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何谓觉意。菩萨所行有七觉意。何谓为七。一曰意觉意。二曰法觉意。三曰精进觉意。四曰喜觉意。五曰信觉意。六曰定觉意。七曰护觉意。何谓意觉意。所思念法而观察经。审於正典思惟经法。称扬专念自察其意。不得法相能晓了此。何谓诸法无有相者,其相自然诸法悉空。其能晓了如是觉念是谓意觉意。何谓法觉意。若能分别八万四千诸经法藏。选择诸法应於藏义。若不应藏归於正义。若无正义近义远义清义深义。若第一义晓了法力。合者散者决不决者,悉能选择知其本末是谓法觉意。何谓精进觉意。若以此意由是宣法。摄取信定所护圣慧。以微妙力乐於强识无能制远。精进修行此平等行是精进觉意。何谓喜觉意。所爱乐法笃信不离。常怀喜悦而不怯弱。其身口心常得休息。思务道法消化尘劳爱欲之患是谓喜觉意。何谓信觉意。若能所信永离身心。爱欲尘劳心住定意是谓信觉意。何谓定觉意。由以意定达了诸法。分别圣慧心以专精。明识诸法诸根通利。断众倒见所住无处。皆由定故能致此耳。解无吾我诸法平等是谓定觉意。何谓护觉意。若能思惟分别法界。心不驰骋猗在俗法心无边际。不为俗法之所迷惑。不住假号无能动者,无思无念无喜无慼。由是之故得至圣路柔顺法忍是谓护觉意。此七觉意而不可荆

何谓正见。贤圣度世不住吾我。不住人寿命无所猗见。不住有见及与无见不住德本。不堕邪见六十二疑是谓正见。何谓正念。凡夫所念淫怒痴病尘劳之弊。菩萨学者不想念此。唯念戒定慧解度知见事所示现品。常念道义恒一其志。谓心不邪是谓正念。何谓正语。所说言辞不自见身不见他人。言语柔和不演粗义。以此宣教入於圣道。不说世谈无益之言是谓正语。何谓正治。所修行者罪福众义不行此法。唯修正道平等之义是谓正治。何谓正业。演贤圣辞多所悦豫。而知止足不舍限节。不贪利养不怀谀谄。心不游逸所修辄善将养威仪。见他得供不怀嫉妒。己所得养安身而已,不犯殃衅随佛教训是谓正业。何谓正便。若修方便从其正教。不从淫怒愚痴爱欲而俱同尘。常远此便乐於圣道。至成灭度无为之义。常思念此是谓正便。何谓正意。其意所住真正不受不怀谀谄。而悉睹见生死之难一心思惟无为之道。不忘圣路是谓正意。何谓正定。以定意故乃谓平等。由是之故诸法悉等。其於正定而立平等。若有菩萨住此定者,等度众生不越正慧。是谓正定而不可荆去来今佛皆游此路。若有菩萨顺从此教习学颁宣。是则名曰八道而不可荆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寂然所观察者亦不可荆何谓寂然。其心澹泊寂寞定然。诸根不乱专精无想。作性安隐不卒不暴。庠序静思舍不顺念。乐於一义除众愦闹。好喜闲静其身寂寞。心未曾乱思於闲居。无有众恶不匿其过。不堕邪见而知止足。志性清净威仪备悉。不越礼节知其随时。举动应宜供养顺教。合集德力而不自大。不猗名称功勋远闻。其心专精乐於独处。一心禅思兴於慈悲。而行悲哀修於喜悦奉行观护。从第一禅至八不思议定意之门是谓寂然。又其寂然业不可量。若能通达於此业者是谓寂然何谓为观。分别智慧奉修道法。无我无人无寿无命。观五阴身四大法种。观诸衰入犹如空聚。分别具成而观察知。十二因缘顺无所乱。舍离诸见睹诸报应。因缘果实晓识德果。所造证明入於正真。已能入中省众圣慧。所谓观者平等法明。所见诸法而正谛观。不见异法空无想愿。唯睹於此三脱之门。所谓观者,不见处所屋室之宅。亦复不无不见起分。不得颠倒妄想之业。所谓观者永无所见。设无所见是谓为观。於诸所见而无所见是谓为观。如是见者名真谛见。乃能晓了随佛之教。如是见者为菩萨故。不堕无行不住正行是谓为观。此则名曰菩萨寂然正观而不可荆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总持辩不可荆何谓总持积累德本。思惟大业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执持诵念。思之怀之不舍精进是谓总持。又总持者,皆能启受诸法所说,声闻缘觉诸菩萨众。一切群黎文辞言说。所讲义理悉能识念是谓总持。假使劫烧天地遇灾其身寿终。又彼菩萨虽遭此难。续识总持怀在心中。未曾忽忘亦不迷荒。以圣慧眼普见诸法如自察掌。是为总持亦不可尽何谓辩才无有尽者,所谓辩者所说无碍。若讲谊时无能制者,辩才通利无能断者,音辩无限节。卒问寻对应机无难。通达如水无一质碍。前世宿命所造清净行。报应所致乃得此辩。诸佛所护诸天宿卫。所讲说者终不唐举。辞无所侵趣无为道。如是辩才皆为备悉。恭恪谦下相人之器而为宣法。其有闻者各得其所不豫思惟。有来问者吾当说此。所诣众会趣见人根。发生心念而为说法。本所从来生在人间。志性真正一劫宣经而不休息。所讲经典无所罣碍。是为菩萨辩不可尽阿差末言:又有菩萨讲一切法。皆归无常物非我有。其慧所说而不可荆一切皆苦诸法无我。菩萨宣此亦不可荆何谓无常。观本末事悉归无常无有科律。其无常者不可令常。从始以来无不无常是谓无常义。何谓苦义。虽有欢乐会当归荆愿不久存论说众苦悉趣空无。其空无者亦虚无实。虚空苦义正等无异。何谓非身。於我不我永无本末。彼亦为虚寂静无要。有计其空及空义者悉无有身。何谓寂义。於寂无寂乃谓为寂。所解脱者而於澹泊亦无澹泊是谓为寂。所谓脱者,修於静默除一切想。除诸想已斯曰无为泥洹之寂。此谓寂灭义。是为菩萨行四谛之法而不可荆

