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永嘉证道歌译文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摒绝世间俗学,离绝出世间圣解,不以有为法修持至道,无心合道的“闲道人”,无妄想可断,无真理可求。当他彻见了本来面目之时,不但根尘情识皆是佛性,连这个虚幻不实的色身,也成了常住不坏的法身。正可谓“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为实性。”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当回归于生命的本源,则除了澄明圆满的本心之外,别无一物可得。这澄明圆满的本心,就是本源自性,就是纯真的佛性。障蔽本心的色、受、想、行、识五种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由五阴派生出的贪、嗔、痴三毒,也不过偈缘生缘灭的水上泡沫一样,虽有而不实,倏起倏灭。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彻见宇宙实相,顿断无始无明,则我空法亦空。前尘往事,顿如梦觉;无间地狱,全成净土。永嘉大师唯恐浅见生疑不信,发下誓说:如果用虚假的言语来欺瞒众生,等于自食无量劫数拔舌地狱的苦果。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的顿悟法门。明心见性,顿悟本心,便是证得了“如来禅”,便圆满地具备了六度万行的河沙功德。“前尘缘影”,执着于虚幻的表象,如梦的人生就会轮回于六道,一旦获得了生命的觉醒,则大千世界,如沤生沤灭。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彻见本源之时,身心世界尚不可得,更无罪福、损益可言。过去尘镜没有揩磨,被客尘烦恼所覆盖,以致于不能焕显其本有的光明。如今垢尽光现,鉴照分明,就不妨解剖分析,弄个清清楚楚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能于内不起思念,对外不生感受?果真如此,则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跟活的人一样了。如果抑念求无念,便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闭求无生,乃是灰心灭智的外道。无生是就体上讲,无不生是从相上讲。真正的无生,能生起一切万法。如果将无念无生片面理解一念不起,那么不妨找个木头人来问一问,看看它什么时候能修成佛道。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空掉这个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不要过于执着这具臭皮囊,且随缘任运,饥餐困眠。彻底明见诸行无常,一切皆空,便是生命的圆满觉醒,也是佛的圆觉智慧。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之所以斩钉截铁地这样明明白白地宣说,是为了彰显最上一乘的真实法门。偏偏有一些焦芽败种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圣智,对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妄加评谤,肆意攻讦。殊不知直截了当地穷溯万法根源,洞悉法界的实相,是佛所印证的。如果着相求法,舍本逐末,则是我不愿做的事。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珍贵的摩尼宝珠,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却是实实在在收藏在如来藏的妙明真心里的。六根解脱之时,发出神妙作用,彰显真空不空。自性光明圆满,非色非空,不生不灭。圆满晶莹,普照大千。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谁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明心见性之时,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净,入眼无非佛性,,由此证得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五种金刚力。这一切,唯有亲证,才能知其三昧,仅靠常情是难以测度。见性之人,心如明镜,无物不鉴;小智之徒,执着外物,如水中捉月,到底成空。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明见本心的禅者,我法二见已断,理事二障已断,虽行走在闹市之中,也如入无人之境,宛如独行独步一样,自在潇洒地行走在心无起灭的涅槃大道上。悟者不离本源,格调高古,不近权势,风致高华。而世俗以貌取人,对那些面色憔悴,个性耿直的达者开士,也不愿多看一眼。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

