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闲适 译文

白天清闲人们寂静的时候,听几声鸟儿鸣叫宛转悠扬,就觉得耳根完全清澈;夜晚宁静天空显得更高,这时看那月光下片片薄云舒展开又聚拢,顿时令眼界完全空旷。

世上的事犹如棋盘局势,不执著的才是高手;人的一生好似陶瓦盆罐,打破了才见真正空无。

可以在家豢养的龙不是真龙,人可以与其搏斗的虎不是真虎,所以说,官爵俸禄可以引诱希望得到荣耀而在仕途升迁的人,但不能笼络淡泊处世无欲无求的人;鼎镬酷刑可以加在追名逐利的人的身上,但不能加在飘然远去脱俗归隐的人的身上。

看似闲适的富贵,费尽心机拼命争夺得来,虽有所得,失去的更多;长寿百年可享美好岁月,匆匆忙忙地荒度人生,纵然长寿,也如同早亡。

高大的马车嫌弃偏僻狭窄的道路,远不如鱼儿鸟儿知道亲近人;华丽的马车喜欢门楣高大的宅院,怎能像莺儿花儿让人脱世俗。

红烛残尽,青春已逝,万种念想逐渐冷淡;黄粱梦醒,仕途无望,恍然释负身轻似云。

即使千年难逢的机遇,也不如好书相伴良友相交;尽享一生清闲的幸福,只可在品茶品烟中获得。

在茅草小屋内诵诗读书,心中天天与圣人贤哲倾谈,谁还能说贫寒就是病?在野外幕天席地痛饮美酒,共享对大自然的造化,谁还能说醉酒不是禅?兴趣来了酣醉倒卧在飘落的花瓣面前,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独坐巨石,各种心机消失遗忘,看古往今来,不过都像蜉蝣小虫短命而逝。

清高超群的老鹤即使饥饿,饮水啄食也悠闲镇静,怎么会同鸡鸭之辈竞抢争食物!高耸傲立的寒松纵然苍老,丰采标态也依然保持,怎么能像桃树李树竞相开花争奇斗艳!

我们在鲜花杨柳绚烂漫天的时候舒适自得,在吹笙唱歌喧腾鼎沸的地方获得意趣,这不过是大自然造出的幻境,是人心的放荡意念而已。只有在树木凋落花草枯萎以后,在声静味淡的清静之中寻觅一些真谛,才会感悟到天与地的动力源泉,人与物的根本宗义。

静下心来观察人与事,即使伊尹、吕尚那样的功勋伟绩,伯夷、叔齐那样的节操义行,也不过是大海中的泡沫;清闲之中玩味事物之情,虽是树木山石的偏斜枯败,鹿、猪的顽劣愚蠢,才是人的本性之所在。

花开花谢春天是不管的,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不要对别人倾诉;水暖水寒鱼儿自己知道,遇到会心合意的地方尽可以独自欣赏。

悠闲地观看扑打纸窗的苍蝇,想那些愚痴的人自设障碍也很可笑;静静地观看竞抢窠巢的喜鹊,感叹那些杰出人士也是凭空自逞英雄。

看破有限的身体,各种尘世因缘自然息灭;悟到无坏的境界,心中犹如明月照耀,清澈敞亮。

木板床石头枕家风清冷,但睡在被窝里做酣梦,心魂爽快;小麦饭大豆滋味清淡,但放下筷子细品味,满嘴清香。

说起繁华富丽就生厌的人,或许看见了繁华富丽就喜欢;说起淡泊超脱就欣喜的人,或许置身于淡泊超脱就厌恶。必须扫除浓烈或淡雅的偏见,消灭欣喜或厌恶的情绪,这样才可以忘却繁华富丽而甘于淡泊超脱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此情感热烈,如何欣赏领悟冷风月;用大山作人格写照,用清水作品德表白,自己若能做到这样,才可摆脱虚幻世界的迷惑。富贵一世备受恩宠荣耀,到死时反而念念不忘一个“恋”字,犹如担上了重担;贫贱一生相伴清贫困苦,到死时反而摆脱了一个“厌”字,犹如打开沉重的枷锁。人们如果真能够想到这些,就会立即回转贪恋的念头,猛然舒展愁苦的眉头了。

人的生命,就如巨大粮仓里的一粒小米,耀眼夺目的雷电火光,陡峭山崖的枯朽树木,滚滚大海中一个波涛。懂得了这些道理,人怎能不因生命短暂而悲伤?怎能不因看破人生而快乐?怎能不看破生命而去贪生怕死?怎能不看重生命而去虚度一生?

