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外取邑有嘉恶当书,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前九年伐得郑,同盟于戏。楚伐郑不救,卒为郑所背,中国以弱,蛮荆以强,兵革亟作。萧鱼之会,服郑最难,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故讳而言围以起之。月者,加责之。○台,他来反,又音台。背,音佩。亟,去冀反。难,乃旦反。长,丁丈反。)

[疏]“邑不言围”。○解云:隐五年冬,“宋人伐郑,围长葛”,传云“邑不言围”,注云“据伐于馀丘不言围”也。今此不注者,从彼可知矣。○注“外取”至“责之”。○解云:凡外取鲁邑,有所嘉,有所恶,皆当书见。昭二十五年冬,“齐侯取运”,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为公之也”,彼注云“为公取运以居公,善其忧内故书”者,是其有嘉而书也。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注云“子赤,齐外孙。宣公篡弑之,恐为齐所诛,为是赂之,故讳使若齐自取之者”,“月者,恶内甚于邾娄子益”者,是其有恶书也,故言外取邑有嘉恶当书也。然则外取鲁邑,有所嘉,有所恶,当书取。今亦有所恶,所以不直言取邑而言围者,深耻中国之无信故也。云前九年伐得郑,知九年伐得郑者,以上言“公会晋侯”以下,即言“同盟于戏”,是其伐得之也。言楚伐郑不救者,即下文“楚子伐郑”,经无救郑之文是也。言卒为郑所背者,即十年夏,“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是其背诸夏之文。云兵革亟作者,即前年注云“三年之中五起兵”是也。云萧鱼之会,服郑最难者,正以三年之中五起兵,然后得之,直会于萧鱼。萧鱼郑人与会而已,经无同盟之文,故知服郑最难矣。云故讳而言围以起之者,不直言取而讳之言围,作无所嘉恶之文者,欲以起祸深,不可言故也。知此“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之经为文者,正以此传作常文释之云“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下十五年“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之属,皆从此文而不释,故知常文明矣。若此是义之经,至齐高厚之下传当解之。云月者,加责之者,欲道下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及高厚“围防”之属,皆不书月,故知此特月,加而责之故也。而十五年“围成”之下,注云“俱犯萧鱼,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者,正以去此势近,故令从此义。十七年者差远,故不复解之。

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入运者,讨叛也。封内兵书者,为遂举。讨叛恶遂者,得而不取,与不讨同,故言入起其事。)

[疏]注“入运讨叛也”。○解云:昭元年“三月,取运。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听也”,何氏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然则运者是内邑,而季孙入之,故知讨叛也。○注“封内兵书者,为遂举”。○解云:《春秋》之义,封内之兵,例所不书,即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今书“救台”与“入运”者,为恶季孙之遂,是以举之。○注“讨叛”至“其事”。○解云:《春秋》之义,大夫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然则讨叛之事,可以容其专之,而恶其遂者,正以得而不取,与不讨莫异。知得而不取者,正以经书入故也,是以隐二年夏,“莒人入向”之下,传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案下注云“季孙宿遂取郓以自益其邑”,然则此言“得而不取”者,谓虽得运,不取以入国家,非谓全不取也。言故书入起其事者,以起其不取运以入国家之事也。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时公微弱,政教不行,故季孙宿遂取郓而自益其邑。)

[疏]“大夫无遂事云”云。○解云:庄公十九年“公子结”之下已发此传,今此复言之者,嫌讨叛不恶遂,故明之。○注“季孙宿”至“其邑”。○解云:遂者,专事之辞。言季孙自专取郓,故言遂取郓也。知以自益其邑者,正以讨叛邑而不入国家,故知以自益其邑也。

夏,晋侯使士彭来聘。

秋,九月,吴子乘卒。(至此卒者,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贤季子,因始卒其父,是后亦欲见其迭为君。卒皆不日,吴远于楚。○迭,大结反。)

[疏]“夏晋侯使士彭来聘”。○解云:考诸正本,皆作“士鲂”字。若作“士彭”者,误矣。○注“至此”至“其父”。○解云:案宣十八年秋,“楚子旅卒”,而吴至是乃书卒者,正以其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是以《春秋》略之,不书卒,但因季子之贤,乃始卒其父矣。僖十九年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二十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秋,宋公、楚子、陈侯”以下“会于霍”;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以下,“会吴于锺离”。然则于传闻之世,楚人数与中国会同”至“所闻之世吴人乃会故云“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也。知贤季子乃始卒其父者,正以吴子乘不慕诸夏,会大晚,理宜略之。今得书卒,问其有因,是以二十九年夏,“吴子使札来聘”之下,传云“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国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彼注云“缘臣子尊荣,莫不欲与君父共之”,“故不足乎季子,所以隆父子之亲也”。以此言之,则知由贤季子卒其父也。○注“是后”至“为君”。○解云:今书其父卒,亦欲见其四子迭为君之义故也。襄二十九年传云“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是其迭为君之事。○注“卒皆不日吴远于楚”。○解云:言皆不日者,即此文书九月,下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昭十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之属,故云卒皆不日也。言吴远于楚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下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之属皆书日,故决之也。凡为人宜道接而生恩,楚迩于诸夏,数会同,亲而迩近之,故书其日;吴侧海隅,而与诸夏罕接,故皆不日,以见其远也。

