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书成自记

《人心与人生》一书1975年7月初间草草写成,回想其发端远在五十年前,中国屡为人讲说,时有记录,作辍不常,且以奔走国事不暇顾及者实有多年,而今卒于告成,殆非偶然。记其颠末于此,有许多感喟歉仄的复杂情怀亦并记出之。

1921年愚既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稿发表,其中极称扬孔孟思想。1923年因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讲“儒家哲学”一课。在讲儒家伦理思想中,辄从我自己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而为之阐说。此种阐说先既用之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其中实有重大错失,此番乃加以改正。其改正要点全在辨认人类生命(人类心理)与动物生命(动物心理)异同之间。此一辨认愈来愈深入与繁密,遂有志于《人心与人生》专书之作。

1924年愚辞去北大讲席,聚合少数朋友相勉于学。自是以后,数十年来不少相从不离之友,既习闻我“人心与人生”的讲说,因之有记存其讲词至今者。据计算我以此题所作讲演约有过三次。一次在1926年5月,一次在1927年2月,一次在1934年或其前后。

1926年春初愚偕同学诸友赁屋北京西郊大有庄(其地离颐和园不远),现存有讲词一抄本,记明其时在5月。此一次。1927年2月即为旧历腊尾年初,北京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会联合举办寒假期间学术讲演会派人来访,以讲演相邀请。愚提出“人心与人生”为讲题,声明讲此题须时一个月,未知是否适宜。来访者欣然同意。愚又提议印发听讲证件,向各听讲人收费银币一元之办法。此办法意在使人耐心听讲,不忽来忽去,且因那时交通非便,我每次入城需要车资。似此收费取酬的讲演在外国原属常事,在国内似乎前所未闻,乃亦承其同意照办。据我今天记忆听讲证计发出一百有余,开讲地点在当时北京大学二院大讲堂(各排座位次第升高,可容一二百人),讲期约近一月,所讲原分九个小题目,仅及其五。此又一次也。第三次,则在邹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研究部诸生所讲者,今存其记录而未标明年月,推计约在1934年或其前后。

如上所叙,多年只有讲词记录,迄未正式着笔撰文。不过现存有一在1926年5月,又一在1955年7月,先后两度所为自序之文两篇。从可见其时时动念著作。此书撰写实开始于1960年,顾未能倾全力于此一事。至1966年夏,计写出第一至第七各章,突遇“文化大革命”运动,以自己所储备之资料及参考用书尽失而辍笔。1967年遂改写他稿。从1970年乃重理旧绪,日常以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此,虽间杂为其他笔墨,而今卒得偿夙愿于暮年。

书虽告成,自己实不满意。他且不说,即以文笔有时简明顺畅,有时则否,亦可见其学力才思竭蹶之情矣。盖少年时因先父之教既耻为文人,亦且轻视学问,而自勉于事功。其后知事功犹是俗念,不足取;唯于社会问题祖国外患则若无所逃责,终不屑脱离现实,专事学问。一生学识既疏且隘,写此书时屡有感触。谈古中国文化则于古来经藉未曾一日用功。甚且不能通其文字章句。谈及现代学术,则未能熟习一种西文,尤短于自然科学知识。若问其何以于自己所不能胜任的学术上根本性大问题,--人心与人生--竟尔勇于尝试述者,则亦有故。第一,年方十六七之时对于人生便不胜其怀疑烦闷,倾慕出世,寻究佛法。由此而逐渐于人生有其通达认识,不囿于世俗之见,转而能为之说明一切。环顾当世,此事殆非异人任。第二,生当世界大交通之世,传来西洋学术,既非古人囿于见闻者之所及,抑且遭逢世界历史大变局、祖国历史大变局的今天,亦非生活在几十年前的前辈人之所及。当全人类前途正需要有一种展望之际,吾书之作岂得已哉!

1975年7月15日漱溟自记

猜你喜欢
  卷一上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孙奭
  卷第二·黄绾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八·胡广
  经说卷四·熊朋来
  卷十·卫湜
  春秋集传详说卷十三·家铉翁
  卷一·赵汸
  卷二十·乾隆
  卷二十五·鄂尔泰
  卷三十三·张廷玉
  提要·苏辙
  卷十四·叶梦得
  卷二十二·盛世佐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玄奘
  论世界史纲·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沈采

    第十一齣 受骗【遶地游】〔旦上〕藳砧别去。举目谁爲主。妇女身怎生区处。愁怀未舒。怎生得衣食盈馀。见人羞步转踌躇。自古道上山擒虎易。开口吿人难。奴家自与我丈夫分手之后。衣食之类。止是我一身绩纺爲生。总然

  • 雍熈乐府卷之二十·郭勋

    杂曲山坡里羊     叹世身无●干心无●患一生不到凨波岸禄休千贵休攀功名縦得皆虚幻浮生落芲空过眼公也梦间私也梦间当休髙歌荠塩贫过皮囚身肤皆参破冨如何贵如何闲中自有闲中乐天地一壷寛又阔东也在我西也在我繁

