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

朱子编辑《近思录》一书,凡分七篇十四目。首为道体,此两字即有大讲究。全部中国学术史,可分四大变。尧舜以下迄于孔子,可谓王官学时代。其时则学在王官,少及社会平民。孔子以下,百家言兴起,学术下降民间,为中国学术一大变。

孔孟儒家主要在言道,备见《语》《孟》两书。墨翟继孔子,亦言道,惟反孔子之道以为道。儒墨以下,共分八家,皆言道,而所言各不同。《庄子?天下》篇言:“道术将为天下裂”,是也。战国末期,天下渐趋于一,言道者亦渐趋于一。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汉初刘安为《淮南王书》,皆广招宾客,折衷群言以归一,即学术亦求统一之明证。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对策,表彰五经,罢黜百家。而学术重定于一尊,是为中国学术之第二大变。

汉武以下,可谓废止孔子以下之百家言,而重振孔子以前之王官学,乃以孔子与周公并尊,则实已会通家言于官学,亦可谓择一家言以重定为官学。而孔子乃为此下两千年中国学术史上之主要中心人物。

东汉末天下乱,政治复趋分裂,学术又随而变。先则庄老道家言再兴,继则印度佛教东来,于是道分为三,曰儒、曰道、曰释。隋唐复归统一,政治变于上,而学术则依然是儒释道三分之局面,此为中国学术之第三变。

唐中叶,韩愈倡为古文,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提倡辟佛,而以孟子之拒杨墨自比。著为《原道》篇,又有《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愈之论学论道,主要在孔孟儒家。宋兴,韩愈之言始昌。其先犹多偏在政治上,及神宗后,新旧党争,而北宋亦随衰。周濂溪始创道学,精阐孔孟,程明道伊川兄弟及张横渠继之,北宋道学遂立。其为学与汉唐儒有不同,主要在反老释,创新宇宙论人生论,更近西方哲学家言。宋史特立《道学传》,以分别于两汉以下之《儒林传》,其事未可厚非。此为中国学术之第四变。

以前儒家求道明道传道,偏重在人群治平方面。庄老道家始推论及于宇宙自然。体用二字兼言,始于东汉末魏伯阳之《参同契》。亦道家言。道体观念之成立,最先应起于此。佛教东来,主要亦先言宇宙,乃及人生,与中国道家言较接近。惟战国邹衍阴阳家言,会通儒道,亦先推论宇宙,而归极则在人道方面,实近儒。《中庸》《易传》后起,亦会通儒道,可谓古代之新儒家。周濂溪论学多本之《易传》《中庸》,而又时及阴阳家言。横渠著书亦多本《易》《庸》,独二程更多引孔孟。要之,此道体观念,可谓先秦汉儒皆未之有。宋代道学家反老释,亦兼采老释,道体一观念,则为讲究周张二程四家言者,一最重要纲领所在。

下及清代,学术又变而未定。西学东来,学术上又再变,而至今仍未定。此处不详论。惟一事必当郑重提出者,西方学重分别,中国学重和合。西方一切学问分门别类,各成专家,并无一共通观念,故不言道。惟宗教家言似近道,但专言灵魂,不仅与中国儒家相异,亦与老释相异。故西方政教分,其宗教之涉及人生方面者,乃自先有了一大限。既主自由平等,惟不犯法律规定,岂不人人各可有一道。中国人言道,无论其为人道天道,皆有统有体,又必会通和合为一。此则中西双方一大不同处。

今再细言之,中西双方道不同。单就中国言,亦可谓儒、释、老三家言道各不同。专就儒家言,亦可谓先秦孔孟言道与宋代道学家言又有不同。而专就北宋周张二程四家言,又各自有不同。惟中国人言道则终有其大同处。朱子举道体二字为《近思录》全书之第一目,可谓用意深长矣。

今再以现代语简约言之,道可谓是理想的人生。具体人生,古今中外,人各不同。但可有一超时空的抽象的更高理想的共同境界,并融会天地万物大自然而和通为一,此即宋代理学家所谓之道体。

猜你喜欢
  孝行览第二·吕不韦
  卷三 五性三·孙星衍
  法言義疏十·汪荣宝
  卷四·项安世
  卷五·吴浩
  卷十一·林岊
  卷一·朱鹤龄
  卷六十四·秦蕙田
  卷之十三·邵经邦
  立本第十一·商鞅
  中庸·朱熹
  卷六·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圆悟克勤
  卷第三十八·智旭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二集·王夫之