佛家弟子,言必称“贫僧”,这是由于他们追求至道,而从来不计较物质的生活。他们虽然经常披着破烂的短袄,心中却藏有自性的无价珍宝。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时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的自性珍宝,具有无量、无际功德、妙用,利益有情,接引有缘,永远都不会匮乏,不会吝惜。六祖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见性成佛后,八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故曰“八解”。六通即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它们都不离人的一念真心。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具有大根器的人,能一了百了。而中士、“下士闻道,大笑之”,听得愈多,疑惑愈重,于明心见性,毫无裨益。只要从自身解除因业障而形成的垢衣,才能使珍贵的宝珠显现。起心精进,即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更是于见道无补了。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一任他人诽谤、非难,无损正法丝毫。就好像痴人好架火烧天,自取疲累,徒然劳苦而已。见性之人对待毁誉与诽谤、恩恩与怨怨、醍醐与毒药,都如同啜饮清醇的甘露,一一融归于不思议的圆觉性海。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恶言无自性,无明所变现,并不真实。何况平等法中,一切声音悉皆平等。倘若生起分别念,便是徒增烦恼。能勘破恶缘,当下便是善知识。见性之人,安住无生法忍,八风不动,怨亲平等,唯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能因为是讪谤,便产生对它生起冤亲的态度。一切皆处于平等法中,无冤亲的分野,表现为同体大悲,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

通晓祖师机法,精通佛教义理,由定发慧,定慧等持,就不会沉空守寂。明心见性,非我独能,一切众生都不例外。恒河沙数的诸佛,与众生的自性本来平等无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宣扬佛法,如同雄狮哮吼,百兽慑服。香象(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萨)听了最上乘法,平素的自恃与傲慢顿时冰消瓦解;天龙(登地菩萨)听了这最上乘法,印证自己内证境界,无比亲切,格外温馨。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古德大事未明,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走遍千山万水,磨破芒鞋布衲,只为寻求明眼宗师,通过参禅了却大事。信受了曹溪六祖禅法之后,生死遂不再干怀萦虑。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可以参禅,都不失安祥的心态。用不离体,体自安然。了脱生死之人,纵是利刃相加,毒药也逼,也襟怀坦荡,意态安闲。本师释迦牟尼,因地以优钵罗花供养燃灯佛,并布发掩泥供燃灯佛行过,得以受记成佛。他多劫以前也曾修过忍辱般若波罗蜜。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一切众生,皆有生死,这种生死是分段生死,即永恒生命的分段现象,此一段是生,彼一段是死。人的一生被这个分段生死现象所支配,不能自作主宰。如果顿悟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对荣辱就不会有忧喜之念了。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岑,音cén;崟,音yín。阒,音qù] 见性之人,在深山密林修筑兰若,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山居生活无羁无绊,如野鹤闲云,随缘任运。比起奔走市朝的人们,自然潇洒写意。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一旦觉悟,即是大事了毕,不再施功落于有为法,而各种有为的修持方法则异于此。为求福报而行布施,虽然得到生天的福报,就像朝向天空射出的那支箭,是不可能长时停留的。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射向虚空的箭,力量一尽,就会很快地掉下来。福报尽了,照样会降生到人间,生起种种无奈。争比得上运用无为实相的法门,一旦顿悟超脱,便直入如来的境界。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只要证悟了真如本体,则种种方便不过是细枝末节,不求而得。此时心垢净除,心月朗现,如同光洁的琉璃映着皎月一样。自性的无尽宝藏,是幸福的泉源,有无穷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在空中照耀,清风在松林中吹拂,长夜清宵,无为而无不为,清净而潇洒。自性的光明宝珠,辉耀着心田。雾露云霞,宛如修行者身上飘曳的衣裾。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持降龙钵、解虎锡,并非只是一种禅门威仪,而是象征着降三毒、统真俗、解诸厄。持杖在手,如同追寻着佛祖的足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真妄二法,本无相状。如弃真求妄,断烦恼,求菩提,证的不过是有为涅槃,不契圆顿法门。若彻见本来面目,便会洞知真妄二法,了不可得。无相是无空无不空,是如来的真实相。真与妄是相对待的名词,真妄两法本无相状,执真断妄都是偏执。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非内外。

