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觉苑欢迎会讲──

蒙觉苑各位佛子,乘太虚在广东之便,以隆重庄严之礼仪,约我来此说法;我见到道场清净,威仪整齐,不禁想到各位的信心充足,善根深厚!

各位居在觉苑,须知觉之一字,乃佛法的全体大用。佛教三乘所证菩提,即是此觉。三乘无学,位登极果,断惑证真,方成此觉。反之、则具缚凡夫,都未觉悟;三乘未证无学,虽有觉悟亦非纯觉;二乘偏而未遍,菩萨遍而未满;真究竟觉,唯是诸佛。故觉为学佛者唯一的目标,亦最后所达之目的也。然欲得究竟之觉,非抱有绝大之志愿和坚卓之行持不为功,若夫小知小见,小心小行,焉能取证无上大觉?故十方三世如来所证无上大觉的果德,都是其本因地中所发的大愿大行的实现。今贵苑既以觉为名,可见各位的志愿是趋向于无上菩提的大觉;为发大心、修大行而成立觉苑,那么、觉苑的各分子是非常可敬佩的了!

复次、觉苑之名,以广义言之,前面说过是佛法的全体大用,包括一切功德。正如一个花园中,生长无数的奇花、佳卉、珍禽、灵兽,种种的植物和动物;而佛法的大圆觉苑里,广含一切的三乘功德,亦好像花苑中能包藏一切的美妙花果一样。然在分齐上明显确切言之,则正指“七觉分”──菩提分法。维摩经言:‘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树林,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此中觉意净妙华之觉,即七觉支之觉,此华果即由七觉支所成之华果,恰可解释觉苑的名字。所以现在就把七觉支分的意义,约略申说。

依维摩经所谓七觉妙华来解释觉苑,其定义即是由觉所成之苑。七觉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七觉支分。三十七菩提分法者:四念住、四精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此三十七菩提分法,同为十方诸佛所成觉悟的觉分。何以七种觉支独得觉名耶?这因为修八正道时已觉,修四念住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唯修七觉支时正是由未觉而成觉悟。因一向在凡夫位,皆是迷而不觉,而由七觉支分的力量,才从迷入悟,故虽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可名觉,而觉之自体,则在乎七觉支分。由此、更想到贵苑既以觉名,对于觉法,当求深切明彻的了解,然后从解起行,由行而证,悟此觉法。那么、所谓觉苑,就可以名符其实。

七觉支分法的第一分,为择法觉分。择法、就是智慧,有智慧就有判断力,对于诸法便可抉择其是非、善恶、真妄、染净,而从中舍恶修善,弃妄取真。故择法即是智慧的体用,对于世出世间的诸法,具有拣择决断其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择法的智慧,并非一修即得,须由第二精进觉分的精进坚持,才使择法觉慧成就,同时、若得精进与觉法互相成就,不但身心适悦自在,而所缘境界亦起微妙的变化,因此、便生第三喜觉分。此喜非同寻常之喜,乃是发现一个从未发现的新境界的大喜。因凡夫众生,向来从迷入迷,蒙昧无知,至此由精进之力,使智慧开发,从迷出悟,能明晰观察诸法的真理,得其真,见其理,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所以生大欢喜。此喜分虽属理解的法喜,也等于证到实际的法身,对于现实世界得到了微妙变化的透视。此为七觉支分的前三分,依此三分修习,就有断惑证真的功能。

由前三分生起殊胜的功用,故有以下的四分。第四除觉分,即是断除一切染污的烦恼。前由精进使觉慧得法喜之乐,今从法喜中更由智慧的强胜之力,把一切染污微劣的烦恼根株拔除,就是除觉分。既伏烦恼之习气,又除烦恼之根株,便起第五舍觉分。舍者、就是在诸法上弃舍染劣,使之善净。说一个比喻,除、如除擦物体上之垢污,舍、则更将所除垢污皆刷洗抛离净尽,使觉体如大圆鉴,晶莹纯洁,光明显现;故此二分,即从慧中生起除染舍垢的特殊的功用。

第六、第七名定觉分和念觉分。定、就是禅定;前由择法而精进,由精进而法喜,而断除烦恼,而弃舍垢污,此中前一分为慧之自体,后四分为慧之妙用,今即从慧得定,定慧相应,均等无碍,便起念觉分。因定慧圆融,自然不假功用,定慧念念相应,念念觉照无间,由此便能引生无漏无分别智,正与平等真如相应,则连觉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入于真觉了。故由此二分成就之后,才可说无始不觉,至此方觉。同时、也可知觉与不觉之关键,即在乎是,即在乎能修习七觉支与不能修习七觉支而判断了。

由此可知七觉分义,就是觉苑的真义。若以修行的行位说,修此七觉支分,正是由四加行位入于真见道位的时候,转凡成圣,转无始不觉而成今之真觉;虽在凡位时亦由教法而少觉悟,然非与平等真如相应的真觉;须修至第七觉念觉分,念念与觉体相应,引生无分别智,从此转愚成智,转妄成真,转凡成圣,方是真证平等真如的真觉。再具体言之,择法觉分如参禅的人精研一切知解,一丝不挂,点埃不著的深参力究;再由精进觉分,专注不懈;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谓‘见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至依正浑融,内外一如,忽得心空境寂,生大欢喜,即是喜觉分,亦即三关之初破本参也。但若不能以觉心常常觉照,在日用的事行上除舍习气,则依然是不清净觉,故破本参后又须破重关,对于烦恼习气皆须断除与舍离,明真息妄,止恶行善,方能与真觉相应;故破重关,即是除、舍二分。从破重关以后,能观智与所观境,冥合不二,打成一片,此心更无走作,似古井不波,即成定觉分。由此定觉无间,念念定慧均等,便是念觉分。从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所双亡,心境俱寂,与清净法界平等法身如如相应,便为豁破末后的牢关了。所以修七觉分法由加行智入根本智,亲证一真,比之禅宗行者的直透三关,正是相同。

