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用与有无
体用二字始见于东汉末魏伯阳之《参同契》,中国古人似无此观念。庄周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倘以薪为体,火为用,则焉有体尽而用自传之理。如以火为体,薪为用,则火实非体,仅一现象,而有其作用。此现象何自来,又何从传,乃得常存不灭,则所难言。薪为物,有具体,而现象则非具体。今套用庄周言,亦可谓人尽于为世,世传也,不知其尽也。人寿百年,有生必灭,而世事绵延,历千万代而不尽。但人世只是一现象,每一人始是一具体。中国古人则于具体之上,好言其现象,毋宁是重其象,更过于其体。身是体,而生是象。亦可谓身尽于为生,生传也,不知其尽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亦言其象。宇宙万物各有体,综其同而言之曰阴阳,则一象而已。象之生,应有体,则称之曰太极,而太极实无极,仍无其体,特姑加以一名而已。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名之道皆较具体,皆不常。常道则无可名。实则道亦是一象,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更推而上之,则为太极,实无极,则道亦无道。故曰“无生有”。又言“道法自然”。此道乃始是不生不灭自然常在之道。
老子又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车与器皆具体,而其用则在无处。车与器各别为物,其无处始通为一。凡用则皆在其无处,即其通而为一处。亦犹言其无所不在处。盈天地皆一无,而实是一大用,则用即是体。惟此体非具体之体,实乃一大共通之无体之体耳。故凡属具体特殊之用,皆不能常,必归于无用。惟无用之用始是大用,而可常。此则是一自然,儒家则谓之天。凡此下儒家所用天字,其实皆已采用了道家之自然义。
濂溪《通书?性命》章言:“万为一,一实万分。”以世俗观念言,一方推扩至万方,一世绵延至万世,一物一人积而成万物万人,则一为实万为虚。而中国古代人观念则谓先有了万方万世,乃有此一方一世。先有了万物万人,乃始有此一物一人。故曰万为一,乃指其为一体。一实万分,乃指其在全体中分出。惟万之为体不可指,不可名,则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而由万分出之一,则可指可名,乃虚而似实,无而似有。中国古人观念,好兼举相反之两端而和合言之。如曰阴阳、动静、有无,如曰死生、成败、兴亡,如曰是非、利害、得失,皆是。举其两端,乃始见其体。司马迁言:“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古今实亦一体。而万方、万世、万物、万人,胥包其内矣。是则此一宇宙,实乃无体,而惟见其用。无静定,而惟见其动化之一宇宙也。
故凡属于万,世俗惟求其形貌,以见其各别。中国古人观念,则惟求其神气,以见其相通而合一,如是而己。孟子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之谓有诸己者,即指此不可知之神而言。个人如此,宇宙大全体亦如此,此之谓通天人,合内外。《中庸》言:“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属内属天,问学则属外属人。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问学之知,应知其所知,又应知其所不知,始合成一知。凡属万,凡属道,属德性,皆人所不易知,亦可谓属不知。故孔子不言,而庄老始补言之。濂溪《通书》则亦合此二者而言之耳。实则非始濂溪,《易》《中庸》亦已言之矣。
朱子继濂溪,其说《大学》有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众物之表里精粗,皆道问学之所有事。心之全体大用,则尊德性之事。而体用专从心言,不从物言,又必曰全体大用,此非深通中国古人观念,有见于传统精义者不能言,亦不能知也。今人则每言各一物,各有体,各有用。此惟西方之学有之,如宗教、科学、哲学、文学皆是。中国观念初无此意。
又朱子编《近思录》,集北宋理学家言,首道体。而朱子自为言,则多言理气,又谓理即在气中,而不言理体,仅言气体。此则朱子精密之思,尤胜前人处。
晚清儒有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者。窃谓此语中学为体,当改作以吾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化大传统为体,庶更近之。孙中山三民主义首民族主义,即其义。孔子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我国人则于此五千年文化大统,尚有由之而不知。必待知之者出,乃可使民由之。此余所日企以待矣。
孔门不言体用,而言质文。《论语》孔子引《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而曰:“绘事后素。”不仅口耳为质,笑与盼亦属质。笑之巧,盼之美,乃属文。孔子之意,不仅谓绚粲加于素纸之上,乃谓绘事最后以素条钩勒轮廓,绚是文,素是质,不仅是先质后文,又必文中存质,质文相济相融,和合成体,始为文质彬彬。子贡悟孔子意,乃有礼后之说,而孔子深赏之。如孝乃质,非文。不仅能养,犹当有敬。敬亦质也。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文,仁是质。有质始有文,而文又必不离于质。如百尺之木,其根在地下,而根之生气则贯彻于百尺之上,故本末一体,非末可离本,犹流之不可以离源。子贡谓礼后者,仁敬先而礼后,而仁敬仍在礼之中。然则即言体用,体用可分而仍不可分。用即是体,仍在体之内始成真用。朱子言全体大用,又必专就心言之,斯为深得古人精义,不失文化大传统之妙旨所在矣。今苟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当融合西学入吾文化大道中,不离吾传统文化之大本大源,而融为一体,乃庶得之耳。而岂舍己之田以芸人之田,如今人所倡之西化乎。换言之,以吾传统文化为质,亦可有西学之文,而使文质彬彬。则亦惟善用其学而已,又何必有中西之分哉。
