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语译]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若对照研究老庄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争"的观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来谈论。

然而,要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和这个相同的观点,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说是不可能。所以人们常误以为庄子此名家更强调雌性的精神。其实,庄子以"水"作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征象,也正是庄子口中的"精神宁静"。请参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庄子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同的。尽管他赞同人类的精神在无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对生活上的问题却并未忽视。这些问题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帮助的。不助的态度就是圣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忍耐、谦虚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万物虽贱,却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发展;百姓虽卑,却又不能不顺从;世事虽不明显,却又不能不参与;言教虽不适当,却又必须去陈述;义理离道虽远,但却不能被抛弃。

仁爱虽有偏私,却又不得不推广;礼章虽繁杂,却又不能不加强;德行虽与世相和,却又不能不自立;大道虽是一体,却又不得不变化;天道虽神秘不可知,但却又不得不行。

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妙理,并不以人力去助长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预先的计谋,应合于仁不自以为有恩,接近义理不自以为受到重视。

他应接礼文而不拘泥,接触世事而不辞让,以自然的法则齐一万物而不致纷乱,依恃百姓而不轻用其力,因任万物而不离其本。

世间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为他的德性还没有达到纯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挠。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实在可悲!

什么是大道?所谓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无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为而致纷乱的是人道;主宰万物的是天道,饱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别极大,不可不详加体察。(《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在宥》),

调和而顺应它,便是德;无心而顺应它,就是道了。(《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猜你喜欢
  卷十一 十一之一·孔颖达
  三传辨疑卷十三·程端学
  卷一百二十九·陈祥道
  尊孟辨卷下·余允文
  卷二百三十一·秦蕙田
  十八  非攻中·墨子
  外篇·骈拇第八·庄子
  左传折诸卷六·张尚瑗
  卷七·佚名
  卷三百三十六·佚名
  当得真知识品第七十三·佚名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佚名
  佛法与科学·太虚
  菩萨本缘经卷中·佚名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鲍参军集卷一·鲍照

    赋游思赋云径兮海冲,上潮兮送风。秋水兮驾浦,凉烟兮冒虹。暮气起兮远岸黑,阳精灭兮天际红。波茫茫兮无底,山森森兮万重。平隰兮互岸,通川兮泻壑。仰尽兮天经,俯穷兮地络。望波际兮昙昙,眺云间兮灼灼。乃江南之断山,信海上之飞

  • 仓海先生墓志铭·丘逢甲

    丘复君丘姓,先世由上杭迁镇平。逮君曾祖,始迁台湾。父潜斋先生硕德耆儒,为世模楷,予尝次其行状;君其次子也。自幼聪顈绝人,书过目辄成诵。时有丘才子之名。躯干魁梧,见者疑为武人。君亦乐以武侠自任。乙未,清廷割台湾畀日本,君

  •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张廷玉

        蔡时鼎 万国钦 饶伸 汤显祖瑽中立 杨恂 姜士昌 马孟祯 汪若霖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五·王称

    文艺传九十八  乌虖文章之难真难其人哉抑亦与时而盛衰乎三代逺矣汉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王褒刘向扬雄皆足以垂世立教后世为不可及已自汉以来文章防六代余习至唐王杨卢骆燕许之流亦可以名家矣而文终以不振独一韩愈

  • 第七回 朱亮祖战败遭擒 张士德絷归绝粒·蔡东藩

      却说徐达奉元璋命,率常遇春等往攻宁国,宁国城守甚坚,与常州不相上下,守将杨仲英、张文贵等,尚没有甚么能耐,惟有一将勇悍异常,姓名叫作朱亮祖。点笔不弱。亮祖六安人,称雄乡曲,号召民兵,元廷授为义兵元帅,元璋取太平时,亮祖

  • 卷二十五·杨士奇

    永乐元年十一月乙亥朔册故兵部尚书唐铎孙女为庆成王妃 钦天监永乐二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鲜臣仍遣赐颁朝鲜诸番国著为令○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赵狷等来朝贡方物赐金织文绮袭钞币表里○丙子先是有

  • 第二章 康格庄·冯玉祥

    在保定府城里住了不久,全家即迁移到康格庄。迁移的动机,主要的是为减轻经济上的负担。那时我大概才三岁的光景,对于人事虽然尚很淡漠、然已渐能认识,并且尝试着要了解人生种种迷惑错乱的景象。康格庄距保定府城东约有二里

  • 舟山后语(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舟山后语(沈墨庵补述)张肯堂、董玄、曾应选、顾汾、江中泛、陈所学、朱养时、梁隆吉、林之瑛、刘午阳、阮进、张名振、张名扬、杜伯起、张瑞初、王朝先(刘孔昭、徐孚远、阮骏、江天保、黄斌卿、陈九征、李思密、郑遵俭

  • 卷十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孝亲宋光宗绍熙二年帝以疾不过重华宫秘书正字项安世上书言陛下仁足以覆天下而不能施爱於庭闱之间量足以容羣臣而不能忍於父子之际以一身寄於六军万姓之上有父子然後有

  • 卷一百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羣庙考【一】【臣】等谨按【臣】等恭纂皇朝文献通考内宗庙考稿本於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十八日进呈恭候钦定十九日奉上谕续文献通考馆纂进

  •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集【总集下 诗文评 词曲】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坤见史类孙梗世玉集选二卷梗字汝良丰城人【臣】等谨案梗是编次其先

  • 卷六·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六     宋 范处义 撰 王 周之始盛也文王位止西伯未尝称王而二南之化被于天下周之既衰也平王以後虽为天子而王风之诗仅同列国此二南与王风名同为风实则不同也风之名既同於列国而加以王之

  • 卷十一·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一宋 朱子 撰学礼四曲礼曲礼曰【记引正经之词】毋不敬【毋音无后以意推之 礼主于敬】俨若思【俨矜荘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 疏曰若如也思计虑也人心冇

  • 《周 礼》·佚名

    作者:金景芳《周礼》是谈政治制度的书。汉初时,名为《周官》;将《周官》之名改称《周礼》,盖始于刘歆。自郑玄兼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遂为三礼之一。第一节 《周礼》作者和成书年代《周礼》作于何时?这

  • 目录·神清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第一  天地始第一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

  •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无央数。十方诸来菩萨十万人。皆自然师子七宝莲华上坐。十方诸菩萨见佛端正无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座中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憨予暹禅师语录憨予禅师语录序白日青天响霹雳聋瞽耳目何归悬岩窈壑走山魈樵苏逢迎自惯汾河踞坐既难别昔狮今狮眉睫放光竟觑破西土东土问花香风送满堂鼻孔谁蠢谁灵看旧铺新开托钵儿孙几肖几逆楼台耸翠殿

  •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晏殊撰。马亮,字叔明。进士出身,曾任大理评事、芜湖知县。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后调濮州知州,升太常博士、福州知州,又迁饶州知州。北宋咸平三年(1000),任西川转运副使。后又知潭州、升州、广州、杭州、庐州及江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