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 礼》

作者:金景芳

《周礼》是谈政治制度的书。汉初时,名为《周官》;将《周官》之名改称《周礼》,盖始于刘歆。自郑玄兼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遂为三礼之一。

第一节 《周礼》作者和成书年代

《周礼》作于何时?这个问题自汉以来,即众说纷坛。说《周礼》出于周公或刘歆伪作,固然不对;说“出于六国时人”①,也不见得对。近人洪诚采朱谦之等人之说,断为“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②,我看比较接近事实。

朱说:

“此书中所用古体文字,不见于其他古籍,而独与甲骨文金文相同,又其所载官制与《诗经·大雅·小雅》相合,可见非在西周文化发达的时代不能作。”③

洪氏更补充说:

“从语法看,文献中,凡春秋以前之文,十数与零数之间,皆用‘有’字连之,战国中期之文即不用。《尚书》、《春秋经》、《论语》、《仪礼》经文、《易·系辞传》皆必用。《穆天子传》以用为常。《王制》、《庄子》不定。《左传》、《国语》以不用为常。《山海经》中之《五藏山经》不用。《孟子》除论述与《尚书》有关之事而外,亦不用。《周礼》之经记全部用,此种语法与《尚书》、《春秋经》同,故非战国时人之作。”④

我基本上同意洪诚的观点。

考周公营成周(即洛邑)原是周武王的宿愿。这一点,《史记·周本纪)采《逸周书·度邑》述武王语说: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空’。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这是说,周武王曾因地理形势,决定在伊、洛流域、原来夏人的旧地营建洛邑,作为新都。于“周公行政七年”下又说: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从这两条材料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营成周是武王的意思,其出发点在于考虑地理形势,至于“天下之中”,则是营成周的副产物,并不在初时考虑之内。而《周礼》则不然。《周礼》把“求地中”作为“惟王建国”的唯一标准。说什么“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阜安,乃建王国焉。”⑤这种说法显然违背周初营洛事实。

《周礼》封国之制,不但与《孟子》、《王制》之说不合,也与《左传》、《国语》之说不合。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

意思是说:过去天子之地辖区千里,列国之地辖区各百里,依此递降。昭公二十三年说:

“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

这是说:楚国若敖(楚君熊仪)、蚡冒(楚君,即楚武王之父),至于武王、文王,封地不超过百里。《国语·楚语》说:

“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淫逸……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向,而至于有畿田。”

此处所载封地同样不超过百里。可见,周初封国无有过百里的。而《周礼·大司徒》却说: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这种封国之制,断非周初所有。

畿服之制古籍有二说。

其一,《尚书·康诰》说:

“候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

这是说,侯、甸、男邦、采、卫五诸侯和周朝官民,都效力于周新大邑。这里,侯、甸、男、采、卫依次称为五服。《酒诰》说:

“越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意思是:在外服的职官,如侯、甸、男、卫的国君;在内服的职官,如各级官员,众长官,以及副职、其它官吏和王族官员。根据《尚书》所记,则王畿之外,有侯、甸、男、采、卫五服,且甸服属于外服。

其二,《国语·周语》说: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这是说,先王的制度规定,王畿方千里之内为甸服;王畿之外为侯服;侯服之外为宾服,宾服之外为要服,要服之外,称荒服。

《荀子·正论》亦有类似的记载。根据《国语·周语》所记,则甸服属内服,即王畿之地,而甸服之外,还有宾服、要服、荒服等等。

以上二说不同,最合理的理解,为《尚书》所记应是周初仍袭殷制,未及改作,《周语》、《荀子》所述,则是周人新制,后世沿用。而《周礼》却于《夏官·大司马·职方氏》、《秋官·大行人》说什么“九畿”、“九服”(指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服。自王畿千里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别),周公时显然不可能有如此辽阔的疆域。

然而除此而外,《周礼》其余部分则什九是西周旧制,无可疑者。

我考儒家的儒,得《太宰》“九两”的“儒以道得民”。了解到儒字古义是“有六艺以教民者”,证之以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指”说“儒者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皆通。我考井田制,从《地官·载师》而知古时远郊亦曰牧,实为思格斯《马尔克》一文中所说的“公共马尔克”,近郊亦曰“农郊”(农郊取《诗·卫风·硕人》),实为恩格斯《马尔克》一文中所说的“分配马尔克”。从《地官·遂人》而知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配给单个家庭并定期实行重新分配”,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完全一致。其它如“合耦”之制,“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之制,等等,都不能伪,并不可能作于春秋中期以后。

因此,我认为《周礼》一书是东迁以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故讲古制极为纤悉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作者自己的设想。例如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一类的东西,就是作者自己设想所制定的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时代特点,不但西周不能为此方案,即春秋战国时人也不会作此方案。原因是春秋战国时,周室衰微已甚,降为二、三等小国,当时不会幻想它会复兴。而在西周的历史条件下,则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设想。至于郑玄所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节 体例和内容

《周礼》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全书用六官区分为六部分。今冬官全亡,地官司禄、夏官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掌疆、司甲、秋官掌察、掌货贿、都则、都士、家士诸职亦阙。

