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七)子张篇

执德不宏章。

朱子曰:“此以人之量言。总群言,该众理,而不自以为博。兼百善,具众美,而不自以为得。知足以周万物,而于天下之事有不深察。才足以济众务,而于天下之事有不屑为。恢恢乎其胸中常若有余地焉。非其量之大,则其执德孰能如是之宽广而不迫哉。易所谓宽以居之,而曾子所谓可以任天下之重者,正谓此耳。其量之小者,一善之得,则先为主,而若不可以有所容。一事之当,则喜自负,而若不可以有所加。小有知,则必欲用其知。小有才,则必欲试其才。所谓执德不弘者,盖如此。虽其所守之固,若不可夺,然亦安能为有无哉。”今按:朱子说《论语》及其说《孟子》《学》《庸》,主要都在发挥此心。而同时象山,尚嫌其未能用力于此心,亦似执德之未弘矣。今则西风方煽,人人以对外面一事一物寻求知识为已尽此心之能事,而弊病丛生,更待执德能弘者来为之作更高之领导与解放。

朱子又曰:“义理无穷,心体无限。若信道不笃,则容众太广后,随人走作,反不能守正理。信道笃而不弘,则是确信其一说,而或至于不通。”今按:今之宗教信仰者,每易陷于不通。科学哲学亦多不通。而笃信西方,则必认中国以往为不通。实则仅是中西双方之不相通而已。求其信道笃而执德弘,岂易言哉。

虽小道章。

朱子曰:“小者,对大之名。正心修身以治人,道之大者。专一家之业以治于人,道之小者。然皆有用于世而不可无。其始固皆圣人之作,而各有一物之理焉,是以必有可观。然能于此者,或不能于彼,而皆不可以达于君子之大道。是以致远恐泥,而君子不为也。谢氏谓坦途之歧别,是矣。”今按:朱子以农圃医卜之属为小道,而谓固皆圣人之作。中国古史传统固如此。近世西方科学,以中国人观念言,亦皆有用而不可无,亦皆出于圣人,然非大道。而西方则自始即不讲治人之大道,亦可谓至今犹缺。大学中,政治系与化学系会计系等同列,肄业四年即毕业。民主政治仅尚多数,佐以法律,各自自由,非有道可言也。若宗教,则应属异端,非小道。恺撒事恺撒管,政教分,非异端乎。故中西文化相异,实难合而言之。

大德不逾闲章。

朱子曰:“大处既是,小处虽未尽善,亦不妨。可也,只是且恁地也得之意。”今按:中国古人,道分大小,德亦分大小。小道君子不为,小德则出人可也。只要择大道行,暂时有小差失,或走不到,尽可且恁地前去。此即义理与功利之辨。若论功利,只要有所成,即认为十分圆满了,则多走小道守小德亦便是。但大成小成之间,则人必有争。实则人世间哪有速成的事。西方人急功近利,但亦功成身退。希腊成了,来罗马。罗马成了,又来北方蛮族。直到当前,仍如此。中国讲大德大道,遂成一大传统。其实亦可谓至今无成,而败乱亦相寻。但只论该如何做而已。

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朱子曰:“洒扫应对,所以习夫形而下之事。精义入神,所以究夫形而上之理。其事之大小固不同,理则未尝有大小而无不在。君子之学不可不由其序,尽夫小者近者而后可以进夫远者大者。无大小,理也。有序,事也。由其序,则事之本末钜细无不各得其理。而理之无大小者,莫不随其所在而无所遗。不由其序,而舍近求远,处下窥高,而理之全体固已亏于切近细微之中矣。洒扫应对是小学事,精义入神是大学事。精究其义以入神,正大学用工以至于极致处也。虽尧舜孔子之圣,其自处亦常在下学处。下学便上达。”今按:《论语》言道有大小,德有大小。朱子此处则言理无大小,但事亦有大小。如洒扫事小,道小德亦小。但处事由人,人之处事之理则无大小也。今人洒扫有自来水,古人不知,今人尽谓是进步了。今人应对可用电话,古人不知,又尽谓是进步了。只在事上讲是如此。但人之处洒扫应对有一心,心对事便有理,此心则尽可无进步,反而退步了。要我来做尧舜,我不能要尧舜来做我。我如此般洒扫应对,尧舜怕也只得如我般洒扫应对。阳明便有如此说话。所以朱子要说理无大小。但人之立志,则立志向上,由我来做尧舜,不该向下自足,却问尧舜如何来做我。所以道有大小,德有大小,终不可以不辨。中国人在做人一套上尽有讲究,所以有此诸说法。西方人则尽在处事上着想,此诸说法便都说不上。

又依朱子此条所辨,形而上即在形而下之中。西方人尽注意在形而下处,因此又要另有一套形而上哲学。中国人则从洒扫应对形而下处,直通到精义入神之形而上处。所以说,理无大小,吾道一以贯之了。

猜你喜欢
  卷一 曲礼上第一·郑玄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晏婴
  中庸辑畧原序·石墪
  圣经学规纂目录·李塨
  先圣大训卷六·杨简
  卷一百四十七·山井鼎
  卷四十九·江永
  大学之法①·戴圣
  卷之十七·邵经邦
  卷六·佚名
  思惟品第一之二·佚名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撰集百缘经卷第五·佚名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佚名
  第二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出 花楼春宴·王世贞