冬,楚公子贞帅师侵宋。

公如晋。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夏,取诗。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讳背萧鱼之会亟。取诗,二传作“寺阝”。亟,去冀反,注同。背,音佩。)

[疏]“夏取诗”者。○解云:正本皆作“寺阝”字。有作“诗”字者,误。○“诗者何”。○解云:欲言其国,曾来未有;欲言其邑,又不系国,故执不知问。○注“讳背”至“会亟”。○解云:正以上十一年萧鱼之会,邾娄在其间,如此解。

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冬,城防。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モ、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月者,危刺诸侯委任大夫交会︹夷,臣日以强,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虿,敕迈反,二传作“虿”。向,舒亮反。缀流,知锐反,又作丁?反,一本作“赘旒”。)

[疏]注“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解云:即下十六年春,“三月,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何言乎信在大夫也。曷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彼注云“旒,?旒。赘,系属之辞”,“以?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者也。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是后卫侯为︹臣所逐出奔。溴梁之盟,信在大夫。)

[疏]注“是后卫”至“大夫”。○解云:︹臣,谓孙甯矣。云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者,在下十六年春,乡巳引之讫。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已未,卫侯ぅ出奔齐。(日者,为孙氏、甯氏所逐,后甯氏复纳之,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不书孙甯逐君者,举君绝为重,见逐说在二十七年。○复,扶又反。)

[疏]“叔孙豹会晋荀者”。○解云:旧本作“荀偃”。若作“荀?”者,误。○注“日者”至“日也”。○解云:凡诸侯出奔之例,大国书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书时,即桓十五年“五月,郑伯罕出奔蔡”;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之属是也。今此书日,故须解之。为孙氏、甯氏所逐者,下二十七年传云“卫甯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是也。知后甯氏复纳者,亦彼传文,甯殖已死,其子甯喜纳之也。云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者,欲见其出纳之者同,故出入皆书,见其一家之事。其入书日之经,即下二十六年二月,“甲午,卫侯ぅ复归于卫”是也。云举君绝为重者,谓书ぅ之名,见其当绝,不合为诸侯。云见逐说在二十七年者,谓下二十七年夏,“卫侯之弟?专出奔晋”之下,传具道见逐之由也。

莒人侵我东鄙。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モ、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娄人于戚。(○阅,音悦。)

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戍来聘。(○戊,音恤。)二月,已亥,及向戍盟于刘。

刘夏逆王后于齐。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据宰渠伯纠系官。○刘夏,户雅反。)

[疏]“刘夏者何”。○解云:欲言王臣,文不言爵;欲言诸侯臣,而逆王后,故执不知问。○“刘者何”。○解云:欲言官名,经典未有;欲言非官,与宰?亘文相值,故执不知问。○注“据宰渠伯纠系官”者。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以邑氏也。(诸侯入为天子大夫,不得氏国称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礼记·王制》曰: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视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称子者,参见义。顾为天子大夫,亦可以见诸侯不生名,亦可以见爵,亦可以见大夫称,传曰“天子大夫”是也。不称刘子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采邑,七代反,下“谓采”同。租税,子奴反;下舒锐反。见义,贤遍反,下同。大夫称,尺证反。去,起吕反。)

