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庄子年表

庄子年表序

  庄子生卒,书阙不可考。史记庄子列传云: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云: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然梁惠王二十九年,齐宣王始立,又三年,为楚威王元年。威王立十一年卒。(六国表)威王聘周。不知在何年。计其卒于十一年,当梁惠王之后六年。(今史记六国表梁惠王卒于三十六年,楚威王十一年为梁襄王六年者,此司马迁误以惠王卅六年更元为卒,而以更元年至十六年为襄王,多哀王一世。前儒据竹书纪年及世本正之,是也。)齐宣王之十四年,犹同时也。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本书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田子方、徐无鬼)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则阳)又称为王,(山木)是周之生或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本书称宋王者再,(列御寇)宋君偃以十一年自立为王。(宋世家)当魏襄王之元年,楚怀王之十一年,齐湣王之六年,韩惠王之十五年,秦惠文王之更七年,赵武灵王之八年,燕王哙之三年,而本书载之哙让国事,(秋水)燕哙让国子之在五年,国绝在八、九年。当宋已称王之后六、七年矣。本书又有公孙龙,(秋水)龙为平原君客,平原君为赵相,在惠文王时。本书亦有周见赵文王,(说剑)是周于赵惠文王之世犹存。然前贤谓让王至渔父四篇皆伪作。所谓庄子以说剑见赵文王者,不可信。固然。然本书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徐无鬼)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失相之楚。(楚策及六国表襄王十三年,今表内为哀王十三年。)当赵武灵王之二十年,施未必即死,假令施死于十年内,即当赵武灵、惠文之间,是周得见赵惠文与公孙龙也。本书载事无后于此者。使周生梁惠王之初年,至赵惠文王之初年,已七八十岁,略与孟子、荀卿之年相若矣。本书载宋王事,皆其国强暴盛之际,亦适当赵惠文王时,意周不及见宋之亡者,故表以齐灭宋而止。周,蒙人。蒙于战国为楚邑。(艺文志注:宋人者,蒙本为宋邑。经典释文云:梁国蒙县人者,汉地理志蒙属梁国也。)而生梁惠王之初年。故表始成元年。其齐、楚、梁、韩、赵、秦、燕,并以本书所及而复当周之世者登焉。若周则其共主也。大略如左,以俟后之君子复能详之。

庄子年表

 

烈王七年

宣王元年

威王十年

惠王二年

庄侯二年

成侯六年

献公十六年

桓公四年

剔成元年

显王元年

十一

十七

十二

十八

十三

十九

十四

二十

十五

十一

廿一

十六

十二

廿二

十七

十三

廿三

十一

十八

十四

孝公元年

文公元年

十九

十一

十一

十五

十一

二十

十二

十二

十六

十一

十一

十二

廿一

十三

昭侯元年

十七

十二

 

  让王篇:「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僖侯有忧色」。案:吕氏春秋任数篇:「韩昭厘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申不害闻之」。高诱注:「申不害,昭厘侯之相也」。史记韩世家「申不害为韩昭侯相」,则昭厘侯即昭侯。此作昭僖者,古书僖、厘二字通用。诗蟋蟀序,「刺晋僖公也」。史记作厘侯,是其例证。(韩策亦作「昭厘」)

十二

十三

廿二

十四

十八

十三

十三

十四

廿三

十五

十九

十四

十四

十五

廿四

十六

二十

十五

十五

十六

廿五

十七

廿一

十六

十六

十七

廿六

十八

廿二

十七

  则阳篇:「魏莹与田侯牟(释文:「魏莹,郭本作罃,今本多作莹。司马云:『魏惠王也』。与田侯,一本作田侯牟。司马云:『田侯齐威王也,名牟。桓公子』。案:史记威王名因,不名牟」。俞樾云:「田齐诸君无名牟者,惟桓公名午,与牟字相似,牟或午之误,然齐桓公午与梁惠王又不相值也」。案:陆本无牟字,司马说不知何据。或误以桓公名为齐威王名,转写复误为牟耶?若是,则一本作田侯牟者,牟字是后人加矣。)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雠,衍清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从之。其后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驺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驺忌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是此云「忌也出走」,谓驺忌也。(本书成玄英疏云:「姓田,名忌,齐将也」。非是。知者,田忌将在外,不得云:「拔其国,忌也出走。)称田侯者,齐未王也。从始事言。则阳篇又云:「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释文:「惠子,惠施也。戴晋人,梁国贤人,惠施荐之于魏王」。秋水篇:「惠子相梁」。释文云:「相梁惠王」。吕氏春秋滛辞篇:「惠子为魏惠王为法」。高诱注:「惠子:惠施,宋人,仕魏,为惠王相也」。不屈篇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世,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开春篇:「魏惠王死,将葬,天大雨雪。群臣欲缓葬。太子不肯。群臣莫敢谏,而告犀首。犀首曰:『请告惠公』。」高注:「惠公,惠王相惠施也」。魏策:惠施为齐、韩、魏交,令太子鸣为质于齐。事在惠王末。楚策: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案:仪相魏为襄王十三年,则惠子相梁惠王襄王在魏三十余年。

