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今献备遗卷二十四

(明)项笃寿 撰

王恕

王恕字宗贯陜西三原人也正统戊辰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升寺副上言刑罚不中者六事命着为令出知扬州府岁饥发廪不俟报迁江西右布政使剿平流贼呉广华寻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南阳荆襄流民南阳豪争矿杀人恕擒其魁余悉解散以内艰去襄阳盗起诏恕起复会兵击走之与平刘千斤有功初大将欲縦兵搜山恕不可复榜谕流民复业巡抚河南岁旱蝗上疏自劾且乞崇俭去奢以回天意入觐言时政六事上采纳焉改刑部左侍郎巡视漕河上疏乞禁马快船私货及转输通州仓粮赴京汰巡河冗官上皆纳之寻改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陈御边方畧时镇守中贵人私市外国诛求无厌恕劾之逮械其同事者输所没寳石于京师升右都御史中贵人献黄鹦鹉恕疏言其不可时有驾帖下郎中锺蕃所恕言故事驾帖下诸司司礼监用印刑科挂号皇城诸门闗防今皆无之何以为信又曰昔交址镇守非人致一方陷没腾冲一夫启衅致麓城叛逆今日之事殆又甚焉不报在云南凡九月疏二十上进南京兵部尚书叅赞机务请出内库物货易银以造官舰江北五卫京操官军不宜放回己亥命巡抚南直隶条上六事请禁两京收粮官苛政罢光禄寺厨役所食白粲易以脱粟従之恕以中官贡献太多所在扰害疏乞取回织造官凡四方珍玩竒货戒勿复献不报辛丑江南夏旱秋大水奏免苏松常镇应天太平六府湖州秋粮马草几百余万故事应天镇江太平宁国广徳官田减半征而民田全免久之民田多归豪家而下戸多官田力为损益量减官田稍増民田公私便之中官王敬乗传东南搜索竒玩同恶王臣孙麟尤暴横所至惊惧恕上言其失人心伤国体致召灾沴诏下戒敬太监段英奉命苏松造药梅氷梅恕极言不可因并论王敬先是敬诬奏常州知府孙仁复诬奏恕宪庙不问宻遣人侦敬尽得其奸状乃收捕下狱敬戍孝陵卫王臣斩首东市枭之江南恕因申救仁得复任上林苑録事邵义传奉迁苏州府判具疏论之有旨革为民并降黜李孜省等十二人甲辰转南京兵部尚书仍叅机务刑部员外郎林俊以谏造永昌寺下狱经歴张黻救之亦下狱恕言二人以忠得罪恐百官自此以言为讳设有奸邪误国谁复言者疏入令致仕孝庙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抑侥幸奬名节拔滞淹中外无敢以私干者守备蒋琮与南京给事中周纮御史张昺相讦奏纮昺外补琮自如恕言宫府一体陟罚不同上未允行言官复交奏之纮昺乃得改京任徽王乞升禹州为府晋王乞为世子设典膳皆论止之两广都御史秦纮奏安逺侯柳景不法坐致仕去恕极言纮当用乃起为户部尚书知州刘槩御史李兴以忤刘文穆下狱恕为力辩得减死内降以通政司经歴髙禄为本司叅议恕言之中寝恕尝谓天下事设未得当十易无害若谓已行无及古之纳谏如流者岂尽未行乎恕忠清直亮遭时得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刑部时顺徳知府黎永明以殴公使获谴浙江布政使刘福等以督造违式致罪会赦不原恕言诏以示信天下而黎永明等独不蒙宥是不信也乞复其官复上疏论镇守中官提问四品官及滥受民词之害语极详切既秉衡引置当路者皆极天下之选致仕家居几二十年以硕徳宿望师表海内卒年九十三赠太师谥端毅子承佑官至户部尚书清慎有父风  论曰端毅公以忠诚受知宪庙诸所论奏不惮贵近无复讳避悉见优纳及秉衡鉴抑躁奨恬黜幽陟明援荐羣贤布列三事迹其贞纯直谅希文君实不足多也