  • 卷二·本纪第二·脱脱

        太祖下   四年春正月丙申,射虎东山。二月丙寅,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夏五月庚辰,至自东平郡。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九月,征乌古部,道闻皇太后不豫,一日

  • 第六回 盛彦师设伏毙叛徒 窦建德兴兵诛逆贼·蔡东藩

      却说宇文化及,及朱粲窦建德等,僭号称尊,气焰日盛。唐高祖欲依次往讨,忽有一青年妇人,浑身缟素,踉跄趋入,号啕大哭。高祖见了此妇,也不禁老泪潸潸。下笔奇突。看官道此妇是谁?原来是高祖第五女桂阳公主,自高祖受禅后,所有各

  • 第十一回 做生日云栖设坛 发死昏佛龛看戏·陈蝶仙

    却说胡府自散米之后,已届年节,外面各友都只顾了账目,里面各房只顾了热闹。咱一支笔也就记不了这许多,便记也只不过是赏灯开宴等事。也是部部书里所有,人人心里想得到的事。惟庆余堂里看灯的一节,是从十三日上灯起,直至十七日

  • 卷之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周炅传·姚思廉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城人。其祖父周强,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亲周灵起,为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爵为保城县侯。周炅少时豪爽气侠,有将帅之才。梁大同年间为通直散骑常侍、朱衣直阁。太清元年(547),出任弋陽太守

  • 杜彦传·魏徵

    杜彦,云中人。 父亲杜迁,适逢葛荣之乱,迁徙到豳居住。 杜彦生性勇敢果断,善于骑马射箭。 仕北周,开始当左侍上士,后随柱国陆通在土州进攻陈国将领吴明彻,打败陈国军。 他又进攻背叛的蛮人,攻克仓土追、白杨两座军营,并斩了他们

  • 高赹传·李延寿

    高赹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是渤海..人。祖先因在北部边疆做官,死在辽东。曾祖父高詗,太和中从辽东回到魏国,官至卫尉卿。祖父孝安,曾任兖州刺史。  ..父高宾,出仕东魏,官居谏议大夫。大统六年(540),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独孤信

  • 第三章番大租·佚名

    第一节番大租之起原第二节番社给垦字第三节番人给垦字第四节番业户给垦字第五节番业户第六节宜兰地区番租第七节草地租及亢五租第八节■〈勹外云内〉补租第九节政府告示第十节典卖字第十一节其它契字第十二节贌耕字第

  • 自作境界品第四·佚名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螺髻梵,天主应当知。八种九种心,常与无明转。能生诸世间,皆心心法现。由彼流转故,诸识与诸根。无明所变异,本心坚不动。世间及根境,皆从十二支。能生及所生,刹那而灭坏。梵世至非想,亦从於因缘。唯

  • 致汉院员生书·太虚

    前因院务主任因病辞职他去,所有院务主任一职,应即取销。分请遍能法师为教务主任,主持教务;常恩法师为事务主任,主持事务。其他教务、事务各员,就留院者协力维持。维藏文重要,已去函喇嘛,速即请还,酌加供养,俾能尽职。学生并为一

  • 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阿育王夫人受八岁沙弥化一·王后生肉弃水遂生二子为毗舍离人种二·拘蓝尼国王后悟法三  ·末利夫人持斋四·优达那王妻学道

  • 月亮下去了·约翰·斯坦贝克

    本书是斯坦贝克出版于1942年的一部长篇佳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占领北欧某国(暗指挪威)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某小市镇以奥顿市长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反抗纳粹占领军的故事。 与一般的反法西斯主义作品不一样的是,在

  • 注解大六壬指南·陈公献

    《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最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共分为五卷,立意高远,举重若轻;理论简约,言简意赅;课例精妙,字字珠玑。是书乃是继宋代邵彦和《

  • 近代侠义英雄传·平江不肖生

    现代长篇小说。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著。初刊于1923年6月至1924年5月《侦探世界》。旋由世界书局出版单行本。岳麓书社1984年重印,改题《大刀王五霍元甲侠义英雄传》。本书为民国时期风行一时、颇负盛名的旧体武侠小说。

  • 快士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六卷。题“五色石主人新编”。或以为作者即徐述夔。按此书日本享保十三年(即清雍正六年,1728)《舶载书目》已加著录,书当作于此前,故可断定作者非徐述夔。本书写主人公书生董闻的遭遇,有文字

  • 今言·郑晓

    《今言》4卷,计344条,明郑晓撰。书中所言,涉及明代洪武至嘉靖180余年事,凡国政朝章、兵戒邦计、治河漕运,边事倭情,于耳闻目睹之余,并笔之于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虽系“杂史之支流”,然却可补正史之缺佚,纠其谬误,为研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