十七

十八

廿七

十九

廿三

十八

十八

十九

廿八

二十

廿四

十一

十一

十九

十九

二十

廿九

廿一

廿五

十二

十二

二十

二十

廿一

三十

廿二

肃侯元年

十三

十三

廿一

廿一

廿二

卅一

廿三

十一

十四

十四

廿二

廿二

廿三

卅二

廿四

十二

十五

十五

廿三

廿三

廿四

卅三

廿五

十三

十六

十六

廿四

廿四

廿五

卅四

廿六

十四

十七

十七

廿五

廿五

廿六

卅五

廿七

十五

十八

十八

廿六

廿六

廿七

卅六

廿八

十六

十九

十九

廿七

廿七

廿八

宣王元年

廿九

十七

二十

二十

廿八

  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释文引司马彪云:「龙,赵人;牟魏之公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释文引司马彪云:「魏之公子,封中山,名牟」。案: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二十九年中山君为相。(魏世家在二十八年)疑即牟也。(说详札记卷十七)又天下篇:「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案:汉书艺文志注:「田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千百人」。是田骈、慎到皆齐宣王时人。淮南子人间篇:「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威王欲杀之。孟尝君闻之,使人以车迎之」。案: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代立于薛,在湣王时。湣王乃威王孙也。或误以湣王为威王邪?则骈又下及湣王时矣。天下篇:「宋钘、尹文闻其风而说之」。案:汉志注:「尹文说齐宣王」。颜师古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则宋、尹亦宣王时人。吕氏春秋正名篇:「齐湣王是以知说士而不知所谓士也。故尹文问其故」。则尹文亦下及湣王时矣。

廿八

廿九

十八

廿一

廿一

廿九

廿九

卅一

十九

廿二

廿二

威王元年

卅二

二十

十一

廿三

廿三

卅一

 

  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见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案:史记本传合两事为一,而以楚王为楚威王,故本传又云:「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卅一

卅三

廿一

十二

廿四

廿四

卅二

卅二

卅四

廿二

十三

惠文王元年

廿五

卅三

卅三

卅五

廿三

十四

廿六

卅四

卅四

卅六

廿四

十五

廿七

卅五

卅五

襄王元年

廿五

十六

廿八

卅六

 

  山木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案:释文引司马彪云:「魏王,惠王也」。据秋水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则庄子或以是时见魏王,正惠王也。然史记魏世家:「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是魏之称王自襄王始。然汲冢纪年魏惠成王之三十六年称更为一年,又十六年卒。子今王立,其叙事尽今王之二十年,时未卒,故不称谥。盖惠成王即惠王,今王即襄王也。又世本魏惠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卒,子昭王立,无哀王。前贤以二书相证,知史记误以惠王三十六年更元为其卒年,而以后元十六年为襄王之世,增哀王一世,其说极是。盖哀王即襄王,字形相近。司马迁所见世本等书,盖有误襄为哀者,因之两出耳。然则庄子所见为惠王亦明矣。梁惠王已称王,孟子亦可证。今表本史记,而著其说如此。

卅六

廿六

十七

廿九

卅七

卅七

十一

宣惠王元年

十八

易王元年

卅八

卅八

十二

十九

卅九

卅九

十三

二十

四十

四十

十一

十四 

廿一

四十一

四十一

怀王元年

十五

廿二 

君偃元年即康王

四十二

十六

廿三

十一

四十三

十七

廿四

十二

四十四

十八

武灵王元年

十三

四十五

十九

十一

初更元年

四十六

湣王元年

十二

四十七

十三

十一

十一

四十八

十四

十二

十二

慎靓王元年

十五

十三

王哙元年

十六

十四

 

