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8.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韵一)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韵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韵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韵四)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韵五)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黄何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韵六)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韵七)

这首诗的作者高适,字达夫,渤海郡蓨(今河北景县)人。少时家道贫寒,流浪在中原一带。年过五十,才学做诗。进步很快,数年之间,便已成名。他曾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书记,因而熟悉边塞生活,写了许多边塞诗。肃宗时,官至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和杜甫有交情,杜甫有几首诗为他而作。唐代诗人,官至节镇的,只有高适一人。他的诗与岑参齐名,称为“高岑”。

《燕歌行》是高适的著名诗作,唐诗选本中差不多都选取的,近年来也有过许多注释本。但是,这首诗文字虽易懂,解释却颇不容易,因为有三个问题,似乎一向没有弄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作者的自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但在《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中却是“开元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张公出塞而还者”。这个张公,是张守珪。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官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开元二十一年,官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开元二十三年,以河北节度副大使兼御史大夫。根据这个政历,开元二十六年称“御史大夫张公”是对的,而开元十六年张守珪还没有兼御史衔,称“御史张公”是错了。由此看来,原文似乎应当是“开元二十六年”。但《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末年(公元七五六年),收录的都是开元、天宝年间流传众口的著名诗篇。《文苑英华》是北宋初年编集的,所根据的都是唐人写本。这两部书都较为可信,而它们同样作“开元十六年”,似乎原本确实如此。因此,我以为,可能高适作此诗及诗序时,是在二十一年以后,二十六年以前,则称“御史张公”也不错,而“开元十六年”则是他追记的年份。

无论是开元十六年或二十六年,这个年份只是那个曾经从张守珪出塞的幕客回来的年份。回到什么地方?诗序中没有说明。我们知道这时期高适还流浪于梁宋之间(今开封地区),正在学做诗。这位幕客做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看。于是高适“感征戍之事”,也和作了一首。这位幕客不知是谁,他的《燕歌行》内容也不详,可能是叙述或歌颂张守珪的功绩的。高适这首和作里,有没有引用原作中的事实?这些情况,我们现在都无法知道,因此就不容易正确地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作者对于这些“征戍之事”的“感”,到底是什么态度?肯定呢,还是否定?歌颂呢,还是讽刺?我看过一些笺释,对于这个基本问题,似乎都没有说明白。

第三个问题,是这首诗的结构,到底是集中描写一件事实呢,还是概括了许多“征戍之事”?这些地名,是记实呢,还是借用?所提到的人物,是一个人呢,还是许多人?如果是一个人,是特写张守珪呢,还是另有别人?“汉将”是谁?“男儿”是谁?“身当恩遇”是谁?“死节”又是谁?这些辞句,都有些捉摸不定,因而笺释者就意见纷纭。

以上三个问题是有联带关系的,不能一个一个地分别解决。《旧唐书·张守珪传》有一段记载,极可注意:开元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蕃死,河西汹惧,以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领馀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守珪曰:“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纵兵击败之。于是修复廨宇,收合流亡,皆复旧业。

这一段历史,可以启发我们两件事:(一)开元十六年,有一个张守珪的幕客从瓜州回来。他曾作了一首《燕歌行》,叙述或歌颂张守珪这一次的军功。高适读了,印象很深。过了几年,就采取这个题材,也作了一首。事情原是发生在瓜州,但高适作此诗时,张守珪已转官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河北节度副大使,因此他的诗序中称“御史张公”,而诗中的地名都是在幽州国防线上了。(二)诗中最有关系的两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多数注释者都以为讽刺主将荒淫,耽于酒色,而不恤士兵的生命。但是从这两句的上下文看来,分明不是作者对张守珪的讽刺。这个谜,向来没有人解通,只有陈沆在《诗比兴笺》中曾引用这一段史传,认为这两句与瓜州的“空城计”有关,但是,他又说:“然其时守珪尚未建节,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建节之时,或追咏其事,或刺其末年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之词,均未可定。”这样,他虽然注意到张守珪在瓜州以空城退敌这一史实,还是不敢确定这两句诗是歌颂,还是讽刺。这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诗序原本是“开元十六年”。

开元十六年至二十三年是张守珪功名极盛时期,瓜州之胜,虽然是一时侥幸,但也可见其胆略。当时必然众口喧传,非但幕客以之入诗,而且历史传记里也写了进去,可知高适作此诗,决不是有讽刺之意。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解释这个曲调的内容是“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高适所感的“征戍之事”,这也是其中之一。既然用此题作诗,就应该符合这个曲调的内容要求。所以,“铁衣远戍”以下四句,就离开了张守珪故事,而表现《燕歌行》的本意了。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最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楚,高适这首诗的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于张守珪瓜州战功而作,显然就是那个幕客原作的题材内容,否则,为什么说是“和”呢?其后半篇十二句是表现了他对“征戍之事”的复杂的,或说矛盾的“感”,同时,也是为了符合题目。“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三时”是春、夏、秋,见《左传》。春、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阵云”是某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腾而成”。现在说春、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