[疏]注“诸侯”至“称子”。○解云:知刘夏是诸侯,入为天子大夫者,正以卒葬并书,即定四秋七月,“刘卷卒”,“葬刘文公”是也。若直为大夫者,假令书卒,不录其葬,即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经无葬文是也。言不得氏国称本爵者,谓不得氏本国,不得称本爵也。其本国本爵,今史文无记,不可以指知也。言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者,即刘子、尹子、单子之属是也。言其常文然,不谓此经得称子矣。○注“礼记”至“附庸”。○解云:《公羊》之义,天子圻内不封诸侯,故如此解,即引《王制》以证之,与《左氏》、《?梁》之义异。若然,案《王制》下文云:“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分,其馀以禄士,以为间田。”郑氏云:“大国九者,三公之田三,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馀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国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三为三孤之田,其馀六,亦待封王之子弟。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其馀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无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以此言之,天子圻内九十三国。言天子圻内不封诸侯者,谓采地以为国,比圻外诸侯田,自采取其税租而已,不得取即有其人民,身没之后,子孙不世,不得以诸侯难之。○注“称子”至“是也”。○解云:参读为二三之三也。言凡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称子者,三种见义,何者?正欲顾其为天子大夫。其称子所以得三见义者:一则可以见诸侯不生名,故曰子;一则可以见其本爵,何者?是圻外诸侯,容其称爵,虽不得正称其本爵,亦得称子以见之;一则可以见大夫称,故曰参见义也。言传曰天子大夫是也者,即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是也。○注“不称”至“非礼也”。○解云:桓八年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传云“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氏云“婚礼成于伍: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其注并引亲迎言之,则知何氏以为天子亲迎,是以《异义》“《公羊》说”云“天子至庶人皆亲迎,所以重婚礼也”者是。何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者,盖谓有故之时,或者何氏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即知何氏之意,以为不亲迎,与桓八年注云“婚礼成于五”云云,“然后亲迎”者,欲道士婚礼亲迎之前,仍有此五礼,于时王者不行,不谓解天子亲迎也。又言疾王者不重妃匹云云者,正谓疾时王不行五礼,不谓责亲迎。而《异义》“《公羊》说”云“天子亲迎”者,彼是章句家说,非何氏之意也。云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者,谓子是大夫之称。今贬而去之,故曰贬去大夫也。去其大夫正称,非礼明矣,故云贬去大夫,明非礼也。

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明鲁当共送迎之礼。○过,古禾反。共,音恭。)

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俱犯萧鱼。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

[疏]注“俱犯”至“可知”。○解云:即十二年“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传云“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彼注云“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前九年伐得郑,同盟于戏。楚伐郑不救,卒为郑所背,中国以弱,蛮荆以强,兵革亟作。萧鱼之会,服郑最难,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故讳而言围以起之。月者,加责之”。然则今“齐侯伐我北鄙,围成”者,亦是取邑之辞,但深耻诸夏之无信,故言围以起之。然则齐侯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背萧鱼约,而特不月者,疾始可知也。

公救成,至遇。其言至遇何?(据季孙宿救台不言所至。)

[疏]注“据季”至“所至”。○解云:即上十二年春,“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是也。

不敢进也。(兵不敌,不敢进也。不言止次,如公次于郎以剌之者,量力不责重民也,故与至携同文。封内兵书者,为不进张本。○携,户圭反,又囚兖反。为,于伪反。)

[疏]注“不言”至“民也”云云。○解云:庄三年“公次于郎”,传云“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纪而后不能也”。彼注云“恶公既救人,辟难道还,故书其止次以起之”是也。正以此量力不责之,则知庄公三年者,力能救之而不敢救,故剌之。云故与至?同文者,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齐师至?,弗及”是也。然则彼言至?,此言至遇,故言与至?同文。彼下注云“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故详录之”,即襄公知力不能敌,不忍战杀其民,至遇则止,亦得用兵之宜,故与之同文。○注“封内”云云。○解云: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则知封内之兵例不书也。今此公救成,亦是封内之兵,书之者,正为至遇张本也。至遇者,是不进之文,故言此也。

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郛,芳夫反。)

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是后溴梁之盟,信在大夫,齐、蔡、莒、吴、卫之祸,遍满天下。)

[疏]注“是后”至“大夫”。○解云:在下十六年春。○注“齐蔡”至“天下”。○解云:下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冬十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二十六年春,“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事不次者,意及则言,不必见义也。

邾娄人伐我南鄙。

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周,一本作“雕”。)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氵?梁。(○氵?,本又作“?”,古阒反。)戊寅,大夫盟。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据葵丘之盟诸侯皆在,有大夫,不言大夫盟。)

[疏]“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者。○解云:《尔雅·释地》云“梁莫大于溴梁”,孙氏曰:“梁,水桥也”,《音义》云“氵?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是也。○注“据葵丘之盟”者。○解云:在僖九年。其经云“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以下“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案彼经传云,不见有大夫之盟文,唯有僖十五年“三月,公会齐侯、宋公”以下,“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然则牡丘之盟,即有大夫可知。此注云“葵丘之盟”者,误也,宜为“牡丘”字矣。信在大夫也者,言其信任在于大夫。

信在大夫也。(故书大夫盟,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

[疏]注“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解云:欲决上三年鸡泽之会,经云及诸侯之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据上三年戊寅不起)

[疏]注“据上”至“不起”。○解云:即上三年鸡泽之会,经云“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连言诸侯,是其不起之文。而言上戊寅不起者,欲道今此戊寅起之,二经皆言戊寅,故得相对为上下也。

