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談內學研究

今談內學研究,先內學,後研究。

內學之謂內,有三義︰

一、無漏為內,有漏為外也。《雜集論》雲︰墮于三界為漏。其有漏法即流轉法,與還滅法截然二事,猶水與火,猶黑與白,以其種子即成二類也。昔人于此每每講錯。以為真如本淨也,煩惱染之則流轉,煩惱遠離則還滅。二者相替如輪轉焉,而不知其實不相謀也。

因此而談,儒家所雲人欲淨盡、天理純全,措語亦有病。孟子亦雲︰養心莫善于寡欲。宋儒注雲︰寡者非絕。于此知其夾雜不純也。此在佛家謂之雜染,一分染亦是染法。染則須絕,非徒寡之。故儒家所雲寡欲,表面似有理,實則雜理欲二者、成黑白業,仍屬雜染,不究竟也。儒家又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赤子之心即雜染,而以為天理,故理終屬不淨,亦猶驢乳終不可為醍醐矣。儒家而外,如現行耶教講愛,亦屬偏頗,不能及物,故殺生非所禁戒。此皆成其為有漏與外而已。從無漏種發生,即不如是。故雲︰有無漏可判內外。其理應于《大論?真實品》中詳求。四真實中,煩惱障淨智所行與所知障淨智所行,皆以純淨得名真實,內學即應認清此真實。又此雖就現行立說,所從來者乃在種子。此無漏種子之義雖自後人發明,然其道理建立不可傾動。

二、現証為內,推度為外也。如今人言哲學,研究真理而不得結論。以其出于推度,人各不同,遂無定論也。若出諸現証,則盡人如一,無有異說。如見物然,同見者則說同,出于想像則不同也。以是先佛、今佛、當佛皆言四諦,大小、空有、顯密乃至諸宗疏釋,亦莫不說四諦,以其現証同而立說同也。又如諸佛以苦空、無常、無我為教,乃至涅 言常,亦為無常之注腳,此又現証同而立說同也。由此即得結論與哲學有異。

余常雲︰內學為結論後之研究,外學則研究而不得結論者也。此為內外學根本不同之點。由此內外方法亦不同。哲學每用比方,以定例為比量,即有范圍限製。如以三百六十度測周圓,二直角測三角內和,皆屬一定限製,不論圓角之形大小如何,皆不出此限製,哲學家用心思推測,無論各人推測如何,而均在不得結果之一范圍內,人心所限製然也。內學則不如是,期在現証,無用比度,如說四諦,即是現証,即是結論。研求結論,乃有種種解析方法。又如不能理會苦而說苦由無常,複由種種分析以明無常,此皆為教導上不得已之辦法。故內學所重在親証也。然學者初無現証,又將如何?此惟有借現証為用之一法,所謂聖教量也。有聖教量,乃可不憑一己猜想。若不信此,亦終不得現証。世間哲學家即不肯冒險置信聖言,以為迷信,處處須自思一過,遂終墮于推度矣,此又內外分途之一點也。

三、究竟為內,不究竟為外也。經雲︰止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佛說法無不究竟者。惟此就起點含有全體而言。雖始有未竟,而至終則究竟,如不了義經,得其解釋終歸了義也。《無量義經》雲︰四十九年皆說《法華》,其間雖實說三乘法,意則均在《法華》也。故雲︰教則為一,乘則有三。乘以被機有三,實亦各究竟也。由此內學者,應生心動念皆挾一全法界而來,大悲由此起,大智從此生。即如大乘唯識說阿賴耶,亦以其挾全法界而得究竟也。此種全體大用上講求是為內學,反此皆屬外學。

次言內學研究。即知所研究者,為無漏現証究竟之學,而起研究也。此可分人、法兩者言之︰法是所學,人是能學,各有四端。

法有四者︰一、研究之必要;二、研究之范圍;三、研究之所務;四、研究之方法。今一、言研究之必要,先以理對學論之。

其一、理是法爾,學是模填。法爾八萬四千法門,言議不及,禪家每用但字調,以為但得即是,然此意仍可商。今謂法爾未得,先事模填,如畫作模填采也。學問即模填之事,可以由得法爾,故屬方便,非真實。

