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诽谤品第九之馀若猗内藏,依贤圣活,愚者堕恶,犹愿邪见。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有异比丘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叉手合掌前白佛言:如来莫说休息泥洹。如来出要贤圣妙法。如来于现法中闲静无为而自娱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观此愚人自坠恶趣永灭形寿。不但今日呵制如来。乃往久远无数世时。于毗波尸如来所。亦复呵制使不说法。不但呵制毗波尸如来。乃复呵制尸弃如来使不说法。次复呵制毗舍毗如来。次复呵制拘楼如来。复次呵制拘那含牟尼佛。次复呵制迦叶如来。我今第七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复来呵制使不说法。如此愚人端心正意不呵制如来者,即应此座上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世尊在大众中。说此偈曰:

以失今良会,更立誓愿求。终不见圣谛,况欲见究竟。

比丘当知。此愚痴凡夫之人。于贤圣道捡自丧形命离于佛法圣众。若猗内藏者,如来深法之藏无所染着。其事有三。一者三界缘对结使永尽无馀亦名阿罗汉。二者不复生灭更无萌兆趣生熟藏三者于天人世兴致供养悉能消化。使前施者受福无穷。是故说曰若倚内藏也。依贤圣活者,贤圣有二。一者善根成就名曰贤圣。二者无漏成就名曰贤圣。如此贤圣不猗邪见而求活。乃依深法妙智而求活也。是故说曰依贤圣活也。愚者堕恶者,犹如彼比丘呵制如来使不说法。休息泥洹如来出要贤圣妙法。如来于现法中但当闲静无为而自娱乐。何为与大众说法。如此比类。愚不识真自招祸恶。愿乐汤火以为屋室。此人不当与坐起言语。是故说曰愚者堕恶也。犹愿邪见者,怀犹豫见习颠倒久与边见相应。如彼契经所说,佛告长者夫邪见之人自犯身行如所说,犯口所行如所说,犯意所行如所说,兴意想念流驰万端。尽兴邪见不可亲近。消灭善本增益恶种。所以然者,长者当知。邪见为病迷于正法。犹伊叉桓子帝多罗子尸婆犁子种散于地。随时长养渐得水润火温风动地持后得长大。食之极苦粗涩秽臭不可食啖。邪见之人亦复如是,自犯身行口行意行。是故说曰犹愿邪见也。

竹芦生节,还害其躯,吐言当善。不演恶教。

竹芦生节者,竹芦生节粗而且长。若遇暴风倚互相■各入其节。节自枯朽更不复生。彼比丘所说亦复如是,自招其罪不为他人。是故说曰竹芦生节还害其躯也。吐言当善者,言当慈仁哀愍一切。是故说曰吐言当善也不演恶教者,有吐言教不善之法后趣恶道。人身犹尚可行言辩通达时乃有耳。是故说曰不演恶教也。

从善得解脱,为恶不得解。善解者为贤,是为脱恶恼。贤圣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从善得解脱者,夫至解脱无为之处。言当用善。巧言善语者,为人所敬所至到方多所饶益。是故说曰从善得解脱也。为恶不得解者,常怀愁忧心意烦恼恒怀恐惧。是故说为恶不得解也。善解者为贤者,言解脱未必是解脱。或能被系王者所拘。所谓解脱者心身俱解脱。是故说善解者为贤。是谓脱恶恼者,缚有二缘今身易后身。今身者桁械考掠及诸五毒之痛。复被结使缚流转五趣。于中能自拔济乃为善解。是故说解脱恶恼也。贤圣解不然者,贤圣有二业。一者善本成就。二者无漏成就。彼贤圣人所吐言教不自伤损后无苦恼。是故说贤圣解不然也。如彼愚得解者,愚人习行好着邪道不随正路。以自牵往趣三恶道。是故说如彼愚得解也。