彳扁剌天下之大夫也。曷为彳扁剌天下之大夫?(据戊寅不剌之。○彳扁剌者,音遍,下及下注同。)

[疏]注“据戊寅不剌之”。○解云:不复言上戊寅者,上已言之,从可知省文。

君若赘旒然。(旒,?旒。赘,系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以?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旒者,其数名。《礼记·玉藻》曰:“天子?十有二旒,诸侯九,卿大夫七,士五。”不言诸侯之大夫者,明所剌者非但会上大夫,并偏剌天下之大夫。不殊内大夫者,欲一其文,见恶同也。至此所以彳扁剌之者,萧鱼之会,服郑最难,诸侯劳倦,莫肯复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权,大夫故得信任,在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赘,章锐反,本又作“缀”,丁卫反,又丁劣反,系属也。旒,音留,本又作“流”,旌旗之旒。属,音烛。见恶,贤遍反。难,乃旦反。复,扶又反。重,直用反。)

[疏]注“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解云:亦是妻所持挈,故名之云尔。○注“礼记玉藻”。○解云:案今《礼记·玉藻》即无此文,唯《礼说稽命徵》及《含文嘉》皆云“天子旗九刃,十二旒,曳地;诸侯七刃,九旒,齐轸;卿大夫五刃,七旒齐较;士三刃,五旒,齐首”,而言《玉藻》,误也。云“不言”至“大夫”者。注己云“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今又言此者,谓不言诸侯之大夫有两种之义,非但起信在大夫,明彳扁剌天下之大夫也。云不殊内大夫者,欲一其文,见恶同也者,欲道上三年鸡泽之会,殊叔孙豹不一其文者,非唯彼大夫之过,豹恶亦可见故也。云诸侯劳倦,莫肯复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实权,大夫故得信在者,谓上十一年萧鱼之会以来,十四年春,“季孙宿、叔老会晋士モ”以下“于向”,夏,“叔孙豹会晋荀偃”以下“伐秦”,“冬,季孙宿会晋士モ”以下“于戚”之属,是诸侯不出,大夫常行也。云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者,《家语》文。成二年《左传》亦有此言。云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者,即上注云“不重出地,有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是也。

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录以归者,甚恶晋。有罪无罪,皆当归京师,不得自治之。○恶,乌路反。)

[疏]注“录以”至“治之”。○解云:称人以执非伯讨,己是晋之恶也。复言以归,不决于天子,又是其恶,故其录以归者,甚恶晋矣。

齐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会。

五月,甲子,地震。(是时氵?梁之盟,政在臣下,其后叛臣二,弑君五,楚灭舒鸠,齐侯袭莒,乖离出奔,兵事最甚。)

[疏]注“其后叛臣二者”。○解云:即下二十三年夏,“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二十六年春,“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是也。云弑君五者,即下二十五年夏,“齐崔杼弑其君光”;二十六年春,“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夏,“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夏,“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莒人弑其君密州”之属是也。云楚灭舒鸠者,即下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帅师灭舒鸠”是也。云齐侯袭莒者,在下二十三年冬。云乖离出奔者,即下十七年,“宋华臣出奔陈”;二十年“蔡公子履”、“陈侯之弟光,出奔楚”之属也。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疏]“叔老会郑伯、晋荀偃”。○解云:正本作荀偃,若有作“荀?”者,误矣。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大雩。(先是伐许,齐侯围成,动民之应。)

冬,叔孙豹如晋。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娄子?间卒。(○?间,音闲,或下奸反,《左氏》作“??”。)。

宋人伐陈。

夏,卫石买帅师伐曹。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洮,他刀反,《左氏》作“桃”。)。

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九月,大雩。(比年仍见围,不暇恤民之应。)宋华臣出奔陈。

冬,邾娄人伐我南鄙。

十有八年,春,白狄来。

白狄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言朝,直遥反,下同。)

[疏]“白狄者何”。○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朝;欲言其臣,不见名氏,故执不知问。

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秋,齐师伐我北鄙。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同围齐。曹伯负刍卒于师。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阿。(下有执,不日者,善同伐齐,故褒与信辞。○祝阿,二传作“祝柯”。)

[疏]“下有”至“信辞”。○解云:《公羊》之义,不信者日。今上文同盟,下即执邾娄子,是为不信,而不日者,褒与信辞故也。

晋人执邾娄子,公至自伐齐。此同围齐也,何以致伐?(据诸侯围许致围。)

[疏]注“据诸侯围许致围者”。○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诸侯遂围许”;二十九年,公至自围许”是也。

未围齐也。(故致伐起。)未围齐,则其言围齐何?抑齐也。曷为抑齐?(据侵蔡伐楚犹不抑。)

