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人之于仁,诚所谓我固有之,不待外求者,宜其至易矣;胡乃言其不易邪?事实正是如此;同时具有其至易、至不易之两面。仁,人心也。心非一物也,以求物者求之,夫岂可得?(1)(孟子悲悯人心放失,借用鸡犬提出警告,而如何求放心固不同于鸡犬之求。)人有所求,莫不外顾,而心不在外也。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也。譬如睡眠,宁非至易事邪?然在病失眠之人,殆有百事莫难于此之苦。是何为而然?睡眠是大脑抑制,不可求也。意求抑制,则兴奋矣!纵或知其不可外求,多方以自喻自戒,而失眠之苦难忘,隐微之间犹存期待;兴奋卒不歇,抑制卒下来。唯其至易,乃适以成其至不易。

然其所以为不易,犹不在此。且不求自至者,不可恃也;殊未足尚。确言其所以为不易,有如下两层。——

第一当知:人之易流于不仁也。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从乎心则分而不隔。情同一体是为仁;隔则不仁矣。然而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种种压迫威胁下,时时斗争、竞争的人生,此心能有几时得免于其身之牵制者?是流于不仁,其势则然。方知识文化之未进,所受自然环境乃至外群异族之压迫威胁固极重;知识文化既进,宜较轻矣。而此时之人则视前又习于分别、计较、机变、诈伪,难说后后有胜前者。自顾而不顾恤乎人,此人世纠纷,所以无穷无尽,不得一日而息。知人与人感通不隔之难,斯知仁之为不易矣。

以上就利害得失之刻刻干扰乎人心言之。兹更言其是非之易有所蔽而心之明德不明。是非存乎自觉,有不容昧。谚语“是非自在人心”;古语“人心有同然”;似天壤间宜必有公是公非者。然而社会秩序之在人,非若蜂、蚁之安排于先天也;凡宗教、礼俗、法律、制度——或总括云风教——起于后天而隐操是非之柄者,一时一地各有不同;横览大地,纵观古今,是非乃至纷然莫准。盖风教之为翳蔽,犹本能也;不过一则先天寓乎个体,一则后天起于社会耳。在生物千万年进化之后而有人心透露;若夫人心昭炳则又必待人类社会历史逐步发展之后也。(1)(当社会在经济上实现其一体性,人与人不复有生存竞争,而合起来控驭自然界时,实为人类文化发展上一绝大转折关键,而划分了前后期。前期文化不过给人打下生活基础,后期方真是人的生活。前期假如可称为身的文化,则后期正可称为心的文化。此处人心昭炳云云,盖指未来共产社会也。说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各书,请参看。)孟子所云“义内非外”,“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者,在事实上固从来皆不免在“义外”与“行仁义”之中。而此所行在外之义,抑且莫不有其所偏。此从其一时一地各有不同又可以判知之者。蔽矣!偏矣!焉得仁?知不为习俗所移而有以独立地明辨是非之绝难,斯知仁之为不易矣。

在吾人生命中,恒必有一部分转入机械化(惯常若固定),而后其心乃得有自由活动之余裕。此在个体则本能与习惯,其在社会则组织与礼制,皆是也。是皆人类生命活动之所必资借,非必障蔽乎心也。然而凡可以为资借者,皆可转而为障碍;此一定之理。心不能用之,则转为其所用矣。其辨只在孰为主孰为客耳。其辨甚微而机转甚妙;心有一息之懈,而主客顿易其位焉。亦或不远而复,亦或久假不归。久假不归者不仁矣。不仁非他,硬化之谓也。于内则失其自觉之明而昏昧,于外则失其情感之通而隔阂,落于顽钝无耻是已。其不远而复者,仍不免旋复旋失;其于不仁,宜不若是之甚。知平常人总不出乎旋复旋失与久假不归之间而莫能外也,斯知仁之为不易矣。

一切善,出于仁;一切恶,由于不仁。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非有他也。恶非人所固有;不仁之外,求所谓恶者更不可得。是即人性之所以为善也。世俗徒见人之易流于不仁,不仁之事日接于耳目,辄不敢信人性善之说,正坐不自识其本心故耳。

第二当知:人不自识其本心,即将永沦乎上文所云“旋复旋失与久假不归之间”;而且失不自知其失,复不自知其复,终其一生于仁为远,于不仁为近。仁之所以为不易,确言之盖在此。

平常人终其一生于仁为远,于不仁为近者,为其失不自知其失,复不自知其复也。如何得免于此?是必在能以自识其本心。自识其本心,而兢兢业业如执玉,如奉盈,唯恐失之;如或失之,必自知焉。而由其志切,即知即复,或不远而复焉。其复亦自知其复。盖本心非他,只此衷了了常知、炯炯自觉是已。故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不睹不闻即指吾心之常知处,盖谓其不可以形求、不可以言显出。唯其慎也,庶几此心其得以恒一而不懈乎。然而未易言也,是力求实践其所以为人者所必勉之者而已。勉乎此,虽不能至,而于仁为近,于不仁为远矣。慎独功夫便是求仁之学。

儒家之学在求仁。善为此学者宜莫如孔门高第。然试观孔子之言“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且如宰我竟遭不仁之斥。仁固如是其不易,是所谓此心恒一而不懈者,世果有其人邪?驽劣如我曾何足以知之。不过向上有志者,其必在有以自识其本心而兢兢业业如执玉,如奉盈,若唯恐失之,舍此无他道焉,则可知也,无可疑也。

