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书卷一人事篇上

人事篇上

齐宣王言好勇孟子亦言勇言好货好色亦言货色与管仲从君之欲奚以异曰孟子顺其病而药之言勇而勇得其正终非好勇言货与色而货与色得其正终非好货与色从人情之常引归天理之正即攻其邪心之善术也若管仲直纵君之欲与天理背道而驰虽足以揽一国之主权救一时之急务而其流至于使桓公身死不棺亲子相夷吕东莱所谓祸且不能避何功利之有诚格论也然则事君者将束缚之如木石而后可进道乎曰此虽施诸泛常之交童蒙之士而不可得况至尊之君上乎吾故曰宽之乎孟子之道者管仲之于桓公是也严之乎孟子之道者伊川之于哲宗是也一折枝而遂骤谏几何不束缚其君也哉伊川尝讥时人有曰知规过而不知养德伊川之所为规之云乎养之云乎所谓养者全在尽大人之道自足以格君心之非而又非庄子所谓彼欲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欲为无涯涘亦与之为无涯涘近于浮沈媕婀者之所为也故必合管仲伊川庄子之术始知孟子时中之道敻乎其不可及汉高不治产业而兴光武好治稼穑而亦兴

老子善于用退一进遂不可当子房之术以之与秦将连和而击峣关与项羽讲解而攻垓下皆是物也又其生平多自处闲地史记载沛公举事人推萧何何让沛公而自辅之所谓事不成则易以亡非世所指名者也其后知高祖吕后必欲杀韩信恐累于己遂执信杀之何之效老氏亦太过矣

百里奚牛肥对秦穆公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卜式羊肥对汉武帝曰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羣治天下于牛羊察之思过半矣

汉高文景宫女不过十余人廐马百余匹武帝时宫女多至数千人廐马将万匹此贡禹为元帝言之也可以得其槩矣

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是以不留孔明与昭烈咸有一德定不作此语裴松之辨之良允其严子陵之于光武乎子陵论光武曰差胜于往光武论子陵曰狂奴故态仅授以谏议大夫不以宾师处之其不能尽子陵决矣飘然长往不其宜哉或者议子陵沈隐又或以好名讥之固不足以识子陵矣

董贤死朱诩自劾以葬之董卓死蔡邕饮酒而叹之皆比之匪人乐毅不肯伐燕袁涣不肯骂备皆可为不得已而去旧君者法

昭烈识孔明之忠料马谡之谬可谓知人矣而先失于龎统之治耒阳再失于蒋琬之长广都知人可一二论哉

孙策谓张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昭烈谓孔明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君自取之英雄所见略同昭烈固远胜孙策转恨阿斗非猘儿匹也

曹操之杀吕伯奢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司马师之酖郑小同曰宁我负卿毋卿负我真心法哉

陈宫之舍操从布也人或责其二心夫二心于操无不可从布仍去虎投豺耳卒与之骈死公台多智吾不信也

汉陈寔迁太邱长子纪建安初拜大鸿胪子羣为魏司空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荀淑正言于梁氏用事之日子爽濡迹于董卓专命之朝孙彧遂为唐衡之壻曹操之臣君子观陈荀之间而知以名位论盛衰者陋矣

三代前小人与三代后小人不同即汉魏间小人亦与后之小人不同华歆小人也经管幼安割席之辱后犹以大中大夫荐幼安及幼安不受终身隐处歆亦听之若丁谓之于寇莱公遭拂须一言之戏必欲致之于死谓固歆所不屑为也曹丕篡汉保全献帝刘裕后废主无一免者江河日下岂有极哉

曹植因兄篡汉而素服君子以为欺也司马孚因侄篡魏而流涕君子以为伪也果不与其篡以死争之可也

世说锺士季精有才理往寻嵇康康方大树下锻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夫康狂士此特简傲之失会因此遂起杀心致康于死其后会亦族诛戕人者必自戕也然简傲亦可戒矣

王祥持身可谓孝矣而乃以魏臣居晋三公职孝者固如是乎阮籍自命以为高矣而乃以魏人造晋九锡文高者固如是乎或曰籍心乎汉者也快晋之易魏也然其如仕魏何哉

祁黄羊之对晋平公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令避嫌者意消陈留吏之对晋王澄曰向谓君侯闻人不闻问位令附势者意消

