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导 言

一、一点说明

我谈的“经书”,不是“经学”。要谈“经学”,谈何容易!一部“经学史”,实质上是一部中国思想斗争史,主线是政治思想斗争史,甚至政治斗争史。这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打着“经学”旗帜进行斗争的历史。涉及各种学说、学派和它们的来龙去脉,即它们的产生、成长和衰落的过程,自然要研究历史的各个领域,因为它是各家各派兴衰的背景。写一部这样的东西,可以成为洋洋大观的专著,不是“浅谈”所能了,更不是我的学力所能了。

经书浅谈,只限于浅谈各种“经书”的主要内容,著作年代,我们今天怎样看待它;若要研究它,如何着手,如何深入。在这些方面提供自己一点看法,同时扫清一些研究上的障碍。

我谈的“经书”,其实就是“十三经”,它是自宋朝以来确定的,到今天还习以为常,不是有《十三经白文》、《十三经索引》、《十三经注疏》等等可以为证吗?这是“儒家”的经典。拆穿西洋镜,也不过那么回事。

二、“经”名考

为什么叫“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把一些难以站住脚的各种说法撇开不谈,专从历史考据上讲讲这问题。“经”作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的“挟经秉桴”。这是讲吴王夫差要和晋国决一胜负的战前情况。韦昭注说:“经,兵书也。”而清末俞樾却认为“世无临阵而读兵书者”。依俞樾说,“挟经”是掖着剑把手,“秉桴”是拿着鼓槌。但剑不插在剑鞘里,偏要挟在腋下,不但古代无此说法,而且捶鼓也难以使劲。俞樾的说法有破绽。总之,面临交战,挟着兵书临时请教它,自未免可笑,俞樾这一驳斥还是有道理的。因之,《吴语》的“经”,我们不看做“兵书”。《墨子》有《经》上、下篇,也有《经说》上、下篇。《经》的文字简单,甚至三四个字便是一个命题。《庄子·天下篇》说墨学弟子徒孙都读《墨经》,可见“墨经”之说起于战国。《经说》便加以说明。《荀子·解蔽篇》引有《道经》,不知《道经》是什么时代的书。《韩非子》的《内储说》上、下,和《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共四篇)也有“经”和“说”,可能是仿效“墨经”的。可见,“经”是提纲,“说”是解释或用故事来作证和说明。《礼记》有《经解篇》,可能是因此而得启发的。至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一类医书,因为那是后人伪作的,便不讨论了。

由上所述,“经”名之起,不在“儒家”。“经”的意义,也未必是用它“经常”的意义,表示它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西汉的经学家以及以后的“今文派”认为只有孔子所著才能叫“经”,他们不懂,“经”未必是孔子所著,而且“经”名之起,据目前所知文献记载,大概起于“墨经”,不起于孔子。后代把“经书”这一“经”字神秘化,甚至宗教化,因之凡佛所说叫做“佛经”,伊斯兰教有《可兰经》。道教称《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抱朴子·外篇·勖学第三》也有这一说法。在考古发掘中,无论竹简木札或帛书,只有用丝线和麻织物把竹简、木札编缀成册的残迹。“经”本是丝织之名,是否因以丝织物装成册而给以“经”名,前人多主此说,但也难以肯定,因为用丝、麻织物把竹简、木札编缀成册的不止“经书”。

把“儒家”书籍说成“经”的,开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似乎“六经”之名,是孔子自己所说。如果这说可信,甚至“六经”之名,孔子以前早已有之,他才能说我研究这“六经”。可惜的是《庄子》这部书,自己也说“寓言十九”(见《寓言篇》),不尽可信。但总可以证明,在战国时,儒家已有“六经”。《庄子·天下篇》更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几句话意思是,“《诗》表达思想感情,《书》记述历史,《礼》讲的是应对进退、周旋揖让,《乐》讲的是声音和谐,《易》讲的阴阳,《春秋》讲的是君臣上下。这种道术分布在四方而在诸侯各国中有所表现和设施的,各家各派有时有人称道它。”这样一说,“六经”不但是儒家所专有,而且它是以后“百家争鸣”的学术源泉。汉代尊经,据郑玄说,“六经”'的竹简长二尺四寸(见《仪礼·聘礼》贾公彦《正义》引郑玄《论语序》)。从1959年7月在甘肃武威汉墓所出土的竹、木简的《仪礼》看来,这话是可信的。

