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方域一

东京大内

【宋会要】

东京,唐之汴州,梁建为东都,后唐罢之,晋复为东京,国朝因其名。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天头原批:「旧城。」,即唐汴州城,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南三门:中曰朱雀,梁曰高明,晋曰熏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东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赐名;西曰崇明,周曰兴礼,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东二门:南曰丽景,梁曰观化,晋曰仁和,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北曰望春,梁曰建阳,晋曰迎初,国初曰和政,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西二门:南曰宜秋,梁曰开明,晋曰金义,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北曰阊阖,梁曰干象,晋曰干明,国初曰千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北三门:中曰景龙,梁曰兴和,晋曰元化,太平兴国四年改;东曰安远,梁曰含辉,晋曰宣阳,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西曰天波,梁曰大安,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

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天头原批:「新城。」,周显德三年令彰信节度韩通董役兴筑。国朝以来,号曰国城,亦曰外城,又曰罗城。南五门:中曰南熏,周曰景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东曰普济,惠民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东曰宣化,周曰朱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西曰广利,惠民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西曰安上,周曰畏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东

五门:南曰上善,汴河东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北曰通津,汴河东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通津,天圣初改广津,后复今名;次北曰朝阳,周曰延春,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含辉,周曰含辉,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寅宾,后复今名;次北曰善利,广济河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咸通,天圣初改。西六门:南曰顺天,周曰迎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大通,汴河南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大通,天圣初改顺济,后复今名;次北曰宣泽,汴河北〔水〕门,熙宁十年赐名;次北曰开远,太平兴国四年赐名通远,天圣初改;次北曰金耀,周曰肃政,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咸丰,广济河西水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北五门:中曰通天,周曰元德,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今名;次东曰景阳,周曰长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东曰永泰,周曰爱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西曰安肃,国初号卫州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西曰永顺,广济河南水门,熙宁十年赐名。

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天头原批:「大内。」,宫城周回五里,即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梁以为建昌宫,后唐复为宣武军治,晋为大宁宫。国朝建隆三年五月诏广城,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以修之。南三门:中曰宣德,梁初曰建国,后改咸安,晋初曰显德,又改明德,太平兴国三年七月改丹凤,九年七月改

干元,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正阳,景佑元年正月改今名;东曰左掖,西曰右掖,干德六年正月赐名。东一门曰东华,梁曰宽仁,开宝四年改四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三年」。;西一门曰西华,梁曰神兽,开宝四年改四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三年」。。北一门曰拱宸,梁曰厚载,后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改。宣德门内正南门曰大庆,梁曰元化,国朝常随正殿名改。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干德六年正月赐名。正殿曰大庆,梁曰崇元,干德四年重修,改干元。太平兴国九年五月,殿灾,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四月,殿灾,六月改天安。景佑元年正月改今名。殿九间,挟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有龙墀、沙墀。正至朝会、册尊号御此殿,飨明堂、恭谢天地,即此殿行礼,郊祀斋宿殿之后阁。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大)[太]和,梁曰金乌、玉免,国初改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今名。右升龙西北偏曰端礼门,凡三门,各列戟二十四枝,熙宁十年八月赐名。门内庙堂:次北文德殿门,次文德殿,后唐曰端明,国初改文明,太平兴国九年五月殿灾,改

今名,即正衙殿。太祖时元、朔亦御此殿,其后常陈入合仪如大庆殿,飨明堂、恭谢天地即斋于殿之后阁。熙宁以后,月朔视朝御此殿。殿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嘉福,旧名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殿庭东南隅有鼓楼,其下漏室,西南隅锺殿。两挟有东上、西上合门。左、右掖门内正南门曰左、右长庆,干德六年正月赐名;次北门曰左、右嘉肃,

熙宁十年八月赐名;次北门曰左、右银台。大庆殿后东西道,其北门曰宣佑,旧曰天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大宁,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门西紫宸殿门,殿门皆两重,名随殿易,其中隔门,遇雨雪群臣朝其上。紫宸殿旧名崇德,明道元年十月改,即视朝之前殿。每诞节称觞及朔望御此殿。次西垂拱殿门,门有柱廊接文德殿后,其东北角门子通紫宸殿。每日枢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传宣,不座,即(遇)以上候班幕次。垂拱殿旧曰长春,明道元年十月改勤政,十一月改今名,即常日视朝之所。节度使及契丹使辞、见,亦宴此殿。其后福宁殿,国初曰万岁,大中祥符七年改诞庆,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殿即正寝。殿东西门曰左、右昭庆,大中祥符七年赐名。次后柔仪殿,国初但名万岁后殿,章献明肃皇太后居之,乃名崇徽,明道元年十月改宝慈,景佑二年改今名。次后钦明殿,旧曰天和,明道元年十月改观文,后改清居,治平三年六月改今名。其西睿思殿。福宁殿东庆寿宫,庆寿、萃德二殿,太皇太后所居。福宁殿西宝慈宫,宝慈、姒徽二殿,皇太后所居。福宁殿后坤宁殿,皇后所居。凡禁中殿阁,有嘉庆殿,咸平初明德太后居此殿,后徙万安宫。观文殿,旧曰延恩,大中祥符元年以圣祖降此殿,因缮完,改曰真游,奉道像。后改