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每一官都有“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冠首。以下,如在天官则说“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冢宰为六卿之首、百宫之长,其职掌理天下政务,以辅佐王者统治天下。天官所属编制,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屦人、夏采,包括六十二种职官。

在地官则说“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地官之长大司徒,掌邦教、土地、赋税等。其编制有大司徒、小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以及饎人、槀人等。

在春官则说“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伯为六卿之一,掌邦礼,主管宗庙祭祀等。春官的编制,上自大宗伯、小宗伯,下至都宗人、家宗人包括六十九种职官。

在夏官则说“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夏官之长大司马,为六卿之一,掌军政,统领军队。夏官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以及撢人、都司马等六十八种官名。

在秋官则说“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秋官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其职掌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秋官之属有士师、乡士、遂士、掌交、朝大夫等六十五种官名。以上诸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再分叙各自的职掌。

《周礼》冬官全亡,以《考工记》补之。所记包括治木之工、治金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等,对于车、削、矢、剑、钟、量、甲、韦革、皋陶、染羽、磬、玉、弓等等的制作,叙述甚详。

应该指出,《周礼》所说“惟王建国”的“国”,实包括王畿全部。“体国经野”的“国”,则为与野相对而言,但指远郊以内。至“以佐王均邦国”的“国”,则是指诸侯之国。一篇之内,用了三个“国”字,而义各不同,不可不辨。同时,“惟王建国”数语,是从一般意义来讲的。这个“王”不定指某王。表明这只是草拟一个备用的方案。

第三节 史料价值、影响及注本

读《周礼》,不仅可以考见古制,还可以看到《周礼》作者的逻辑思想。学者称赞孙詒让《周礼正义》“以太宰八法为纲领”。其实太宰的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都有纲领意义。即都是运用逻辑思想,从复杂繁赜的职事中,概括为若干条原则。

《周礼》六官所记,基本上是西周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现实的政治制度。因此,有人以《周礼》嫔御、奄寺、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货贿,皆领于冢宰,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皆领于宗伯,为周公相成王格心辅德之法⑥。也有人以为周公成文武之德,相成王为太师,乃广置宫阙、猥亵、衣服、饮食、技艺之官以为属,必不然矣⑦。这都是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用后世之见来臆测古人的。殊不知《周礼》这些记载,恰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今日而欲考求中国古代的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诸大端,固舍是书莫属了。

尽管自来学者对《周礼》一书疑信参半,然而此书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显著的例子如王莽、王安石的变法、宇文泰的改革官制,有人认为就都是规摹《周礼》的。

《考工记》亦是先秦古书,汉人用补《周礼》冬官。其书称“郑之刀”,又称“秦无庐”。而郑封于宣王时,秦封于孝王时,此书当然非周初作品。但不能因此就说《考工记》是战国末的书。梁启超虽然说《考工记》是战国末的书,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文体较古雅些,所叙之事也很结实,没有理想的话”⑧。其实,这一点正可作为它是周室东迁后的人所作的一个证据。《考工记》举出“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入上梓,周人上舆”,正因为此书是周人所作,所以对于车的构造记述特详。这一点也是考证《考工记》写作时代所应注意的。既然记文不是伪作,而在记里明白地举出这些,自然它不会是春秋或战国时人的作品了。至于记文的价值,今日讲工艺者,类能言之,就不在这里详说了。

《周礼》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研究古代史,论证一些问题,都可加以利用,以期把历史变成科学。这样,我看它就是无价之宝。

古今注释《周礼》的书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兹只举最基本的三部书:一、郑玄《周礼注》,二、贾公彦《周礼注疏》,三、孙詒让《周礼正义》。

郑玄注成于东汉末,是在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诸家旧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实际上是给《周礼》学作了第一次总结。《周礼》郑注简奥融通,功力最深,为学《周礼》必读的书。

贾公彦疏成于唐初,它是阐释郑注的。此书旧谓原出沈重《〈周官礼〉义疏》。实际上已包括魏晋六朝诸家之说,贾公彦在唐初为《周礼》学作了第二次总结。《朱子语类》论唐人诸经义疏,说“《周礼注疏》最好”,是有根据的。

孙詒让正义成于清末,博采宋元明清诸家之说,疏通证明,折衷至当,在清人诸经新疏中,没有超过此书的。在目前,可以说是《周礼》学最后的一次总结。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说此书没有错误;不过错误很少。这就有待于后人继续研究了。

郑玄《周礼注》通行版本很多,以四部丛刊影明翻宋刊本为最佳。贾公彦《周礼注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较好。董康诵芬室用宋椠影印《周礼疏》五十卷最称善本,然不易得。孙詒让《周礼正义》有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字迹浅深不一,不便阅读。另有民国二十年笛湖精舍刻本,字迹很大,便于阅读,但错字太多。还有四部备要本,也有错字。至于国学基本丛书本,则字太小,错字和断句断错了的也不少。阅读时,最好以笛湖精舍刻本为主,用其它各种版本作参考。