    十六字令[元夕见月]雪面女耐冷卸罗衣盈盈出争赛粉香肥捣练子[咏愁]刚有绪又无端细雨千丝月半弯一寸眉棱千障压不教人放片时闲又[咏霜]空无际月无痕悄悄盈盈上草根蜻蛚逼窗镫影绿愁人不道不消魂如梦令[春后寒雪不已]粟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五·乾隆

      宋  仁宗皇帝  【壬午】庆厯二年春正月复盐法  自元昊反军兴用度不足因聼并邉入中刍粟予劵趋京师货务【宋初京城置货务后但给金银交钞往迁而不积茶货】受钱若金银入中他货予劵偿以池盐由是羽毛筋角胶

  • 卷七十二·杨士奇

    永乐五年冬十月辛巳朔以交阯所举明经士人甘润祖等十一人为谅江等府同知赐敕慰勉 上复亲制诗赐之○癸未夜金星犯南斗魁第三星○丙戌以 孝慈高皇后传赐各王及百官 有守卫卒自陈母病笃乞假省视 上曰何不早言曰昨告守

  • 第十五卷 军饷奏疏·缪荃孙

    江苏巡抚李鸿章奏报苏沪军需第一案收支款目折同治四年二月奏为苏、沪军需第一案收支款目总数开列清单,恭折奏祈圣鉴事。窃准部咨: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奉上谕:同治三年六月以前各处办理军务未经报销之案,准将收支款目总数分

  • 第十章 西征之役(下)·冯承钧

    先是追逐摩诃末之者别、速不含两军,于摩诃末死后,残破伊剌黑阿者迷诸城;剌夷已先毁,忽木继之。已而进迫哈马丹,城民奉重币迎降,蒙古军置一戍将而去。连破赞章后,东取可疾云,城民短兵巷战,大伤蒙古兵;卒以力不能抗,全城被屠,死者四

  • 第二十八章 肃清江西·李宗仁

    一王家铺血战后,我军伤亡虽大,然全军因连战皆捷,锐气正盛,稍事补充,尽可再战。因此,在敌人溃兵尤在四处放枪掩护撤退之时,我料其新遭惨败,断难向我反攻,乃电知第六军程军长,约定翌日在桂堂一晤。此时程潜奉命协助第七军

  • 卷十三、三藩起事及孙延龄·黄鸿寿

    圣祖康熙元年,夏五月,叙平滇功,进封吴三桂亲王。初,世祖定鼎,东南时有不靖,因命定南王孔有德循广西,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循广东,平南王吴三桂循四川及云南。及南方略定,命诸王各帅所部绿旗兵,留镇地方。时有德已死,无子,爵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 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丙子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于奉天殿,皇太子宴国戚及东宫官属于文华殿。 琉球国山南王叔汪英紫氏及弟函宁寿入贺,贡方物。 广西、四川、思明等府州、金筑等番

  • 四十五年·佚名

    (己丑)四十五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酉,上詣太廟,行展拜禮,詣昌德宮、璿源殿行展拜禮,次詣毓祥宮展拜,王世孫隨駕。駕至太廟洞口,命復樂,賞前後部樂工。先是,以戊子太祖諱年,命藏樂,至是始復焉。命收祗迎儒生名帖,回鑾

  • 恢国篇第五十八·王充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言颜渊学于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论者未极也。恢而极之,弥见汉奇。夫经熟讲者,要妙乃见;国极论者,恢奇弥出。恢论汉国在百代之上,审矣。何以验之?黄帝

  • 宽下类·史洁珵

    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此亦人子」,全从己之以力给子为自爱其子说来,十分体贴近情。「亦」字如此下落,后人截来实用,遂几忘

  • 卷六十二·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二    宋 卫湜 撰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

  • 卷六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三宗庙制度周礼春官郁人掌祼器【注祼器谓彛及舟与瓒 防知祼器中有彛及舟者此经下文云和鬰鬯以实彛又见司尊彛云春祠夏禴祼用鸡彛

  • 成公·成公三年·左丘明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辛亥,葬卫穆公。二月,公至自伐郑。甲子,新宫灾。三日哭。乙亥,葬宋文公。夏,公如晋。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公至自晋。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大雩。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啬

  • 卷六·佚名

    释初品中十喻【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

  • 阿那律八念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誓牧山求师树下。贤者阿那律。在彼禅空泽中坐思惟言:道法少欲多欲非道。道法知足无厌非道。道法隐处乐众非道。道法精进懈怠非道。道法制心放荡非道。道法定意多念非道。道法智慧愚闇非道。佛以圣心逆知

  •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余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佚名

    1卷,清超远说,海阔等录。收入序、上堂、小参、早参、晚参、入室、勘验、拈古、颂古、赞、佛事、杂著、行实、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