  山木篇:「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释文云:「李云:假,国名」。司马云:「林回,殷之逃民之姓名」。案:据司马说,则「假」宜作「殷」,殷即宋也。(本书亦或作商)宋人之亡,指康王偃暴其民事。又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曰:『秦王有病』。」「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据史记宋世家:「偃自立为宋君。君偃十年,自立为王」。「四十七年(六国表作四十三年是)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此书称宋王者二,已是王偃十一年后也。又称秦王者,则惠文王也。惠文称王,楚怀王元年,亦宋康王元年也。

十一

哀王元年

十五

十一

十二

十六

十二

十三

十七

十三

  秋水篇:「之哙让而绝」。案:史记六国表燕王哙五年,让其臣子之国。七年,君及太子相子之皆死。九年燕人共立公子平。燕世家系让国于三年后,不云五年。然云三年国大乱,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表系让国于五年,不误。

十四

十八

十一

十四

赧王元年

十五

十九

十二

十一

十五

十六

十一

二十

十三

十二

十六

十七

十二

廿一

十四

十三

十七

 

  天下篇:「宋钘、尹文闻其风而说之」。案:宋钘即孟子之宋硁。(说见前)孟子载宋硁将见秦、楚之王,说以罢兵。是时楚为怀王,秦为惠文王。据史记楚世家怀王元年,秦惠王初称王。六国表楚怀王元年,秦惠文君十年也。宋硁并称秦、楚之王,当在惠文君称王后。楚世家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秦本纪惠文王更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宋硁说秦、楚,当在是时。

十八

十三

襄王元年

十五

十四

昭王元年

十八

十九

十四

十六

武王元年

十九

二十

十五

十七

二十

廿一

十六

十一

十八

廿一

廿二

十七

十二

十九

廿二

廿三

十八

十三

二十

昭王元年

廿三

廿四

十九

十四

廿一

廿四

十一

廿五

廿

十五

廿二

廿五

十二

廿六

廿一

十六

廿三

廿六

十三

廿七

廿二

十七

廿四

廿七

十四

廿八

廿三

十八

十一

廿五

十一

廿八

十五

廿九

廿四

十九

十二

廿六

十二

廿九

十六

廿五

二十

十三

廿七

十三

十七

顷襄王元年

廿六

廿一

十四

惠文王元年

十四

卅一

 

  说剑篇:「赵文王喜剑」,「国衰」。「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左右曰:『庄子当能』。」释文:「司马彪云:『赵文王,惠文王也,名何,武灵王子。后庄子三百五十年』。洞纪云:『周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长历推,惠文王与庄子相值,恐彪之言误』。悝,苦回反,太子名」。案: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据吕氏春秋审应览:「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又滛辞篇:「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龙与惠文王同时。本书载公孙龙,则庄子与惠文王正相值。然赵世家惠文三十三年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则不名丹。俞樾谓此是不得立者,或然与?或即长安君。魏策有太子鸣,而魏世家惠王子唯太子申及太子赫名,亦其例。

十八

廿七

廿二

十五

十五

卅二

十九

廿八

廿三

十六

十一

十六

卅三

廿

廿九

昭王元年

厘王元年

十二

十七

卅四

廿一

十三

十八

卅五

廿二

卅一

十四

十九

卅六

廿三

卅二

十五

廿

卅七

廿四

卅三

十六

廿一

卅八

廿五

卅四

十七

廿二

卅九

廿六

卅五

十八

廿三

四十

廿七

十一

卅六

十一

十九

廿四

四十一

廿八

十二

卅七

十二

廿

廿五

四十二

廿九

十三

卅八

十三

廿一

廿六

四十三

猜你喜欢
  序卦卷十·孔颖达
  卷三·郑玄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晏婴
  难言第三·韩非
  君子尚义不尚勇·孔子
  平书卷八文艺篇下·王源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七章 太上·林语堂
  卷一·项安世
  五经稽疑卷六·朱睦㮮
  卷九十八·佚名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禅苑蒙求卷之上·志明
  答王远孝问·太虚
  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太虚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佚名

    正统八年冬十月壬午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敕谕内官内使曰 祖宗旧制内官内使职掌内府事务纤毫不敢透漏今尔等有不遵法度与在外各衙门官员私相结交透漏事情或因公务营干己私或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八·佚名

