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师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顷。见佛神室则前进矣。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其大莲华自然衍光。遍照祇树。悉周舍卫靡不见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危时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师利。不自觉耳处于其室。住文殊师利前。睹加趺坐淡然而定。时舍利弗。即为弹指永不寤矣。声发洪音亦不兴也。又一心观文殊师利。现大变化感动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师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将以神足起踊於空。亦复碍矣。尽现神力不得游腾。又见己身。与文殊师利及其室宇。自然东行。时舍利弗。立文殊师利前。结加趺坐视之无厌。尔时东方度是佛土。恒沙等刹。其世界名不退转音。佛号最选光明莲华开剖。贤者舍利弗从文殊师利见彼圣尊。一切毛孔悉出莲华。又其莲华各周四十万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诸莲华。有十万数妙宝为茎。及以金刚紫磨黄金师子之座。一切菩萨皆坐其上。於无上正真之道不退转。以得总持五通自乐成就法忍。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齐生莲华清净无瑕。其色百千不可称数。青琉璃茎姝妙交络。上好栴檀珍宝为座。殊异珠铃垂布四面。彼座独空。文殊师利即处於上。与其莲华师子之座。踊变上至三十三天。寻还诣佛稽首作礼。绕佛三匝还坐莲华。彼世尊前叉手自归。於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问文殊师利仁者,何来枉至此土。文殊师利答曰:唯然世尊,从忍界来。尔时彼佛侍者,号柔音软响菩萨大士。志于无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转,则莲华上更整衣服。长跪叉手问彼佛曰:其斯忍土离是几何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恒沙等刹。有忍世界。是文殊师利从彼土来。柔音软响菩萨又问佛言:其忍世界佛号云何。今现在乎。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讲法。又问佛言:其佛大圣云何现法。佛言:开三道教。侍者又问。何谓为三。声闻缘觉及弘佛道。释迦文佛说法如此是三道教。侍者又问诸佛世尊说经开化不普等乎。佛言悉等柔音软响。又问佛言:何谓为等。世尊告曰讲不退转。此谓平等。又问何故。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宣三道教。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刚强难化。心劣意弱。难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诸佛世尊善权方便而为说法。能仁如来兴五浊世。以斯善权随时之义而济度之。又复问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讲法所化勤劳之难。乃如是乎。佛言实然。有勤危患。侍者复问。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佛言且止。无得说此。宜当舍之。自改悔过。又问何故改往修来而忍世界讲法甚难。以故吾等不愿彼土。世尊答曰:诸贤莫念。重说此辞。当自改过。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亿那术百千劫殖众德本。不如忍界从明至食。为人讲说度无极法。开化愚冥归命三宝。令受五戒。释于声闻缘觉之道。是菩萨大士甚难於彼。何况诲之使为沙门。捐俗近道以法将护劝助导示善法之义。或复昌显立之大道。此为菩萨大士难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难。又问何患。世尊答曰:柔音软响。使贤者身寿。於那术亿百千劫闻受无数诸佛国土本命极长。不可穷究。共计忍界怀淫怒痴无量恶法而不可荆今吾口说彼人罪福因缘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别。其忍世界瑕秽之垢。未央可竟。尔时柔音软响菩萨大士。三反扬声而叹颂曰:妙哉能仁如来。最慈师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无所罣碍。念世尊明肃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愿。而为众生乃忍劳谦讲说道义。除淫怒痴无量蹇法。教发声闻缘觉之心。开化以渐使逮佛圣。显道深慧用一切故游众德本。志无荣冀。诸菩萨等取七宝华。其色光耀。无数百千清净无埃。又无量叶生金刚茎。其华之藕上犹交露。微妙栴檀众宝合成。婴珞分布而为庄严。心达眼明宿之本德。所发兴化现雅圣行,犹如幻化。欣悦盛意踊在虚空。手执此华。遥向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顾彼忍界一心散华。如雨宝盖缯采幢幡。秉志供养能仁如来。已散众香。而烧栴檀杂香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应时赞曰:南无能仁佛等正觉。及彼忍界菩萨大士。无极德铠志於精进。意无慢恣德备巍危其心究竟极尊圣妙。奉於正法以法为力慈愍众生。而奋大光等习一乘。异口同音俱共叹曰:愿欲奉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及诸菩萨。佛之教训令不断绝。於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闻诸菩萨歌颂之声。察其心源为诸菩萨大士衍以佛法。分别要义令心悦豫。告菩萨言:诸族姓子。汝等宁睹能仁无著正觉及忍世界诸菩萨学人民之处。修彼佛教顺化众生。欲度危厄。志怀慈愍。於深妙法未尝恐惧不以为难。未尝谤讪殖众德本。