比丘抱损意,不躁言得忠。义说如法说,是言柔软甘。

比丘抱损意者,比丘护口意。自能收摄。语不烦重。若处道俗处中而说不尧彼此。是故说曰比丘抱损意也。不躁言得忠者,少言多中不离佛语。世俗烦闹意恒远离。是故说曰不躁言得忠也。义说如法说者,具足而说句身味身无所缺漏。是故说曰义说如法说也。是言柔软甘。出无量义解悦人意所说无厌足。如天甘露善心无怒。亦不选择彼豪族种此卑家种。平等而说无增减心。是故说曰是言柔软甘也。

善说贤圣教,法说如法二。念说如念三,谛说如谛四。

善说贤圣教者,贤圣出教必有所由。接度众生无不有济。是故说贤圣教也。法说如法二者,贤圣教中正法所居非法所居。何以故?说法之时广布贤圣道长益善根。说非法时增益不善根善法有损。善说贤圣教,第一句法说如法说是故说法说如法二也。念说如念三者,出言柔和为人所爱念。出言粗犷为人所憎恶。欲为人所念者当自念其善。虽处畜生闻其恶言皆怀愁慼。昔有二人各畜力牛。一人自夸欲得与彼牛捔力。若不如者,要金钱五百。试牛并耕一牛力实胜之。其牛主骂曰:弊牛努力。牛闻其骂。即便卧地。输金钱五百枚。复至后日主责牛曰:名汝为快牛。乃使我失钱令我惭愧。牛报其主曰:更可试之。当尽我力当还倍得彼钱。即复更耕。如牛所言倍得彼钱。畜生尚识善恶之言:况人当不识善恶言乎。是故说念说如念三也。谛说如谛四者,好学之士畏惧生死五道患难。既损耗不益前人。如斯之类塞泥洹路开地狱门。如来欲现真妙之义。谛说如谛四也。

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

是以言语者,言先自惟不自克伐。使今世后世必无苦患。若今身为恶犯王者法。或财产田业没入于宫。或为盗贼劫掠。居业日耗所愿必乖。若至后身死入地狱畜生饿鬼。地狱五毒不可堪忍。畜生刍蒿负重为役。饿鬼饥馑形{亦足}极苦。若欲吐言当念谨慎。使今世后世永无苦患。为无数众生见辄爱念。死生天上受福自然。是故说曰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也。亦不克众人者,或有狂夫妄谗良善。使彼兴恚以致丧身。言说真诚不讥彼短则无所克。是故说曰亦不克众人也。是为能善言者,人修善行言必有验。或说泥洹趣要正路。顺从佛教种天之福。是故说是为能善言也。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出言众悉可。

使投意可者,人之处世当习方俗。或相颜而出语。或听彼进趣而后报。恒适彼人意良宜得所。或现威怒怯怕时人。或现羸弱伏从于人。将护其意令彼得所。是故说曰言使投意可也。亦令得欢喜者,出言向人必使有益。前人闻者倍用欢喜。不被骂詈来彼骂辱。是故说曰亦令得欢喜也。不使至恶意者,不施怨于人造不善行。亦不种地狱饿鬼畜生之行造恶业者,当受三报。是故说曰不使至恶意也。出言众悉可者,与人从事恒当谦恭卑下。正使言论得胜。当自鄙不如。是故说曰出言众悉可也。

至诚甘露说,说法无有上。谛说义如法,是为立道根。

至诚甘露说者,与人说法当修诸功德。如来法者甚深微妙。善住安隐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泥洹为灭尽。能意御乱。与人说法不怀懈怠。是故说曰至诚甘露说也。说法无有上者,出言真正辄有所度。趣道之要由是通达。是故说曰说法无有上也。谛说义如法者,如念真实本际清净。亦不颠倒不怀虚诈。如法者名句身句味句。真如法性亦不变易。是故说曰谛说义如法也。是为立道根者,无漏善法永离尘垢。至解脱门逮无碍道。是为立道根也。

