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1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语译]
自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伟大吗?
一、道无私:无为的另一个成因
少知问太公调说:"什么叫做丘里的言论?"
太公调说:"丘里,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个风俗的单位。它聚合了许多不同的成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为许多不同。就好像以马的各部分来认马一样,分散的马只是个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马。所谓的马,是聚集了身体各部形成的躯体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积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伟人并合了四面八方所致。了解这个道理,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更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
"四时有不同的季节,天不偏私去改变它,所以才能完成一个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国君不偏爱哪一人,所以国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衔,不是百官所赐,所以德性才能具备;万物有不同的条理,因为无私,所以大道才没有称谓;没有称谓,所以能无为,能无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时序有终始,世情有变化,祸福有循环,它们都各自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强改变它们的本性,只会导致双方迷失正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再以大山为例,木、石不同却聚集一处,合于一堂。这就叫做丘里的言论。"(《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二、天无私覆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没有丝毫的私心。(《庄子》内篇第五章《大宗师》)
三、圣人无私
庄子说:"覆载万物的道何其伟大啊!君子不抛弃主见是体会不出的。抱无为的态度去做,便称为'天';以无为的言辞来表达,称做'德';爱人无私,施恩万物,叫做'仁';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行为没有形迹,叫做'宽';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便称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既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因外物而动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这十种道理,其心便能包容万物而无所遗漏。到时,他宁愿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宝藏在大海里,也不会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 既夕礼第十三·郑玄 十指第十二·苏舆 卷二·陈天祥 卷二十二·陆陇其 卷十二·俞皋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卷三·李琪 卷二·陈深 卷六·王道焜 应帝王第七·刘文典 卷十五·何楷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五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六度集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