心无所著不望想报。奉於六度无极之行。菩萨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来宿之本愿。遵奉正法以道为力。觉诸佛行。菩萨答曰:唯然世尊,承佛圣旨普悉见矣。又去来现在诸佛之慈恩也。永无疑网。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告柔音软响菩萨。汝等当与文殊师利俱至忍界。奉修训诲使心?然。柔音软响菩萨白文殊师利。吾等欲诣能仁如来观忍世界。承仁圣慧令愿得果。文殊答曰:快哉行矣。众族姓子。诸佛世尊难见难遇。所以者何。亿世时有。当共佥然供养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众生化入大道令逮觉慧。当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供顺修礼诸佛世尊谘问经典。令十方人获致上庆。菩萨答曰:令吾等身与尊者俱。奉见诸佛归命启受。习学圣智慈化群黎於是文殊师利。稽首礼彼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绕其三匝。与诸菩萨恭肃敬意。及舍利弗。闻佛说法受其教令视佛无厌。观身五事若如幻。各以华香栴檀杂香捣香缯采幢幡以供养佛。蒙佛本德心坚意固。遵奉三宝。欲度众生奉侍佛焉。说此適竟。如伸臂顷忽然不现,则至东方恒沙等刹佛世尊前。皆听诸佛等衍是经。讲不退转方等无垢清净之明。彼诸佛土悉无女人。亦无声闻缘觉佛教。一切佛土德义悉等鲜洁之命,犹如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佛土等无差特。菩萨道场充满佛国。彼诸世尊莲花皆同出其脐中文殊师利普如座上感动变化。威仪如一供养诸佛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方下方。时於十方各如恒沙诸佛之土。文殊师利悉现其前无不周遍彼诸如来尽悉讲是不退转轮方等无瑕。一切侍者恭敬肃肃。志存大道。在莲华上长跪叉手。自问其佛。能仁如来何故兴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诣能仁如来谘启法化。从文殊师利求恩见济。十方亦告诸菩萨曰:汝等侍卫文殊师利。俱至能仁如来佛土。於是忍界阎浮提处。夜尚未明。贤者阿难。时见光明从轩窗入。即从卧起欲出精舍。睹其祇洹光耀如昼。仰观虚空亦不见月。察其祇树但睹其水。青青如璧柔软且清。了不复见树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当讲大深法。以故先现此之瑞应。於时阿难。举足入水水不著足。无所湿溺欣然大悦。往诣神室欲见世尊,见千万莲华绕佛神室。又闻洪音作若干伎。莲华出光照於祇洹及舍卫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达。志怀欣豫。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作礼自归於佛。明星出时夜以向晓。诸大莲华绕佛室者,大莲华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难心念。今吾宜往为佛施座。此则说法本之瑞应。適布座竟。寻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十方佛土各十恒沙亦复如是,大意咸达莫不惊欣青莲华红莲华黄莲华白莲华。普遍佛国。自然生树。枝叶华实亦以茂盛。诸比丘众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见祇树园为水所溺水软且清。住精舍户惟见大光。各心念言:今日当说大微妙法以故先现此之变应。彼时世尊能仁大圣。从三昧兴出其神室。就师子座佛身適坐。应时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身奋大光色色各异不可称计。於彼黎民莫不睹焉。於是文殊师利周於十方。与众菩萨游诸佛土普供养遍。是大菩萨导众大士。神足示现不可思议救利萌类。持顺佛法教化度脱。随众所乐而以开导。为十方人各说法竟。文殊师利见能仁如来坐师子床。诸菩萨俱於祇树园从地踊出。与无央数亿亿百千那术兆垓一切菩萨。绕佛世尊无量之匝。各化莲华不可称计。有十万叶其色各异以供养佛。是诸莲华布佛境界无空缺处。又此菩萨散栴檀香杂香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国土。皆兴美香。布施遵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无极菩萨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经义修行之香。是辈众香尽衍大光。其明周遍十方佛前。勇猛意强承佛威化。供养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过大精进勤修正道。其心坚固莫能逾者,归命如来。时文殊师利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庄严如意摩尼。现众宝树八品行行。有名宝树边竖幡。交露珠帐紫磨黄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讲堂楼阁。天窗轩牖刻镂笼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莲华。青红黄白叶皆明珠无不周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悦众生示现大道发菩萨意之所当行。故为一切垂哀变化。文殊师利承佛圣旨。顺己道力。能仁如来本之所愿。故以此变开化众生。柔音软响菩萨等俱多所劝助。不可思议无心不心。善心思唱导被大德铠。顺其精进身行高德。昔心所志庄严虚空。一切毕竟皆住佛前。於是世尊游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师利。及诸菩萨大士之等使有床座。应时自然十万莲华从佛身出光色无数不可称限。百千显耀而独照明。以宝为茎。珍宝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杂香师子之座。是诸菩萨大士之众。皆坐其上处于虚空。时能仁佛。脐中有光。号曰金刚。又名救济众生之类。而放此明。亿百千莲华光曜各异。无能计量莲华光明。