说如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断苦际,是谓言中上。

说如佛言者,说四意止究生死原系念专意。或说意断精进不懈。或说神足兼逮定。或说根义于中逮慧根。或说力义成就于力。或说觉意令达觉法。或说八直道分别八道。亦复说若干众法名身句身味身如来。或说八十千诸度使众生类乘此度而度彼岸。是故说曰说如佛言者,是吉得泥洹者,永寂之处吉无不利。脱众苦患离诸结使。亦复脱于生老病死忧慼难祸。是故说曰是吉得泥洹也。为能断苦际者,所谓苦者五盛阴。身牵致冥室不睹慧明。苦有八相。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阿僧祇众生涉历苦涂至永寂处。如今众生履行妙观。越苦境界至无为岸者,皆由佛恩。是故说曰为能断苦际也。是谓言中上者,所出言教无能过上。亦非二乘所能逮及。旷济无量亦无边福。是故说曰是谓言中上也。

出曜经行品第九。一法过去,谓妄语人。不免后世,无恶不更。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像如经行。渐渐以次至罗云房中。时罗云遥见世尊,即从坐起更拂拭坐具清净水。世尊至房偏踞罗云床。取清净水洗手足。留少残水告罗云曰:汝见留此水不。唯然已见。佛告罗云:沙门执行亦复如是,不知惭愧无有耻辱。罗云当知。设有比丘。如此行者,无恶不更无痛不遭。犹此恶垢水不可净用。尔时世尊躬自写水于地告罗云曰:汝见吾写水在地不乎。唯然已见。其有至诚执意妄语不知惭愧无有耻辱。如此之行无恶不涉。尔时世尊手执水器覆地语罗云曰:汝见我覆此器不。唯然已见。若有至诚执意妄语人。不知惭愧无有羞辱。如此之类无恶不涉。尔时世尊告罗云曰:汝今当作是学。弹指戏笑之间不得妄语。况至诚妄语乎。如是罗云当作是学。是故说曰一法过去谓妄语人。二百五十戒威仪内禁七法所说,犯一法者则受其愆。是故说曰一法过去谓妄语人也。不免后世者,已舍后世功勋善本。夫人妄语众人证知。况言重作罪涉历艰苦无不周遍。是故说曰不免后世无恶不更。

宁啖烧铁,吞饮洋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宁啖烧铁者,犹如铁丸猛父烧赤。取而吞之。烧唇烧舌烧咽烧腹下过虽有此苦自致死亡。不缘此入地狱饿鬼畜生受苦无量。是故说曰宁啖烧铁吞饮洋铜也。不以无戒食人信施者,不持戒人外荷法服内怀奸诡。信无实行自大憍人。少有所知夸世自誉。受人信施谓宜应尔。不虑后世万毒加形。见诸持梵行人兴轻蔑心。死辄堕恶身口意不具。亦不修威仪礼节。出入行来违失禁限。见人得养生嫉妒心。死辄受困无罪不受。是故说曰不以无戒食人信施也。

若人畏苦,亦不乐苦。勿造恶行,念寻变悔。

若人畏苦者,己身畏苦不得施苦于人。施苦于人者后受其报。是身如地随其所种各获其果。众生之类亦复如是,随其种罪后受其报。人心不同犹如形像。罪苦追身无有脱者,是故说曰若人畏苦亦不乐苦也。勿造恶行者,不得为恶加被一切。夫人自利乃得利人。不能自益安得益人。若处闹中若在闲静。若大若小。可见不可见。当远离于恶如避劫烧。是故说曰勿造恶行念寻变悔也。