菩萨所行常修一道不遵他行。何谓一乘道。菩萨独步而无有侣。唯一己身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被大德铠。自摄精进无极势力。其身独立不从他教。超诸俗力一己游步。被於坚固非常德铠。以此开化一切众生是谓教化。所训诲者诸贤圣教菩萨大士。所训诲者是谓教化。施非我伴我是施侣。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则非我伴吾是慧侣。亦复不住六度无极。吾顺奉行诸度无极四恩之行。不兴发我吾当建立摄诸四恩。取要言之。诸善德本不能立我。吾当建立摄诸德本。如是像法无有伴侣。当自独立而无二伴。住金刚场以己身力降伏众魔。一发心顷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是为菩萨一乘之道而不可荆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善权亦不可荆何谓善权。诸佛世尊随时便宜。道法自遇有所开化。以权方便亲近道心。其善权者因虚空生无有边际。志性随时令致殊特。其善权者皆能具足诸度无极。所生之处因权行戒布施忍辱。护身口心得至佛道不废精进。若无权者违失精进。善权一心转进圣慧。不尔心乱善权智慧。不舍生死周旋之难。善权慈者多所养护除诸不仁。善权哀者不厌生死开化一切。善权喜者不乐一切诸所好慕。善权护者修众德本而不回还。善权天眼得佛十眼。彻视十方而无边际。善权天耳得佛十耳。闻十方声心所念形。善权知心见众生根悉晓本末。善权方便念过世事。见於三世去来今义。善权神足在所至到而无限节。多所开化十方黎庶。善权方便知众生性。随以方便而诱讠求之。善权修行晓众人相本末终始。善权所度过於此际令至彼岸。善权入尘化众爱欲令度诸垢。善权下担去诸五阴所负重殃。善权行限而所颁宣不可称载。以诸有限说无边际。善权劝化诸弱劣根。诱进退者使广无极。以权方便知其时节。增减进退非时行时。以权方便因其正路。入於邪径众生之类。住於邪路化入正道。以权方便能使鲜少变为广大。其广大者能使无限。以权方便诸诤乱者伴侣相憎劝令和合。以权方便其在下士小乘之党。使住微妙。以权方便得至灭度。还入生死免此馀人。以权方便解诸系缚闭塞罗网。以权方便能使坏结心志忍辱。以权方便常在寂静不堕灭荆以权方便悉能解达一切所修。威仪礼节不失仪式。以权方便观诸众生。而不毁戒常顺正禁。以权方便有所摄取而不诤讼。以权方便兴隆道法宣布十方。以权方便独步三界而无患难。以权方便得至脱门致无所行。以权方便弃不贤行。虽在其中不与同尘。以权方便与道者俱入不违训。善权方便舍於无为。能入生死济脱众患。以权方便入於魔界。照诸尘劳爱欲之根。以权方便计於一切。无有一切亦不无有。是则名曰菩萨所行善权。方便入不可荆