清净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帐甚香鲜洁。显照十方无所罣碍。此莲华中自然化出亿千莲华。一切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类。训诲众生起度脱门。及言教声空无思想。不愿之法无有邪行。不起不灭三世等空。其目清净自然轨迹。化出亿千名宝莲华。文殊师利安详雅步。其心寂然则坐其上。不著佛身佛体无想。心念世尊觉了一切。所志三昧号逾金刚。而学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法,则行越空无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见文殊师利。及十方佛国菩萨大士坐讫悉定。修诸佛法供养过去无数大圣。文殊师利所见摄持心不怯弱。顺佛道行处师子座。时佛则告贤者阿难。汝去遍令舍卫祇树园中内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乐三宝佛众僧。殖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来集今当说法。阿难。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对曰:吾等今夜见大瑞应。即时察知当讲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会不能自致。时阿难问。何所妨碍。答曰:皆见祇树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软且清。不见树木。屋室悉没。惟见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难。具以启佛。佛告阿难。此比丘等闭隔不解。都无有水横造水想。如此比丘无水谓有。不但齐是心意不开。无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反谓有矣。不持信谓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获矣。道迹往来不还无著之道亦复然矣。不成声闻心念办矣。不了缘觉心想致矣。汝复更往重告来会。阿难。受敕一一令语如世尊教。还白佛言:今四部众皆来集会。