集圣,明道二年十一月,改葺为内外命妇容殿,名肃仪。庆历八年五月改今名。延真门,大中祥符七年赐真游殿西门曰延真。积庆殿、感真阁,大中祥符七年赐真游殿真君殿曰积庆,前又建感真阁。福圣殿,明道中奉真宗御容于此。寿宁堂,明道中奉太祖御容于此。庆云殿、玉京殿、清景殿、西凉殿,景佑二年重修,在天章阁东。慈德殿,章惠太后所居,初系嘉庆殿,景佑四年改今名佑:原作「初」,据《玉海》卷一六○改。。景宁殿,治平二年正月,诚内中神御殿诚:此字疑误。,赐名景宁。垂拱殿门次西皇仪殿门,皇仪殿旧曰明德,亦曰滋德,开宝四〔年〕改滋福,咸平三年明德太后居之,号万安宫,(万安殿)大中祥符七年复为殿,标旧额,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次西集英殿门,集英殿旧曰玄德,亦曰广政,开宝二年改大明,淳化元年正月改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会庆,明道元年十月改元和,寻改今名。每春秋、诞圣节,锡宴此殿。熙宁以后,亲策进士于此殿。后有需云殿,旧曰玉华,后改琼英,熙宁初改今名。东有升平楼,旧曰紫云,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宫中观宴之所。次西安乐门。门外西北景晖门,天禧五年三月赐名;其东含和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门内有横廊,廊北龙图阁,大中祥符初建,以奉太宗御集、御书。阁东序资政、崇和二殿,西序宣德、述古二殿。又列六阁:曰经典,曰史传,曰子书,曰文集,曰天文,曰图画。其北天章阁,天禧五年三月建,以奉真

珠二殿。次北宝文阁,旧曰寿昌,庆历初改今名,以奉仁宗御笔、御书。阁东、西序嘉德、延康二殿,殿间以桃花文石,为流杯之所。东华门内,次西左承天祥符门,干德六年正月赐名左承天,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降其上,诏加其名而增葺之。次西北廊元符观,大中祥符七年,以皇城司廨舍为观,奉天书道场,后罢之,复并入皇城司。直北东向有謻门,旧无榜,熙宁十年始标额。门内南廊庆宁宫,英宗为皇子所居,治平二年赐名。西华门内次西右承天门,干德六年正月赐名。南北夹道北延福宫,穆清、灵顾、性智三殿,灵顾以奉真宗圣容。宫中又有奉宸五库。次北广圣宫,天 宗御集、御书。阁东西序群玉、(天)名。宣佑门内东廊,次北资善堂,大中祥符九年二月建资善堂于元符观南,为仁宗就学之所,天禧四年徙于此。讲筵所,旧曰说书所,寓资善堂,庆历初改今名。次北引见门,次北通极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次北临华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西廊次北内东门,有柱廊与御厨相直,门内有小殿,即召学士之所。次北崇政殿门,崇政殿旧曰简贤讲武,太平兴国八年改八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二年」,又「改」下有「今名」二字。,大中祥符七年始建额,即阅事之所。殿东西延义、迩英二阁,侍臣讲读之所。阁后隆儒殿,皇佑三年十月赐名。崇政殿后有柱廊倒座殿,次北景福殿,

前有水阁,旧试贡举人,考官设次于两廊。殿南延和殿,大中祥符七年建,赐名承明,章献太后垂帘参决朝政于此,明道元年十月改明良,寻改端明,景佑元年改今名。殿北向,俗呼倒座殿。殿西北迎阳门,大中祥符七年建,赐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开曜,十一月改今名,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门内后苑,苑有(大)[太]清楼,楼贮四库书。走马楼延春阁旧曰万春,宝元中改。仪凤、翔鸾二阁仪凤:原倒,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乙。,景佑中有瑞竹生阁首。宜圣殿,奉祖宗圣容。嘉瑞殿,旧曰崇圣,后改今名。宣明殿。安福殿。宝跋殿。化成殿成:原作「城」,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旧曰玉宸,明道元年改,四方贡珍果常贮此殿。金华殿,大中祥符中常宴辅臣。清心殿,真宗奉道之所。流杯殿,唐明皇书山水字于(右)[石],天圣初自长安辇入苑中,构殿为流杯,尝令侍臣、馆阁官赋诗。清辉殿。(亲)[观]稼殿,景佑二年建,赐名。华景亭、翠芳亭此下文字疑有脱误。,景佑中橙实亭前命近臣观。瑶津亭,象瀛山池。以上《国朝会要》。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一 西京大内

西京大内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西京,唐曰洛州,后为东都、河南府,寻改为京。梁为西都,晋复为西京,国朝因之。京城周回五十二里。南三门:中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北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城内一百二十坊:明教、宜人、淳化、安业、修文、尚善、乐和、正平、修行、崇业、旌善、尚贤、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劝善、惠训、道术、归德、康俗、敦化、道化、温柔、择善、道德、仁和、正俗、永丰、修善、思顺、福善、惠和、安