孔子不云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而孟子之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弗能夺也”;最为明白。大者此心,小者耳目之类(试详《孟子》原文),不能夺者主宰常在,不为其所资借者之所篡夺也。后于孟子者莫如宋儒大程子,则其言曰“学者须先识仁”。其又后如阳明王子,则直指知是知非之本心而教人以“致良知”。此一学脉自古相传先后一揆,不既昭昭乎。凡未自识得其本心者,虽儒言、儒行、儒服焉,终不过旋转乎门外而已耳,不为知学也。

猜你喜欢
  寒温篇第四十一·王充
  秋官司寇第五·佚名
  榕村语録卷十一·李光地
  孝经纪事·陈澧
  卷十七·孙瑴
  卷四·李光坡
  卷二十三·乾隆
  第26章·老子
  卷三百五十七·佚名
  佛母般泥洹经全文·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六·智旭
  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第七次研究会·太虚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西樵语业·杨炎正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 卷三·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三      宋 韩淲 撰 五言古诗 送潭帅朱晦翁先生赴经筵 度江今几时恐同元佑初中间一报复河洛已丘墟先生讲金华此意将何如君子与小人似难动诛锄要使各当位正论常有余幸哉边陲静羣蛮亦安

  • 卷三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三十二预宴九十五人诗一百五首【马甲】塔金泰【年七十一】重重庆典国徴祥沛泽鸿叨普地翔笻倚夀符鸠辑瑞仗排仙序鹤分行浓花聚呈春好翠荚开时计日长逢此共占眉溢喜从来福宴

  • 卷二百三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三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一 元好问 登箕山作 千年箕山祠萝迳深以悄桂树不复见蒙密余秋筱盘盘尽絶顶石冢平木杪长风万里来筋骸觉轻矫侧身望岩窦解衣憇

  • 第三十一回 上弹章劾佞无功 信儉言立储背约·蔡东藩

      却说铁木迭儿奉太后弘吉剌氏敕旨,得居相位,起初还算守法,没甚举动。惟仁宗巡幸上都,留铁木迭儿等留守,铁木迭儿援丞相留治故例,出入张盖,颇为烜赫。廷臣不甚注目,统以为故例如此,不足为怪。越年铁木迭儿偶然得病,自请解职,

  • ●(附)温氏佚史考·温睿临

    佚史氏者,姓温氏,名睿临,字邻翼,一字哂园;湖州乌程人。康熙初,举于乡;为故辅体仁族孙也。赅贯群书,且熟于史;与鄞征士贞文先生万季野(斯同)交最善。时朝廷方开明史局,昆山徐大司寇召贞文主编纂。睿临以应礼部试赴都,得时过从,多所参

  • 三○一 暂署贵州巡抚袁守侗奏据呈代陈韦谦恒办理禁书错缪缘由折·佚名

    三○一 暂署贵州巡抚袁守侗奏据呈代陈韦谦恒办理禁书错缪缘由折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九日臣袁守侗谨奏,为据呈代奏事。据韦谦恒呈称: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十四日奉上谕,韦谦恒奏查缴违禁书籍,云云。钦此。跪读之下,惭悚交集。

  • 卷三十九·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九宋 宋敏求 编诸王降黜降魏王泰东莱郡王诏黜梁王忠庶人诏降永王璘庶人诏嗣岐王珍免为庶人诏漳王凑降封巢县公制追复成王千里还旧官制收葬谯王重福三品礼葬诏收葬绦王诏听越王归葬诏追

  • 二十七年·佚名

    (甲午)二十七年大明萬曆二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辰,諸道大饑,京畿及下三道尤甚,人相殺食。〈自軍興轉輸,公私蕩竭。經賊之地,二年廢作,完全之道,流民皆歸,主客俱困。且以武士及軍功人爲守令,專事剝斂,又築城練卒,使臣旁午,州縣百

  • 和亲第四十八·桓宽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

  • 卷三十一【起襄公十年尽十二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一【起襄公十年尽十二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

  • 卷七·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七宋 李明復 撰桓公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程頤曰桓公弑君而立元年書王以王法正其辠也二年宋督弑君以王法正其辠也三年不書見桓之無王也會齊侯于嬴成昏于齊也謝湜

  • 卷六·方苞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注卷六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舎采合舞秋颁学合声学士之版合国子及乡之选俊而言也而所致惟诸子何也盖国子或入太学大司乐敎之或在虎门

  • 晏元献遗文·晏殊

    宋代诗文别集。1卷。晏殊著。晏殊死后谥元献,一生文章繁富,《东都事略》称其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著录其《临川集》30卷,皆不传。此书是清康熙年间胡亦堂所辑,仅得文6篇,诗6首,词51首。然而此

  •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佚名

    法琳《破邪论》列举道经中有《智慧观身大戒经》,该经当出自六朝。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引该经,但引文不见今本,本经或是残卷,或是缩本。述静观真人观身实相,了见世法皆空,劝人修心静心。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佚名

    亦名《雷霆玉枢宝经》。道教书。雷声普化天尊总司五雷,普化群生,为赏善罚恶之神。一卷,分上下两节。上节言“至道”,下节言“气数”。此经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册。另有白玉蟾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 论语通释·焦循

    一卷,清焦循著。本书将《论语》的内容择出十五个专题,每题一篇进行通释。十五篇为:释一贯忠恕、释异端、释仁、释圣、释大、释学、释多、释知、释能、释权、释义、释礼、释据、释君子小人。该书认为,历代儒生释《论语

  • 鞞婆沙论·佚名

    凡十四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又称阿毗昙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昙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鞞婆沙,梵语vibha^s!a^(毗婆沙),意为广说、广释。本书内容系广释说一切有部之法相。说阿毗昙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