李密似乎孝矣然背蜀事晋不忠而况有臣少事伪朝之语以自污也嵇绍似乎忠矣然背父事仇不孝初不得援山公在汝不孤之言以自解也

曹操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圣贤种子斩断桓温云纵不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并好名种子斩断

霍光废昌邑严延年独弹之桓温废海西王恬独弹之

寿者人之福然而王朗谯周褚渊冯道皆以寿而秽者也荀子曰当死而死福也石头城谣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

秦客廋辞于朝晋范文子知三焉武子谓其三掩人于朝击之以杖折委笄杨修以好为幼妇见忌于曹瞒刘显以贞与上人遭斥于梁武皆测廋之累也

梁武帝讲佛梁王绎讲老昭明好文学绎亦聚书十四万卷一家风味如此绎自忿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不知所讲非所用所读非所行亦何益哉

魏道武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其与石勒好听诸生诵书相埒矣

异哉,韦祖思之见杀也。夏王勃勃得关中,征隐士韦祖思。祖思既至,恭惧过甚,勃勃怒曰:我以国士待尔,尔乃以非类遇我,尔昔不拜姚兴,今何独拜我?我在尔犹不以我为帝王,我死尔曹弄笔,当置我于何地耶?遂杀之。若祖思者,殆畏死之极,而反致死者耶。至隋徐文远为王世充李密师,受密拜而反拜世充,对曰:魏公君子也,能容贤士。王公小人也,能杀故人。处乱世者亦可慨矣夫,抑亦可警矣夫。

隋苏威令民诵五教畔者执县令杀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耶又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答者或云管内无五品之家不相应领类如此故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苏威又为余粮簿欲使有无相赡民部侍郎郎茂以为烦迂不急奏罢之若威者惠而不知为政者也

秦二世之亡也宦者知之而不敢告为前之告者即死也隋炀帝之亡也宫人知之而不敢告亦为前之告者即死也

李安静武臣也而能拒武之易唐卢氏女子也而能羞子之事武

姚崇谲而正者也卢怀慎拙而忠者也

卢怀慎之能荐宋璟也伴食而非伴食矣

高宗欲立武氏李绩曰此陛下家事玄宗欲废太子李林甫亦曰此主上家事皆为一言丧邦

李林甫每奏请必饷遗左右瓮夫御婢皆所深款小人之密也杜预之数饷洛中权贵郭崇韬之颇受藩镇馈遗能臣之权也

后唐张全义听讼以先诉者为直民以为苦

宋太祖之仕周也取库藏则窦仪拒之求官酒则曹彬拒之二臣可谓忠矣陈桥之变诿诿焉岂天位轻于库藏官酒乎

秦皇汉武之好神仙为人所欺宋真宗之于天书自欺也欺之不已颠生焉故秦皇汉武不病疯而真宗病疯

颜峻嗔而与人官谢庄笑而不与人官刘宋王宏赵宋李昉皆两用其法

杨用修曰巽岩李氏送汤司农归朝序载王钦若与母宾古请赦天下宿逋自五代至咸平真宗从之遣使四出蠲宿逋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由是遇之甚异不久入相仁宗继立推广先志亟改追欠司为蠲纳司钦若此事史不书当表出之亦憎而知其美也按此则王安石聚敛毒宋以至于亡人品直出钦若下远矣续通鉴纲目曾载钦若镯赋释囚二事

山巨源甄拔人物而子简不为所知吕公着急于进贤而希哲转不得用避嫌之为累也大矣况后世明着为避嫌之律也哉

范文正遇旱不禁屠亦不事祷端居默坐斋中已而大雨庄子曰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今人每言宦成名立谈何容易富郑公之功业苏明允犹戒其碌碌无成非明允不知言非郑公不能受优孟歌云子孙以家成家成则易宦成则难也