明心见性,心如明镜,晶莹剔透,照遍整个尘沙世界。森罗变幻的世态万象均影现其中,一颗晶亮的心珠总是无内无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自以为对空明豁,对因果不予重视,就会招致滔天的罪祸。弃有着空,如同逃避溺水而投入火坑一样。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取舍即是分别,分别即背自性。对真理不能用取舍之心,否则即不能证悟。一般人认为自性可以通过修行获得,有能修,有所修,这是大错特错。如果认为能修者是心,所修者是功德,就成了认贼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损坏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就是由于这种分别心的心意认所起的作用。因此禅门要了却这种分别心,顿悟而进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开悟的禅者,秉持光芒四射的慧剑,以般若为锋,发出金刚焰的光芒。不但能摧毁外道的邪知邪见,面且早就让天魔丧胆落魄。。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惺悟。

宣说最上一乘法,如同雷震、鼓击,震聋发聩。但它对众生来说,却如同慈云遍布,甘霖遍洒,如同龙象徜徉在宇宙间,普遍地给人以利益,使小、中、大三乘,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及无性者,都获得正见、正觉。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肥腻是生长在雪山的一种草,传说雪山只生此草而不生其他的杂草,喻大乘佛法的无上纯正。用这种圣草喂养定慧的白牛,所产的乳汁便是如同醍醐般的珍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理、本体、佛,一切是殊相、是用、是众生。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一月普遍地在一切水中显现出来,一切水中的月亮乃是一月的显现。法身即自性。众生自性与佛性同一体性。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阿鼻业。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地具足一切地,一个阶位具足了一切阶位,它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的刹那,弹指之间就圆满了八万四千总持法门,刹那之间,打破无明,而灭却了地狱的罪业。得鱼亡筌,一切数句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与我的灵明觉性毫无交涉。

不可毁,不可丑,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禅超越了诋毁与赞誉,它的本体涵盖虚空,无涯岸,无限量。它当下即是,但觅即转远。如果起心去寻觅,则已经不可见了。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禅超出取舍,在超出取舍的不可得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禅。它有时不发一言,却如雷震耳,有时潮音大震,却寂静无言。六祖之后,禅门大开,一花五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如果有人问我懂得哪一个宗派的法门,我会告诉他,我所修持的,乃是摩诃般若的解脱力。由于它是根本智,迥超是非情识,所以一般的人很难把握。这些顿悟的道理,是多劫修持而证得的,不是随便讲出来诳惑人的。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真正的中国禅宗的历史,是曹溪六祖慧能所开启,建立了最上一乘的法幢,树立起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但禅宗最早的传灯,却始于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就这样一直传给了第二十八代传人达摩。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无穷数。

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弘法,被立为东土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祖之后,得道者众,简直不胜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真理不是立与不立的问题,它原本就存在;虚妄更是缘生,本来是空。有和无,都应该扬弃的边见。二十种空诸业障的法门,是为随缘说法的方便法门,开悟之后,不必执着认为是实法,因为众生与佛本来具有着同一的性体。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包围,两者的关系,也好像镜上的影痕。只有除去痕垢,才能使本心的光明显现出来。要使心法双亡,自性才能熠熠生辉。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堪叹末法时代,人心日下,众生福报微薄,难于调制他们的身心。距离佛陀涅槃时代已经很远了,出现了正法衰弱、邪见日深的现象。他们闻说大乘佛法,不但不弃邪归正,反而尽中伤破坏之能事,必欲使之瓦碎而后快。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心作恶业,身受殃报,这是铁定的因果律,不必再怨天尤人。要想不招致无间断的罪业,就不能毁谤如来正法的运转。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沈师子住。

境静林闲独自菠,走兽飞禽皆远去。

上乘道场,犹如旃檀树林,没有杂树。在这深幽的丛林之中,住着自由洒脱、气度威雄的悟道者。这是独立的自由的境界。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禅门宗匠的龙象法子,年轻时就能作狮子吼,威慑百兽。若是那些顽劣的野干想驱逐狮子,是根本办不到的。那些根器不正之人,若要以伪装成善知识,污染清净禅门,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顿觉悟的法门,不讲人情,如果有疑难不决之处,就要彻底弄明白。这不是我逞强好胜,而是深怕修持者落于偏执,求悟转迷,落入断常的陷阱。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即龙女顿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坠。