於是世尊,告贤者目连。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学菩萨大士。被无极铠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龙鬼佛犍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会未闻之要。四部弟子人与非人。或在天上或处世间。皆以奉敬过去诸佛。志於大乘学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无极。菩萨大士被巨德铠。求利法义精进不废。悉使来会听深妙法。目连受教承佛圣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顷。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尝法当共普听。寻以神足还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尔时四辈围绕充满四十万里。诸天龙神住於虚空。五十万里无空缺处。

尔时文殊师利白世尊曰:今四辈人悉来聚会。诸天龙神填於虚空。悉共一心叉手礼佛。皆观如来威神之变。光耀暐晔靡不通达。众会坐定恭敬恭肃愿佛说法。於时世尊即寻欣笑。七宝莲华从地踊出。莲华之叶有无央数百千交露之帐。如大高车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婴珞众珍为幢。向於八方欲济八难。一切众会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犍沓和等人与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颜。文殊师利所从菩萨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类。在莲华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圣德。及文殊师利志求大道。於是文殊师利前白佛言:今四辈众诸天龙神咸皆渴仰。愿佛赞说不退转轮离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无央数千。怀笃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各兴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来光于持信至於奉法显缘觉行。於是世尊默然不应。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圣。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诣文殊师利。睹世尊室则欲进前。见十万莲华绕如来室。出大光明照于祇树舍卫国城。及三千大千刹土。闻洪法音伎乐之声。惟佛解说此何感应。佛言:今当讲此不退转轮。文殊师利俱共分别是之本瑞。阿难白佛。今於後夜见大光明从轩窗入寤。从坐起出见祇洌为水所溺水软且清。不见树木及与精舍。但见大光此何感应。佛言:今文殊师利。当说深法不退转轮是之本瑞。於是世尊,为贤者阿难说颂曰:

此诸佛不我,一乘而无上。其软音勇猛,因缘兴问斯。是乘则清净,佛道无有上。普柔音勇猛,今所兴问斯。

此乘无想念,清净离调戏。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斯。普软音所问,救济一切乘。非处无所成,不起亦不灭。

一切所谘嗟,此不成道果。世尊为本无,此教则成实。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此。於此离响者,一切声平等。

普软音所问,因动而有声。其声不可获,法无响无字。普软音所问,法声等如风。离形无所立,欲令度响著。

阿难且听是,普音之所问。道正法时身,涂想亦复空。诸佛等正觉,空寂无有相。说设若不说,一切法无祝

平等觉无色,道迹之所趣。获来不还反,此佛所说法。离形远众相,如虚空无数。佛道如不著,此为普音闻。

过去当来佛,于今亦复然。为现道慧意,未尝见有涂。不可睹法界,但以音声耳。分别经本无,此法乃为道。

布施度无极,净戒亦复然。忍辱度无极,此说现佛道。精进度无极,一心亦俱然。智慧度无极,现道之慧明。

佛善权方便,神通度彼岸。假声讲佛道,於俗无所著。为现三乘教,宣扬说果声。导师之所讲,随顺察本性。

吾兴五浊世,知劣懈废人。故为佛乘者,使人成大圣。吾现四果音,已成无著道。因音谓声闻,诸法无缘会。

所谓众合会,教皆有所立。现在获因缘,故说目前法。罗汉谓声闻,因观成缘觉。永不起法忍,菩萨之所睹。

其空无有想,平等禅不愿。三脱之门音,以故说泥洌不著於往古,来现在亦然。十方之所兴,不起无所有。

普音今所问,法深妙无量。逮力之至诚,不废致果想。以专於一乘,不想一切法。故启问於佛,德果之缘念。

此三世平等,空寂而无想。已度一切音,不猗著佛道。犹如有二十,江水之流沙。菩萨数如此,普音之所化。

从诸佛听采,菩萨所修行。三涂適平等,赞扬入大乘。普音志勇猛,为决除众网。兴著生德果,故问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修愿亦如是,游演三乘等,以济勤苦患。普音志勇猛,因为此等造。启道师讲法,示菩萨道行。

诸天亿百千,处空供养佛。志好於德果,欲决此犹豫。其四辈比丘,比丘尼居士。想著於德果,故分别令解。

普柔是以问,拔除诸疑网。

此诸菩萨会,犹欲采此法。

猜你喜欢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六·李通玄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玄奘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佚名
  达摩笈多译·佚名
  法昌遇禅师·惠洪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法藏
  唯识之名义·太虚
  往古品第二十四·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五·佚名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智旭
  卷第六十九·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太虚
  卷第八·契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皎然吊灵均词昧天道兮有无聼汨【音覔】渚兮踌躇期灵均兮若存问神理兮何如愿君精兮为月出孤影兮示予天独何兮有君君在万兮不羣既氷心兮皎洁上问天兮胡不闻天不闻神莫覩若云冥冥兮雷

  • 卷三十·范成大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三十宋 范成大 撰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并序】余归石湖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采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其一冬舂行腊日舂米为一岁计多聚杵臼尽腊中毕事藏之土瓦仓中经年不坏谓之冬舂米其二

  •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司马迁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

