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今后之文化

──三十二年秋在汉藏教理院作──

中国文化自清季颓溃以来,虽叠经交流演变,迄未凝成中心力量,故有重建之必需。而重建今后之中国文化,自然莫便于从三民主义而出发。三民主义以建民国进大同为旨趣,规模原甚闳远;继承国族原有文化,吸收世界近代文明,复经新意匠之权衡选择,足以有立。然顷年之短视急功者,欲以恢复宋儒传统,袭取应用科学为范畴,则贤于曾、左、李、张者殊不多,而削弱斫丧三民主义雄伟礼富性之已甚。三民主义文化,关于近代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之政治、经济,以及其科学、哲学基素,均应有充分之选食而消化,论之者早非一人。而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之应如何承择,尚鲜专研讨者,兹遂就此问题求适当之解答。

于此首须论及者,则应解放宋儒文化之锢蔽而不可盲从也。中国在唐天宝后已走著下坡路,唐末五代衰乱之极!宋太祖夺国寡妇孤儿手,虽以术以力次第敉平国内群雄,获告统一,而燕云十六洲割于契丹,阻断东北;晋、甘、陕亦有被西夏占据者,隔绝西北;放弃蕃、滇,西南、尤德威不及;奠都汴中,仅尽东西地利。与契丹数战之后,且甘以上国奉之而纳币求和;西夏傲立其旁;西蕃、南滇不通闻问。开国已如此,徽、钦后更不堪言,逊汉、唐四夷宾服天下大一统之雄风远矣!内废征兵,从此人才学术以文武分途,右文左武,民族日趋文弱,陋儒参政,赵普首言以半部论语治国;欧阳修抬出不齿于唐世之韩愈文,倡所谓韩、欧古文。在此空疏学风下,有一二较能综核名实、兴革利弊如范仲淹、王安石出,群起挤之。逮绍兴后局脊江南,承所谓元祐君子党,溯洛、蜀三派之洛学,迁为闽学,量狭气激,力拒象山深一层之精神修养,与永嘉进一步经济致用,在如此风气中成所谓程、朱儒学。中国主持政治领导社会之士大夫群,从此被韩、欧古文,程、朱儒学锢蔽。交流至清代,加上惠、戴之考据,嘉、道后言学术遂不出古文、儒学、考据之三文化孱腐之极,民族锢蔽之至,乃无以察世应变,演生百年来被不平等条约束缚之恶果。

程、朱宋学,有被近人颂为华、印两文明接触融化后所产生之佳果者;时人更或夸为欧洲十八世纪理性派源根,故缘饰柏拉图、康德哲学及形式数理逻辑出以新的姿态者。将谓如此之新儒的复建,即足为新中国文化,则试为一析言其未当。宋儒虽抱孔、孟伦理,及语、孟、学、庸四书,但观陈、叶及顾、黄、颜、李、惠、戴之所攻难者,于经世、考文、厚生、致用之儒术,亦摈弃多矣。其于道、禅所沾气分,反为精髓。盖康节道承陈搏,而濂溪则源出之鹤林涯禅师,其两种太极图固各其有所传也。二程禀濂溪而受熏康节亦深,朱熹宗小程而参禅妙喜,其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其寻孔、颜乐处,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其严道统,其作语录,皆禅风也。然禅宗虽是佛法精辨,实律仪戒行、经论慧解依扶而现。晚唐衰乱,禅风孤振而戒废慧湮,即成宋、元来整个佛教颓败趋势。宋儒挹仰空腹高心之孤禅,亦浅尝未深诣,况足言洽受隋、唐全盛佛法也哉?则抽取儒、佛、道各一小分以凑成所谓宋儒,与明、清来所流行先天门、瑶池门等等,仅一为上层士大夫、一为下层愚夫妇雅俗之别耳,何足以言华、印文明合生之胜绩?清康熙时,上帝会教士以孔、孟人性伦理传欧洲,被当时法、德思想界所称述:一、因欧洲文艺复兴后发现自然界新个人,有其个人理性自由之风尚,引为同调;二、因见当时中国之势隆政理:颇生惊叹耳。遽认为欧、美近代民治导源,是则憍诞之甚也!希腊及欧陆哲学有一分与宋儒可相比观,理诚有之;然引宋儒入欧,或有少益,而援欧哲学在中国复活宋儒传统,则利少害广,不如仍欧哲本真以传入中国为妥善。