阿差末言:是舍利弗。菩萨所行八十品第而不可荆诸佛世尊皆由此法。八十无尽而出生矣。阿差末菩萨说是法门不可尽品时。七万八千人。从本以来未发道心。应时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万二千菩萨。寻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一切众会咸取众华。若干种香诸宝华盖。以用供散如来至真。及阿差末诸菩萨上。奉敬归此无极经要。天於虚空鼓诸天乐。举声称叹佛者世尊,从无数劫所积德本。自致正觉广度一切。今阿差末菩萨大士。称举经典宣扬本末不可尽谊。若有人闻此不可尽经典要者,心不怀疑信持讽诵为他人说。笃佛言者,亦当逮得如是功德不可尽谊佛取体衣赐阿差末。一时嗟叹阿差末菩萨言:善哉善哉快说此经。如来所劝代之悦豫。十方江沙今现在佛亦共咨嗟。时阿差末取佛所赐。著其顶上而叹说言:此世尊衣当以顶奉夙夜承事。为是天上世间拥护至尊无量佛之所服。应时十方各有宝幢宝盖宝幡。各自然至。覆阿差末菩萨之上。宝衣宝盖宝幢幡中。自然演教而出音言:善哉善哉阿差末菩萨。快说此辞能讲颁宣无尽法门。十方诸佛咸共嗟叹。

时舍利弗前问佛言:今此宝衣宝盖宝幢。从何所来乃演此音。佛告舍利弗。阿差末菩萨前所曾化众生之类。使发无上正真道意。各於十方皆成正觉。此如来等故遣此来。供养报恩正士本德。颁宣洪业大会之品。供养经典故覆其上。时诸众会见此变化。闻佛所说益复加敬。阿差末菩萨大士。欢喜踊跃。我等善利宿本禄厚。乃得值见阿差末菩萨。稽首谘讲其闻此法福不可量。假使有人闻阿差末菩萨名者,德无能限。况复面值得归闻经。其佛大圣嗟叹劝之。岂况凡庶。佛告舍利弗。若族姓子族姓女学菩萨乘。诸佛世尊住世一劫。咸共供养布施所有。奉修禁戒而无所毁。假使众人加之痛害皆能忍之。元元精进行如救头所火然炽。禅思一心不怀愦乱。观察智慧不失时节。奉敬诸佛如是终劫。复有族姓子族姓女。闻此经典笃信受持。而讽诵读专修奉行。进退在心。佛叹此等六度无极。皆为备悉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所以者何。若有菩萨学此经典。心自发念我学斯经。具为人说颁宣悉周。是则名曰能悉备具施度无极。所以者何。受此经者计於法施。众施之上近於佛道。若具禁戒所度无极无所犯负。众行周悉无一缺漏。是故名曰戒度无极。所以者何。菩萨若宣此经典时普备禁戒。一切众生不能称载。功德之勋所不能逮。假使菩萨忍一切法。众所尧害而心不起。不如诵学此经典要。悉为人说以为行智。而得具足忍度无极。其身口心常行精进。欲度一切未曾懈废。是则名曰进度无极。其有专精於此经典。思惟不乱一心定意。是第一禅所度无极。若於此经现在察惠。拾取其义知行所趣。是则名曰智度无极。是舍利弗若有精学此经典者,因少行故具足菩萨六度无极。以是之故当作斯观。若有菩萨取此经典诵在心怀。若载竹帛上著经卷。为以得摄一切诸法。诸佛经典执在手掌。可使四大变之令异。无能作威转其道意。所以者何。是经名曰诸菩萨印当求斯樱假使有人奉是印者,则能遵奉一切佛法。

