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与他

理想的我,应该放在人人心目中,无不发现有一个他,而同时又无不发现有一个你。这话如何说呢?

据说现世界的人类,约莫有二十万万之多。你在此二十万万人中,只占了二十万万分之一。而且自有人类以至今日,据说至少也有五十万万年。你的生命,若以百岁计,也只占了五千万分之一。而且此后人类的生命还是无穷无尽,那你在此无穷无尽的人生中间,所占的分量,若说是沧海一粟,岂不太夸大了吗?则试问在此若大沧海中,投进你这渺小之一粟,究竟价值何在?意义何在?然而这却不关紧要。人生总是这样一个人生。人生有一个大同,同此五官四肢,同此视听食息,同此生老病死。在五十万万年以前,直到五十万万年以后,在此二十万万人之内,推到二十万万人之外,若你略其异而观其同,你既把握到此七尺之躯的五官四肢,你既尝味到此百年间的视听食息和生老病死,你当知天下老鸦一般黑,岂不反正相差无几?你见到了一个圆,不必定要看尽天下万世之圆。圆总之只是这样一个圆。你既见到了一个方,不必再定要看遍天下万世之方。方总只是这样一个方。所以你莫嫌渺小,莫恨短促,你只要活得像个“人样子”,你便是无穷无尽人生一榜样。长宙广宇,往古来今,只要是一人,总跳不出你的规模,离不了你的格局。若使把你的一生放在人人眼里,放在人人心中,人人觉得你也如他一般。回过来说,便是他如你一般,你也该够无遗恨了。所以说要放在人人心目中,无不发现有个他。

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倘使在此长宙广宇,往古来今,五十万万年,二十万万人,全是一色一样,同此五官四肢,同此生老病死,同此视听食息,同此喜怒哀乐,同此圆规方矩,则试问又何必定要多你一个呢?当知我之所以可贵,一面在能与人大同,另一面却在能与人小异。在此长宙广宇往古来今无穷无尽的人生中间,当知只许有一个我,不许再有第二个我。也只能有一个我,不能再有第二个我,如此我才可贵。我只是我,不能又是他。若你又就是他,他已有了一个他,不希罕再有一个你的他。因此你若放在他之眼里,放在他之心中,应该使他觉到你有些处确实不是他,在他身上缺了你,他才觉得你之可贵。在他身上有着你,他才觉得你之可爱,所以你应该像他,同时又该不像他,这始是你之有意义处,始是你之有价值处。

因此说,理想的我,应该放在人人心目中,无不发现有他,而同时又无不发现有你。

其实人生本来是这样,人人与人相同,人人与人相异。谁也不能与众不同,谁也不能与众全同,谁也不能与众不异,谁也不能与众全异。长宙广宇,往古来今,无穷无尽的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了,哪值得大惊小怪把此来作宣传,作描写呢?然而人生之真价值真意义却便在此。若使人生本来不如此,要人来大惊小怪地作宣传作描写,要人来刻意奉行,穷气竭力还恐做不到,那便决非人生真理了。强人所难,人又谁肯来接受你那一套宣传?承认你那一套描写呢?

让我们把此问题缩小,只就一个人的生命来讲。我一天的生命,便是一天的我。理想的一天的我,应该和天天的我有其同一处,同时又有其相异处。前者表示其人格之坚强与鲜明,后者表示其生命之活泼与动进。中国古语有云:“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事不可能,而且也要不得。死却一部分,又新生一部分,同时也还保留一部分,这才是人生之正轨。其实这也是人人生命之共有状态,人人本来就如此。惟其人人本来就如此,所以可以把来做人人生活的标准与理想。

孔子释迦和耶稣,他们人格的伟大处,也只在人人中间都有他,而又人人中间都没有他。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全生命之内心历程,也只是永是那样,而又永不是那样。

一切的一切,都该作如是观。

猜你喜欢
  问辩第四十一·韩非
  论语通卷五·胡炳文
  卷二十九·程端学
  卷十一·郑玉
  卷六十·康熙
  天子肆献裸馈食礼卷下·任启运
  卷六·方苞
  卷二·梁寅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林语堂
  卷十一·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華嚴經十地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辞佛学院院长书·太虚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佚名
  第三十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方千里·唐圭璋