其二、理是現在,學是過、未。以學過念即非,落第二著。即雲參究,亦落次念,成為過去,惟由此方便,得到現在。

其三、理是現量,學是比量。學為方便,則屬借用現量,信解道理。能處處作此觀,開眼生心,皆此道理,則可以發生現量。此義見《真實品》。故學雖比量,而是現量方便。

其四、理是無為,學是觀察。此乃本其所有而精細審量,亦得証會無為。

其五、理是不動,學是建立。理皆法爾常住,有佛無佛不稍動移。學由人興,故出建立。但由學可証理。

其六、理是真如,學是正智。其七、理是無分別,學是有分別。其八、理是離心意識,學是猛用六識。此皆如前分別可知。

次以教對學言之。教待機感,而有權實、半滿、漸頓,又有詳略異門。由學研理,教仍是一,以是各端研學有必要也。

二、研究之范圍。但研究教,即概括宗在內。宗是總持,非差別,非分析,而亦不能違背三藏,實亦是教,今即總談教而不別開。

教分西方、東方。西方教先有三藏。經律則為阿難等在王舍城所結集,以十二分教攝大小乘,攝論議。又有律,為耶舍等在吠舍離之結集。又有論,為帝須等在華氏城之結集。自此以後。有小大、空有、顯密等別,而其學悉匯萃于那爛陀寺。蓋自佛滅以後,講學范圍之寬,無能逾此地者。西方佛學亦以此為終。

東方佛學,如關中之空,慈恩之有,匡廬之淨,曹溪之禪,南山之律等,皆本諸西土。此中禪宗雖雜有我國思想,然理與空宗相合之處,仍出西方也。

今茲研究范圍,應全概括諸教。范圍不寬則易衰歇,昔日空有諸家,其前車也。但佛教范圍雖大,內容仍是一貫,仍有條理充實。今之研究,亦將由分而合,以期成一整體之佛教。言余素愿,乃在建立支那之那爛陀矣。

三、研究之所務。此宜擇要而談,又分兩端︰

其一、要典。依余見解,必由唯識入門。故應誦習之籍,初為一本十支論,次為《掌珍》四論,次為《俱舍》、《成實》、《毗曇》,次為四《含》,次為四律五論。余有密典,重在事相,必明理相而後可習。

其二、要事。讀要典竟,應做以下各事︰(1)經論異譯比較。舊譯不必盡誤,仍有所本,仍有其學問。如《楞伽經》,由會譯比較,乃見舊時魏譯最好。又有翻譯經久不得定本者,則須參互考訂以定之。此為吾人應做之事,凡不能翻譯者,尤宜肆力于此。

(2)藏梵未譯研求。此有賴于翻譯。

(3)密典純雜考証。又咒印匯考。由此乃能習密宗。

(4)律典各部比較。由此可見各派異同,又可改正舊行各律之不合佛製者。

四、研究之方法。此宜知四入,四忌。

四入者︰(1)猛入。此如數百卷書之一氣連讀,又如任何種類之取裁,不分晝夜之思,又如空宗之般舟三昧。教中蓋有如此猛晉之事,未可忽視也。

(2)徐入。此謂融貫、浸潤、結胎、伺鼠、湊拍、節取,而後有生發。

(3)巧入。此有反証、借徑等法,三藏十二部皆反覆申明之言,而能入之法不一。如佛法本甚莊嚴,宗門之悟道,乃向青樓浪語中得之。

(4)平入。此謂循習而純熟。

四忌者︰(1)忌望文生義。(2)忌裂古刻新。(3)忌蠻強會違。(此謂泥古不化)(4)忌模糊尊偽。(如華嚴學者之尊《起信論》)