三、《十三经》的完成经过

如上所说,儒家经书,最初只有“六经”,也叫“六艺”(见贾谊《新书·六术篇》)。到后来,《乐》亡佚了,只剩下“五经”。《乐经》可能只是曲调曲谱,或者依附“礼”,由古人“礼乐”连言推想而知之;或者依附“诗”,因为古人唱诗,一定有音乐配合。我还猜想,无论“礼乐”的“乐”,或者“诗乐”的“乐”,到了战国,都肩于“古乐”一类,已经不时兴了。《孟子·梁惠王下》载有齐宣王的话,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音乐,只是爱好一般流行乐曲罢了。”春秋末期,诸侯各国君主或者使者互相访问,已经不用“诗”来表达情意或使命,战国时期,若引用诗句,作用和引用一般古书相同,完全不同于春秋时代用“诗”来作外交手段。那么,依附于“诗”的乐曲乐谱自然可能废弃不用。而且根据目前所已知的战国文献,西周以至春秋那种繁文褥节的“礼”也长时期不用,依附于“礼”的“乐”也可能失掉它的用场。“乐”的亡佚,或许是时代潮流的自然淘汰。《乐经》的失传是有它的必然性了,所以《汉书·艺文志》没有《乐经》。至于东汉末年曹操从荆州得到雅乐郎杜夔,他还能记出《诗经》中四篇乐谱,我却认为,杜夔所记出的《诗》的四篇乐谱未必是春秋以前的古乐谱。

“六经”的次序,据《庄子·天运》和《天下》、《徐无鬼》诸篇、《荀子·儒效篇》、《商君书·农战篇》、《淮南子·泰族训》、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振篇》以及《礼记·经解篇》、司马迁《史记·儒林传序》,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唯《荀子》《商君书》没谈到《易》)。但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六经的次序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以后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以至现在的《十三经》都把《易》改在第一。为什么到后汉时把“经书”的次序移动了呢?很可能他们认为“经书”的编著年代有早有晚,应该早的在前,晚的在后。《易》,据说开始于伏羲画卦,自然是最早的了,列在第一。《书》中有《尧典》,比伏羲晚,列在第二。《诗》有《商颂》,或许是殷商的作品罢,列在第三。《礼》和《乐》相传是周公所作,列在第四和第五。至于《春秋》,因为鲁史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列在第六。

无论《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好,《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好,统称为“六经”,《乐经》亡失,变为“五经”。《后汉书·赵典传》和《三国志·蜀志·秦宓传》都有“七经”之名,却末举“七经”是哪几种,后人却有三种不同说法:(1)“六经”加《论语》;(2)东汉为《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3)“五经”加《周礼》、《仪礼》。这三种说法不同,也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唐朝有“九经”之名,但也有不同说法:(1)《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2)《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唐太和(唐文宗年号,公元827--835年)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这“十二经”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到宋代,理学派又把《孟子》地位提高,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和《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自己“集注”,由此《孟子》也进入“经”的行列,就成了“十三经”。这便是《十三经》成立的大致过程。以后分别浅谈以成文先后为序,并不一定按这个次第。

猜你喜欢
  第五十卦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佚名
  卷三十(襄五年,尽九年)·孔颖达
  卷六四·邱濬
  大学辨业卷一·李塨
  双桥随笔卷八·周召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林语堂
  卷十七·李光坡
  卷十·姚际恒
  第八 摩篇 2·王诩
  菩萨行品第七十二·佚名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佛说譬喻经·佚名
  解深密经卷第三·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延寿
  论心性·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朱翌·唐圭璋

      翌字新仲,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号灊山居士,又号省事老人。生于绍圣四年(1097)。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南渡后,为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绍兴十一年(1141),忤秦松,责授将作少监,韶州安置。二十五年(1155),桧死,充秘阁修撰。三

  • 卷二十八·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八钱塘 王琦 撰记颂赞共二十首任城县厅壁记【元和郡县志任城县本汉县也属东平国古任国太昊之後风姓也僖二十一年左传曰任宿须句皆风姓也实司太皥与有济之祀注曰任今任城县也魏志曰文帝