宋人善守法者李忠靖为尤而国以安务变法者王安石为尤而国以覆

王安石行新法其弟哭于影堂陈亨伯创经制钱其弟哭于家庙

使王安石不作宰相,后人仅观其论学论治之言,则道学绝学之名早归王氏矣。后之所谓道学绝学者,使其作相,吾未知果胜王氏否也。何也?其执拗同也。人殆有幸不幸。

苏文忠思治论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有谓哉是言

苏子瞻谓忠臣可使死封疆而不能受无根之谤议志士本不求富贵而不能安有道之贱贫愚谓果忠臣则无根之谤议惟自修耳周公闻流言即辟居于东公孙硕肤赤鸟几几何所不能受乎果志士则有道之贱贫祇自立耳舜生当尧之世饭糗茹草若将终身何所不能安乎

甚矣知人之难也苏氏辨奸论父得之于荆公子失之于正叔

汉刘氏父子之学相似然而子政忠而子骏佞也宋程氏兄弟之学相似然而伯淳达而正叔拘也

杨升庵曰程明道谓新法之行吾辈激成此言亦非也是不罪醉之酗而罪醒之救也

汉武帝拜田千秋为相匈奴闻而笑之宋神宗相王安石行青苗助役法交趾书之露布以诋其罪宣仁太后除新法辽主戒其臣下勿生事曰南朝专行仁宗之政矣辽主闻中国黜章惇放筋而起称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谴吁可念哉

大戴礼曰有人焉容色辞气其入人甚愉进退周旋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丁谓吕惠卿辈真其人也

李辅国讽裴冕荐相位曰吾腕可断宰相不可得至宋童贯居然以宦官拜相矣然秦赵高已为丞相

清可行不可言杜祁公谓默而行之无愧于心是也直可行不可炫吕成公谓只作寻常公事看断是也夫政犹张琴瑟也大弦急则小弦绝此子贡所以讥臧孙也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生大者熟则小者焦此韩家奴所以晓辽主也

邓绾谓笑骂从他笑骂好官还自我为之蔡京谓既作好官又要作好人二者岂可得兼二语若合符节

王安石曰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苏文忠曰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自今观之孰得孰失朱晦庵乃曰宁取介甫不取东坡是何理哉或曰此晦庵未定之论也夫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未定又何理哉

使以程伊川之正而去其拘朱元晦之刚而去其愎无间然矣

陆文安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尚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最难诚有慨乎言之也

宋人于杨龟山之受荐于蔡京则曲护之陆放翁之为韩侘冑南园记则力斥之门户意见之私即此一端可槩其余要之南园记乃以其祖魏公勉之正君子教诲之道毫无失也

世有恒言曰为朝廷之功臣为祖宗之功臣二者未可并论自古之昌国宜家者固自不乏然如辅国死难者以孤忠灭族不可谓非朝廷之功臣也而不可谓非祖宗之罪人也如卖国封侯以不肖邀荣不可谓非祖宗之功臣也而不可谓非朝廷之罪人也然思祖宗何如人乎祖宗而非人类可也祖宗而为人类尚愿有此等子孙乎故曰事君不忠非孝也然则如方正学先生者不惟朝廷之功臣抑亦祖宗之功臣也方氏之祖宗独不如王陵之母乎客有疑方氏者姑举此说告之或曰正学当日虽欲死节何不少婉以全十族曰当日一腔热血岂暇虑此少作转念岂为纯忠且永乐之残酷更所不及料也正学未可非也

使寇莱公以请迁都斩王钦若于少保以请迁都斩徐有贞较华士正卯之诛更为允当其罪矣

杨时受蔡京之荐进身不可谓之必以正迨奏罢王安石从祀京已败矣始因之以取位终背之以救名君子固如是乎薛瑄视于谦之死当官不可谓之不避难虽能救其不磔死死则同耳既能为之缓颊而不为之白寃君子又如是乎