至诚为恶,已作当作。不免于苦,欲避何益。

至诚为恶者,或复有人已作当作方作。已作过去方作现在当作未来。三世作恶不知苦至。是故说至诚为恶已作当作也不免于苦者,众生之类心好为恶。不知后罪报至。若于现身犯王者禁。随罪轻重料简决断。此内法禁亦复如是,习恶不自觉纵情弛意是。故说不免于恶欲避何益也。死王阎罗遣狱卒阿傍。迎罪人魂神。身被五系。将至阎罗王所。王问罪人。汝颇见第一天使不耶对曰不见。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生在人间时。经过村落城郭郡县。见诸男女父母怀抱未能离大小便。父母推燥处湿。沐浴澡洗澥浣衣裳。汝为见不。对曰已见。王告罪人曰:汝何不作是虑。于现法中见善恶报当自谨慎。净身口意修诸善法。罪人报曰:处在人间放意自恣愚不识真。本我所造今受其报。王告罪人。如卿来语。卿本自造今当受报。使放逸人知禁制难犯。汝所作罪业非父母为。亦非兄弟五亲沙门婆罗门所造。尔时阎罗王以此第一天使教诫。次复第二天使教诫之。汝颇见第二天使不耶。对曰不见。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在人间经过村落郡县城邑。见诸男女疾病困笃坐床褥上或坐或卧。罪人报曰:已见。云何男子。汝何不作是念。于现在法中其罪如此。当自谨慎净身口意修诸善法。罪人报曰:处在人间放逸自恣愚不识真。本我所造今受其殃。王告罪人。如卿所说,卿本自造今当受报。使放逸人知制难犯。汝所作罪非父母为。亦非兄弟五亲沙门婆罗门所造。亦非诸天世人教卿所作。尔时王以此第二天使教诫已,次与第三天使重教诫之。汝颇见第三天使不耶。对曰不见。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在人间经过村落城郭郡县。见诸老人柱杖呻吟行步脊偻头白齿落饮食苦竭命在旦夕。汝为见不。罪人对曰:唯然见之。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何不作是念。于现法中其事如此。当自谨慎净身口意修诸善法。罪人报曰:处在人间放逸自恣愚不识真。本我所造今受其殃。王告罪人。如卿所说,卿本自造今当受报。使放逸人知禁制难犯。汝所作罪非父母为。亦非兄弟五亲沙门婆罗门所造。亦非诸天世人教卿使作。时阎罗王以此第三天使教诫已,次以第四天使重教诫之。汝颇见第四天使不。对曰不见。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在人间经过城郭郡县村落。见诸男女有终亡者,或死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身体膖胀脓血流出。或为乌鹊虎狼所见啖食。汝见不耶。罪人报曰:唯然见之。云何男子。汝何不作是念。于现法中其事如此。当自谨慎净身口意修诸善法。罪人报曰:处在人间放逸自恣愚不识真。本我所造今受其殃。王告罪人。如卿所说,卿本自造今当受报。使放逸人知禁制难犯。汝所作罪。亦非父母兄弟五亲沙门婆罗门所造亦非诸天世人教卿使作。时阎罗王以此第四天使教诫已,次以第五天使重教诫之。汝颇见第五天使不。对曰不见。王问罪人。云何男子。汝在人间经过城郭郡县村落。见诸男子偷盗作贼为王所缚。或截手截脚或截耳截鼻或生剥其皮或拔头筋或以锯锯颈或以长橛刺臗从口出或融铜灌身或支节解其形或倒悬于树。经于七日以箭射杀。或生革络头反缚野地上弃之旷野。或开腹抽肠以草充之。汝为见不。对曰:唯然见之。云何男子。汝何不作是念。于现法中其事如此。当自谨慎净身口意修诸善法。罪人报曰:处在人间放逸自恣愚不识真。本我所造今受其报。王告罪人。如卿所说,卿本自造今当受报。使放逸人知禁制难犯。汝所作罪。亦非父母兄弟五亲沙门婆罗门所造。亦非诸天世人教卿使作。时阎罗王以此第五天使教诫已,即以罪人付狱卒。将诣镬汤所随罪轻重。使入百三十六镬汤。经历劫数受苦难量。是故说曰欲避何益也。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