  • 卷之四十三·佚名

    成化三年六月甲午朔○丙申巡抚甘肃右佥都御史徐廷章奏上边议三事一足兵食以备战守夫备边急务在足兵食而已甘肃等卫所大约原额旗军七万二千九百余名今实有者四万一千八百余名事故逃亡三万一千一百余名虽累清勾而解到者

  • 卷之七百九十·佚名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闰七月壬辰朔谕据定长奏、湖北黄梅广济等州县。六月间雨水过多江湖陡涨。堤垸受冲。田庐间有淹浸现在亲往查勘等语。该处州县滨临江湖每遇夏秋盛涨易致浸溢此次黄梅。广济等处。被灾稍重。朕心深

  • 第二章 古代史家与史籍·金毓黻

    吾国史籍之生,应在制字之后,故远古无史可言,近世考古学家,发掘地下之藏,就所得之骨骼器物,以推断有史以前人类之状况,是之谓史前史,然此为晚近产生之史学,而与古人无与者也。《左传》载楚灵王谓其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 经筵玉音问答·胡铨

    隆兴元年癸未岁,五月三日晚,侍上于后殿之内阁,蒙出示答金人书藳。上谓予曰:「内中有未善处,卿宜仔细说出。」予答曰:「出于天笔,小臣何敢有所妄议。」蒙赐金凤笺,就所御玉管笔,并龙脑墨,风味砚。又赐以花藤席,命予坐于侧,草换书。

  • 陆瞨传·李延寿

    陆俟的长子名瞨,很有智谋,有父亲的风范。文成帝见后非常喜爱,便对朝臣们说“:我过去经常感叹他的父亲智谋长而身躯短,这位看来更超过他父亲了。”从年轻时起,陆瞨就担任内都下大夫。他侍奉上司,接待下级,该行该止,取得和给予,往

  • 方域一·徐松

    东京大内【宋会要】东京,唐之汴州,梁建为东都,后唐罢之,晋复为东京,国朝因其名。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天头原批:「旧城。」,即唐汴州城,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南三门:中曰朱雀,梁曰高明,晋曰熏

  •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傅斯年

    公,君也。《尔雅》,“公,君也”,释名同。《左传》所记,邦君相称曰君,自称曰寡君,而群下则称之曰公。是公君之称,敬礼有小别,名实无二致也。君,兄也。《诗·邶鄘卫风·鹑之奔奔》云: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

  • 道赋第十二·桓谭

    余少时学,好离骚,博观他书,辄欲反学。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谚曰:「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谚曰:「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孔子言:「举一隅

  • 卷十五·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十五明 蔡清 撰尽心章句上尽其心者章【芟八条减二百五十二字】心体之所以如此其大者盖天体物而不遗其精神之全付于人而为心故心之神明上穷苍穹下入黄泉中贯万物其于天

  • 卷三十九·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十九  宋 李樗黄櫄 撰武奏大武也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後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李曰武诗者乃武王之乐歌也周礼曰舞大武以享先祖谓之大者如尧之乐大

  • 卷一·张洽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一宋 张洽 撰【杜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隠公【名息姑惠公之子母声子諡法不尸其位曰隠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尔时除盖障菩萨。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得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若得彼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盘地。贪

  • 华严感应略记目录·祩宏

    双童现瑞  天地呈祥  地震光流  感通玄悟  经辉五彩  神人警卫  天女给侍  冬葵发艳  瑞鸟衔花  神人延请  普贤授义  口获舍利  菩萨涌现  修罗退阵  证入无生  时雨霶流  华藏受生

  • 梅仙观记·杨智远

    一卷。宋杨智远撰。传说西汉末年有位叫梅福的,曾修道炼丹,飞举成仙。后人称其为梅仙,并于其成仙处修建宫观以祭祀,其观名为梅仙观。杨智远撰此书就是编记梅福仙迹。此书收有《梅仙事实》一篇,详述梅福居官、修道、炼

  • 引凤萧·佚名

    全书十六回,有清代刊本。书署“枫江伴云友辑,鹤阜芟俗生阅”,然作者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书中写主人公自引娶金凤娘为妻,收婢女霞箭为妾,以三人名中各取一字,合为《引凤萧》。本书以才子佳人小说形式,写宋代的历史事

  • 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

    高宇泰著。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高宇泰,历经坎坷磨难,念念不忘明朝,宁做遗民、忠臣义士。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为了歌颂忠臣、鞭笞降臣,编纂了《雪交亭正气录》一书。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写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