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尽心篇
首章。
朱子曰:“尽其心者,只为知其性。此句文势与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若未知性而径欲尽心,则悬空无下手处。”今按:《孟子》本文,尽心知性知天,分明作三阶层。若谓知性则尽心知天,与《孟子》原意不合。朱子此章误解,余已说之在上引心有四端一章中。又朱子谓此章所谓尽心乃物格知至之事,语亦欠明。恐孟子所谓尽性,只如四端之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只就此心在每一事之运用上言,此乃下学事。朱子则谓仁义礼智藏于心,微露其端为恻隐羞恶等,乃就无所不统之心体言,故必知性乃可尽心,此乃上达事。孟子意,则即此四端尽之,乃可知性。此乃下学而上达。朱子说此章,则成为上达而下学了。大抵朱子差处,在每言心体,故于此章又言心体无所不统,则奈何而尽之。故必自知性,始可下手。又谓尽者无余之义。实则尽即是扩而充之,即是下功夫处。朱子在此大题目上讲差了,但其讲《孟子》他章,实在头头是道,多发前人所未发。何以得如此,亦宜加细参。
朱子又曰:“无极而太极,不是有个物事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理当初皆无一物,只是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有阴阳以生许多物事。而今看他这物事,这机关,一下拨转便拦他不住。所以圣贤兢兢业业,临深履薄,至死而后知免。大化恁地流行,只得随他恁地。故曰,存心养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今按:此一段说理与气,天与人,性与命,大意已极明白。盈天地只一气,而此一气却具万变,其变而异处,则见理。但不能只说理在气中。且问气从何来,则仍不能不说理生气。而此理则实是一虚的。所谓天,实即是此虚,而人则只是气中一物。在气则曰理,赋与人与物则曰性,故曰性即理而命于天。大体朱子语是如此,只未讲到一心字。朱子意,性属理,心属气,则性即由心而见,而心则必从性而来。孟子说尽心知性,即是《大学》格物致知。《大学》所致之,即是明德,即是性。朱子误解孟子尽心知性语,亦即此可见。
朱子又曰:“由太虚有天之名,只是据理而言。由气化有道之名,由气之化各有生长消息底道理,故有道之名。既己成物,物各有理,故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今按:程子提出性即理也一语,而朱子承之。理在气中,而虚无一物。则此处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实与性即理语无差别,但读者骤见此语,则易滋别解。此语出《语类》,《语类》乃历数十年由朱子各门人分别记其所闻,其间容有出入,故治朱子学者不宜忽《语类》,但亦须善读,不容粗心,亦不宜逐句拘守。又按:朱子屡言心属气,则尽心知性,乃由知气以达于兼知其气与虚之境,不得谓先知气与虚,始知气。朱子误解尽心知性语,亦由此可见。
万物皆备于我章。
或问:万物皆备。朱子曰:“万物之生,同乎一本,其所以生此一物者,即其所以生万物之理。故一物之中,莫不有万物之理焉。所谓万物皆备,亦曰有其理而已。”今按:天生万物,可谓万物身上各得了一分天,亦可谓各具一分理,但不得谓是天与理之全。此段谓一物之中,莫不有万物之理,似语意未净。今西方生物学家有专门研究乌鸦者,岂得谓在乌鸦身上已尽备了天生万物之理。惟人为万物之灵,其中大圣贤,或可谓天生德于予,且上达天德,然仍难以一身备万物之理。此处程子谓万物是物,横渠讲万物是事。仁义礼智是事中最大者,天理主要在此。孔子曰:“天下归仁。”亦可谓万物莫不在我心之仁之中。余又尝引“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之诗,谓物字亦如法则,乃指人生中一切行为标准言。谓其皆备于我,此即孔子天生德于予之意,亦即孟子言性善之旨也。然此仍从人文立场中之一身言,不涉大自然之全体。佛老都从天地大自然立论,宋代理学尊孔孟乃亦不得不兼人文自然而言之。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说,已成中国社会一成语,然其义则还值细参,还值发明。总之,中国人从和合处讲去,西方人从分别处讲去。如耶教讲灵魂降谪为人类,死后灵魂仍归天堂,则灵魂与灵魂各自分别,灵魂与天帝更有分别,乌得有万物皆备于我之想。
行之而不著焉章。
朱子曰:“行之不著,习矣不察,如今人又不如此。不曾去行,便要说著。不曾去习,便要说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今人未曾理会可与共学,便要适道。”今按:不仅儒家,即老释异端,凡论道运思,莫不先之以躬行时习。朱子慨言今人不如此。至近代而言,更不如此。思想不依于行习,适道不待于共学,成了另一套,而争相辩论,岂不如一场儿戏。
霸者之民章。
朱子曰:“所过者化,人化也。所存者神,事之成就如神也。”今按:我所过而人自化,此事不易。西方人则惟尚法律,禁止人,但亦像似所过者化。如行资本主义,则举世争富。行帝国主义,而举世争强。岂不所过者化乎。而所存者神,则更难。中国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乃至孟子以下,迄于程朱理学家,皆有其所存。亦莫不其化如神。此所以有中国五千年来之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化,则事过即已。如希腊,如罗马,如近世之英法,皆一世之强,而事过则所存无几。恐当代美苏两强亦难不步希腊罗马英法之前尘而独能长有其所存。而所存犹能如神之能化。然则西方文化惟有求变求新之一途,后来者亦惟有变美苏以自新,而终亦不能长此以不变。中国人言变化神通,变而能化,通能如神,斯则庶矣。今人仅知言变言新,而中国古人则言神言化。至言大自然,亦可谓尽在神化一境中。惟西方科学家则亦仅言变言新,不知自然之能神能化。学者岂可不深思。
圣人百世之师章。
或问:孟子学孔子,乃屡称夷惠,而深叹仰之,何也。朱子曰:“夷惠之行高矣,然偏胜而易能,有迹而易见。且世人之贪懦鄙薄者众,一闻其风而兴起焉,则其为效也速,而所及者广。若孔子之道,则广大而中正,浑然而无迹,非深于道者不能庶几其万一。孟子屡称夷惠,而不及孔子,其意殆以此耶。”今按:偏胜易能,有迹易见两语,以之形容西方文化适亦相符。而今日谈中国文化者,亦仅知一孔子而已。则中西文化何从相比。窃意,欲谈中国文化,不如择其稍偏而有迹者。如文学于人最易兴起,幼童初入学,即可诵读《唐诗三百首》,次读《古文观止》,其次略知历史经过可读《纲鉴易知录》。如进而研究儒家思想,则先治王阳明,其龙场驿之经过,其《传习录》之提示,皆易感动,易启发。如此之类,亦因孟子屡称夷惠之意而变通用之。或亦有迪世诱俗之微效。若欲提倡中国文化而必高论孔学妙义,则恐转非急务耳。
猜你喜欢 警戒第十二卷·朱熹 一气·胡宏 读书续録卷八·薛瑄 卷一百二十九·陈祥道 论语纂疏卷七·赵顺孙 春秋管窥卷二·徐庭垣 第一章 4·辜鸿铭 卷十三·梁益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佚名 卷三·佚名 卷一·佚名 贤护分受持品第五·佚名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佚名 卷第五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