      方千里,三衢人。官舒州签判。有和清真词。   瑞龙吟   楼前路。愁对万点风花,数行烟树。依依斜日红收,暮山翠接,平芜尽处。   小留伫。还是画栏凭暖,半扃朱户。帘栊尽日无人,消凝怅望,时时自语。   堪恨行云难系

  •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司马迁

    孔子曰:“六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司马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玄黓攝提格(壬寅),凡二年。   安皇帝隆安五年(辛丑、四O一年)   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稱帝,羣臣皆勸之。安國將軍鍮勿崙曰:「吾國自上世以來,被髮左袵,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

  •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七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章程规定警务长悔罚三千·宣南吏隐

    冯玉祥每日办事读书,均有定时。虽在署中,俨如学校,天性率直,微病卞急,自信力甚强,左右之言不纳。即亲信如蒋参谋长、邓长耀、邓哲熙、张之江、薛笃弼,亦不敢轻易有所主张。警务处长鹿钟麟,因查获开封西大街和泰西洋布庄,私藏烟

  • 马经纶传·张廷玉

    马经纶,字主一,顺天通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职肥城知县,入京担任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冬天,兵部考选军政。皇帝说只有副千户的,不宜擅自戴四品官职。指责部臣徇私,兵科不检举揭发。降武选郎韩范、都给事中吴文梓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 洪武十七年五月戊戌朔。 己亥,散毛沿边安抚司安抚覃野旺之子起剌什用来朝,命以为本司佥事,赐冠带、钞锭。 赐颍国公傅友德、郑国公常茂、永昌侯蓝玉、荣阳侯郑遇春、宣宁侯曹泰、凤翔

  • 卷十三·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十三      婺源江永撰士相見禮    賓禮一經【鄭目録云士以職位相親始承摯相見之禮雜記會葬禮曰相見也反哭而退朋友虞祔而退士相見於五禮屬賓禮】士相見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曰

  • 春秋集解卷十一·苏辙

    宋 苏辙 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防于京师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秋七月癸巳我君昭公九月大雩立宫冬十月陨霜杀菽僖三十三年书陨霜不杀草今指言杀菽何也于其不杀而言草言其广也于其杀而言菽言其

  • 卷二十二·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觧卷二十二宋 王昭禹 撰典庸掌藏乐庸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笋虡陈庸飨食賔射亦如之大丧廞笋虡【典庸器而掌蔵乐器则乐之作也凡以象民功而笋虡则象业故也笋虡所以县钟磬之属也横曰笋植曰虡笋上

  • 卷四百八十四·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三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欲满布施波罗蜜多应学般若波罗蜜多。欲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诸菩萨欲遍知色应学般若波罗蜜多。欲遍知受想行识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 三报论译文·慧远

    佛经《阿毗昙心论》说,业(人的造作)有三种报应。一称现报,二称生报,三称后报。现报是现身作善作恶,现身就得善报恶报。生报是来生受报应。后报是在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以后终受报应。受报应时已没有了现身,人是通过心来

  • 卷第六·契嵩

    传法正宗记卷第六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传·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传·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

  • 残冬·茅盾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

  • 岁华忆语·夏仁虎

    余家金陵,地当都会,为士大夫渊薮。风俗习尚,华而不侈。佳时令节,人家祭祀宴乐,及里巷间往来酬酢之礼,故多鄙俚,足资谐笑,然亦往往而近于古。盖先民敬爱亲乐之意,恒于是乎寄焉。语曰:“百姓足而后知礼义。”

  • 诸法集要经·佚名

    诸法集要经 十卷(宋释)日称等译,(大正藏0728部) ,《诸法集要经》中讲了三恶趣的很多经历,经中云:“由先造恶业,堕饿鬼趣中,为狱火烧炙,长受饥渴苦。”(“狱火”是地狱之火,地狱之火烧炙它,长期感受饥渴的痛苦。)从这部经典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