何乔新

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吏部尚书文渊季子也少颖异年十一翰林修撰周中规见而竒之问所读书曰陈子桱通鉴续编周曰其书若何应曰吕文焕降元不书叛张世杰溺海不书死节曹彬包拯之卒不书官纪羲轩则采不经之谈书辽金则失疆域之辨此其书多可议者中规大惊间质其父曰赵普沮立徳昭是逢君恶也死可书爵乎宋举人呉澄仕元何以従祀文渊竒之举景泰甲戌进士为刑部主事有农妇牧牛于野二戍卒驱其牛去锦衣卫捕盗者坐以强盗乔新曰此白昼夺人物耳律当徒盗有分所刼彩缯遗逆旅主人巡徼者并执之乔新曰此分赃耳当与强盗殊科司寇陆瑜喜曰子慎刑若此不愧乃翁矣广东司分辖锦衣卫官校率暴横司属多优假之否则捃摭报复乔新曰法者天下之公有犯辄坐以法不少贷衔之者辄嗾其党捃摭无所得由是官校相戒不敢犯升福建按察副使擒盗矿贼奏减矿课捕通畨者清流归化界将乐沙县间民多恃险旷捕徭赋奏立归化县擢河南按察使辩溺河民寃开封大饥力赈贷之升湖广右布政使会荆襄大水漂溺千家为拊循发粟俾葺民居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兼督兵三闗北人入攻设伏灰沟桥斩获甚众小王子入大同圻辅震惊乔新奉勅巡边经畧战守为必捣老营之计敌遂遁走山西大饥人相食命往赈之请发内币并淮盐银劝贷谷粟所活三万人招回复业者十四万人附籍者六万余户播州宣抚杨友以反状诬宣慰使乔新受命往讯具得其情奏直之迁之保宁孝庙初进南京刑部尚书奏还留守所夺民芦洲请给精微批以革官校私出驾帖京师大水乞选官録囚请禁京师殊服流语言多聴纳大学士刘吉恶其切直嗾御史邹鲁以事诬之乞致仕去累奏荐起竟不用弘治壬戌卒于家乔新鲠介寡与筮仕即自誓不营私不阿权贵不以爱憎为赏罚持身亷洁即一介不妄取诸所馈遗悉谢不受督闽市舶中贵人死镇守分其赀遗司道力辞不获输于公帑嗜学好古所著有周礼批注左传撷英宋元史臆见椒邱集赠太子少傅谥文肃  论曰椒邱徳学政事世所希有傥得柄用恶可量哉而卒以谗废命耶观其气节推恵安文学推文庄意可占矣太宰盛徳不减椒邱世谓贤逾乃父要亦才节更着也裔孙源尹嘉兴有恵政亦以才节闻

彭韶

彭韶字鳯仪福建莆田人也天顺丁丑进士除刑部主事时有张岐者自外台擢佥都御史韶力论其人不才请召王竑李秉叶盛以従人望下诏狱都给事中毛弘论救得宥外戚指挥周遵与圻内民争田命韶往勘还奏曰民乃国本食乃民天食足则民安民安则国安以民田给国戚是伤国本也再下诏狱科道交言韶无他得释寻有请荒田者上曰彼不见周遵事又请邪立寝其奏星变复上疏言渐不克终者四事以为陛下嗣位废立中宫特诏天下正家之礼严矣数年以来闻诸镇守内臣贡献方物于皇妃或加中宫之上又襃崇其家几与先帝时后家等此正家之礼未终也成化初内侍近臣进用希简防微之意深矣近年増益数以万计利源兵柄多付其手违禁犯科辄宥弗罪所请辄従此防微之意未终也成化初罢天下贡献俭约之徳着矣兹者复诏镇守内外等官贡献方物此持俭之徳未终也成化初保傅六卿未尝轻授用人之慎至矣近日公卿无故辄加保傅寺监诸司多以髙官兼掌及其致仕滥予恩泽此用人之道未终也升四川按察副使晋广东左布政使镇守太监顾恒岁贡方物民不胜扰奏减其半太监梁芳弟锦衣千户私采禽鸟异物进献韶论之忤旨调贵州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踰年召为大理卿未上坐前论贡献事非宜改右副都巡抚顺天等处兼整饬蓟北军务复陈时政及议粮运孝庙初以荐召为刑部侍郎诏巡视浙西劾罢守臣亡状者寻兼佥都御史整两浙鹾政疏言浙西盐利倍浙东而浙东亭户抑配尤甚宜定折价轻重及减温处课额事竣还朝仿郑侠流民图图灶户穷苦状以进改吏部左侍郎人不敢干以私者庚戌冬彗星见天津承诏言四事曰厚根本曰减役钱曰正近侍曰慎官爵时左右侵权韶于正近侍及之畧曰内臣出入左右言语轻重能为祸福人所畏惮今军马钱粮人匠柴炭尽付其手凡有奏请无不先允而后下于该部承而行之不复审处是失政体也及至有犯多従寛宥殴人致死竟不提问或提问成狱旋复宥之是失刑威也耗财妄费不惟不禁而反助之死者给葬生者葢祠第宅踰制服食求竒于斯极矣声势移人望风震慑伏望收揽纲权黜逺壬佞又请复午朝延见大臣面议政事上嘉纳之升刑部尚书时安逺侯柳景总镇两广都御史秦纮发其赃罪事闻以属吏韶奏夺其爵景干内降并欲危纮韶执不易复下大臣廷议竟如韶言景追赃未及什一诏免之韶复论奏不従亢旱求言陈四事乞速断荆庶人狱正内官王明苗通髙永之刑减昌国公坟茔工程优免陵户差役言皆切直累疏乞致仕归乙卯卒于家谥恵安所著有名臣赞録三卷续莆阳志十卷成都志二十五卷天曹日记北岳代行稿秋台録及滞稿若干卷行于世  论曰彭恵安好直言两幽犴狱劲气不少衰何其壮也竟以刚直不获大用惜哉而易名之典殊不称情见素林公葢尝请之竟寝其事直道之难亶其然矣