今日因在觉苑,故为说觉之意义。希望各位从此依解起行,由行而体证真觉,便可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十二、三十。(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佚名
  序·函昰
  凡例七条·永觉元贤
  华严经旨归·法藏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朱时恩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道宣
  卷第四·水鉴慧海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上(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佚名
  初转法轮与摩诃菩提·太虚
  菩萨的政治·太虚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一(并序)·从义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复安庆佛教居士林函·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李渔

    泛观宇内,饮啄融融,峙流浩浩,天顾安所得奈何哉?奈何有天,即才色者为之也,即自见其才色者为之也。唯自见其才色,始有轻其匹敌之意。天壤乃有王郎,新妇得配参军,吾尝薄其语,为有无君之心,不可以训也。他如传奇所载,执拂女弃越公而奔

  • 第三折·秦简夫

    (陶侃上,云)小生陶侃,多亏母亲指头上讨了些针线钱,今日着我请范老先生。已着人请去了,这早晚怎生不见来?(末扮范先生上,云)满腹文章七步才,绮罗衫袖拂香埃。今生坐享清平福,不是读书那里来?小官范逵是也。五南路采访贤良,来到此

  • 病中杂诗(九首)·林徽因

     小诗(一)感谢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黑夜天空上只一片渺茫;雪花每片对自己和他人都带一星耐性的仁慈,那样追着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着逐步吹入黄昏街头巷尾的垃圾堆;远距离光明如无边海面,这纷歧道路上,石子和泥土模糊,还是赤

  • 初集卷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十古今体一百十三首【壬戌三】川陕总督尹继善奏进新麦荐新遵古制土物贡遐方既用验农事还宜以彘尝味甘端胜芡色白比於霜更喜烽烟息千家饼饵香【西陲用兵有年近始宁辑云】京城篇昔年洛阳陌当日

  • 卷四百七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七十三蚌蛤类【附蛎 蚝 蚶 蛏】四言古蚌赞          【晋】郭 璞万物变蜕其理无方雀雉之化含珠怀珰与月亏盈协气晦望五言古咏螺蚌         【宋】谢惠连

  • 明宗纪十·薛居正

    长兴四年春正月戊寅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贺,仗卫如式。是日雪盈尺。戊子,秦王从荣加守尚书令、兼侍中,依前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庚寅,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刘煦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甲午,正衙命使册故福庆长公主孟氏为晋

  • 提要·薛虞畿

    【臣】等谨按春秋别典十五卷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称尝阅注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着百家皆三氏所未録间或防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畧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人名以系其事凡十

  • 燕对录·李东阳

    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朝食前,司礼监太监韦泰驰至阁,亟呼曰:「宣四先生。」叩其故,曰:「不知。」臣溥、臣健、臣东阳、臣迁亟具衣冠至文华殿。叩头毕,上曰:「近前。」于是直叩御榻。司礼监诸太监皆环跪于案侧。 (「司礼监诸太

  •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天复·周绍良

    №天复001【盖】失。【志文】唐故彭城县太君刘氏墓志铭并序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前守左羽林军将军知军事御史大夫上柱国史哲撰大君清门裔绪,华族芳枝,性禀端凝,袖假淑美。故徐州监军使、赐紫金鱼袋、彭

  • 卷四十八、湘军陆师之编制·黄鸿寿

    文宗咸丰二年冬十一月,命丁忧侍郎曾国藩在湖南原籍帮同料理本省团练事务。初,道光二十四年,湖南新宁举人江忠源赴大挑,得教职归,以新宁地接广西,民傜杂处多盗,察天下将乱,倡行团练,以兵法部勒乡人子弟,是为湖南团练之始。二十七

  • 君子篇第二十四·荀况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

  • 不苟第三·荀况

    [题解]本篇阐述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所论与上篇类似。[原文]3.1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1);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2)。山渊

  • 学蔀通辨卷之二·陈建

    前编中此卷所载着朱子方识象山其说多去短集长疑信相半至晚年始觉其弊而攻之力也甲午孝宗淳熙元年朱子四十五岁陆子三十六岁朱子答吕子约书云陆子静之贤闻之盖久然似闻有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之意不知其与中庸学问思辨然后

  • 卷八十四·佚名

    △无尽伏藏会第二十之二复次电得。菩萨成就如是智已,於诸众生根行意乐。善巧了知。若见多贪众生。为欲调伏疗其病故。示同凡夫现受诸欲。具有妻子家业资生,犹如莲花而不染著。有诸众生痴无智慧。不知菩萨善巧方便而作是

  •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佚名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五百人,菩萨八千。一一尊复尊,悉得陀怜尼法,在所闻知,如大海无所挂碍,悉得五旬,深入微妙沤和拘舍罗,总持空法藏门,不舍志意行无色想,从法行无所归依亦不造行,说

  • 瓢泉吟稿·朱晞颜

    元代诗文别集。5卷。朱晞颜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朱晞颜有《瓢泉集》4卷,但原书久佚无存。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朱晞颜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瓢泉吟稿》5卷。卷首有元成宗大德四

  • 尚絅斋集·童冀

    五卷。明童冀撰。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九年 (1376) 征入书馆,后为浙江湖州府教授。调北平(今北京),坐罪死。著有《尚絅斋集》。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原分诗文为二集,体例杂糅。就其编目考之,原目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