[疏]注“据侵”至“不抑”。○解云:即僖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也。言犹不抑者,正以楚为︹夷,数害诸侯,论深浅,甚于齐矣,犹不抑之,故以为难也。

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以下葬略,或说是也。亟伐者,并数尔。加围者,明当从灭死二等,夺其爵土。○为其,于伪反,下同。亟,去冀反,注同。骄蹇,纪桥反,本又作“桥”;下纪辇反。并数,必正反;下所主反,下“数年”同。)

[疏]“或曰为其”至“上也”。○解云:即上十一年夏,“公会晋侯”以下“伐郑”之时,齐世子光在于莒子之上之属是也。○注“以下”至“是也”。○解云:下葬略者,即下文“冬,葬齐灵公”,注云“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无过,故夺臣子恩,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者,是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得恶其子,则知或说近其义也。云亟伐者,并数尔者,即上“围成”、“围洮”、“围防”之属,故言并数尔。必如此解者,正以宣九年“秋,取根牟”,传云“根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亟,疾也。属有小君之丧,邾娄子来加礼,未期而取其邑,故讳不系邾娄也”。然则彼言亟者,谓上有小君薨,邾娄来加礼于鲁,未期而伐取邑,背信大疾,故云亟。今此直是频击伐鲁,故云亟,故须解云亟伐者并数尔,以别彼文。○注“加围者”至“爵土”。○解云:据未围而言围,故谓之加也。庄十年传云“?角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然则用兵之道,灭为最甚,入次之,围次之。今加言围,轻于灭入二等,明不合死,但合黜爵灭土耳。

取邾娄田,自氵郭水。其言自氵郭水何?(据齐人取济西田,不言自济水。○氵郭,火虢反,徐音郭。取济,子礼反,下同。)

[疏]注“据齐人”至“济水”。○解云:即宣元年夏,“六月,齐人取济西田”是也。

以氵郭为竟也。何言乎以氵郭为竟?(据取邑未尝道竟界。)氵郭移也。(鲁本与邾娄以氵郭为竟,氵郭移入邾娄界,鲁随而有之。诸侯土地,本有度数,不得随水。随水有之,当坐取邑,故云尔。)

[疏]“氵郭移也”。○解云:氵郭移而经不书者,外异故也。然则传每言“外异不书”者,亦据此文也。

季孙宿如晋。

葬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瑗,于眷反,一音环,二传作“环”。)

[疏]“齐侯瑗卒”者。○解云:《左氏》、《?梁》作“环”字也。

晋士モ帅师侵齐,至?,闻齐侯卒,乃还。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齐,则何大乎其不伐丧?(据公子买戍不卒戍,言戍遂公意。)

[疏]“还者何”。○解云:欲言其善,而废君命;欲言其恶,还是善辞,故执不知问。○注“据公”至“公意”。○解云:即僖二十八年春,“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剌之”,传云“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彼注云“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是也。然则公子买不可使往,而经书戍卫以遂公意,以明臣子不得壅塞君命。今此士モ不行君命,而经大之,故以为难也。

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礼,兵不从中御外,临事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士モ闻齐侯卒,引师而去,恩动孝子之心,服诸侯之君,是后兵寝数年,故起时善之。言乃者,士モ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言至?者,未侵齐也。言闻者,在竟外。举侵者,张本。○难,乃旦反;见,贤遍反。)

[疏]注“礼兵”至“张本”。○解云:《司马法》云“阃外之事,将军裁之。”故云礼,用兵之道,不得国中制御于外也。凡为将军之法,必须临事制宜,谓专进退也。当其敌之强弱,而为帅以御之,唯不为非义而己,故言唯义所在。而《老子》云“将军有庙胜之策”者,谓未行之时,先谋于庙,授之斧钺,令有胜功也。既授之斧钺之后,明即自专之义,裁其可否,故是其宜也。云恩动孝子之心,义服诸侯之君者,哀痛其丧,是其恩,故曰恩动孝子之心;依礼而行,是其义,故曰义服诸侯之君也。云是后兵寝数年者,谓自此以后兵事寝伏,数年不起,至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遂伐晋”,二十四年“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者,始有兵起也。案明年“仲孙?帅师伐邾娄”,亦是兵,而言数年者,正以鲁与邾娄竟界相近,数相冒犯,非齐、晋之事,故得然解也。云故起时善之者,正以士モ此事实依古礼,但时莫能然,特以为善,故云起时善之。云言乃者,士モ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者,正以宣八年传云“乃者何?难也”,今又言乃,故以重难解之。而言重者,正以乃难于而,故彼注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故此云重难也。云言至?者,未侵齐也者,上十五年夏,“公救成,至遇”,传云“其言至遇何?不敢进也”。然则彼言至者不进之文,今至?即闻其丧,明其未行侵,故云言至?者,未侵齐也。云言闻者,在竟外者,正以古礼,庶人为君齐衰三月,若其入竟,即举而知之,何道闻乎?故如此解也。云举侵者,张本者,若如上说本未入齐,但在竟外闻丧,而言侵者为下张本耳。

