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 摩篇 2

【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④,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⑤,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注释】

①主事日成:主持政务,日渐成功。

②主兵日胜:指挥战争,日渐胜利。陶弘景注:“钓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观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③“圣人”句:善于摩意,是走向成功之路。古人所讲一陰一谋,并无贬义,而是指隐秘谋划。陶弘景注:“潜谋一陰一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著,故曰明也。”

④不知其所以然:贤君明主,主事日成,便是积德、积善。让百姓自然而然听从政令,这是一种高明的统治艺术。陶弘景注:“圣人者,体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迹,藏用显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

⑤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损耗军费。即《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陶弘景注:“善战者,绝祸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故国用不费。至德潜畅,玄风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这是一种比较玄妙的治国方略。

【译文】

古代善于揣摩对方内心的人,就像拿着鱼钩临近深渊,装好诱饵投入水中,必然可以钓到鱼。所以说这样的人主持政务日渐成功却不被察觉,率兵打仗日渐胜利,对手却蒙在鼓里不知畏惧。圣人便是这样隐秘谋划事情,所以被称为“神”;行动成功则会昭然显著,所以被称为“明”。所谓“做事日渐成功”的秘诀,在于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得到利益的原因,因而在于暗中积累善行,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率兵打仗连连取胜,却不与敌人争斗,也不消耗物资财富,人民不知敌人为何归服,为何畏惧,因而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

猜你喜欢
  慎行论第二·吕不韦
  天权第十七·鹖冠子
  卷四七·邱濬
  尚书古文疏证卷七·阎若璩
  提要·焦袁熹
  卷七十一·程公说
  第六章 16·辜鸿铭
  卷二十八·秦蕙田
  诞生品第七·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卷二十·佚名
  卷七十·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法常·唐圭璋

      法常,俗姓薛氏,开封人。报恩首座。淳熙七年(1180)卒。   渔父词   此事楞严常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

  • 晁补之·唐圭璋

      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元祐元年(1086),以试太学正召试,授秘书省正字,擢著作郎。绍圣末,坐党籍,谪监信州酒税。大观四年(1110)知泗州卒,年五十八。有鸡肋集、

  • 卷九 四十九首·赵崇祚

    魏太尉承斑 十三首满宫花一首 木兰花一首 玉楼春二首 诉衷情五首 生查子二首 黄锺乐一首 渔歌子一首鹿太保虔扆 六首临江仙二首 女冠子二首 思越人一首 虞美人一首阎处士选 八首虞美人二首 临江仙二首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天启三年二月辛酉朔大学士朱国祚引疾求归

  • 卷之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沈庆之传·李延寿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少年有气力,晋朝末年孙恩作乱,派他的军队攻打武康,沈庆之还不满二十岁,跟随乡人、亲族攻击贼寇,屡次获胜,因此以英勇闻名。军乱之后,乡里人员流散,沈庆之在家种田,勤劳刻苦,自立度日,四十岁还没有出名。

  • 卷六·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六   明 傅逊 撰伯楚灵王之乱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 遂会于虢 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事毕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对曰

  • 卷四·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四周易同人于野亨利渉大川利君子贞监察御史【臣】周祖荣孔頴达曰同人谓和同于人野喻其旷逺言和同于人必须寛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乃得亨通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

  • 襄公·襄公四年·左丘明

    【经】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夏,叔孙豹如晋。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葬陈成公。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冬,公如晋。陈人围顿。【传】四年春,楚师为陈叛故,犹在繁阳。韩献子患之,言于朝曰:「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

  • 佛说自爱经·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国王诣佛所。遥见精舍。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却长跪白。愿以来日。于四街道请佛及僧。施设微食。普令愚民知佛至尊。

  • 方等三昧行法·智顗

      隋 智顗说方等三昧行法序宋沙门遵式述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或尚存目录。而莫见其文。学者思之。渺隔沧海。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六祀。日本僧寂照等赍至。虽东国重来。若西干新译。载披载沃。适奉醒醐。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六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六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释修大行中。初明来意者。发心无行无位可论。故云修行入菩萨位说是修大行之止观者。标也。从夫下释也。善解下举譬也。酪须钻成酥假摇熟。故大经二十六云。如乳要得人

  • 解脱戒经·佚名

        僧昉述  译经缘起  戒律者。建定慧之妙幢。殄闇惑之明灯。度危险之蹊径。开憺怕之梁津。宝殿之功罔初弗起。逾越重阁非梯靡升。正法住灭。验之常典。大圣泯晖。迈余千纪。法泽遐流犹未周备。令文学之徒异

  •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二(初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四波罗夷法之二佛在跋耆国跋求摩河上。是时佛语诸比丘。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我等当勤修习。诸比丘作是念已。

  • 丛林盛事卷下·道融

    宋 沙门 道融 撰○宝峰祥叉手为童子时。闻二老宿夜话。举古德颂云。征轮轧轧过江南。暂把遗骸寄泐潭。秦岭烟沙犹未息。月明空锁定僧庵。祥不觉感悟泣下。老宿问其故。祥云。某近梦中得此句。当是前身之所为者。宿

  •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吕洞宾

    文所以载道也,余闻世间是文久矣。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良贲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新翻仁王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唐代不空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之注释书。卷上一之冒头略解经题,次立叙经起意、明经宗体、所摄所被、正解本文等四

  • 注维摩诘经·僧肇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