时四天王与营从俱。皆执兵仗舍之一面。叉手白佛。我等四天是佛弟子。以得道迹能共堪任。供养此等诸族姓子及族姓女周匝宿卫。受是经典持讽诵者奉之如佛。所以者何。一切诸乘皆由此生。

於是天帝前白佛言:数从如来谘受经典。其数百千未曾得闻如此经义。畅达进理无有遗疑。我曾往昔与忉利天。数数闻经初未值斯。若有郡国县邑村落州城大邦宣此经者,当诣其所听所谘讲。拥护法师益其气力。精进坚强勇猛不怯。辩才通利独步无畏。斯族姓子以无所畏独在众中。若在屏处广宣此经。佛言:善哉善哉拘翼。若发勇意欲护法师。乐令气力精勤无难。佛言拘翼。若护法师则护经典。以护经典则能将护一切众生。时梵忍天王前白佛言:吾当舍离梵天之乐。禅思等心往诣法师所说经处。拥护法师现四瑞应令觉知之。其梵天王来至斯会从诸天人。何谓为四。一者令见微妙光明。二者得闻天香。三者法师所说流利而无质碍。四者章句相次义不相越。是谓四事。说是经时心无所忘口语辩慧。一切众会悉欲来试无能乱者,心怀念法一心听经。以此四事所现惠意。当知梵天与诸眷属来诣彼会时魔波旬前白佛言:因此经典令我羸劣无一势力。若有菩萨闻斯经典则为受决。所游诸国视之如佛。唯然世尊,我身於今见阿差末威神圣力。弃诸贡高不怀自大。所以者何以此经典当兴拥护宿卫法师。从今自制不敢违教。所在流布行此经典。遥将养之不敢尧乱。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当勤受於此经典。持讽诵读为他人说。当令正法永得久存。阿难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启受讽诵已达。但不能堪令普流布如诸菩萨。佛告阿难汝且默安。自当有人普令流布。今此会中有诸菩萨。主护正法当令奉宣布此大化干时彼会有六十亿诸菩萨众。寻从座起应护正法。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吾等俱共当受此经大会法品。随时流布遍於十方。及此忍界皆当蒙恩。弥勒菩萨护法王典。当广宣布斯经典要。佛灭度後若有菩萨。在於末俗五浊之世。得闻此经持讽诵读。当知弥勒之所建立。时佛赞告诸菩萨曰:善哉善哉诸正士众。汝等佛前而自咨嗟欲护正法,则为拥护十方江沙诸佛正法。

时阿差末菩萨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当见原耍向者我身所讲经典。力少智薄所宣句谊或能不备。是故归佛见舍罪衅。及诸菩萨奉无尽法。佛告阿差末。卿所说法句谊相次。无一违理逮无罣碍。若有菩萨无阴盖者,所宣道教无有缺漏。分别经义审如所言:况今正士畅此经典。表里通达所度无极岂不及乎。今阿差末得四分别。辩才智慧所畅自在。而於大乘无所依仰独步无侣。宣决众疑度于彼岸。若有菩萨住此道地。其身口心终无缺漏。於一切慧以为元首无所不通。身口心行而皆备悉。十方无数百千亿佛。皆共咨叹卿所讲说。今佛相恕表里通达无一遗漏。十方诸佛亦复俱然。

於是阿难前白佛言:此经典者所号云何以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曰阿差末菩萨之所讲说义理章句而不可荆其要名曰阿差末品。阿难若有人受此经法者,其心转明强识义理。功勋之正转百千倍。为他人说则立佛事。佛说如此。阿差末菩萨。贤者阿难诸天龙神。莫不欢喜。稽首而去。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卷第五·佚名
  第十五卷·佚名
  贤首五教仪开蒙·续法
  卷四百二十一·佚名
  分别布施经全文·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卷第一百四·佚名
  华严经疏·佚名
  卷十九·性音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四·通奇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比丘尼受戒录·弘赞
  卷第二十一·雷庵正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乡贡栎(定宇集)·顾嗣立

    栎字寿翁,徽之休宁人。七岁通举子业,宋亡,科举废。慨然发愤,以为有功圣门莫若朱氏之学。乃着《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义》等书数千万言。延佑开科,栎雅不欲就试,有司强之,中选。竟不复赴礼部,教授于家,不出门户者