盖宋儒不惟是中国文化痨癞的结晶,终使宋室沉痾莫救,且令叠受蒙元、满清、倭寇侵害以直到现今。最显著的事实,则养成身弱心迂、志夸气激之士。敷衍太平,雍容华贵;而投大遗艰,则无卫国拯民之真才实能。浮巧者作奸弄权,忠贞者亦徒酬一死。每因好名、好占上风,托公义以党私交,迭相倾轧,此南宋、南明至亡而党争不释,而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等忠烈死难之士虽众,卒无救于亡也。中国被元族征服,世界交通大辟,输入新血液颇多,历尽苦难,朱明乃排除压迫,恢复华夏,开国气象原甚雄伟,追隆唐、汉,非赵宋堪比。乃数传至宏治后,以深中宋儒毒,士惟习朱学,猎取功名禄位,高者则道统自居,空谈理气;除王伯安越朱学别树学风,文治武功炳耀于世后,未几仍宋明儒道学合流。洪承畴、吴三桂以文臣统军,徒资敌用,而东林、复社等则意气激争,枵无施行策略。使宏光之际有军政真才调诸臣统诸军为运用者,何难保东南半壁再图兴复;乃所谓君子者,亦大抵为迂夸之儒,遂奄忽追踪宋亡之惨。满清入关,于顺、康、雍、干之世,武力未坠,人才尚盛,亦成百余年治世;至干、嘉后满族之腐化渐深,而汉人仍习宋儒考求功名禄位,迂夸益甚,遂招帝国主义者侵掠百年之祸矣!茍非康、梁、章、蔡、揭去宋儒之锢蔽,得三民主义崛起以开民国,则一亡再亡久为印度续。

孙公创国雄略,在民族功并明太,而民权民生道超前史。若牵陷宋儒狭统,致民国重演明中叶后之悲剧,则不能不为三民主义呼冤,更不能不为中华民国叹不幸!

然则现代中国文化,循三民主义原则,除选吸近代各国文明外,其于本国历史文化当从何承择起耶?一曰、当从宋、明、清来仍流行为现在全国民众风习承择起:盖除上层宋儒、少数士大夫群,及四五十年中少数天主、基督教化或西洋生活化者而外,其大多数民俗之风化习尚,固沿革唐、明之积化以俱来。例秘密帮会,国民党员前身之同盟会、兴中会深资其力,而十五年反共以至二十年起抗日,亦仍多藉助。此虽从宋亡后反蒙、明亡后反满所集起之潜力,而实凭隋、唐时混合凝成之民族文化为轨持,故豪侠义勇之气并不为宋儒摧灭,且能起而扫除宋儒之腐化。其信仰成分,以佛为多,儒次之,道又次之。又例劝善社堂,印送善书,倡行善事,救灾恤难,济贫葬死,育婴抚孤,拯养鳏寡残废,以及设路灯、置渡舟、修桥补路,建塔造庙等,大抵非上层儒政所施,而出广造善因、积修外功等佛、道信仰所引生。政法不及处,培养良心元气实多。又例商工会社,行商其外者每设同乡会馆,所祀省神如福建天后之出于佛,江西许真人之出于道等;亦有川主、禹王等王臣,大抵有功德于一方者;其以职业分祀者,如缝工轩辕、木工鲁班、黎园唐明等,而大抵又皆以观音、关帝、吕祖遍供其中。又例居家常俗,供祖宗神主及观音、关帝等。婚事依儒礼或乡俗土风,而丧事大抵延僧或兼延道追荐,综合表现在小说戏剧等,有时儒、僧、道皆讥,而大抵为信其所谓佛、儒、道之真者。总言之,则隋、唐来儒、道、佛混成文化之所发舒也。圣贤仙佛为雅俗共尊,圣贤治世,仙养身,佛修心,为自外而内之次第,相关联中仍存其分际。此虽民族文化之浑璞有待洗炼,乃可成为今后之中国新生活;然误以为沙石而弃绝之,则沙石中之精美金玉亦无从出,况完全弃绝亦势所不能耶?则斯为须承领过来而煆炼冶化成中国新文化之最密切者可知也。

