,冠、笏同前。   舞师二人,舒脚幞头,黄罗绣抹额,紫服,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五·王称

    文艺传九十八  乌虖文章之难真难其人哉抑亦与时而盛衰乎三代逺矣汉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王褒刘向扬雄皆足以垂世立教后世为不可及已自汉以来文章防六代余习至唐王杨卢骆燕许之流亦可以名家矣而文终以不振独一韩愈

  • ◎方域二·徐天麟

    ○论形势沛公初入关,或说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羽号曰雍王,王关中,即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守函谷关,毋内诸侯军。(高纪。)高帝六年,田肯贺上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

  • 卷十七·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十七   宋 陈均 撰英宗皇帝【起甲辰治平元年止丁未治平四年】甲辰治平元年春三月以少卿监审官院雨土岀宫人夏五月濬三股五股河太后

  • 一百五十 曹寅奏谢恩赐御书高(上日下文)寺诗摺·佚名

    (原摺无日期) 闰四月二十二日,江苏巡抚臣宋荦赍捧御书高(上日下文)寺诗一卷,及群臣诗一卷到臣寅衙门。臣寅恭设香案跪接,交付臣僧纪荫祗受讫。俟序班臣朱圭至日,敬摹勒石,永垂不朽。合并奏闻。 朱批:知道了。

  • 绎史卷八十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灭许左传【成公三年】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 【四年】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郑伯伐许取鉏任汵敦之田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泛祭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

  • 李晟传·刘昫

    李晟的字叫良器,是陇右道临洮县人。祖父是李思恭,父亲是李钦,世代在陇右任偏将。李晟出生几年后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行孝恭谨,性格刚强,有才干,擅长骑马射箭。十八岁参军,身高六尺,勇猛果断没人比得上。当时河西节度使王忠

  • 卷六·佚名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六)第六则赶缯船,八只。内铜山营「纪」字六号船一只:身长六丈二尺,头起■〈乔亢〉四尺八寸、尾起■〈乔亢〉三尺五寸。船头长二丈二尺,面匀宽一丈一尺三寸、底匀宽九尺八寸;船中长二丈二尺,面匀宽一丈

  • 卷五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八宗庙制度蕙田案天子宗庙之制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盖自虞夏以来商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其明证也周监二代制度益昭凡祧迁宗祖以

  • 幼官图第九·管仲

    若因,处虚守静,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

  • 卷十·佚名

    △初分赞胜德品第五尔时具寿舍利子,具寿大目连。具寿大饮光。具寿善现等。众望所识诸大刍。及刍尼。并诸菩萨摩诃萨众。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皆从座起恭敬合掌。俱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有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波罗蜜多

  •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若夫无上佛觉。迥出樊笼超三界而独高。截四流而称圣。故使堤封所渐。区宇统于大千。声教所覃。沐道沾于八部。所以金刚御座。峙阎浮之地心。至觉据焉。布英圣之良术。遂有天人受道龙鬼归

  • 珍席放谈·高晦叟

    宋代笔记。2卷。高晦叟著。高晦叟仕履无可考。此书所记为朝廷典章制度沿革损益,及士大夫遗闻轶事。上自宋太祖,下及宋哲宗时事。有关时政议论,倾向王安石。所记名流轶事,往往为本传所未祥,可补史文之阙。今本系清人从

  • 庚道集·佚名

    道教。炼丹术书汇编。撰集人不详。九卷。内容有《文真子金丹大药宝诀》、《月桂长春丹》、《太上灵砂大丹》、《东坡三黄匮法》、《丹阳术》、《葛仙翁九转灵砂丹》、《升仙大丹九转灵砂诀》、《西蜀玉鼎真人九转大丹

  • 汉武帝外传·佚名

    汉武帝外传,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东晋南北朝道士所作。原为《汉武帝内传》之续篇,唐初《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已引其文。《正统道藏》本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洞真部记传类。书中记述东方朔、拳夫人(即钩弋夫人)、

  • 靖康稗史笺证·确庵耐庵

    《靖康稗史笺证》,由宋人确庵、耐庵编纂。靖康稗史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宫室宗族北迁和北迁后的情况。本书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大都是亲历、亲见其事的人,它为研究靖康祸乱始末,不啻提供了第一手材

  • 月灯三昧经·佚名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