秦纮

秦纮字世缨山东单县人也景泰辛未进士授南京御史以事忤都御史轩輗疏降北黄驿丞御史练纲荐知雄县歴嘉颖二州成化中为巩昌知府清亷自守所至辄有恵政歴迁副都御史巡抚陜西时秦府旗校肆横民甚苦之纮擒治不少贷秦王不能堪奏纮欺蔑纯皇帝怒逮下锦衣狱命内臣尚亨籍其家止黄绢一疋故衣数事亨还奏上亲阅其赀嘉叹良久曰纮贫一至是邪诏释纮且赐钞万贯调抚河南汪直以事至与抗礼直素重纮不之较也而纮宻疏直多带旗校扰地方请禁治之直还京上问诸省抚臣孰贤直独称纮上以纮疏示之直伏罪益称纮贤上释之总制两广时总兵官安逺侯柳景不法纮论逮下狱景挟戚畹干内降冀减其赃且摭他事诬纮亦被逮赴狱坐免台谏交章申救吏部尚书王恕极言纮当大用乃起为户部尚书纮为都御史丰采益峻劾罢御史姜纮辈台纲肃然人谓有顾佐风平生刚毅亷介歴官四十余年所居仅蔽风雨及卒家无余赀未几子孙有贫乏不能存者论曰秦公洁清端谅受知主上懋矣即守正不挠汪直犹贤之素所蓄积然耳直下纮纮乃论直直益贤纮直固不可尽废也

今献备遗卷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脱脱
  本姓解第三十九·王肃
  卷第七十四·胡三省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一·徐乾学
  ●卷五·邵廷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学行类·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二·佚名
  卷四·宇文懋昭
  六朝通鉴博议卷九·李焘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吴任臣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班固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陈寿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马炼师臻(霞外集)·顾嗣立

    臻字志道,别号虚中,少慕陶贞白之为人,着道士服,隐于西湖之滨。大德中,嗣天师张与材至燕京行内醮,名流并集,虚中在焉。未几辞归,手画《桑干》、《龙门》二图传于世。尝从褚雪巘游,肆力吟咏。所著曰《霞外集》,淮阴龚圣予谓其古今

  • ●卷五·况周颐

    ○明词不尽纤靡伤格 世讥明词纤靡伤格,未为允协之论。明词专家少,粗浅,芜率之失多,诚不足当宋元之续。唯是纤靡伤格,若祝希哲、汤义仍、(义仍工曲,词则敝甚。)施子野辈,偻指不过数家,何至为全体诟病。洎乎晚季,夏节愍、陈忠裕

  • 卷二十九·志第十·礼二·脱脱

        ◎礼二   ○方丘仪   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初献南面,监祭御史位于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于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终献位于南,北向。次光禄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献官、司天