昔佛在释翅瘦迦惟罗越国尼鸠类园中。尔时流离王集四种兵。欲往攻伐舍夷国。将诸营从退父王位自立为王。有一恶臣名曰耶利。白流离王。王本为王子时。至舍夷外家舍。到佛精舍为释子所毁辱。时王见敕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即敕严驾欲往报怨。佛知其意先至道侧坐枯树下。时流离王躬率兵马。往伐舍夷国。道遇如来即前礼觐前白世尊,此间多诸好树枝叶繁茂。何以舍之坐枯树下。佛告王曰:五亲荫厚不可舍离。昔此树茂枝叶炽盛。曾经过此得树荫力。王寻退还。还诣兵众告语上下。我等宜还不应前进。所以然者,如来今日为彼五亲。必佐神力不可攻伐臣佐白王。如来岂能恒坐树下乎。如来见流离王去后。知此宿缘不可得避。此宿命智观其所由。观诸释种必当受苦即从坐而去。还至比丘僧中在众而坐。时大目连见如来怜愍五亲如有忧悒。往到佛所前白佛言:今流离王攻舍夷国。念其中人当遭辛苦。欲以方便救接彼国。一者举舍夷国着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着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着须弥山腹里四者举舍夷国人。着此地下他方世界。令流离王不知其处。佛告目连。知卿虽有此智德神足无量。安隐舍夷国人耳。何能安处宿对人耶。于是目连礼已便退。尔时世尊与诸大众。敷演其义。欲使正法久存于世。示现宿对永不可避。大众闻其所说怅然悲泣。愍流离王当报宿缘。在于大众而说颂曰: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莫能于是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众生有苦恼者,若见他人非法之事觉寤。比丘专念五法。然后兴发人意。云何为五。一者谓为前人契经不流利。二者戒不成就。三者定意不具。四者愚无黠慧。五者诸漏不尽。是故说曰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也。唯有人智者,欲止彼人当自谨慎。己自为秽复止他者,为人所讥嗤其所为。是故智者终已远离。缚中牢者莫若缘对。缚处在泥犁无有系缚者,随罪轻重各受其报。是故说曰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也。

妄证求赂,行己不正,怨谮良人。以枉治士,罪缚斯人,自投在坑。

妄证求赂者,或有众生不自量己内不思惟。恒求人短。见非则喜见善不从。所行众事以邪为正。是故说曰妄证求赂行己不正也。怨谮良人者,或有良善之人。意在贪学。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为愚者所轻障塞其德不使显现。缘是致咎。复当经历百三十六地狱。从一地狱至一地狱。其中受苦不可称计。以融铜为食。以釜汤为室。以脓血为盛馔。以髓脑为脂泽。毕彼罪已来入畜生。受形若干志趣不同。或高或下。食以刍草担负重载。皆由先世抵突所致。若生饿鬼以空气充腹以针刺腹。内气泄出寻还满腹,犹如罗縠观空表里悉现。是故说怨谮良人以枉治士也。罪缚斯人者,行对追身如影随形。奔趣五道涉苦无量。所至到处不离四缚五结。设处为人恒在牢狱系闭。身被考掠求死不得。是故说曰罪缚斯人自投于坑也。

夫士为行,好之与恶,吝自为身。终不败亡。

夫士为行者,一切有形众生之类。心念口言身口意行。是故说夫士为行也。好之与恶者,或善不善若好若鬼若苦若乐。或苦痛乐痛。斯名善恶皆由行兴。是故说好之与恶也。各自为身者,人为善恶若苦若乐若好若鬼尽。当受报无免之者,善生天上恶入地狱。是故说各自为身。终不败亡也。夫善恶之行犹形影相追。受对由行终不毁败。正使天焦地融须弥崩颓海水枯涸日月堕地星宿凋落善恶之报终不毁败。于是颂曰:

动转屈申,影常亲附,或起或住。不离其形,不但影随,形亦随影。犹行善恶,终不相离,是故说终。不败亡也。

好取之士,自以为可,没取彼者,人亦灭亡。

好取之士者,夫人自善其身不当念彼长短。亦莫讥别。择地取要。若诡欺于人虚妄不实。于百千生没彼生此。恒为人欺展转受报不离缚着。随本作行今受其报。如种果树苦得苦果甜得甜果。善恶之报亦复如是,善受天福恶报地狱。是故说曰好取之士自以为可没彼取者人亦没亡也。