汉以来官每重内而轻外尚有行道之遗意重外轻内则专为谋利之私图矣古之远州以处流窜者后且或为金穴世变岂有极哉

孔子之道,佛老乱之于道外,人知之;胡广冯道之徒乱之于道中,人不知也。故求道,自严乡原鄙夫之辨始。

严绳孙谓顾季[允成]每以狂狷自许兄叔时[宪成]进之以中行对曰世之中行夫子之乡原也包罗无限道学矣

异端不可法也异端之言亦间有可取也由诸子而择之审皆六经鼓吹矣理学固可宗也理学之言未必皆可信也貌圣人而居不疑非三代直道矣

刻薄极于申商宋儒移之于讲学其弊更深矣门户分于朱陆明儒争之以殖财其害更大矣

人或谓东汉亡于气节南宋亡于理学故明亡于东林是无气节理学东林反不亡也岁寒知松柏之后雕谓岁因松柏寒可乎然非气节为气节非理学为理学正自可戒

天下人品圣贤为上豪杰次之文人不失此二途真性情者又次之假道学最下假道学即乡原鄙夫也常则为乡原变则为鄙夫要之一而已

古者言学未尝言道学古者言道未尝言道统

将欲为雕文纂组之华则吾愧其言太质将欲为鬬靡夸多之富则吾愧所记太疏若夫考订学术得失之原推求国家治乱之本广核时务应用之方使穷可独善其身达可兼善天下窃自谓有一日之长

不愿有文人之名而愿有正人之实不愿有才子之名而愿有君子之实不愿有道学之名而愿有朴学之实

古今之真忠臣真孝子乃真理学也其它吾不知之矣其经济真文章乃真才人也其它吾不知之矣

可与有为者上也可与有言者次也不可与有为并不可与有言下而已矣

小人有精密之才有坚忍之力设以其才用之于诗书其力用之于节义有君子之所不及者矣然而小人之精密喻利而已耳小人之坚忍谋欲而已耳究之利愈密则愈疏欲愈坚则愈毒惜哉

今人以圣贤之言为一事己身之行为一事判然离决习为固然恬不为怪久矣然亦必一二分无心暗合者方可为人不然死矣否亦行尸走肉耳由是观之圣贤之言果可判然离决也与

古之君子有二术焉志于道德以立身志于功勋以立业后之君子有二术焉匿于乡原以求利匿于道学以求名

以富贵利达言则羡之不胜羡以仁义道德言则惭之不胜惭与其羡也不如惭也羡则不惭矣惭则不羡矣

在天之五行为木火土金水有衰旺生克人得之为穷通寿夭在人之五行仁礼信义知有厚薄得失人因之为圣狂贤愚天之五行有定者也数也人之五行无定者也理也理得而数亦可移此立命之学也纵数不可移而得理胜不得者多矣

事理不能分是非日入于非矣流品不能分清浊日趋于浊矣

保身之要莫如寡欲理财之要莫如节用为学之耍莫如去非

孔子曰吾何执又曰撵善而固执之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列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身淮南子曰工多技则穷心不一也

荀子曰公生明偏生闇诚信生神夸诞生惑端悫生通诈伪生塞此六生者君子慎之韩婴曰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傅子口铭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富郑公座铭曰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司马温公题壁曰徐行不困实地不危耶律楚材曰宰相要两眼明一心正

列子杨朱篇杨子曰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荀子曰其为人也多暇日其出入也不远矣

又曰有争气者不可与辩

汉书杜钦传达观其所举富观其所予穷观其所不为乏观其所不取近观其所为远观其所主

颜氏家训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攘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又曰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修善立名者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又曰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简费开务有术

独孤及送李太白序曰才全者无亏成志全者无得失进与退于道德乎何有按此即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之旨

五代史康证言六可畏贤士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不闻是也

晋废帝本纪赞明者虑于未萌而前知暗者告以将及而不惧故先事而言虽忠不信事至而悔其可追乎

张元驳赦论管子曰凡赦者小利而大害久而不胜其祸无赦者小害而大利久而不胜其福有罪者见舍则无罪者衔冤乃致灾之道非救灾之术也

周王朴传赞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又曰胜者所用败事之綦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汉昭烈皇帝此语当与六经并垂

玉壶清话[宋释文莹]王昭素谓太祖曰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

程子曰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拂

陈君子[傅良]曰视民力之宽不宽即知天命之永不永

李敬子[璠]曰古语云分之所在毫不可攀善处者退一步耳

真文忠[德秀景元]曰惟学可以明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亲君子可以维持此心

又曰人心即天心非此心之外别有所谓天地鬼神也按天地鬼神原自有惟能洁齐此心者与之相通

崔清献[与之正子]曰独断当以兼听为先

王伯厚曰应天变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受直言

马翔仲[廷鸾]曰集和平之福自陛下之身始养和平之德自陛下之心始

金刘氏[祁]归潜志宁使敬而疏毋使狎而亲人敬而疏不失为端士人狎而亲恐流为小人

又曰保养乎身勿以寿夭任之天勤俭乎家勿以有无付之命强勉乎政勿以否泰归之时忠爱乎君勿以昏明委之上按此立命之真诠也日当三复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荀子又曰流丸止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按闻而不信故止