————————————————

① 见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② 《读〈周礼正义〉》,见《孙詒让研究》。  ③ 《周礼的主要思想》,见光明日报1951年11月12日第2版。④ 《读周礼正义》,见《孙詒让研究》。⑤ 《周礼·地官。大司徒》。⑥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四。⑦ 胡宏《皇王大纪》。⑧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猜你喜欢
  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孔颖达
  景公病水梦与日斗晏子教占梦者以对第六·晏婴
  卷一一九·邱濬
  御纂孝经集注序·雍正
  卷五十八·江永
  卷十二·吕祖谦
  卷三十一·王与之
  卷七·熊节
  卷十二·姜炳璋
  第1章 曲礼上·戴圣
  《大学问》原文·王守仁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玄奘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太虚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二·彭定求

        卷142_1 【驾出长安(一作宋之问诗)】王昌龄   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卷142_2 【驾幸河东】王昌龄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

  • 才调集卷七·韦縠

    (唐)韦縠 撰○李宣古【一首】听蜀道士琴歌至道不可见正声难得闻忽逢羽客抱緑绮西别峨嵋峰顶云初排□面蹑轻响似掷细珠鸣玉上忽挥素爪画七弦苍崖劈烈迸碎泉愤声髙怨声咽屈原呌天两妃絶朝雉飞双鹤离属玉夜啼独鹜悲吹我神

  • 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房玄龄

    苻丕,字永叔,坚之长庶子也。少而聪彗好学,博综经史。坚与言将略,嘉之,命邓羌教以兵法。文武才干亚于苻融,为将善收士卒情,出镇于邺,东夏安之。坚败归长安,丕为慕容垂所逼,自邺奔枋头。坚之死也,丕复入邺城,将收兵赵、魏,西赴长安。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泰昌元年十一月甲戌朔颁天启元年历是日赐辅臣刘一燝韩爌及讲官钱象坤等新历各有差○礼部恭上 孝元贞皇后 孝和皇太后各尊谥册宝仪注一前期三日太常寺官奏致斋仍奏请遣官祭告 天地 宗庙 社稷至日行祭告礼用祝文香

  • 御制题明人影宋钞清波杂志·周煇

    逸史犁然志绍熙久无本此称奇唐钩晋迹隔一间明影宋刋非两岐【昔人谓双钩下真迹一等如唐临晋帖之影宋钞亦然】世道人心斯系矣南迁北伐早卑之【此书虽杂志古今事迹而于髙宗南迁临安建都特详于题宋中兴圣政草诗已论之

  • 古史原叙·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原叙苏子曰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无为为宗万物莫能婴之其于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热其于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如窃脂之不谷不学而成不勉而得其积之中者有余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孔氏之

  • 第十三卷 仕绩 四·缪荃孙

    苏 州 府 一 商巫 咸巫咸,周书君奭篇曰: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义王家。书序曰: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义四篇。越绝书云:虞山,巫咸所出也。(苏州府志)巫 贤巫贤,君奭篇

  • 绎史卷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太戊盘庚之贤史记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纪年小庚名辨五年陟】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世表小甲太庚弟 纪年小甲名髙元年丁巳十七年陟】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为帝雍已殷道衰诸侯或不至【纪年雍已

  • 朱亮祖传·张廷玉

    朱亮祖,六安人。元朝授予义兵元帅。太祖攻克宁国,活捉了朱亮祖。太祖十分赏识他的勇悍,赐给金币,命他仍担任原职。数月后,又叛归元朝,多次和明军作战,俘去士兵六千多人,于是进入宣城据守。太祖刚刚攻取了建康,还无暇攻打他。过

  • 卷一百四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十六饮食礼蕙田案周礼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大?云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

  • 命义篇第六·王充

    【题解】本篇在于论述命的含义,故名“命义”。王充在本篇中,对人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以及祸福的形成,产生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和贫富贵贱是由命决定的。而命是人在母体内最初承受天和

  • 提要·姚舜牧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重订诗经疑问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经疑问十二卷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着録是篇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

  •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後无。然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当如是

  • 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阿阇浮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佛言: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何等为随般若波罗蜜教。是菩萨所布施。当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莫得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深般若波罗蜜萨

  •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太虚

    ──十六年春作──一 福煦将军对于未来大战之观察欧职时有名的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将军(Marshall F. Foch),大家总还记得起这个人罢!他现在已经是七十六岁的人了,可是、这位老将军对于军事研究,兴味仍还很浓厚。近来有纽约时

  • 宗门尊祖议·善月

    沙门 志盘 述如来圣人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道化天下后世者谓之佛佛弟子以次传道为世宗主者谓之祖其实一道尔故如来之将息化也以无上大法付之饮光饮光任持二十年以付庆喜庆喜持法宣化亦二十年以付商那下而至於十三世

  • 北方的海·井上靖

    本书为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之一,他以洪作为代表,描写自己在告别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转折时期,从荒废学业转向刻苦学习的过程。书中青少年人物栩栩如生,对话生动,生活气息颇浓,对柔道技巧的描写十分精彩,全书贯穿优美的抒情。

  • 阳宅十书·王君荣

    《阳宅十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君荣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了当时最盛行的堪舆学术著述,将其汇总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针对性强,以条目形式逐项介绍阐述。既有阳宅理论,如福元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