作恶不起,如兵所截,牵往不觉。己堕恶道,后受苦报,乃知前习。

作恶不起者,愚人思虑不与善俱。昼夜兴想杀盗淫逸犯十恶行。是故说作恶不起也。如兵所截终不还变有回顾心。何以故尔。愚人自作是念。檀越施主素自贫匮。悭嫉之人反更富贵。是以愚者见此讥变。执意遂坚心不开悟。是故说曰作恶不起如兵所截也。牵往不觉己堕恶道者,不知现世后世所作善恶诸不善行。不虑后当无有覆护。是故说曰牵往不觉己堕恶道也。后受苦报乃知前习者,昔有居士戒敕家人以雉为食。先持雉肉着釜中。然后方觅火煮之。不觉蛇堕釜中居士食法。要当问师。师曰此。不可食不。从师教遂便食之。经宿蛇毒内发。方更问师。师曰:不从我命知当如何。尔时医师向彼而说颂曰:

贪味遂食毒,不从吾往言:为毒之所困,后乃自觉悟。

尔时世尊告众会人。当为是离是。夫人为恶死入地狱。修行善者受彼天福。然此众生者有来久不计无常迁变之事。不受如来真实至教。谓恶为善以是为非。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心不开悟,习恶不从吾。受苦地狱痛,后乃忆真教。

后受苦报乃知前习者,地狱烧炙痛。饿鬼饥馑苦。畜生常重苦。是故说曰后受苦报乃知前习也。凶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为之。罪报自然。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在闲堂空室自生想念。何等众生不自念己。时王复重思惟。诸有身口意念恶颠倒者,是谓斯人不自念己。云何众生而自念己。若有众生身口意行清净。是谓斯人为自念己。尔时王波斯匿即从闲堂静室起。即严驾羽宝车将诸营从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前白佛言:向在闲堂静室自生心念。何等众生自念己。何等众生不自念己。时我世尊复重思念。诸有身口意念恶颠倒者,是谓斯人不自念己。云何众生而自念己。若有众生身口意行清净。是谓斯人为自念己。尔时世尊告波斯匿曰:如是如王所言诸有身口意行不清净者其人则不自念己。若有身口意清净者,则为自念己。所以然者,大王当知。诸有不自念己为自减损兴不善法。诸有身口意行清净者,则自为己。所以然者,以其人修清净行故。尔时尊者马声便说斯偈。

夫人习恶者,不虑后世缘。为恶自受殃,殃身永不灭。

是故说曰凶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为之罪报自然者,所生之处受其恶报。生地狱中榜笞无量。饿鬼中愚惑为苦。生畜生中偿罪为苦。若生人中行缺为苦。是故说曰快欲为之罪报自然也。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后受郁毒。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者,凡夫愚人恒怀愚惑恣情为恶不能改更。亦不知后受其报,犹如有人行过山崄。两边崄峻闭眼而过。不知身危或致命终。此凡夫人亦复如是,生盲无智亦不知后当受报。是故说曰凡人为恶不能自觉也。愚痴快意后受郁毒者,有智之士明眼视瞻,犹如一趣之道有大火坑。行人经过先不谙道。明者指授语行人曰:中道有大火坑不得经过。卿等可于此息意勿复前行。诸人意勇不信其语。各共进前皆堕火坑。受痛甚苦号天唤呼悔亦无及。自相谓言:智人所敕不从其教。今受苦痛知当诉谁。此众生颠倒亦复如是,一向趣人道为智人所诃。止道多艰难有郁毒痛。卿等设欲前进必遇此患不免其难。是故说曰愚痴快意后受郁毒也。