文化二字乃近代中国人以中文传译西语,最先创自英语之civilization,如蒸汽机,创自英邦,而他国皆效用之。德语改为culture,如巴黎柏林都市形貌,皆土生土长,不自伦敦移来。又如洋花生之移植中国为土花生,与英语原意微不同。国人又译英语civilization为“文明”,德语culture为“文化”。中国古语本为“人文化成”。但英德双方所指重在物质上,与中国古人言人文义又不同。如中国人言五伦,言修齐治平,始是人文。人文则重化,物质使用方面则重在变,故国人以文化二字译西方语,其间仍有大问题存在。近百年来,西学传入,不仅重在物质使用上,亦侵入人文范围以内。既不能化,虽改变多端,亦未见光明之发挥,徒滋纷乱,灾祸迭起,此则诚堪供吾国人之深思也。
中国传统人生态度,可以“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八字尽其要旨。渊源乃自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自尽其力,而另一部分则靠之天时地利,非己力之所能主宰。推而广之,“一天人”“合内外”,乃成为中国人生哲学最高之理想。
古诗三百首,凡及夫妇婚姻,率皆归之命。纵使主张自由恋爱,但岂能在异姓中择取一尽如己意者为对象。婚姻配合,皆机缘凑成,故曰天作之合。在对方身上不啻带有一分天意,非我所能支配。在我则惟有自尽心力,以顺处善处之而已。父母之与子女亦然。为父母者,岂能一如己意来生育子女。为子女者,亦岂能一如己意来选定父母。彼此间皆由天命,则亦惟有在我之顺处善处,曰慈曰孝,惟在我之一边,则庶我之所能为力耳。
家人然,时代亦然。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生逢乱世,获全性命,此庶己力所能尽。至于闻达,其事在外在人,岂己力所能求。刘先主三顾之于草庐之中,此亦如天命之降临,在我亦惟有乐之知之而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许以驰驱,则亦惟有自尽忠信,安分守己而已。所以鞠躬尽瘁,而王业之成败,则付之于不计。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则所谓生吾顺事,殁吾宁也。
故知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八字,有积极义,同时亦有消极义。顾亭林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兴亡之大事,我以匹夫任其责,此为积极义。而仅亦能负匹夫之责耳,此为消极义。惟能知最消极者,斯能知最积极。能知此而乐之,斯亦能守此而安之矣。
故中国人观念,人生即融凝于大自然中,而与为一体。每人身上各自具有一小天地,横渠《西铭》所谓:“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是也。吾身此一分小天地,虽非天地之大全,而亦以见天地之大全之不离于此矣。夫妇父子各自为一家中之一分子,而一家之大全则即由此一分子上见。一邦一国,以至于天下,亦如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因能素其位而行也。
伯夷叔齐让国而去,周武王伐纣乃叩马而谏,天下归周,夷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之山,此亦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之一端。孔子曰:“夷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也。周公为武王弟,随其兄伐纣。武王卒,以天下重任付之。周公大义灭亲,诛其兄管叔,流蔡叔,辅其侄成王政。及成王长,乃归天子位。周公之与伯夷,一消极,一积极,其各得当时天地大自然之一分,而知之乐之守之安之,则一矣。
惟其人生只有一分,而其他人则同得此一分,斯为一大平等,亦即为一大自由。人人有此一分自由,斯其在我则如天如命,惟有知而乐之,守而安之。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天生德于予,他人其如予何。然而邦国天下之大任,则岂一人之力之所能负。濂溪《通书》有《治》章,其言曰:“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周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纯其心,此即安分而守己。贤才辅,亦天与命之自然。能知之乐之,则天下大任分在天下人之身,而我乃为之主也。为天子者,则惟以用贤为急。而为之民者,则有进退出处之自由。上可辅,则进。上不可辅,则退。是亦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之大义所在也。
细读中国史,为天子者,非尽不仁,非尽不智,稍知道义,则无不以求贤自辅为要。史文具在,不遑举,亦不必举。而今国人则谓中国传统政治,惟帝王专制四字可以包括尽净。然中国文化大传统则不如是。杂以西化,则亦无堪相语耳。
或曰,果使若上所言,人人各得天地之一分,则西方民主政治更符于天地之大全。是又不然。果使人人能安分守己,乐天知命,则在上者自不敢于专制,在下者亦不争求民权,昌言革命。中国传统政治理想,惟称德治、贤治、礼治,不言民治。此非通论文化大体,则不足以知之。
猜你喜欢 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尽二十四年)·何休 卷六下 滕文公章句下·孙奭 卷之三·子华子 原序·蔡清 经济文衡后集卷八·佚名 卷二十四·冯复京 卷五·史浩 卷首下·江永 尚书疏衍自序·陈第 第59章·老子 卷六·乾隆 大雲初分师子吼健度第十九·佚名 种树品第七十一·佚名 记心印来历·悟真子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偈后记·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