不以非为非,不以是为是,则是非不明,大损正见。不求本源,只在概念上作游戏,只会徒增无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龙女献珠,顿成佛道;善星比丘,虽然诵得佛经,却对之妄加揣测,自以为是,反而成了毁谤佛法,堕于恶道。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早年也曾积累学问,专一从注疏中探讨经典的本义。分析辨别佛经的专用名词,而不知道休息,而忽视了内心的体证,就像到海边数那无数的沙粒,徒招疲惫,毫无收获可言。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像这样向外求道,如同数别人的珍宝,对见性无丝毫的裨益,自然受到了如来的呵责。至此才明白多年来起心外觅,经过无数坎坷,碌碌风尘,未曾一日当家作主。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种性褊狭,知解背谬,南辕北辙,离最上乘法越来越远。小乘守寂,中乘沉空,虽然苦修精进,终不能证得至道;外道虽然聪明,但是没有智慧,也不能究明实相。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二乘和外道,愚昧痴呆,如认为空拳中真的有实物。将指月的指,认成月亮,枉施功夫,在六根对境所产生的虚幻景象中兜圈子。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达到不见一法的境界,即是如来,即是观自在。彻底解脱,业障本空。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则事相宛然,业障不虚,仍然要偿还凤债,轮回受报。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饥饿了遇到精美的膳食却不敢餐用,生病时遇高明的医生却迟疑不决,岂不坐失良机?明心见性的禅者,能够在五欲之中修行禅法,保持知见力,如同火焰中绽放的莲花,洁净之性永远不受污染。古印度有勇施比丘,犯了四种根本大罪,欲借忏悔来消除罪垢,后来遇到尊者开示,发现罪性不可得,得以彻见自性。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对于那些如同裹着牛皮一样的愚顽不化者,我会像狮子般大吼一声,促其猛醒:你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业障深重不能觉悟,为什么看不见如来教示的明心见性的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还同赫日销霜雪。

古时印度有两位比丘,犯了淫杀之罪,找到优波离尊者请忏悔,尊者用小乘法替他们解脱罪结,结果他们的心理负担更重。维摩大士知道后,呵责尊者不应加重他们的罪结,应该直接替他们解除,并开示道:不要让心停留在任何事物和念头上,这才是真正明了戒律。两位比丘当下疑悔顿消,如赫日融雪。

不思议,解脱力,此即成吾善知识。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禅的妙用,不可思议,具足恒河沙数的解脱力。修行者对法身父母恩大难酬,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供养,自当不辞劳苦竭力操办。即使是万两黄金,师父也消受得起。纵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因为师父的开示,一言之下能使人超越劫数而得解脱自由。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禅是法中之王,是最上法门。恒河沙数的诸佛,都以此法门证得无上正觉。我今天剖示了这颗如意宝珠,只要能信受,就能达到与本来面目相应的效果。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原本的实相,无一物,无一人,无一佛。大千世界如海中一粒浮沤,一切圣贤也像闪电似的一拂而过。明心见性之人,生死不能移。纵使是铁轮在头顶上旋转,危在刹那,这颗定慧圆明的心,始终不会改变。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螗螂能拒辙

即使太阳变冷月亮变热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众魔还是不能破坏上乘佛法。大乘佛法如同大象驾车,步履稳健地行进在光明大道上。外道谤佛者,好比螳臂挡车,只能落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大象不屑于走狐兔出没的小径,大乘法门不同于中小法门。大彻大悟者,不拘于小是小非。切莫以世俗、外道的的偏见来看待最上乘佛法,那样做无异于以管窥天。我如今已经将禅道全盘托出,若未曾了悟,且让我来襄助。

猜你喜欢
  法海观澜卷第二(目录)·智旭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九卷·护法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智旭
  贤首五教仪卷第六·续法
  卷四·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八·睦庵善卿
  斥谬·佚名
  第九 静虑相应·佚名
  第九卷·佚名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宗镜录卷第二十四·延寿
  怎样做现代女子·太虚
  般若灯论释 第七卷·清辨
  万法归心录卷下·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马致远