夫人行恶,还自炽然,啼泣流面。后受其报。

夫人行恶者,纯恶不善不念不喜。是故说夫人行恶也。还自炽然者,若人怀变悔心知有愁忧之恼。昼夜忧思以致烦热。是故说曰夫人行恶还自炽然也。啼泣流面者,昼夜悲泣逢头乱发举声悲泣。是故说啼泣流面也。后受其报者,酸苦无量不可爱乐。兼有愁忧苦恼艰难无数忧虑百千是故说后受其报也。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

吉人行德者,犹如有人行应得至。为天人所恭敬。叹誉其德。称扬善名。四远皆闻。无数诸人皆来供养。是故说吉人行德也。相随积增者,昼夜喜庆无有忧愁。心意欢悦无有烦热。是故说相随积增也。甘心为之福应自然者,若生天身福应自然。宫室百亿五色玄黄快乐无极。若生人间五乐自娱作倡伎乐。以自欢悦心意怡然不兴乱想。是故说甘心为之福应自然。

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

戏笑为恶者,善恶之行皆有轻重。身口意造非独一类。或依己身戏笑为恶触尧众生不安其所。或以瓦石刀器共相伤害。或合会彼此由致斗讼,犹如世人好喜斗羊斗鸡斗驼斗牛斗人斗象。或以骂詈来往。见以欢喜不能自胜。若其寿终啼哭受苦。是故说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也。

恶不即时,如[W169]牛乳,罪在阴伺。如灰覆火。

恶不即时者,夫人造行报不即应。昔有异国生即应草若以彼草。着乳中者,即成为酪不移时节。是故说曰恶不即时如[W169]牛乳也。若不尔者其义云何。答曰:愚者被烧然后乃悟。罪在阴伺如灰覆火者,犹若以灰覆火。人不觉足往蹈之。渐渐热彻乃知烧足。此众生类亦复如是,当行恶时甘心悦豫。若寿终后身堕恶道五毒加治。乃自觉悟方知罪至。是故说罪在阴伺如灰覆火也。

恶不即时,如彼利剑,不虑后世。当受其报。

恶不即时者,或有众生习其恶本。寿经百年自恃年寿谓为无罪。自相谓言:人之为恶皆谓有罪。我躬行之方便延寿。诸有屠儿猎师自兴诽谤谓。沙门瞿昙行不真实好行妄语虚辞万端。教敕弟子言:诸有杀生伤害人物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畜生饿鬼受苦无量。是故世尊躬说偈曰:

恶为恶所缠,为恶不自觉。至恶知恶至,受恶恶根原。

时彼屠儿闻佛所说犹不改更。是故说曰:恶不即时如[W169]牛乳。不虑后世当受其报。报对卒至乃知为恶复当经历地狱饿鬼畜生。是故说不虑后世当受其报也。

如铁生垢,反食其身,恶生于心。还自坏形。

如铁生垢者,犹如净铁及明净镜。莹治净洁无有尘垢。然其人藏隐不牢。或在土中或在湿地便生重垢。触便碎散不任本用,犹如利刀人所爱敬。恒自防备不离其身。中便忘误安置不牢。便生尘垢本铁不存。追惟此刀乃无有价。一朝坏败不可任用。是故说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也。彼修行人亦复如是,为贪欲所覆闭。不虑后世殃众恼。与恶知识从事。不以善为友。缘是故殃自毁其根。不修梵行淫逸不净。已自招患而受其报。是故说曰恶生于心还自害形也。

猜你喜欢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宋刻]·惟白
  大明品第四十九·佚名
  佛法救世主义(注一)·太虚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延寿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二卷·佚名
  从心流出·佚名
  卷第八·佚名
  重刻佛法金汤编叙·岱宗心泰
  佛说箭喻经·佚名
  卷第五十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窥基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六·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昨夜入梦 一·胡也频