杨升庵曰宋人就月录陶靖节云痴人前不可说梦达人前不可说命

章枫山曰处顺境而乐之者易处逆境而乐之者难

池北偶谈[王渔洋]刁蒙吉潜室剳记为盖世英雄易为慊心圣贤难又云易言趋吉避凶盖趋正避邪也

宋忠庄公在疚记人自昼至夜当知何所事又云实变气质方是修身又云隐恶扬善圣人也好善恶恶贤人也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颠倒善恶以快其谗谤者小人也又云赴大机者速断成大功者善藏又云同是中庸而有君子小人之别微矣哉

归潜志张弥学座右铭欲求子孙先当积孝欲求聪明先当积学

福由自作孽由自作

入人欲圈则为畜道入理障圈则为魔道更有假理障恣人欲者则兼畜道魔道能寡欲斯为真人能除障斯为真理

聚精会神自作元命洗心涤虑以诱天衷

史记越世家正义会稽典录云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佯狂负俗累文种为宛令遗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疾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识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遂驾而往蠡抵掌纵谈观者耸听

春秋传曰天道远人道迩可谓知道文中子曰先人事后言命可谓知命

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患失无所不至矣岂非苦海愁城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无入而不自得焉岂非极乐世界

先人后己异端过情之语非儒者之道也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明先己后人

祢正平怀刺漫灭无所投南史何思澄每宿昔作名一束晓便命驾朝贤无不悉狎介通相悬如此

颜氏家训时运之来不求亦至风云不兴徒求无益

宋贤事汇晏敦复曰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又邵康节尝诵陈希夷语曰落便宜是得便宜

宋贤事汇程伊川见人于韩持国[维]求荐曰居位不求人乃使人求己乎或曰正叔太执求荐常事也伊川曰不然为不求者不与来求者曾与之遂致人如此持国大服按宰相而知求人非公忠体国者不能也惟求人乃不使人求己开翕受之门正以杜奔竞之路国体士习于是乎两全又伯淳曰荐士当以才之所堪不当问所欲亦至言也

苏文忠公好直言自云吐则逆人吞则逆己与其逆己庸逆人也故卒吐之竟以此坎坷终其身张南轩答人书曰工于论列者察己常阔疏狃于讦直者发言多弊病按予亦有此病故书二则以自警

陈图南谓种放曰名美器造物者深忌之天地间无全名子其戒哉按数语令人悚然然君子实至名归又不必避名而损其实也

猜你喜欢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晏婴
  詩經卷之三  朱熹集傳·朱熹
  论语集觧义疏卷七·皇侃
  春秋修后鲁史旧文·湛若水
  卷二百四十九·秦蕙田
  第37章·老子
  卷十二 聘礼第八之二·李如圭
  卷一·黄中松
  第一篇 学贵有恒(下)·丰子恺
  第6章 共鸣·胡适
  卷三十三(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十住品第十五·欧阳竟无
  印度之佛教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梁启超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四齣·汤显祖

    第三十一齣 繫帅【三台令】〔生引衆上〕长年坐策兵机。这几日有些狐疑。檀萝欲翦快如飞。怎不见捷旌旗。〔集唐〕纔到城门打鼔声。武陵一曲想南征。谁知一夜秦楼客。白髮新添四五茎。俺淳于棼久鎭南柯。威名颇重。近

  • 闲适四 古调诗五言七言 凡五十七首·白居易

    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  太原一男子,自顾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既居可言地,愿助朝廷理。伏阁三上章,戆愚不称旨。圣人存大体,优贷容不死。凤诏停舍人,鱼书除刺史。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我

  • 卷二百六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六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三十六 陈 樵 清隐亭 白日照阳春九陌扬远尘往来酣蚁战谁是投闲人人生苟知足政复贵隐沦万事等大梦汩没徒艰辛所以贤逹士不肯劳其神结亭林泉间归来养清真