    (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太原人氏。现任吏部侍郎。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他都是翰林院编

  • 二集卷二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七古今体八十一首【辛未六】过淮安樯乌五两顺瞬息将百里郡城临清淮蜿蜒耸堞雉土堤与城齐一綫束流水切近俯闾阎意外虞难恃让水势不能保障惟藉此甃石费虽钜

  • 列传第二十八 柳元景·李延寿

    元景少便弓马,数随父伐蛮,以勇称。寡言语,有器质,荆州刺史谢晦闻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败。雍州刺史刘道産深爱其能,会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复召之,道産谓曰:“久规相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爲罔罔。”服阕,累迁义恭司徒太尉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五年秋七月戊申宰执进呈疎决文字上曰行在刑狱皆已蕃充外路须令宪臣躬诣州县庶无冤滥己酉秦桧奏曰陛下钦恤庶狱异境所推今欲令大理正一员往决浙西滞狱以称德意上可之丙辰宰执进呈户部状准都省批

  • 卷第五十二·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四十四〔起阏逢阉茂(甲戌),尽旃蒙作噩(乙酉

  • 卷十·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宋 黄震 撰唐髙宗 罢辽东之役 止土木之功 日引刺史入閤问百姓疾苦及政治 长孙无忌褚遂良同心辅政无忌以元舅辅所言无不嘉纳永徽有贞观风【未立武后以前得处】 纳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越三文穆王世家文穆王名元瓘字明寳初名传瓘及袭位更今名武肃王第七子也母陈氏唐光启三年冬十一月十有二日生传瓘于杭州东院先是有僧持玉羊大可数寸献武肃王且曰得此当生贵儿传瓘果以嵗丁未生焉干宁元年

  • 懿安郭太后传·欧阳修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其父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而生郭后。宪宗受封广陵王时,娶郭氏为其王妃。顺宗因其娘家为唐室建有大功,而其母向来贵盛,以故其礼数不同于诸妇。她生下穆宗。元和元年(806),进封为贵妃

  •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後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索隐】:按:商均所封虞,即今之梁国虞城是也。夏后之时,或失或续。【索隐】:按: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

  • 管子补注卷七·刘绩

      大匡第十八【谓以大事匡君】      内言一  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糺公子小白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管仲与召忽往见之曰何故不出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之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

  • 卷四·陆九渊

    卷四与李德远某生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今二十有四矣。而漫刺未尝有所投,乃汲汲登阁下之门,固众人之所耶俞以为狂且怪。然而甘心犯之,惟以古人自慰耳。教且进之,于阁下固宜。得解见提举古之见者必以贽,今世之贽以文。文之

  • 佛说五王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共相往来。不相攻伐。唯作善友。其最大者。字普安王。习菩萨行。余四小王。常习邪行。大王怜愍。意欲度之。呼来上殿。共相娱乐。乃至七日。终日竟夜。作倡伎乐。七日已满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长寿品第四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复告比丘。若

  • 卷第八·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八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梁 婺州义乌双林大士者。姓傅氏。名翕。法号善慧。年十六纳刘氏女妙光为室。生二子普建.普成。尝有西域沙门嵩头陀者。见大士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今兜率宫

  • 卷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荆南开圣院山晖禅师语录卷三住铜仁府东山门人昌泰录嵩山首座龙光法孙宗上编住瓮安县圣恩禅院语录山门以杖指云见么一道牢扃则针劄不入八字虚豁则挨身莫前乃画一画云新长老抴转两头去也还有

  • 彼得·卡门青·黑塞

    《彼得·卡门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是他的成名之作。书中写了一个在瑞士中部山区的农家弟子,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寻求理想的人生,进入都市上流社会,但

  • 初真十戒·佚名

    道教戒名。据《云笈七签》卷四十所载,初真十戒即:“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

  • 戒德香经·佚名

    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于世间诸香。出杂阿含三十八。小乘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