八月,丙辰,仲孙蔑卒。

齐杀其大夫高厚。

郑杀其大夫公子喜。(○喜,二传作“嘉”。)

[疏]“郑杀”至“子喜”。○解云:《左氏》、《?梁》作“公子嘉”也。

冬,葬齐灵公。(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无过,故夺臣子恩,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

[疏]注“不月”至“不孝也”。○解云:正以卒日葬月,终于《春秋》,为大国之例,今葬不书月,故须解之。言抑其父者,即上十九年传云“未围齐,则言其围齐何?抑齐也。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是也。言嫌子可得无过者,正以明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相兼故也,故夺臣子恩者,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不书其月,可以夺臣子恩也。言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者,正以孝子之道,见父母不义之事,不合从父之命,处其人君之上,焉得为孝乎?故去其父葬月以见之。

城西郛。(言西郛者,据都城录道东西。)

叔孙豹会晋士モ于柯。(○柯,古河反。)

城武城。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会莒人盟于向。(○?,音逸。)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盟于澶渊。(○澶,市然反。)

秋,公至自会。

仲孙?帅师伐邾娄。

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陈侯之弟光出奔楚。(为二庆所谮,还在二十三年。○弟光,《左氏传》作“弟黄”。)

[疏]注“为二庆”至“三年”。○解云:即下二十三年经云“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注云“前为二庆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陈人诛二庆,反光,故言归。宋大夫山谮华元贬之,而今此不贬者,杀二庆而光归,谮光可知”者,即其义也。

叔老如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自溴梁之盟,臣恣日甚,故比年日食。)

[疏]注“自溴”至“日食”。○解云:自上十六年溴梁之盟,信在大夫以来,臣之放恣,日日甚矣。言比年日食,即下二十一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也。

季孙宿如宋。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月者,溴梁之盟后,中国方乖离,善公独能与大国。)

[疏]注“月者”至“大国”。○解云:正以朝聘例时,故如此解。

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邾娄庶其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据快无氏。○漆,音七。闾,力于反。怏,苦?反。)

[疏]“邾娄庶其者何”。○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其大夫,邾娄无大夫,故执不知问。○注“据快无氏”。○解云:即昭二十七年冬,“邾娄快来奔”,是其无氏,即不合书见之义。问者,见快不书氏,知邾娄无大夫,既无大夫,何以特书庶其乎?故难之。然案下二十三年“夏,邾娄鼻我来奔”,何故不据鼻我,而要以据快者?正以鼻我以二字为称,嫌鼻我为字,若其据之,于义不明,故知此注也。

重地也。(恶受叛臣邑,故重而书之。不言叛者,举地言奔,则鲁坐受与庶其叛两明,故省文也。○恶,乌路反。)

夏,公至自晋。

秋,晋栾盈出奔楚。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曹伯来朝。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商任。(○任,音壬。)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时岁在已卯。○庚子孔子生,传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无此句。)

[疏]“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解云:《左氏》经无此言,则《公羊》师从后记之。○注“时岁在己卯”者。○解云:何氏自有长历,不得以《左氏》难之。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月者,危公。前︹随氵郭有邾娄地,又受其叛臣邑,而今与会,不于上会月者,与日食同月,不得复见。○与,音预。见,贤遍反。)

[疏]注“月者,危公”者。○解云:正以凡致例时,故如此解。云前︹随氵郭有邾娄地者,即上十九年春,“取邾娄田,自氵郭水”是也。云又受其叛臣邑者,即上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也。云不于上会云云者,言所以不于上商任会时书月以见危者,正以与上“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同在十月,不得见此义,是以于此危。

夏,四月。

秋,七月,辛酉,叔老卒。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沙随。公至自会。

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

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三月,已巳,杞伯モ卒。(○モ,古害反。)

夏,邾娄鼻我来奔。邾娄鼻我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以奔无他义,知以治近升平书也。所传闻世,见治始起,外诸夏,录大略小,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见于邾娄者,自近始也。独举一国者,时乱实未有大夫,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鼻我,二传作“畀我”。以治,直吏反。下“见治”、“治之渐”同。近升平,附近之近,下“近升”同。传,直专反。见治,贤遍反,下同。)