次言研究人。有四者︰一、研究之因力;二、研究之可能;三、研究之緣助;四、研究之興趣。

一、研究之因力。平常但言求離生死,因猶不真。今謂另有二語曰︰親証法爾,大往大來。証法爾即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為因也。大往來即大悲,所謂大悲為根本也。因須通盤打算,而後有力。因謂依,是人依我,非我依人。因又謂自,仗自不仗人。所謂法爾,即自也。萬法皆由法爾緣起,故有力能生。儒家亦有知此理者,如象山雲︰六經皆我注腳。佛學亦然,從親証法爾下手,則十二分教皆我注腳。毗盧遮那頂上行,禪宗境界亦不過爾爾。

大往大來,由于信得因果。因果須合三世觀之。業有生受、現受、後受,不能拘拘一生以談因果。信此,則得大往大來。此雖老生常談,然今之學者不于此致意也。學者如以信因果心為根本,聞熏亦可依恃,不定須念佛等。此非反對彼等法門,但于此見出因力不退之理。《大論》有雲︰自因力不退,可以為因,他力加持力皆退,但可為緣。故求不退,應熏因力大往大來,時間則三無數大劫,空間則大千沙界無量眾生,以他為自而思及眾生,此特擴而張之,即是因力,前所雲挾法界以俱來也。此是大悲為本,是真佛學。

二、研究之可能。此謂六度,乃為自憑藉者也。

(1)布施。無我歸命為布施。不留一毫私用,將此身心奉塵剎,乃有力量,孟子所雲能盡其才者也。佛希望人皆盡其才,皆以出世法為目標而歸命。

(2)持戒。此就可能為言,製之一處,事無不辦。戒如馬捋,馬受捋則力強而行速。學亦以戒為方便,而後有可能。吾人經驗中亦有此証明。如作事不廢時光。日計不足,月計有余。但亂念極耗歲月,去亂念即是戒,此不可作陳腐語看。

(3)忍辱。諦察法忍之為忍辱。諦察則有味。《易》雲︰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有味乃不窮,乃有生發,觸處洞然,而後能耐。又道理一種涵萬,必細察乃省。前雲四入之徐入,與此相應。

(4)精進。此是能力根本。佛力充足,全在精進。如世親治小乘則由有部而經部,而《俱舍》。繼而舍小入大,則又先法相,而後唯識。健行不息,此最能精進者也。精進為因,般若為果,般若為相為體,精進為可能為功用。又般若為總相,精進為條理。故佛智骨髓在此。空宗貫六度以般若,相宗貫六度以精進,即是意矣。

(5)禪定。畢生定向無他志,是為定。

(6)智慧。此應注射于無師智,自然智。此雖非當下可得,然應隨順,趣向,乃至臨入。讀書多聞,尤須于此致意。

三、研究之緣助,有三︰

(1)指導門徑。欲學之省時省力,不可無師,不可我慢。然今人時習甚重,每每趨向無師。另有顓固者流,如天台家解說《梵網》四十二輕曲為說法一戒,以為不可為在家人說,在家無師范故。此則限製師道于極小范圍,心地何等狹隘﹗後來太賢即引《纓絡》夫婦可以互授之說而駁之。《纓絡經》雖待考,然此駁固是。依《大論》所說,比丘可在在家人邊學,故維摩為文殊說法。如天台家言,此又謂之何?可知其說或出于我慢耳。凡指導學者門徑者,不限出家或在家。師義亦有三類︰圓滿師,分証師,接續師。不知接續師,即不能擔任,即是輕法犯戒,極宜慎之。

(2)問辨釋疑。此乃朋友之事,因其能委宛曲折而盡之。

(3)多籍參考。或乃求師友于古人,或聞時論于異域。

四、研究之興趣。研究須合眾,離群索居,則無生趣。故研究此學︰(1)須朝夕之過從。(2)須風物之怡快,以暢天機。(3)須有暮鼓晨鐘之深省。具三事,而後興趣勃勃也。

民國十三年(1924)九月第八次研究會講演記錄

(選自《內學》第二輯)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 聘礼第八·郑玄
  《诗经》·皮锡瑞
  提要·沈棐
  第五章 17·辜鸿铭
  第五章 4·辜鸿铭
  卷一百六十四·秦蕙田
  緜·佚名
  《诗经》简介·佚名
  卷九·叶梦得
  卷三十六·魏了翁
  卷三·张尔岐
  第39章 深衣·戴圣
  书成自记·梁漱溟
  释道家精神义·钱穆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宗喀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程伯春·唐圭璋