  • 卷三 高后纪第三·班固

    高皇后吕氏,生惠帝。佐高祖定天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惠帝即位,尊吕后为太后。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无子,取后宫美人子名之以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乃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十九·阿桂

    四月戊戌上谕军机大臣曰昨以丰升额一路兵力稍单因传谕图思徳令将原偹之兵选派二千迅速起程前往今思添调黔兵原为协助进勦之势若黔兵到时丰升额业已攻克日旁等处进攻勒鸟围自当令调到之兵随其继进若日旁尚未攻克或温福

  • 褚承亮传·脱脱

    褚承亮,字茂先,真定县人。宋朝的苏轼在定武被贬谪官职,路过真定的时候,褚承亮拿了文章来拜见,苏轼对他大加称赞。宋宣和五年(1123)秋,褚承亮参加乡试,一同应试的有八百人,而他名列第一。第二年,考中了进士,被调任易州户曹。褚承

  • 卷十一·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十一明 黄训 编保治【嘉靖】谢存问疏【王鏊】臣窃念古之圣君贤相共成至治之隆者盖起于上下之交而近世之多起于上下间隔所以为上下之交其道有二一曰

  • 路敏行·周诒春

    路敏行 字季讷。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宜兴。本籍住址。江苏宜兴县署后。未婚。初学于常州溪山小学。苏州铁路学堂。苏州英文专修馆。及上海南洋公学。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农业。宣统三年。入理

  • 问辨録卷三·高拱

    ○论语问人不知而不愠何以为君子曰学本已事何与于人即学至圣人亦分内耳若能识得真境到得实际则安身立命自有所在欲人知也何为曰在圣门则谁欤曰颜曽其人也即孔子下学上达不怨不尤亦只如此所以用舍行藏惟其所遇盖皆应迹

  • 卷五十·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天子之孝隆郊配宋太祖开寳元年十一月享太庙翌日郊自是三年而郊郊必先享太庙礼毕加恩肆赦以为常制【臣】按此宋之始郊也宋郊大抵袭用唐礼而唐人又袭用累代相沿之变礼如迎至用辛之宜辩也

  • 卷五百六十五·佚名

    △第五分根栽品第二十二之二尔时善现便白佛言:此诸菩萨行甚深义。佛告善现,如是如是,此诸菩萨行甚深义。善现当知。此诸菩萨能为难事。谓所行义虽复甚深。而於声闻独觉地法能不作证。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此

  • 道院集要卷二·晁迥

    (宋)晁迥撰无疑楞伽云譬如谷粟名凡夫食不舂不炊不可得食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修智巧方便行者不得具庄严法身此无疑也言下大悟止是见理误会无修者盖不晓无修之修也剖析除求不除妄想不求真此是不除之除不求之求亦云无修之修

  • 慈宗三要序·太虚

    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谓瑜之真实义品,及菩萨戒本,与观弥勒上生兜率经也。义品、戒本,慈氏之说;经则释尊谈慈氏者,故皆宗在慈氏,如次为慈宗境行果之三要也。夫世亲大师尝集境行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三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三卷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三如圣所说无尽意经云。菩萨当观自身于诸众生应何所作。谓四大种地水火风有种种门种种所作

  • 卷第五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五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世径山端禅师法嗣杭州径山愚庵以中智及禅师苏之吴县顾氏子。自幼出家。穹窿海云院祝发受具。听

  • 论书·苏轼

    书法心得论著。三卷。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并举为“宋四家”。擅长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

  • 归有园麈谈·徐学谟

    杂著,一卷。归有园,作者园名。麈:鹿属。魏晋时名士清谈时常持麈尾,后世称客座清谈为麈谈。此书多记其归田后与友朋清谈的内容,故名曰《归有园麈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谟尝谓昔人有云:近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归

  • 华野疏稿·郭琇

    清郭琇撰。五卷。郭琇,字瑞甫,又字瑞卿,号华野,即墨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官湖广总督。此书文渊阁著录之。系汇编作者历官奏疏编成之。起康熙二十七年,迄四十一年,凡四十四篇,且疏末多载原奉谕旨,盖作者抄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