[疏]“邾娄鼻我者何”。○解云:已解于上。○“以近书也”者。○解云:以其治近于升平,故复书之。○注“以奔”至“而已”。○解云: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之下,传云“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曹羁”,“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然则曹羁得谏义,是以书之。上二十一年,邾庶其之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传云“此何以书?重地也”,然则庶其、牟夷皆以重地故书,悉非常例。今此鼻我无三谏之善,无盗土之恶,直奔而已,更无它义,而得书见,知以治近升平之故也。云见于邾娄者,自近始也者,正以地接于鲁,故先治之也。云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者,言孔子作《春秋》,欲以拨乱世,多举小国悉有大夫,则恐文害其理,故曰治乱不失其实也。今鼻我更无他义而得书见,明其张三世之法,故曰取足张法而已。

葬杞孝公。

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

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前为二庆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陈人诛二庆,反光,故言归。宋大夫山谮华元贬,此不贬者,杀二庆而光归,谮光可知。○谮,侧鸠反。)

[疏]注“前为”至“言归”。○解云:在上二十年秋。云故言归者,正以归者出入无恶之文故也。云宋大夫山谮华元贬者,即成十五年秋,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宋杀其大夫山”,何氏云“不氏者,见杀在华元归后,嫌直自见杀者,故贬之明以谮华元故”。今此杀二庆之后光乃归,归者出入无恶之文,则知谮光明矣。

晋栾盈复人于晋,入于曲沃。曲沃者何?晋之邑也。其言入于晋入于曲沃何?(据当举重。○复入,扶又反,注同。)

[疏]“曲沃者何”。○解云:欲言晋邑,理当举重;欲言非晋邑,系晋言之,故执不知问。

栾盈将入晋,晋人不纳,由乎曲沃而入也。(栾盈本欲入晋?大夫位,晋人不纳,更入于曲沃,得其士众以入晋国,曲沃大夫当坐,故复言入。篡大夫位例时。)

[疏]注“栾盈本”至“例时”。○解云:复入者,出无恶之文,故知其入欲有所篡也。不直言入,又无叛文,故知不篡君位也。其恶之文,不系于篡君,故知止欲篡大夫也。云曲沃大夫当坐,故复言入者。正以入者,出入恶之文,而人于曲沃,故知从晋乡曲沃之时,有罪明矣。曲沃大夫受纳有罪之人,故云当坐。《春秋》欲见此义,故不举重,复书入于曲沃矣。云篡大夫位例时者,正以经书夏,故知例时,昭二十一年夏,“宋华亥、向甯、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定十一年“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之属皆是也。

秋,齐侯伐卫,遂伐晋。

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曷为先言救而后言次?(据次于聂北救邢。○渝,羊朱反,《左氏》作“榆”。聂,女辄反。)

[疏]注“据次”至“救邢”。○解云:即僖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也。

先通君命也。(恶其不遂君命而专止次,故先通君命言救。○恶,乌路反)。

已卯,仲孙?卒。

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纥,恨发反。)

晋人杀栾盈。曷为不言杀其大夫?(据篡得大夫之位。)

[疏]注“据篡”至“之位”。○解云:正以夏已入晋,冬乃杀之。传又云“曷为不言杀其大夫”,故知篡得大夫之位矣。

非其大夫也。(明非君所置,不得为大夫。无大夫文而杀之称人者,从讨贼辞,大其除乱也。)

[疏]注“明非”至“乱也”。○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自相杀称人,即文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之属是。今无大夫之文称人者,欲从“卫人杀州吁”,“齐人杀无知”之属,是讨贼之辞故也。实非篡而作讨贼之辞者,大其除乱也。

齐侯袭莒。

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仲孙羯帅师侵齐。(○仲孙偈,本又作“褐”,亦作“羯”,同,居羯反。)

夏,楚子伐吴。

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是后楚灭舒鸠,齐崔杼、卫甯喜弑其君。)

[疏]注“是后”至“其君”。○解云: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帅师灭舒鸠”;二十五年夏,“齐崔杼弑其君光”;二十六年春,“卫甯喜弑其君剽”是也。

齐崔杼帅师伐莒。○大水。(前此叔孙豹救晋,仲孙羯侵齐,此兴师众,民怨之所生。)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与甲子同。)

[疏]注“与甲子同”。○解云:在上七月也。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陈仪,二传作“夷仪”,二十五年同。)

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

公至自会。

陈针宜咎出奔楚(○咸,本又作“针”,其廉反。咎,其九反。)

