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6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2)。虽有荣观,燕处超然(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5)。

【题解】

此章老子提出重与轻、静与动(躁)两对矛盾。并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又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他认为轻与重对立,重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动(躁)与静对立,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在接触到动静关系时,把静看作是起主要作用的方面,这就把矛盾的主要方面颠倒了。也就把事物的主要性质弄颠倒了。所以他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含有形而上学的因素。(采任继愈说)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及诸今本皆如此。《韩非子·喻老》所引亦同。马王堆本甲本“重”字损掩,“轻”省作“圣”,“静”假作“清”。皇侃疏《论语·学而》第一所引,“君”作“本”。毕沅说:“古字‘躁’应作‘趮’。”按马王堆本甲本乙本,“躁”均作“趮”,作“趮”是。《说文》:“趮,疾也。”段注:“今字作躁。”引伸为动。“静”傅本作“靖”。张煦说:“吕等‘靖’作‘静’。”马叙伦说:“各本及《文选·秋声赋》注《誉何劭诗》注引,并作‘静’。”今据改。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离”作“远”。河上、王弼,“君子”皆作“圣人”。

傅、范与唐宋诸本,大都同马王堆本甲本,惟傅有“其”字,他本均无。《韩非子·喻老》引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亦作“君子”,无“其”字,句末有“也”字。

高本汉本无“是以君子”四字。“终日行”遂州本作“行终日”。御注、景福两本“辎”作。罗振玉说:“乃‘辎’之别构。”奚侗说:“君子,谓卿大夫也,说见《礼纪·乡饮酒义》注,对下文万乘之主言。”洪颐煊说:“《文选·东京赋》‘终日不离其辎重’,李注:‘张楫曰:‘辎重,有衣之车也。’”《汉书·韩安国传》:“击辎重’”。师古注:“辎,谓衣车,重谓载重物车,故行者之资,总曰辎重。”朱谦之说:“辎重为载物之车,前后有蔽,载物有重,故谓辎重。古者吉行乘乘车,师乘兵车,皆有辎重车在后。此以喻君子终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

(3)诸今本悉如此。傅、范及《释文》,“燕”作“宴”,古通用。马王堆本乙本作“虽有环宫,燕处则昭若。”甲本“虽”作“唯”,未两字损掩。荣观,河上公注谓宫阙。陈景元引一本作“荣馆”。盖假“观”为“宫观”之“观”。蒋锡昌《校诂》:“此言道中虽有荣华之境,可供游观,然彼仍要随辎重之旁,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也。”可供参证。

(4)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奈”作“若”。景龙、龙兴碑、唐人写本残卷,“奈”作“如”,无“而”学。傅、范,“何”上有“之”字,作“如之何”。河上、景福及《群书治要》“轻”下有“于”字。马叙伦说:“《韩非子·喻老》篇曰:‘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古本有‘于’字。”高亨说:“《韩非子·喻老》篇:‘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以生幽而死。’《老子》此句,疑后人本韩非所加注语。”

(5)焦竑《老子翼》及王夫之《老子衍》如此。焦竑用王弼本,盖依据《永乐大典》王本也。马王堆本甲乙本及傅、范本,“根”作“本”。河上及唐宋诸本,“根”多作“臣”。朱谦之说:“此文当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文。”俞樾说:“此章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朱、俞二说颇近老氏原义。劳健《古本考》:“轻则失臣二句,乃承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句,而失为臣之用,过在人主不身处于无为,故躁而失为君之道也。轻字与章首以轻重设喻之辞无涉,君字即指人主,并与章首君字义别。旧说亦多强为牵附,故改失臣作失本失根,以求与章首二句文字相对,乃反与万乘之主句不贯。”高亨《正诂》:“余疑此文当作‘轻则失臣,躁则失民’。河上本‘臣’字,《韩非子》引同,可证古本如此,原不误也。

民作君者,盖形近而讹。轻则失臣,躁则失民者,言轻则其臣思篡,躁则其民思叛也。与前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并非反正相明。臣、民谐韵。”劳、高二说,各富新义,录以备考。

【今译】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有粮秣诸物的辎重车。虽有荣华的生活,享受它而不沉溺于它。为什么一个万乘大国的君主,反而把自身看得比天下社稷还轻微呢?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地位。

猜你喜欢
  读书録卷八·薛瑄
  卷十八·陆九渊
  原叙·李邦献
  第二章 12·辜鸿铭
  卷十三·毛奇龄
   七、艺术家生活·林语堂
  卷八·惠士奇
  第十三卦:《同人》·佚名
  卷四百五·佚名
  卷五十四(玄奘译)·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慧皎
  南闽十年之梦影·李叔同
  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四十七·彭定求

        卷647_1 【草檄答南蛮有咏】胡曾   辞天出塞阵云空,雾卷霞开万里通。亲受虎符安宇宙,   誓将龙剑定英雄。残霜敢冒高悬日,秋叶争禁大段风。   为报南蛮须屏迹,不同蜀将武侯功。   卷647_2 【寒食都门作

  • 巻八·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八宋 邵浩 编东坡和李太白【并叙】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庆观也道士吴洞微以石本示予葢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徃不可复今予亦四十九感之

  • 卷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天象黄人守日赋【以四声    唐用韵】严 维圣人之在运也上天为之降祥将以示德逺告时康火精始凝初临于嵎谷阳德用事首出于东方作大明兮其彩白有善守者其人黄惚兮恍兮见于为物之体窈兮

  • 卷五十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六目录行旅类题郭恕先雪霁江行图【宋楼钥】题何侍御所藏雪霁江行图【元王恽三首】郭忠恕雪霁江行图【明吴寛】题江行图【元钱惟善】跋提刑王副使航海图【元王恽二首】汶上早行图【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欧阳修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太宗时,擢祠部郎中。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桡,州

  • 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余子俊传·张廷玉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亲余祥曾任户部郎中。景泰二年余子俊考中进士,授予户部主事官职,升为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后调离户部任西安知府,遇到灾年,他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

  • 卷六十九·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十九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官制上仁宗论详定官制    刘 敞臣等昨奉敕为翰林学士韩绦上言国家奄有四海承平百年官制未修方苦其陋欲望讨论唐百官制

  • 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晏婴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氓。”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 论语精义卷四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四下 宋 朱子 撰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明道曰泰伯知王季之贤必能开基成王业故为天下而三让之言其公也三让者不立一也逃之二也文身三也 伊川解曰泰伯

  • 卷二十·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 孟子【下之二】 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後也千有余岁得志

  • 序·觉岸

      释氏稽古略序  吴兴有大比丘。曰宝洲岸公。博学通古今。尝考释氏事实上下数千载。年经而国纬著书一编。曰稽古手鉴。既又以为未备。复因其旧辑而广之为稽古略。至正十四年秋九月。太原刘尧辅为之持其书。请于余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

  • 三 禅宗的传法授衣·正果法师

    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虽然从历史记载上看传灯似乎成为问题,然禅的传灯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来。如《景德传灯录》卷一说,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告弟子摩诃迦叶:&ldquo;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

  • 仙佛奇踪·洪应明

    明洪应明(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仙佛奇踪》是记佛老二家故事的书。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卷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名曰消遥墟。二卷附长

  • 平台纪事本末·佚名

    不分卷,未著撰作人姓名。该书的断限为: 自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台湾林爽文发动反清起义起,至乾隆五十三年五月镇压起义的清军撤离台湾止。书的作者在追述了林爽文的身世和以天地会组织群众的情况后,比较

  • 金刚般若经疏·智顗

    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