    昨夜入梦:的确是坠落繁华之域。只披着不堪蔽体的飘零单衣,蜷伏在凛冽的朔风里——颤栗。我见着象游蚁般的人们,——间有我的朋友还有我的亲戚;多谢他们都看我一眼,但,但却不和我认识!我依样在饥寒,悲号着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梦华琐簿》·张次溪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 撰●目录梦华琐簿●梦华琐簿蕊珠旧史史部有记载类,《三辅黄图》《西京杂记》之属是也。子部有小说家,《拾遗记》《世说新语》之属是也。体例各殊。唐宋以来,遥遥千载,代有作者。乾隆朝,命儒臣因朱检讨锡

  •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司马迁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

  • 志第十五 天文三·沈约

    晋简文咸安元年十二月辛卯,荧惑逆行入太微,二年三月犹不退。占曰:“国不安,有忧。”是时,帝有桓温之逼,恆怀忧惨。七月,帝崩。 咸安二年正月己酉,岁星犯填星,在须女。占曰:“为内乱。”五月,岁星形色如太白。占曰:“进退如度,奸邪

  • 班马异同卷二十九·倪思

    汲黯列第六十史记一百二十汲黯郑庄第二十 汉书五十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衞君也至黯七十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严见惮孝景帝崩太子武帝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粤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

  •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金毓黻

    自马、班二氏出,已大畅私家修史之风,迨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而私家修史尤盛,大别言之,可分五类:其一为后汉史、其二为三国史,其三为晋史、其四为十六国史、其五为南北朝史。凡此五类之史,初皆由多家纂集,最后勒定一编。然其源虽

  • 卷一百七十四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三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五年正月十七日浙江巡抚【臣】李卫谨 奏为奏 闻冬月雨水情形事钦惟我 皇上圣德感召至诚格 天举行耕耤嘉谷

  • 卷十四·郭良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諡纪汇编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四明 郭良翰 撰臣谥上文臣文成 文正 文忠 文贞 文端 文清 文定文洁 文节 文介 文毅 文简 文肃 文靖文恭 文恪 文庄 文安 文穆 文宪 

  • 闕文第五十四·苏舆

  • 近思録集注卷二·江永

    【朱子曰此卷为学大要】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朱子曰希望也字本作晞】伊尹顔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顔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朱子曰说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志伊尹之所志学

  • 洪范口义卷下·胡瑷

    宋 胡瑗 撰五皇极皇建其有极自此而下至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是箕子广皇极之义也以大中之道至深圣人之教至广故箕子慇懃丁宁而备言之皇大极中也自圣人治天下当大立其大中之道而后可然则谓之中道者如何夫王者由五常

  • 卷十七·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十七   明 季本 撰彤弓经防曰此天子飨有功诸侯而赐以弓矢之乐歌也苏氏所谓其赐也行之以飨礼是己以君飨臣当为大雅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賔中心贶之钟鼔既设一朝

  • 玉藻·姚际恒

    此篇多言天子诸侯服食起居之礼,威仪度数无不并详,真煌煌典礼之书也。与少仪、曲礼相似,而深邃过之,虽篇中间有脱误,要不害其全体,不必为之讳而强释也。(卷五五,页一)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以祭」,祭天也。郑氏

  • 卷四百八十二·佚名

    △第三分舍利子品第二之四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引发六神通波罗蜜多。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神境智证通。能起种种大神变事。所谓震动十方各如克伽沙界大地等物。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显或隐。迅

  • 子午流注说难·吴棹仙

    2卷,近代吴棹仙著。本书首为子午流注环周图及其介绍。后分上、下两卷。上卷本输穴说难,介绍子午六十六穴、别络十二穴、下合穴三穴共八十一穴,每穴设部位、证治、针灸、按等项,后附穴位图谱;下卷介绍与子午流注有关的基本

  • 法镜经·佚名

    全一卷(或二卷)。东汉安玄译,严佛调笔受。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与大宝积经卷十九康僧铠所译之郁伽长者会,及竺法护所译之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皆为同本异译经。然本经系古译本,将释尊译作众祐,舍卫国译作闻物国,长者译作理

  •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佚名

    一卷,失译。秘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