    【菊花新】〔副净上〕家君近喜破奸仇。柱国威权独自收。机务与谁筹。朝命尽经吾手。斩蛇须斩蛟。猎兽须猎虎。除却万人雄。天下惟有我。严世蕃荫藉家君。位同卿相。阴险胜如蔡卞智谋远过王雱。前日夏言老贼与我父亲

  • 志第十 音乐下·魏徵

    开皇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求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由是牛弘奏曰: 臣闻周有六代之乐,至《韶》、《武》而已。秦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汉高帝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又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杨仲良

      太宗皇帝   诸王事迹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己巳,诸王及皇子府初置谘议、翊善、侍讲等官,以户部员外郎王遹、著作佐郎姚坦、国子博士刑昺等十人为之。先是,诏丞、郎、给、谏以上官于常参官中举年五十已上通经者备官

  • 续只麈谭卷下·胡承谱

    拆道字乾隆庚戍万寿恩科进士一百零二名江南三十名安徽中十名会元朱文翰徽州歙县人大儿先声与中三十九名先是未揭晓时同人集翟公树编修寓斋公树出一道字问安徽进士可中几名先声大言曰定中十名且得会元而自身亦应与焉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二 文苑传九·纪昀

    文苑传宋 【六】○宋六黄庭坚 晁补之【咏之】 秦观张耒陈师道 李廌刘恕王无咎 蔡肇李 格非 吕南公 郭祥正米芾【友仁】刘诜倪涛李公麟 周邦彦 朱长文刘弇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李廌刘恕王无咎蔡肇李格非

  • 第八章 拗相公·林语堂

    一場政治風暴現在刮起來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會把宋室焚毀。這場風暴始於國家資本主義者,人稱之為"拗相公"的王安石,和他的反對派之間的一次鬥爭。王安石的反對派包括所有的其他官吏,也就是賢德的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

  • 三国史记卷第二。·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卷新罗本纪二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二。[阿达罗]尼师今[伐休]尼师今[奈解]尼师今[助贲]

  • 梁肃传·脱脱

    梁肃字孟容,奉圣州人。他从小勤奋学习,夏天夜里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他的母亲葛氏经常熄灭蜡烛阻止他学习。天眷元年(1138),梁肃选拔为进士第,调任平遥县主簿,升为望都、绛县令。他廉洁奉公,进朝任尚书省令史。后他被授予定海军

  • 第八章 护法战争·李宗仁

    一我们在鸭湖驻扎不久,粤局已获适当解决。南北虽因黎元洪继任总统的法律根据问题尚在争辩,大规模的战争终于避免了。黎氏上任后,仍以段祺瑞为内阁总理。7月6日北京政府明令改革地方军政制度。独立时期的军务院、

  • 食货六五·徐松

    免役一题上原批:「免役,又曰免役钱。」题下原批:「起治平四年,讫干道九年。」【宋会要】治平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天头原批:「此卷与《大典》一万七千五百四十九重。」,诏曰:「农,天下之本么。祖宗以来,务功惠养,每勤劳勉,屡下宽恤之

  • 梁如浩·周诒春

    梁如浩 字孟亭。年五十七岁。生于广东。已婚。子六女一。同治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史梯文工业学校。习工程。光緖七年回国。历任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办。津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上海海关道。外务部丞参。外交部总长

  • 第十四章 41·辜鸿铭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辜讲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有一次在城门口过夜。看门人看到他问:“您从哪儿来,先生?”仲由(子路)回答:“我从孔子家来。”另一个说:“噢!难道

  • 卷十六·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十六新安首源姚际恒着颂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庙,述其生时之功,正是死后颂功,非以成功告神,其体异于周颂也。

  • 后记·朱棣

      自如是我闻起。至信受奉行止。除界分计五千一百七十六字。界分计二百七十三字。集注计七万一千九百一十八字。签目一千八百三十七字。原序四百八十一字。新序三百六十一字。总共计八万零零四十六字。   释迦文

  •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佚名

    阙译人名附东晋录  佛至拘罗惧国。有诸树园主名拘翼。时国王名优填。年始十四。闻佛当来。王即敕傍臣左右皆悉严驾。王行迎佛。遥见世尊心中踊跃。极大欢喜止车下步。罢却左右傍臣侍从及持盖者。即前迎趣便以头面著

  •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

    中国清代哲学著作。戴震著。初稿题为《绪言》,修改稿为《孟子私淑录》,1777年定稿为《孟子字义疏证》。1778年左右,曲阜孔继涵曾选辑若干种刻为《戴氏遗书》,收入《微波榭丛书》。此后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端溪丛书》本

  • 华严金师子章·法藏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藉金狮子之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全文大别

  • 胜鬘义记·佚名

    佛典注疏。S.2660。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存,四百零六行。尾题“《胜鬘义记》一卷。”《义记》将《胜鬘经》分作十五部分,逐章疏释。分科较为简要,以疏释义理为主。《义记》中所载章名与《胜鬘经》原文多不一致,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