叔孙豹如京师。

大饥。(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

[疏]“于陈仪”。《左氏》与《?梁》作“夷仪”。○注“有死伤曰大饥”。○解云:正以诸经直言饥,此加大故也。

猜你喜欢
  枢言第十二·管仲
  卷四·杂著汇·李贽
  卷三论书篇·杨时
  大学朱子序·胡炳文
  此木轩四书説卷八·焦袁熹
  卷四·段昌武
  卷二·朱倬
  跋·王夫之
  声闻品第九·佚名
  碧岩录卷第六·圆悟克勤
  贤愚经卷第九·佚名
  为支那堪布翻案·太虚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开幕报告·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法华义记卷第三·法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清照·唐圭璋

      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格非之女,赵明诚妻。生于元丰七年(1084),绍兴年间卒,年在七十以上。有漱玉集,不传。   孤雁儿   并序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   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

  • 卷十七 元帝·王夫之

      〖一〗   元帝忌岳阳王詧而欲灭之,遂失襄阳,襄阳失而江陵之亡可俟矣。及武陵王纪称帝于成都,复请于宇文泰使袭纪,而成都又入于周,则江陵未有不亡者。非宇文能取之,皆自亡也。蜀亡,江陵陷,襄阳北折而为宇文之先驱,江左之

  • 第十九卷 清道光·缪荃孙

    督 抚 两江总督孙玉庭 山东济宁人,乙丑进士。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壬子命。道光元年二月庚子协办大学士,仍留总督两江。四年十一月甲寅解任。五年六月革。魏元煜 昌黎进士。道光四年十一月甲寅以漕运总督署,十二月戊

  • 一一五 蔡孑民一·周作人

    复辟的事既然了结,北京表面上安静如常,一切都恢复原状,北京大学也照常的办下去,到天津去避难的蔡校长也就回来了,因为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上载着至大学访蔡先生的事情。九月四日记着得大学聘书,这张聘书却经历了四十七年的岁

  • 韩林儿、刘福通传·张廷玉

    韩林儿,栾城人,有人说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莲教烧香惑众,被流放到永年。元朝末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传言,说:“天下正当大乱之时,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话。颍州人刘福通与

  • 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钱穆

    《史记 货殖列传》:“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蔡谟曰:“《计然》者,范蠡所

  • 刘大钧·周诒春

    刘大钧 字季陶。年二十七岁。原籍江苏丹徒。生于淮安。兄大猷。未婚。初学于上海靑年会学校。及北京五城中学。京师大学堂。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后得半官费。入米西根大学。习经济科。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被选入

  • 兵守第十二·商鞅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 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 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 :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 孟子卷四·朱熹

    宋 朱子 集注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

  • 卷十·佚名

    △檀波罗蜜品第五之三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其後复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此界转名选择诸恶。尔时大劫名善等盖世亦五浊。东方去此五十四天下。彼阎浮提名卢婆罗。以愿力故。生於彼中作转轮圣王。主四天下号虚空净。教诸

  • 卷四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月藏分第十四本事品第四。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既是释迦贵种刹利大姓。迦毗罗城净饭王子。此四阿修罗畜生种类极成卑下。世尊,何故言与我亲。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

  • 身命观与人生观·太虚

    ──十七年十一月在德国福朗福特大学讲稿──一 宇宙之身命观  二 死身命与活身  三 活身命之原理  四 活身命之究竟  五 身命之人生观  六 敌人生与仁人生  七 仁人生之原理  八 仁人生之究竟

  •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讲论发意菩萨。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诸佛世尊,故能畅此无极道慧。”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文殊,颁宣咨嗟诸初发意菩萨之事,若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 卷四十五·佚名

    释摩诃萨品第十三(经作金刚品)【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为摩诃萨?”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必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

  • 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智俨

    五十要问答二册者。华严第二祖云华尊者。撮略杂华之要义。往复征责以解其肯綮者五十余条。实可称义学之龟鉴者也。抑俨公者受称性之说于帝心大师。其制述颇多。所谓搜玄孔目十玄及此章等并皆末学据此作蹊径者不为少。

  • 笔记·陈继儒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二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内容,大抵抄撮旧籍,取遗闻杂说、山水事物之类。《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为“取杂志碎语,抄录成帙,略无伦次”。每一则前都不列标题,篇幅也都不长,从数十字到数百字不等。具

  • 谭宾录·胡璩

    笔记小说集。唐胡璩著。《郡斋读 书志》谓其所记“皆唐朝史之所遗”。内容涉及 中唐以前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于盛唐人物 记载尤详,至如马周、于休烈、高季辅、秦叔宝、 尉迟敬德、薛仁贵、郭子仪、褚遂良、卢照邻等

  • 春秋左氏传说·吕祖谦

    二十卷。宋吕祖谦撰。吕氏一生研究《左传》,共着三书,一是《左氏类篇》(已佚),二是《左氏博议》,三即此书。吕氏为宋代着名散文家,其治《左传》亦重其文史,此书卷首《看左氏规模》云:“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开降、一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