鷸和蚌相争持渔人得利,兔子捕获了猎犬就被烹食,冷眼看这些,让人心灰意冷勇气全无;鸥鸟和野鸭子共同沐浴,鹿和猪一起睡眠,悠闲地看它们和睦相处,争名夺利的心机顿时止息。

过于执迷,快乐生境也会变成人生苦海,就像水凝结成冰;大彻大悟,人生苦海就会变成快乐生境,就像冰融化成水。可见,苦与乐不是完全分割的两个境界,执迷与觉悟也不是由两个心分别决定,一切都看你能否转变念头。

经历了各种人情世故,才明白率性狂放十分珍贵;体验了各种人生滋味,才知道恬静淡泊最为真实。

大地宽阔天空高远,鹏程虽可及万里,仍然让人觉得渺小不足道;云海深厚松树苍老,才知道鹤梦般的隐居生活多么悠闲。

两个空拳可以握住古今,但握住了还应当放下手歇歇心思;一条竹杖可以挑起风月,但挑到了也要停下来息息肩头。

台阶下几点飞舞的翠叶飘落的红花,收拾起来不过就是做诗的材料;窗户外看见一片浮现的青山辉映着白雪,感悟了便都是禅机。

忽然看到天边的彩云,由此联想到人世间的好事不过是虚梦一场;再看那山中的闲木,才相信清闲的人是有福气的人。

东海波涛滚滚,但波浪无定形,世事虽无常,又何必扼腕叹息?北邙山尽埋王侯公卿,几乎留不下空闲地,人生如此,何必愁眉苦脸?

天和地不停地运转永无止息,日和月有盈又有亏,较天地日月渺小的人世间怎能企求事事圆满时时安逸?只不过要学会忙里偷闲,遇到缺欠的地方知道满足,如此则能自我做主,自己调整劳作与休息,这样,即使造物主也不会计较你是辛劳还是安逸,是亏损还是盈满!

“霜天里听闻鹤的鸣叫,雪夜里听闻鸡的啼鸣,”此种境界可得天地清纯的气息;“晴空中观看鸟儿飞翔,流水中观赏鱼儿嬉戏,”此种境界可识天地活泼的生机。

闲暇中烹煮山茶听着茶壶里的声响,从炉火中悟得阴阳的道理;漫步走去观看别人棋枰对弈,从棋子着手中领悟生死的玄机。

花团锦簇的园林里蜜蜂忙着采蜜,人世间忙忙碌碌也不过如此;寂寥落寞的茅屋里燕子恬然寝息,不免在清冷的意趣中引发幽思。

会心会意不在距离远近,获得情趣不在东西多少。一盆清水中置几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就可以造出万里山川的气势,短短的几句话,就能看出万古圣贤的心怀,这才是高尚人士的眼界,通达事理之人的胸怀。

心胸与竹子一样虚空,是非如何能侵入心胸?面貌与苍松一样清瘦,喜怒哀乐没有缘由跃上眉梢。

靠近火焰虽然暖和,但暖和之后更加感觉寒气逼人;吃些甘蔗能尝到甜味,但甜过之后就会感到别的食物更苦涩。为何不在清静修省中磨练心志以避开人世之炎凉,在恬静淡泊中栖息身心以忘却甘甜苦涩,这样他的收获会更多。

席地而坐身边满是飞花落絮,如同坐在山林中的锦绣褥垫上;用白雪清冰之水烹煮新茶,如同熬炼天上的玲珑液髓。

安逸的神态悠闲的心情,只是让自己崇尚满足,何必要处处修饰刻意打扮;清新的姿态高傲的风骨,并不希求别人的怜爱,无须涂脂抹粉。

天地间的景物,比如山间谷地空旷中透出的青翠,水面上微风激起的波纹,水潭中倒映的云影,草丛边蒸腾的云烟,月光下依然娇艳的花容,清风中婀娜多姿的柳丝。这类景致似有似无,半真半幻,最能够愉悦人的心灵,让人感到心胸豁达。这真是天地间绝妙的境界。

“禽鸟相互鸣叫唱和,一副快乐景象;树木花枝交攀,散发出的香气连绵不断。”这是不分彼此而得真正的生机。“旷野景色无边,不受山岭阻隔;天光映照在水面上,似是天水相连。”这是上下透彻而得真正的意趣。我们人类如果常常欣赏这类景致,怎会担心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

野鹤的凄厉鸣叫、雪夜中的高悬明月、霜冷的天空,由此可想象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激烈情怀;沙鸥酣眠、春风和煦、阳光温暖,由此可领会陶渊明虽醉亦潇洒的风流洒脱。

黄鸟多情,常常走进醉酒人的睡梦中;白云懒散,偏偏飘到僻静处陪伴幽居之人。

居住在蓬草陋室中,耳朵虽然闭塞,但心情爽朗自感旷逸;结交山野老翁,礼节虽然简略,但心意十分真诚。

独坐室内,清爽的风吹满房间,月光洒满几案,此时看室内物件都尽显天意;野外漫步,一条山溪流过,又见山头漂浮薄云,漫步之中时时都会悟到精妙禅理。

即使烹炒龙凤而食,放下筷子之后也觉与粗茶淡饭没什么差异;生前悬金佩玉好风光,死后化作灰烬,这些金玉同瓦砾又有何区别?