次之、则为隋唐上层文化:隋运虽短,而混合五胡十六国数百年南北对峙而统一之,器宇雄阔有似秦,而厚宽仁美且过之。特秦亡于二世之愚,而隋亡于炀帝之狂耳;其开南北运河,堪与长城比伟。而唐实承隋混一天下之弘度而起,犹汉承秦之统一而起也。隋唐之最可景从者:一、为心量之开廓,对于晋以来异俗殊化民族之进入域中者,既合同冶化为一。域外之化如佛法,亦开放怀抱,尽量输入容受,成为中国佛教之全盛时代,迄今亦仍为世界最高文化之一。然此已是中国文化、而不复是印度文化。且如唐太宗曰:“朕以姓出老子,故班道众在僧前,而倾信者广在于佛”。其择前而崇,毫无限碍。虽景教、摩尼教、摩哈末教等亦容并行,然蔚为隋唐文化者,自在佛、儒、道,非他所能摇夺。以之启开贞观、开元之盛治,岂锢儒而排佛老之韩愈、及尚仙而灭佛之武宗辈,中晚唐衰乱之表现能逮?对于舟蹄所及、重译所通之远近邦国,或服之以威,或化之以德,或交之以道,类能为主动而大小遐迩各适其生存之序。真有建中极而进大同,统六合而只千古之气象,岂宋之猥琐堪企及!二、为学艺之博综。即就唐承隋制之取为吏才言,其诏举或制举以待非常之才者,则有贤良方正,博学宏辞,文经邦国,军谋出众等数十科目,自草泽以至军国人才,殆无不可以依科入仕。而州郡乡贡,则更有明经、三史、明算、明书等科。加以翰林院之储才待诏,则医、卜、星、相、琴、棋、书、画之士亦在其中。故贞观、开元世,文武官吏之才固盛,而李、杜之诗,王、吴之画,天算、雕塑、音乐、剑舞等,均有独特之造诣。设非天宝后安史等乱续兴不已,文化及政治渐渐衰萎,则艺工发达后继以科学之发达,亦意中事。此其学艺人才之富,更非宋儒传统后,但以代先圣立言取才者堪望项背。处今交通四辟,学术交流时代之中国,于历史上应直承隋唐之开博文化,方不辱没建民国、进大同之伟略。

再溯而上之,则为秦汉文化:秦始皇佐以李斯、蒙恬,融化宗族,破除封建,开一统之国运,奠郡县制之政治,固边则筑长城以拒西北胡,拓宇则建象郡以通东南夷,自谓超三王而兼五帝、三皇功德,在民族立场上,并不为过。盖中国从此为一暂分而必合之国家,实奠定于秦始。设非赵高奸恶,二世昏愚,而有若文、景者继之,则秦且非汉能逮矣。后儒以坑儒焚书罪秦始,乃无识史之偏见。盖秦所坑儒才数百人,要为六国游士,或盐铁论中与公孙宏等迂辨一类之儒,甚或为子产孔子所诛邓析、少正卯一类之儒。虽收焚民间非今是古之书,而咸阳所收藏者必甚完备,毁之者乃刘邦或项羽耳。汉逐秦失之鹿而卒定于一,率从秦制,而继起后戚、宗藩之乱,幸得文、景绥靖蕃息,国本渐固,文艺复兴,成汉武开拓西域尊上儒学之盛。而东汉明、章之世,继呈昌隆之象,儒、道、佛之文化,均植本根矣。

再溯而上之,则为孔老诸子文化:孔子整治古籍,教授学徒,无愧为中国文化承先启后之一大师。曾、史、游、夏传其学,继之者孟、荀为钜儒,咸汲汲以得君行道。而老子先后其间,另开隐居养生风气。较儒史富组织实行力量者,则有墨家者流;较儒更能把握现实施政者,则有法家者流。老、墨合流为后世道教,儒、法合流为后世儒化。纵横、兵、名、农、杂学术出入附庸以行,则现状不安,新思迸涌,逐竞求久治长存之道,蔚成百花争芳之灿烂也!

再溯而上之,则为文武周公文化:此一家三圣之德化,诚历史上难寻比对之盛事。稷播五谷,至周文为农业文化成熟时代,兴礼作乐,固民本以宁宗邦。武王、周公平殷纣衰乱,乃分宗族所关之兄弟甥舅,封建公侯伯子男诸国,共卫王畿,继承王化。此自一中心以扩布教化于四方之封建制度,有异于罗马崩溃后封建制度,史家已言之审矣。近人想像周公已实现礼乐雍容社会,虽非事实,然以汉族中心文化,渐化边疆,久为兄弟甥舅各宗族,同进为大中华民国,则亦三民主义文化应有之事也。再推溯而上达到舜、禹文化,炎、黄文化,虽为儒、墨及老、庄等想慕之境,今按全国之水利待兴,边夷之榛狉待启,则想像中古圣王创辟修治之伟大民族精神,亦皆足为策动建国工作之力源。必如是承接上溯本国固有之文化,乃能选吸世界近代文明,循三民主义原则,拟成现代中国文化。

文化之范围甚广,举凡改造之物,顺调自然之人,以适关于社会人、文化人或人民生存发达之需求者,皆是文化。文化人之生活于文化,特犹鱼之生活于水,一时一刻不或离,离则致窒息死亡。在今未进大同之世界,则文化人最高之具体文化,犹限于演成之民族文化,与制成之国家文化,民族国家一体之文化尤为品质淳贵。以三民主义融合中华民国版图内各宗族文化为大中华民族文化,不失其特长,益充其精采,则原有之儒、佛、回文化与新来之耶、科、哲文化,皆应大量容摄,俾起自然择化之功用。乃足为开建民国之文化,且可演为进大同之文化。(见三二、九、一九、大公报星期论文)