这首诗一共用了七个韵,每韵成为一首绝句。第二、四、七韵是平韵绝句,其馀都是仄韵绝句。每一首绝句都押三个韵脚。第四韵“大漠穷秋塞草腓”,这个“腓”字有许多本子都作“衰”字,肯定是错的,因为“腓”字是韵。第六韵“边庭飘颻那可度”,这个“度”字与下句的“有”、“斗”二字现在读起来好象不押韵,但在唐代可能是押韵的,“度”应当读如“豆”,如果不是古音,准是方言韵。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乐府诗,但从句法、韵法和平仄粘缀的角度看来,却是七首绝句的缀合。(“君不见”的“君”字可以说是衬字。)每一首绝句表达一个完整的观念,绝不与上下文联系,这种结构是极少见的。

从来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高、岑虽然齐名,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猜你喜欢
  刘之才·唐圭璋
  周格非·唐圭璋
  ◆仇教授远(山村遗稿)·顾嗣立
  第四幕·老舍
  第二十七出 拆书·陆采
  第四折·郑光祖
  卷一百六十六·徐世昌
  三集卷六十八·乾隆
  卷438 ·佚名
  卷一百三十九·冯惟讷
  卷八十七·曹学佺
  卷十九·曹学佺
  卷七·曹庭栋
  卷一百九·陈廷敬
  双溪集巻八·杭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亿·唐圭璋

      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生于开宝七年(947)。雍熙元年(984),年十一,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第。历著作佐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卒于天禧四年(1020)年,年四十七。   少年游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

  • 难忘·徐志摩

    这日子——从天亮到昏黄,虽则有时花般的阳光,从郊外的麦田,半空中的飞燕,照亮到我劳倦的眼前,给我刹那间的舒爽,我还是不能忘——不忘旧时的积累,也不分是恼是愁是悔,在心头,在思潮的起伏间,像是迷雾,像是诅

  • 七言巻十五·洪迈

      七言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两绝  白居易  贫无好物堪为信双榼虽轻意不轻愿奉谢公池上酌丹心绿酒一时倾  惯和麹糵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小器不知容㡬许襄阳米贱酒升寛  小桥桞  细水涓涓似涙流日西惆怅小

  • 卷一百十五·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五   明 冯惟讷 撰 陈第八 江总【二】 诗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以下五言】 翠渚还銮辂瑶池命羽觞千门响云跸四泽动荣光玉轴昆池浪金舟太液张虹旗照岛屿凤盖绕

  • 提要·朱熹

    【臣】等谨案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子撰因司马光资治通鉴胡安国通鉴举要补遗而折衷之大书为纲分注为目其义例详于自序又有凡例一卷以阐明褒贬进退之防然分注之目实属天台赵师渊成之其间商防论定见于手书不一而

  • 靳学颜传·张廷玉

    靳学颜,字子愚,济宁人。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取进士,授职为南阳推官,以廉洁平易著称。历任吉安知府,治政业绩很高,升调为左布政使。隆庆初年,入朝任太仆卿,改任光禄寺。不久委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应

  • 汉纪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司马光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1]春,正月,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于除印绶,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 [1]春季,正月,派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予北匈奴于除印信绶带,命中郎将任尚持符节护卫,屯驻伊吾,一

  • 168.东宫里的棋手·林汉达

    唐德宗宠信宦官。那些贪得无厌的宦官,想尽办法来欺压和剥削百姓,不择手段地掠夺财物。他们设立了“宫市”,让一批太监专门到宫外采购宫里需要的东西。这些太监见到老百姓在市上出卖货物,只要他们需要,就强行购买,只付十分之

  • 战法第十·商鞅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 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 攻难,故轻死;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 战;

  • 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下·阎若璩

    第七十三歌诗之见于经者舜臯陶赓歌二章以下商颂五篇以上莫髙于夏五子之歌计其诗或如苏子由所称商人之诗骏而严厉尚庶几焉乃每取而读弥觉辞意浅近音节啴缓此岂真出浑浑无涯之代与亲遭丧乱者之手哉犹忆少尝爱竟陵钟惺

  • 论语纂笺卷七·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劳如字】苏氏曰凡民之行【去声】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请益曰无倦【无古本作毋】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子曰子路

  • 卷十二·张尔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郑注句读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郑注句读卷十二济阳张尔岐撰士丧礼第十二【郑目録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大戴第四小戴第八别録第十二○疏云郑直云士丧父母不言妻与长子一者亦

  • 俱舍论记 第十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世品第三之三无明何义者。此下大文第二别明名义。就中。一别分别四。二余指别支就第一别分别四中。一辨无明。二辨名色。三辨触。四辨受此下辨无明。就中。一释义。二立证。此下

  • 蕤呬耶经卷上(亦名玉呬耶经)·佚名

    大唐大兴善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三藏和尚奉 诏译序品第一我今当说通摄一切。作曼荼罗秘密次第。广略大小总在之经。于诸佛部曼荼罗中。无能胜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于莲华部曼荼罗中。善住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

  •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程端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

  • 四圣悬枢·黄元御

    五卷。清黄元御撰。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分为温病解、疫病解、痘病解、疹病解和伊公问等五部分。黄氏认为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岁气所致。小儿之痘病并非为胎毒,小儿之痘即大人寒疫。如能因其将急表发散,则

  • 全唐诗·彭定求

    诗总集。清彭定求等编。共九百卷。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籤》一千零三十三卷,清初季振宜编《唐诗》七百一十七卷,采集唐人别集,搜求遗佚,成为包含较广的唐诗总集。此书诗作按体排列,并删去《统籤》篇末《章咒》四卷,《

  • 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