      据词中“请看襄汉”云云,伯春或为理宗时人。理宗时,蒙古南进,襄汉为边防重地。   水调歌头   寿边守   功名果何物,天欲付英豪。请看襄汉,今日谁驾六灵鳌。阅礼崇诗元帅,大纛高牙临塞,砥柱一洪涛。百辟拱辰极,欢动

  • 卷十四·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四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二十六首庐山謡寄卢侍御虚舟【太平寰宇记庐山在江州南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云庐山叠嶂九层崇岩万仭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鄣亦曰天

  • 卷之一百九·佚名

    成化八年冬十月甲子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丙寅升兵部郎中范文为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巡抚宁夏右佥都御史徐廷章等奏八月以来东路兴武花马池虏众出没屡入灵州永隆墩境内杀掠守备署都指挥同知卢茂于欢喜岭追袭败

  • 卷之一千二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七·纪昀

    列传宋 【五十一】○宋五十一王安石【雱】 王安礼 王安国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过目不忘属文动笔如飞见者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 延誉擢进士上

  • 史彦超传·薛居正

    史彦超,云州人。性情骁勇粗犷,有胆量勇气,连立战功升到龙捷军都指挥使。太祖从邺都回京平定内乱时,史彦超带领部下跟随。后周开国之初,与虎捷军都指挥何征戍守晋州,正逢刘崇与契丹入侵,围攻晋州州城一个多月,当时晋州没有主帅

  • 郝敬传·张廷玉

    郝敬,字仲舆,与李维桢同乡,也是京山人。父郝承健,曾做过肃宁知县。敬年幼就有神童之称,为人放纵不羁,曾因杀人而坐过牢狱。李维桢与他父亲是挚友,救他出狱,聘于家中教馆。从这时起,他才专心专意地读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

  • 卷十七·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七宋 楼昉 编东汉五殇帝【四】皇太后诏【延平元年五月】皇帝幼冲承统鸿业朕且权佐助听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济深惟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罚在后将稽中和广施庆恵与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来诸

  • 112.白痴皇帝·林汉达

    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偏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

  • 通书述解卷下·曹端

    公明第二十一 此言公明之义而见其各有为而发也公于已者公于人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已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未有有私于已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已不正而

  •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

  • 刘遗民书问附·僧肇

    遗民和南。顷餐徽闻。有怀遥伫。岁末寒严。体中如何。音寄壅隔。增用抱蕴。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游。裁通其情。古人不以形疏致淡。悟涉则亲。是以虽复江山悠邈不面当年。至于企怀风味。镜心象迹。伫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孟献忠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夫般若者。乃诸佛之智母。至道之精微。为法海之泉源。实如来之秘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於名相而界入。称谓稽而不逮。离於见闻觉知。智识诠而逾远。无行无得。所以致其功。不住不染。所以成

  • 英耀赋·佚名

    英耀赋或英耀篇是江湖术士看相的口诀。中国古代有一种“相术”,不测八字,不看风水,全凭眼力,只通过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如言谈、神情、习惯动作等,就能摸出对方的底细。这门相术,就是《英耀赋》,它教人如何透过观察对方的各种

  • 元辰章醮立成历·佚名

    元辰章醮立成历,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元辰章三卷」,《通志‧艺文略》着录「元辰章用二卷」,疑即此书。今本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容为禳灾算命术。上卷载上章禳灾醮仪

  • 乙酉笔记·佚名

    浦东胡云翘氏旧藏《曾羽王日记》一册,记明清易代之际浦南一隅之纷扰变革,详于乙酉年之“奴变”及松江城守与孔师起义等事。羽王青村人,明末诸生。原书颜曰日记,而其叙述並非逐日记录,亦不按年排比,后先颠倒,凌乱无次,不类日记

  •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陀罗尼之念诵法。不出大悲章句,但云真言如文。

  • 宝带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