  • 第十六出 阅录·周履靖

    【天下乐】〔旦上〕春来些事萦心境。朱颜褪。喜今日眉峯少整。无限惜花情。试向林园寻问。梅郞足称佳士。未聘委是机缘。古人云。一双两美。所至愿也。以此奴家深欲与彼亲昵。动彼求配。又恐他不久将归。空成画饼。

  • 卷一百三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三十狩猎类五言古和诸葛览从军游猎    【陈】张正见治兵耀武节纵猎骇畿封迅骑驰千里高罝起百重腾防毙马足饥鼯落剑锋云根飞烧火鸟道絶禽踪方罗四海俊聊以习军戎和张侍中看猎

  •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司马光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強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   春,正月,壬申,制:「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為恆式。」   己卯,以盧

  • ●卷下·江休复

      圣节道场建起十三日,枢府学士以下皆赴。十四日,中书会,独舍人与大卿监遥上下不过七八人。  审刑奏案,贴黄上更加撮白,撮白上复有贴黄。  国朝诸祠,牲牢之数不等。七室共一羊豕,后庙温成料一羊豕。蜡享百神亦然。然行

  • 卷一·舒赫德

    乾隆三十九年秋九月乙卯山东巡抚徐绩奏言九月初二日午刻臣接署临清州知州秦震钧防同临清营副将禀报据堂邑县张四孤庄民刘防等报称八月二十八日起更时本庄王圣如即王经隆等率领多人手执凶械放火伤人署州防同副将即亲往

  • 修纂凡例·佚名

    一即位礼仪及赏赉等项恩典备书 一追上世宗肃皇帝尊号祔庙称宗并上孝洁皇后孝烈皇后谥号及更定庙制皆书 一册立皇后皇妃皇太子及册封诸王王妃公主皆书其仪注有新定者书一皇子皇女生书一郊庙并社稷山川等神及历代帝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甲子朔○镇守两广太子太保定西侯蒋传卒赐祭葬如例○虏自春三犯宣府龙门城及万全右卫等官军御之颇有斩获总督许论等上诸臣功罪兵部覆议得旨升游击马芳指挥张桓刘漠秩二级各赏银二十两副总兵田世威指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嘉靖二十六年十月戊申朔时享 太庙命京山侯崔元代钦天监奏进明年大统历颁赐郡臣○己酉 孝洁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都督佥事沉至祭 陵寝 树 皇考圣制碑亭于小孤山庙中先是 皇考舟次小孤山制诗一篇扁留祠中至是勒诗于

  • 第十五册 天命五年四月至六月·佚名

    第十五册 天命五年四月至六月四月十七日,致书五部喀尔喀诸贝勒曰:“先是,辽东地方文武众官,与我盟誓,众人议定,上书与帝,并於帝界刑白马歃血祭天,设碑碣誓以无论汉人,诸申,毋逾帝界等语。如此盟誓,然尔等竟抗天意,违誓言,渝

  • 卷十八·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八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十晋刘弘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祖馥魏扬州刺史父靖镇北将军弘少有干略张华甚重之与武帝同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寜

  •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周作人

    事隔三十五年,在民国甲申(一九四四)的九月,我抄了廿四首“弗入调”(方言“弗入调”兼有不遵规则及无赖的意思)的旧诗,题曰“苦茶庵打油诗”,在杂志上发表了。篇末有一段话,涉及《小河》,现在也可以抄了来,做个说明。“这些以诗论

  • 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土司传·张廷玉

    乌蒙、乌撒、东川、芒部,是古代的窦地、的巴、东川、大雄各甸,都是唐朝乌蒙人的后裔。宋朝时,还有人被封为乌蒙王。元朝初年设置乌蒙路,便把东川、芒部隶属于乌蒙、乌撒等地的宣慰司。在各部之中,数乌撒最富裕强盛,元朝时曾

  • 卷六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六 朱批董永芠奏摺 江南安徽布政使【臣】董永芠谨 奏为藩库交盘已竣备陈始末仰祈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备员闽臬蒙 皇上天恩 特旨

  • 169.刘禹锡游玄都观·林汉达

    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

  • 居卫第七·孔鲋

    子思居卫、言茍变于卫君、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君曰吾知其材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

  • 醉思乡王粲登楼·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

  •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在给孤独园,观自在菩萨说真言曰:唵,阿噜力迦(半音呼之)娑页(二合引)诃(引)此是一切莲华部心,次说种种曼荼罗法,画像法,护摩法,持者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