  • 南村诗集巻一·陶宗仪

    明 陶宗仪 撰永思堂诗为董仲资作子之于亲思无不至生育恩深与天地嫓一别千古终养莫遂永言孝思思曷有既爰陟我屺爰陟我岵瞻望莫及心焉如燬露雨降濡秋春收履凄怆怵惕感时抚已居处笑语志意乐耆书册桮棬手口泽气食而羮只

  •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起神宗熙寧九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丙辰朔,詔:「邕州緣邊州峒來降首領,宜多方存卹,無令失所。」時交賊已退,溪峒首領儂廣琳等皆求效順故也。   上批付王中正:「茂州管下恭、靜州等蕃部作過,已翦滅,其脅從蕃族,如能悔過歸

  • ●复社纪略卷之二·陆世仪

    崇祯庚午乡试,诸宾兴者咸集,天如又为金陵大会。是科主裁为江右姜居之曰广;榜发,解元为杨廷枢,而张溥、吴伟业皆魁选,陈子龙、吴昌时俱入彀,其它省社中列荐者复数十余人。明年辛未会试,伟业中会元,溥与夏曰瑚又联第,江西杨以任、

  • 二四八 署理两广总督德保为查缴违碍书籍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二四八 署理两广总督德保为查缴违碍书籍致军机处咨呈乾隆四十年二月二十六日署理两广总督印务 兵部侍郎 巡抚广东地方 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德<保>为札知事。据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姚成烈会同按察使司按察使陈用敷、盐运

  • 金佗稡编卷七·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七宋 岳珂 撰行实编年四绍兴六年丙辰岁年三十四梁兴来兼营田使入觐赐金器移屯襄阳易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周国夫人姚氏薨降制起复下虢州寄治卢氏县【阙】破长水县殱敌业阳【阙】   

  • 三、人的灵性问题·林语堂

    辜鸿铭帮我解开缆绳,推我进入怀疑的大海。也许没有辜鸿铭,我也会回到中国的思想主流;因为没有一个富研究精神的中国人,能满足于长期的对中国本身一知半解的认识。去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遗产的声音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渴

  • 西夏传·脱脱

    西夏,本为魏拓跋氏之后嗣,其地域则在赫连夏国之方位。远祖思恭,唐末受赐姓为李,经五代至宋,世代保守疆域。至李继迁开始拓土,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沿边七镇,从东至西二十五驿,从南到北十余驿。子李德明,通晓佛书,精通法律

  • 卷七上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孙奭

    (离娄者,古之明日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圆,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篇。)[疏]正义曰:前章首论滕文公问以古道,故以《滕文公

  • 第十二 符言 5·王诩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②之处安在?右主问③。【注释】①天之、地之、人之:指三才之道,幽邃深远,必问于贤者方可行之。陶弘景注:“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

  • 卷第三十六·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三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南法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

  • 卷第二十·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五 大般若经之余四 实说品第六十二。佛答善现:&ldquo;譬如良田种树,是人虽复不见此树根茎枝叶华果受者。而种树已,溉灌

  • 目录·应庵昙华

    应庵和尚语录目录 序文(严康朝撰)  目录卷第一 住处州妙严禅院语录  衢州桐山明果禅院语录  蕲州德章安国禅院语录 卷第二 饶州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饶州东湖荐福禅院语录 卷第三 饶州莞山宝应禅院语录  庐

  •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卷上·宗坚

    参学小师妙圣妙德等记录上堂康熙六年受澄江府路南州陈刺史吴别驾及僧俗等请住弥勒兜率禅院开堂上堂指法座云只者华王宝座是我祖佛跻攀的所在尽十方界若仰若覆若倒若立若莲华若半月等总在者里且道新兜率毕竟如何遂高声

  •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佚名

    作者不详。古灵宝经之一,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已著录此经。经文称太上灵宝生乎天地万物之先,灵宝五称自然符与道气同化,天地万神皆归于灵宝;身佩灵宝五符,万神来归,得灵宝经斋洁服符,长生不死不老。经中载东称符、北称符、南称

  • 广弘明集·道宣

    唐道宣编。三十卷。明南北藏及清藏为四十卷。成书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体例与《弘明集》略异,故不称“续”而称“广”。全书分十篇:一归正、二辨惑、三佛 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济、七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