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學王注讀》敘

擅一世之雄者,以其能欺人也。雖然,人不可欺,自欺而已。自欺者無志,不圖勝事而甘劣跡;自欺者無氣,不勝艱巨,巧于趨避;自欺者無恥,不恤鰥寡,但畏強御;自欺者喪心,不事清明,而工虛妄;自欺者自戕,未有虛妄而不速亡。末世不自欺者,誰哉?

宜救火追亡,講大學之道。陽明之言曰︰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誠意之道,毋自欺而已矣。人禽判,此也;聖狂判,此也;治亂興亡判,此也。如是其重大也,如是其切近也,如是其易簡也﹗或以為高遠難行,或以為迂闊無當,終不勝其人欲之私,而不一試焉,可痛哉﹗

陽明又言曰︰意者心之動,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是則知也者,即心之體,心之動體也。是則此知非知見之知,而心體之知也;知為心體,即《中庸》之誠也。誠者物之終始,無物非誠,即無物非知也。如其誠而誠之,謂之致知,即謂之誠意。用當而體複,謂之格物,即謂之誠意,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謂之誠意,即謂之致知。慎獨謂之誠意,即謂之格物。夫道一而已矣,屋漏是獨,大廷亦獨;進德是慎獨,修業亦慎獨。道不可須臾離,慎獨可須臾離乎﹗此《淇澳》之詩所以為格物事也。道學者,道問學也;自修者,尊德性也。恂栗者,盡精微也;威儀者,致廣大也;優優大哉,威儀三千是也。是則《中庸》之所以主張而貫徹者,皆格物事也。孔道至大,一言以蔽之,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天下一人也,萬物一體也,黍黍以量烏乎丈,銖銖以稱烏乎鈞?器原有若是之廣且大也,必先治其國,乃至致知在格物者,費而隱也;物格而後知致,乃至國治而後天下平者,微之顯也,皆誠之事也。故曰︰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其心之謂忠,如其心之謂恕,忠恕之道,誠意而已矣。忠恕所以正心,所以修齊治平,亦誠意而已矣。忠恕之道不行,忿[ *嚏]四者有所,心不在不正,而身不修也。忿[ *嚏]何害?害于有所故也。王赫斯怒,臨事而懼,仁者樂山,作易者有優患,心在無所,亦何害也。忠恕之道不行,親愛五者而辟,身不修而家不齊也。老安友信少懷之志,明德于天下之志,忠恕之志也。曰孝者所以事君,曰上老老而民興孝,非老者安之乎?曰弟者所以事長,曰上長長而民興弟,非朋友信之乎?曰慈者所以使眾,曰上恤孤而民不悖,非少者懷之乎?而曰所藏乎身必恕,是以君子有[(豐+刀)/糸]矩之道,非忠恕之是事乎?則亦誠意而已矣﹗

民為邦本,長國家者,其知之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民具爾瞻,辟則天下 ,峻命不易,失眾則失國。聖人所以重民,所以垂示于為民上者,丁寧反覆,深且切矣,長國家者亦知懼乎?眾怒難犯,專欲難成,亦知反乎?孔子歿,大學廢,秦漢數千年來,體國經野,建官分職。豈為民極?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視民之疾痛,固若秦越人之肥瘠。國有大災,民自拯之;道路橋梁,民自理之;強鄰噬食,民自起而抗之。匪唯忽之,又從而撓之害之。 嫉有技,聚斂悖入,亦既災害並至,善者無如之何矣。嗟乎﹗天下不忠恕,死喪無日哉。嗚呼﹗為民上者,庶幾念民而忠恕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十月歐陽漸敘于支那內學院

猜你喜欢
  应酬·洪应明
  性灵与磁电·李宗吾
  困知记卷上 凡八十一章·罗钦顺
  卷十八·顾栋高
  第二章 好色必死·佚名
  卷五十二·顺治
  禹贡指南六韵·毛晃
  郁人/典瑞·佚名
  梵天品第一·佚名
  卷十九·赞宁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十、清税孤贫·慧开
  觉乎否乎可以觉矣·太虚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求人不如求己·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一·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古乐府上之囬圣主重行幸六蚪法乾旋北巡初避暑东祠已祈季群官从淸尘粲若星䴡天前●豹尾竿左靡鱼湏旃瀚海通汉月萧関絶胡烟●奉千龄乐皇躬长泰然君子有所思行骋望京辅地金城千里馀峩峩松

