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觉苑欢迎会讲──
蒙觉苑各位佛子,乘太虚在广东之便,以隆重庄严之礼仪,约我来此说法;我见到道场清净,威仪整齐,不禁想到各位的信心充足,善根深厚!
各位居在觉苑,须知觉之一字,乃佛法的全体大用。佛教三乘所证菩提,即是此觉。三乘无学,位登极果,断惑证真,方成此觉。反之、则具缚凡夫,都未觉悟;三乘未证无学,虽有觉悟亦非纯觉;二乘偏而未遍,菩萨遍而未满;真究竟觉,唯是诸佛。故觉为学佛者唯一的目标,亦最后所达之目的也。然欲得究竟之觉,非抱有绝大之志愿和坚卓之行持不为功,若夫小知小见,小心小行,焉能取证无上大觉?故十方三世如来所证无上大觉的果德,都是其本因地中所发的大愿大行的实现。今贵苑既以觉为名,可见各位的志愿是趋向于无上菩提的大觉;为发大心、修大行而成立觉苑,那么、觉苑的各分子是非常可敬佩的了!
复次、觉苑之名,以广义言之,前面说过是佛法的全体大用,包括一切功德。正如一个花园中,生长无数的奇花、佳卉、珍禽、灵兽,种种的植物和动物;而佛法的大圆觉苑里,广含一切的三乘功德,亦好像花苑中能包藏一切的美妙花果一样。然在分齐上明显确切言之,则正指“七觉分”──菩提分法。维摩经言:‘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树林,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此中觉意净妙华之觉,即七觉支之觉,此华果即由七觉支所成之华果,恰可解释觉苑的名字。所以现在就把七觉支分的意义,约略申说。
依维摩经所谓七觉妙华来解释觉苑,其定义即是由觉所成之苑。七觉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七觉支分。三十七菩提分法者:四念住、四精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此三十七菩提分法,同为十方诸佛所成觉悟的觉分。何以七种觉支独得觉名耶?这因为修八正道时已觉,修四念住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唯修七觉支时正是由未觉而成觉悟。因一向在凡夫位,皆是迷而不觉,而由七觉支分的力量,才从迷入悟,故虽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可名觉,而觉之自体,则在乎七觉支分。由此、更想到贵苑既以觉名,对于觉法,当求深切明彻的了解,然后从解起行,由行而证,悟此觉法。那么、所谓觉苑,就可以名符其实。
七觉支分法的第一分,为择法觉分。择法、就是智慧,有智慧就有判断力,对于诸法便可抉择其是非、善恶、真妄、染净,而从中舍恶修善,弃妄取真。故择法即是智慧的体用,对于世出世间的诸法,具有拣择决断其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择法的智慧,并非一修即得,须由第二精进觉分的精进坚持,才使择法觉慧成就,同时、若得精进与觉法互相成就,不但身心适悦自在,而所缘境界亦起微妙的变化,因此、便生第三喜觉分。此喜非同寻常之喜,乃是发现一个从未发现的新境界的大喜。因凡夫众生,向来从迷入迷,蒙昧无知,至此由精进之力,使智慧开发,从迷出悟,能明晰观察诸法的真理,得其真,见其理,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所以生大欢喜。此喜分虽属理解的法喜,也等于证到实际的法身,对于现实世界得到了微妙变化的透视。此为七觉支分的前三分,依此三分修习,就有断惑证真的功能。
由前三分生起殊胜的功用,故有以下的四分。第四除觉分,即是断除一切染污的烦恼。前由精进使觉慧得法喜之乐,今从法喜中更由智慧的强胜之力,把一切染污微劣的烦恼根株拔除,就是除觉分。既伏烦恼之习气,又除烦恼之根株,便起第五舍觉分。舍者、就是在诸法上弃舍染劣,使之善净。说一个比喻,除、如除擦物体上之垢污,舍、则更将所除垢污皆刷洗抛离净尽,使觉体如大圆鉴,晶莹纯洁,光明显现;故此二分,即从慧中生起除染舍垢的特殊的功用。
第六、第七名定觉分和念觉分。定、就是禅定;前由择法而精进,由精进而法喜,而断除烦恼,而弃舍垢污,此中前一分为慧之自体,后四分为慧之妙用,今即从慧得定,定慧相应,均等无碍,便起念觉分。因定慧圆融,自然不假功用,定慧念念相应,念念觉照无间,由此便能引生无漏无分别智,正与平等真如相应,则连觉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入于真觉了。故由此二分成就之后,才可说无始不觉,至此方觉。同时、也可知觉与不觉之关键,即在乎是,即在乎能修习七觉支与不能修习七觉支而判断了。
由此可知七觉分义,就是觉苑的真义。若以修行的行位说,修此七觉支分,正是由四加行位入于真见道位的时候,转凡成圣,转无始不觉而成今之真觉;虽在凡位时亦由教法而少觉悟,然非与平等真如相应的真觉;须修至第七觉念觉分,念念与觉体相应,引生无分别智,从此转愚成智,转妄成真,转凡成圣,方是真证平等真如的真觉。再具体言之,择法觉分如参禅的人精研一切知解,一丝不挂,点埃不著的深参力究;再由精进觉分,专注不懈;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谓‘见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至依正浑融,内外一如,忽得心空境寂,生大欢喜,即是喜觉分,亦即三关之初破本参也。但若不能以觉心常常觉照,在日用的事行上除舍习气,则依然是不清净觉,故破本参后又须破重关,对于烦恼习气皆须断除与舍离,明真息妄,止恶行善,方能与真觉相应;故破重关,即是除、舍二分。从破重关以后,能观智与所观境,冥合不二,打成一片,此心更无走作,似古井不波,即成定觉分。由此定觉无间,念念定慧均等,便是念觉分。从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所双亡,心境俱寂,与清净法界平等法身如如相应,便为豁破末后的牢关了。所以修七觉分法由加行智入根本智,亲证一真,比之禅宗行者的直透三关,正是相同。
今日因在觉苑,故为说觉之意义。希望各位从此依解起行,由行而体证真觉,便可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十二、三十。(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佚名 序·函昰 凡例七条·永觉元贤 华严经旨归·法藏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朱时恩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道宣 卷第四·水鉴慧海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上(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佚名 初转法轮与摩诃菩提·太虚 菩萨的政治·太虚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一(并序)·从义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复安庆佛教居士林函·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