“刚刚打扫干净地面,却见白云飘来投下影子”,修炼工夫难免会遇到魔障。“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静心修炼达到无我境界,自会心生光明。

造物主不过就是个小孩子,千万不要遭受他的戏弄;天地不过是一个大块弹丸,我们尽可任意锻造锤炼。

总想着死后白骨黄泉景象,即使壮士也会心灰意冷;面对绿水青山长坐修持,即使庸俗之辈也会终有所悟心胸豁达。

夜晚睡觉八尺床,白天吃饭二升米,这些何必百般计较;勤奋读书超五车,才分过人达八斗,这些人却又不肯得享一日清闲。

猜你喜欢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晏婴
  交友篇 第十九 凡二十四条·范立本
  第十五章 30·辜鸿铭
  卷八·黄仲炎
  尚书句解卷十二·朱祖义
  卷七十九·乾隆
  阳门之介夫死(1)·戴圣
  无将大车·佚名
  卷十二·刘敞
  卷八·刘敞
  卷六·李光地
  卷二十六·何楷
  提要·王应麟
  佛说宝雨经卷第一·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五·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浚·唐圭璋

      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生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徽宗时进士。建炎三年(1129)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为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四年(1134)再任枢密。次年为相,重用岳飞、韩世忠。会秦桧力主和议,贬徙永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

  • 御选元诗卷三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六五言律诗二赵孟頫春寒夜雨鸣高枕春寒入敝袍时光自花栁吾意岂蓬蒿失色黄金尽知音白雪高山林隠未得空觉此生劳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同是清闲客俱为放浪游晴山依雪壮野水带冰流风急松杉乱年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宋濂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

  • ●卷六·陶宗仪

      ◎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铃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至国朝有江南,八十余年之间,凡又易数主矣。往在钱唐谢氏处见之,陆国瑞携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阅,并录其目。真传世之宝也。

  •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二)·陈寅恪

    复次,据陈眉公集卷首载其子梦莲所作年谱,崇祯六年眉公年七十六岁,其生日为十一月初七日,则宋诗序中所引河东君寿眉公诗自不能作于崇祯六年,此寿诗之作成疑在崇祯四年冬或五年冬眉公七十上或七十五岁生日相近之时耶?又河东君

  • 卷二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十四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风俗上仁宗论谨习        司马光臣以驽蹇之质再为谏官陛下宠禄之优责任之重夙夜震恐不遑宁处思极竭愚忠以报塞万一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吕思勉

    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拓展的时代。中国本部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所以秦汉的武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中国的北方,紧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个大草原,最适于游牧民族

  • 卷14·陈邦瞻

    太祖建隆元年,定难节度使李彝兴入贡。李氏自思恭历唐末、五代,世有夏州。周显德中,封彝兴西平王。至是,加太尉。乾德五年,李彝兴卒,子克睿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克睿卒,子继筠立。四年,王师伐汉,继筠遣其将李光远、光宪率蕃、

  • 第九卦 小畜 风天小畜 巽上乾下·佚名

    小畜:亨。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小畜;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密云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九二:牵复,吉

  • 卷三十七(襄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孔颖达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剽,匹妙反。)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ぅ虽未居位,林父专邑背国,犹为叛也。○背音佩。)[疏]注“ぅ虽”至“叛也”。○正义曰:叛者,背君之名。嫌无君不得为叛,故注明之。林父畏ぅ入

  • 卷首九·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九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章句音韵 孔氏曰自古而有篇章之名与诗体俱兴也故那序曰得商颂十二篇东山序曰一章言其完是也句则古者谓之言论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左氏曰臣之业在扬水卒章之四言矣

  • 第五章 18·辜鸿铭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

  • (二)公孙丑篇·钱穆

    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论告子与孟子不动心之不同。朱子曰:“孟子乃兼贯物我,举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正理明而无疑于天下之故。由是以集义而无不慊于心。告子论性皆率然立论,辞穷即止,无复思惟论辩之意。所谓不得

  • 卷二百二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九复次善现,离生性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离生性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离生性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

  • 帝释品第二·佚名

    欢喜地摄布施波罗蜜伽陀。常与无常苦乐等我及无我悉皆空。不住有为及无为住无相行佛亦然。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若闻此法彼定得成等正觉证涅盘。见於一切如自身是大智者如来

  • 第六十章 世间与教之爱护行政·佚名

    此大地主之[王]选拔调查皆旧家之人人,应行动之处,备为己警护。(一)于普罗提之都筑高坚固之城壁,设余多之都门,施漆餐工事与彩色。(二)普遍施设幅广[水]深之濠,敌之难落具高之巴坦提罗。(三)谋教确立之[王],受戒其他之仪式[要]比丘等不满定

  • 中朝故事·尉迟偓

    笔记。五代尉迟偓撰。二卷。共二十九条,七千多字。偓官南唐朝议郎,给事中。参修国史。李昇得国,自以为出唐太宗之后,袭承唐统,故称长安为中朝,因以名书。上卷记朝廷典章制度及君臣间事,下卷多记神仙志怪、掌故遗闻、轶事杂

  • 辩意长者子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