    隆庆元年五月乙卯朔○改南京礼部右侍郎裴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巡抚应天等处右副都御史谢登之为通政使○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孙植为南京刑部尚书南京大理寺卿吴悌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升大理寺卿管国子监祭酒林为礼部右侍

  • 尚史卷九十·李锴

    表四周异姓诸侯年表上春秋之初齐最盛宋桓襄世颇求诸侯若楚若秦自栾戎居初不与中国通东迁后始张而驯为中国患逮至宋防东门楚执牛耳晋失王官秦虎翼遂乃齐尊上国狎主齐盟姜嬴子异姓之彊凡有四焉陈杞以下号称式微然

  •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四日,汗之皂隶①李世功,因擒获奸细,即著陞为守备。宽甸之赵游击,杀毛文龙所遣之曹都司,擒拿曹都司同来之人解来,著赏赵游击银一百两,并赐其子孙世袭网替。赵游击属下之中军佟文明,著陞为备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纪昀

    列传唐 【二十】○唐二十唐临【皎绍】张文瓘【文琮锡】徐有功唐临张文瓘徐有功△唐临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 军太子废出为万

  • 卷四·佚名

    魏初论人主宜握威权防奸伪【[至元]】 六年正月六日,臣初等面奉圣旨:「魏征般人寻者,如魏征般人无,只似魏学士般人寻者。」臣愚窃谓,天下未尝乏才,顾人君用之者如何耳。如魏征者,陛下必欲得之,亦非难事。且征

  • 良政传序·萧子显

    太祖(萧道成)处在宋室奢侈婬纵,社会风气大变的时期,辅立幼主,想解民疾苦。为政不久,便提拔山陰县令傅琰任益州刺史。于是排斥华靡,返回质朴,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意在减轻人民负担。考虑到山陰是个大邑,官司案件比较繁重,便在建元

  • 方域一五·徐松

    治河下二股河附元丰元年闰正月一日,提举修闭曹村决口所言:「以今月十一日筑签提,闭脱水河。」遣权判太常寺李清臣乘驿告祭,就差走马承受韩永式赍香建道场三昼夜,仍令候河水稍浑闭口,毋得沙损京东民田。 二十八日,修闭曹村决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春正月戊午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于谨身、华盖二殿,皇太子宴外戚、东宫官属于文华殿。 辛酉,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亚兰匏等上表,贡马百二十四匹、琉黄万一千斤,赐亚兰

  • 右南大吉录·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三章 盗夸·林语堂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语译假若我稍为有些认识,那么,行于大道时,必定小心谨慎,唯恐走入邪路。奇怪的是大道如此平坦,而人君

  • 卷九·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九  元 俞臯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在位三十一年子野立居喪過毁而卒庶子稠立是為昭公謚法因事有功辟土有德曰襄】【己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礼记析疑卷三十九·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深衣短毋见肤岂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即所谓短无见肤与续衽钩边要缝半下续衽谓衣衽与裳相接续也朝祭之衣长而覆裳深衣取其弗费故裳与衣续知然者要缝半下以衡缝言之也惟衣裳相续乃有衡缝负绳抱方者以直

  • 晓三界品第六·佚名

    佛告持人。菩萨大士以晓意识,则不着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当作是观。虽存三界不见欲色无色之界。既有是界。悉畅无界班宣光显。众生本末在于欲界而自示现。在色无色而自示现。在是诸界现无有界。粗示要说。晓了诸法自然无

  • 诸蕃志·赵汝适

    中外交通著作。南宋赵汝适撰。二卷。汝适,宋太宗八世孙,嘉定至宝庆间官福州路市舶提举。为志海国事,亲为采访,于宝庆元年(1225)写成此书。约二万八千字。卷上所记占城(今越南中)、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苏吉、南毗

  • 花王阁剩稿·纪坤

    《花王阁剩稿》是纪昀高祖纪坤所著诗集的残卷。乾隆在三十九年(1774)下诏征天下之书时,纪昀将此书作为家藏秘本呈献,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180卷,别集类存目7。

  • 毛诗名物解·蔡卞

    二十卷。北宋蔡卞撰。蔡卞(约1048-约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蔡京弟,王安石婿。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学士。卒赠太傅,谥文正。《毛诗名物解》有《释天》二卷,《释百谷》、《释草》、《释木》各一

  • 当来变经·佚名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当来坏法事,增一至五,并示修持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