  • 序·蒋敦复

    余既为剑人刻啸古堂诗、芬陀利室词,搜其遗集,复得二卷,悉付剞劂。一日,其哲嗣伯威携词话三卷、兵鉴四卷来,皆剑人生前手自写定者。兵鉴仅有唐一代,未得为完书。词话固剑人生平得意之作,第止寥寥数十叶,亦未断手。剑人著述,余最

  • 卷十六·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六吏部侍郎汤右曾撰槐与作西清故事传槐龙舞翠後堂前隂浓布叶五六月?杙空腔几百年树古幸无人剪伐地偏不受物纠纒晩凉风露斋居夜影在中庭月在天以一尊送狮峯先生酿出中泠水分张扬子城百壶残岁

  • 跋·陆游

    跋 先君太史晩自号曰放翁绍兴辛巳间及事高宗皇帝累迁枢密院编修官孝宗皇帝嗣位之初召对便殿赐进士第时始置编类太上皇帝圣政所妙东时髦先君首预其选擢捡讨官久之以忤贵幸自免去五爲州别驾西泝僰道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

  • 李贤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贤(653— 684): 即章怀太子,名明允,唐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曾召集张大安、刘讷言等,注范晔《后汉书》。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文明元年(684), 被迫自杀,年三十二岁。 《全唐诗》卷六收其诗一首,就是这首

  • 卷三·商辂

    <史部,史评类,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三 【起戊戍宋真宗咸平元年尽壬戍宋真宗乾兴元年】凡二十五年 【戊戌】真宗皇帝咸平元年春正月彗星见诏求直言【彗出

  • 卷之三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经

  • 四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传谕李煦并报校修唐诗今年可以竣事摺·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于正月二十八日出京,二月十八日至江宁,次日即至扬州,谨记训旨,即传谕李煦及众商等,无不感激天恩,至于涕零泥首。李煦随出示晓谕。 又诗局翰林官

  • 第二十三卷 仕绩 一 四·缪荃孙

    常 州 府 一 汉王 关王关,字选公,无锡人。明易及天文。郡举为主簿。更始中,守山阴令,补侍御史,迁冀州,后拜谒者仆射,终陈留太守。不交豪强,人号为王独坐。(无锡金匮县志)彭 循彭循,字子阳。毗陵人。建国二年,海贼丁

  • 胡僧祐传·姚思廉

    胡僧祐,字愿果,是南陽郡冠军县人。小时候就勇敢果决,有军事才干。胡僧祐在北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在大通二年(528)回到梁国,多次向皇上奏事,梁武帝很器重他,授予他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等官职,让他守卫项城。项城陷落后,胡

  • 孝闵帝纪·令狐德棻

    孝闵皇帝名觉,字陀罗尼,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皇后。大统八年(542),生于同州官署。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当时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史元华见到他,回来后对亲近的人说:“这位公子有极贵之相,只可惜寿命不长。”魏恭帝

  • 李克宁传·欧阳修

    克宁,为人仁孝,是各兄弟中最贤良的,侍奉太祖小心谨慎从不懈怠。太祖与赫连铎、李可举在云、蔚间交战,后来逃到鞑靼,帮助唐击破黄巢军,克宁都随行。太祖镇守太原,用他当内外制置蕃汉都知兵马使、检校太保、振武军节度使,军中的

  • 辨方便與僧制·欧阳竟无

    不畏聖言,天下無是非,當前之糾謬不能,遂亦無希望于後日,而教之危險何可勝言?漸既非比丘,亦未從政,又不與聞近時法事。然數十年讀書,是非則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陳于當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現在者,必將有救于未來。世尊之遺囑雲何?淪胥之

  •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佚名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阿那邠邸有七子。无笃信於佛法众。彼不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亦不改杀生。亦不改不与取。亦不改他淫。亦不改妄语。亦不改饮酒。尔时阿那邠邸长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入   [一]讚歎品第七〈此品結成懺事正宗正義竟〉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善女天.過去有王名金龍尊.常以讚歎[二]讚歎去來現在諸佛。   我今尊重  敬禮讚歎  去來現在 十方諸佛.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部羯磨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九之余  复次教授如前法中息灾等印智。  吉木为柴并蜜用  住等摄心作护摩  金刚忿怒法相应  掷彼

  • 宋东太一宫碑铭·扈蒙

    宋扈蒙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太宗于983年于开封建太一宫,翌年命扈蒙撰碑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

  • 清文宗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六八面四○、八○○字)选自「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咸豊朝对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在此一朝(一八五○~六一)中,内有咸豊三年太平天国事变,外有八年英法联军入侵之役。当时台湾所受内战影响甚少,而在外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