  


猜你喜欢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五·楚石梵琦
  憍陈如品馀·佚名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四·丈雪通醉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五·道世
  卷四百一十八·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五卷·佚名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智旭
  第三次研究会·太虚
  第九十一章 婆罗兹加玛普奢等四王·佚名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四·何汶

      警句下  七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

  • 卷之六·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古诗赋得贞娘墓送蟾上人之虎丘色相终壊㓕佳人能久妍断碑山寺里小冢竹林邉兰叶春风带苔花暮雨钿情留呉

  • ●挂枝儿·谑部九·冯梦龙

    ○鸨儿攒上些活本钱,(做些)风流生意,竖几个肉招牌来卖,问时值估价(也不)十分贵,也有三钱的,也有五钱的,好件道地(的)东西也,主顾儿不误你。○鸨妓问答老鸨儿拿银子(在)钱铺上换,换钱的说道是一块铅,一斤只值得三分半,忘八顿下脚,妈儿哭

  • 卷十二 本纪十二·赵尔巽

      ◎高宗本纪三   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午,以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贻误军机,褫爵禁锢。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以疏纵阿睦尔撒纳,处斩。己卯,以准噶尔故总台吉达什达瓦之妻率众来降,封为车臣默尔根哈屯。命尹继善

  • ●卷第二·胡三省

    【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癸丑),尽上章困敦(庚子),凡四十八年。〕显王〔十一家谥法: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百辟惟刑曰显。周公盖未有此谥,而周之末世谥显王曰显,意谓后世传写周公谥法者遗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①齐

  • 张根传·脱脱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成年时,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退休,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

  • 卷八十五上·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八十五上明 俞汝楫 编羣祀备考历代帝王祀祀历代帝王洪武六年监察御史答禄与权等言开物成务先王各正乎民彛崇德报功後世宜兴乎祀典苟不追尊前古曷由立教将来谨稽经史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盛德

  • 卷八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十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後魏道武帝时刘显地广兵强跨有朔裔会其兄弟乖离五官掾张衮上言曰显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参天贰地笼罩宇宙之规吴不并越

  • 歴代建元考卷三·钟渊映

    秀水钟渊映撰春秋战国诸侯考鲁姬姓侯爵周封元公旦之子伯禽都曲阜鲁公伯禽【五十二年】 考公酋【四年】 炀公熙【六年】幽公宰【十四年】魏公防【汉书律厯志作彻公五十二年】厉公擢【三十七年】献公具【三十二年】真

  • 礼五·徐松

    祠宫观鸿庆宫大中祥符七年正月,诏曰:「睢阳奥坏,艺租旧邦。应命历以天飞,创基图而日新。朕躬朝涡水,茂集蕃禧;旋幸平台,缅怀积德。想清都之锡类,庆鸿绪之无疆。奉真像以颙昂,建灵宫以曲密。洪惟二圣,敷佑万方,故当陪仙御于福廷,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五 洪武十年九月丙子朔,太平府言:“繁昌县荻港镇商贾所集,户部委官收课,岁计米八百九十余石,宜于其地置税课局。”从之。 免浙西民尝被水者今年田租。敕曰:“去年浙西尝被水灾,民人缺食,朕尝遣官

  • (三)滕文公篇·钱穆

    首章。 或问,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称尧舜。朱子曰:“孟子道性善以理言之。称尧舜,质其事以实之。所以互相发也。”又曰:“性命之理若究其所以然,则诚有不易言者。若其大体之已然,则学者固不可以不知。必知此,然后知天理人欲有宾

  • 菩萨璎珞经卷第九·佚名

    (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有受品第二十五  是时勇进菩萨白佛言。世尊。今闻如来说甚深法诸贤圣律所入之门。其有闻知了此法者。亦不见著亦不见脱。于空无法而无所损。不见诸法有所从来有所从去

  • 宗镜录卷第四十四·延寿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余义。今何背已。述教迷宗。答。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如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

  •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印光

    接手书,知阁下卫道之心,极其真切。而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狱种子,极可怜悯也。《起信论》之伪,非倡于梁任公,乃任公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据为定论,以显己之博学,而能甄别[1]真伪也。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种,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

  • 德隅斋画品·李廌

    中国画品评著作。北宋李廌著。一卷。成于元符元年(1098)。主要版本有《说郛》本、《詹氏画苑补益》本、《宝颜堂秘笈》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涵芬楼秘笈》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智旭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