  • 卷二十三·毕沅

      ◎宋纪二十三 ∷起玄黓摄提格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   春,正月,庚子,辽主如延芳淀。   壬寅,帝谒启圣院太宗神御殿。初,太祖,

  • 一三四 军机大臣奏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请严查其家片·佚名

    一三四 军机大臣奏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请严查其家片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查有山西人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称:于河图洛书中,衍出《万年配天策》一本,又见欲扫平金川,别作《天人平西策》一本。并称:其中兵法未

  • 通鉴答问卷四·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汉景帝周仁为郎中令张为廷尉错为内史或问错仁三人皆东宫旧僚景帝初政毋乃官及私昵乎曰贾生论辅翼太子惓惓于端士正人其言赵髙之傅胡亥至深至切文帝以规为瑱罔闻于行景帝在东宫其家令则学申商之

  • 九、我的书架①·林语堂

    ①原题为《我的书室》,有删节。且说M姚英写了一篇说她处理书室中书籍的方法的美妙的文章,那方法,同我的竟那么的巧合,要是我在这以前曾发表过只字关于我处理的方法,或以前曾同她见过面的话,我真要说她偷窃了我的文思。因此

  • 柳崇传·李延寿

    柳崇,字僧生,河东解人。他的七世祖柳轨,为晋朝廷尉卿。柳崇方正儒雅有器量,身高八尺,长着漂亮的须髯和明亮有神的双目,才学德行兼备。他被举为秀才,在回答皇帝问题的考试中被评为最高等级。从此他脱下粗布衣当上了太尉主簿。

  • 五四 惨淡经营之后·邹韬奋

    在贫民窟里办报馆,布置起来确是一件怪麻烦的事情!我曾经说过,我们的报馆所在地的利源东街,是夹在两条最热闹的街道的中间。在那两条最热闹的街道上,各店铺里的卫生设备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地下都装有现成的沟筒,他们都可以装

  • 卷十委署·冯煦

    ◇吏科·卷十·委署数目职官原定改定现定巡抚布政使提学使按察使江安粮道安庐滁和道现裁徽宁池太广道改皖南道凤颍六泗道改皖北道巡警道劝业道安庆府知府同知通判徽州府知府同知宁国府知府通判池州府知府池太同知通判

  • 81.张衡和地动仪·林汉达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

  • 卷五百四十六·佚名

    △第四分总持品第十之二尔时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世尊,希有如来应正等觉。善分别说诸菩萨事。佛告善现,如是如是,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多众生故。哀愍世间大生众故。怜愍人天令获大义利乐事故。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 汉口佛教会壁铭并序·太虚

    今世变乱,非秉宣佛法无以正之,又非中国人不能胜任之,而武汉则华夏之心也。民七秋,予始来汉皋。民九之春、之冬、第二、第三于武昌讲起信、大佛顶。是冬、在汉讲演三日,汉口乃有佛教会创设。自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遂成今日之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犍度八道品上◎问曰。四道体性是何。答曰。是五阴四阴性。若在禅地是五阴。在无色定是四阴。此是四道体性我相物分已说体性。

  • 太上洞神三皇仪·佚名

    太上洞神三皇仪。撰人不详,约出原南北朝。言传授洞神三皇经及契券科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大渊忍尔《三皇文より洞神经へ—道藏成立史论其一》(《史学杂志》68—2) 认为本仪出自唐或唐后,但保

  • 碾玉观音·佚名

    宋代短篇小说。见于《京本通俗小说》第十卷,冯梦龙收入《警世通言》,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作者不详。小说叙述宋高宗绍兴年间,临安装裱匠之女璩秀秀,聪明美丽,善长刺绣,被咸安郡王看

  • 论语孟子集注考证·金履祥

    宋金履祥撰。凡17卷。包括《论语集注考证》10卷,《孟子集注考证》7卷。金履祥事详见《大学疏义》条。本书是论孟章句集注之疏,因为前已有赵顺孙《四书纂疏》(《提要》中已著录),避而改题《考证》。朱熹《四书集注》注重

  • 大乘北宗论·佚名

    全一卷。略称北宗论。为唐代流行之北宗禅籍。作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另有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五八一号)。本书标题之下有‘大乘心’三个小字,内文篇幅极短,全论仅四六九字,系以偈颂之形式,从北宗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