众、兴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乐成、安远、慈惠、上林、游奕、集贤、尊贤、章善、贤相、永泰、临阛、延福、富教、询善、铜(驰)[驼]、崇让、履道、履信、会节、绥福、从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归仁、怀仁、仁风、静仁、延庆、宁人、宽政、淳风、宣风、观德、积善、从政、大同、承义、明义、教义、广利、通济、怀义、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义、道政、永福、思恭、归义、履顺、进德、景行、温落、北帝、邻德、敦厚、修义、时泰、时邕、立行、殖业、丰财、教业、毓财、德懋、毓德、审教、积德、赐福、教善、兴艺、通远。

大内天头原批:「大内宫城。」,据京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旧名紫微城。南面三门:正南曰五凤楼,国初建名;东曰兴教,西曰光政,隋、唐旧名。东面一门;曰苍龙,隋、唐曰重光,后改。西面一门:曰金虎,隋曰宝城,唐曰嘉豫,后改。北面一门:曰拱宸,隋、唐曰玄武,大中祥符中改今名。五凤楼内正南内太极殿门,隋曰永泰,唐曰通天、干元,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今名。门东西各有门,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曰东、西华,唐曰左、右延福,后改。正殿曰太极殿,隋曰干阳,唐初曰干元、明堂,后改含元,梁曰朝元,后唐曰明堂,晋曰宣德,后复为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殿前有左、右龙尾道,日楼、月楼,东西横门曰日华、月华。殿后有柱廊,次天兴殿,旧曰太极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后有殿阁,其地即隋之大业,唐之天堂,后门

北对建礼门。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唐曰敷政、光范,后改;次北曰干元门,唐曰千福、干化,后改;次北曰敷政门,唐曰武成、宣政,后改。次北曰文明殿,唐曰真观,梁曰文明。殿东南隅有鼓楼,西南隅有锺楼。东、西横门曰左、右延福门。殿两挟曰东上、西上合门,殿后有柱廊。次曰垂拱殿,唐曰延英,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殿后通天门,复有柱郭。兴教门内曰左、右安礼门,隋唐曰会昌门。西北曰銮和,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门改今名。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唐曰左银台,梁改其北左银台门,唐曰左章善,梁改光政。门内西偏右安礼门,隋、唐曰景运,后改。次西横门曰永福门,后唐之名。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唐曰右银台,梁改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次西曰膺福门,唐曰含章,后改。次西接通天门柱廊。金虎门之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唐曰金銮,后改。次东接通天门柱廊。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楼,有隔门。次北拱宸门。建礼门之西曰广寿殿门,门内广寿殿,唐曰嘉庆,后唐改。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广寿。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次北廊接通天门,南对文明殿。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曰崇勋,后唐曰中兴,晋改今名。其次太清楼,后唐曰绛霄,太平兴国三年

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曰武德殿,后唐曰解御,又曰端明,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明福门之西曰金銮殿,唐曰太极,又名思政,梁改今名。其次寿昌殿,梁曰雍和,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干阳,第七殿曰嘉兴。其次玉华殿,其次甘露殿,其次长寿殿,其次干阳殿,其次嘉兴殿。金銮殿门之西曰含光殿门,门内含光殿,宴殿也。其南廊有装戏院,殿东廓后有紫云楼,宫中观宴之所。楼前射弓小殿。含光殿后洗泽宫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内东门,其北即北隔门,门南之西廊曰保宁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唐曰文思球场,梁以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后改今名。殿后有柱廊,有后殿,无名。隔门相对。西隔门门西淑景亭,又有隔门,以西入后苑,内有长春殿,后唐建石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水井。婆罗亭婆罗《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娑罗」。下同。,贮奇石处。世传是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谓之婆娑罗石,故以名亭。前有九河池,一名九曲池。其南有内园门,左含光殿门之西。东宫在苍龙门之西,(兴)[与]左银台门相对,其门在东池门之内。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西有散甲殿,梁改弓箭库,殿为宣威,后改今名。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在拱宸门内。

皇城天头原批:「皇城。」,隋曰太

微城,亦号南城,宫城之外夹城。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隋曰东太阳,唐曰东明,后改。北曰启明,西对宫城之苍龙门。西面三门: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阳,后改。北曰干通,东对宫城之金虎门。西面外挟城又二门:南曰丽景,东对金耀门;北曰开化,东对干通门。北面一门:曰应福,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宿直其内。次北右军一门,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东城,宫东之外城也,隋筑。东面一门曰宣仁,东对上东门;南面一门曰承福,今为洛阳监前门;北面一门曰含嘉,今不复有门构。以上《国朝会要》。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一 东京杂录

东京杂录

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十五日,发开封浚仪县民数千,广皇城之东北隅。

五月,命有司案西京宫室图修宫城,义成军节度使韩重赟督役。

四年五月十四日,诏重修大内,以铁骑都将李怀义、内班都知赵仁遂护其役。

二十四日,明德门成。先是,同州节度使张美来进材木,及成,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撰碑。

干德三年四月十三日,募诸军子弟导五夫河水通皇城为池。

四年二月七日,帝亲视皇城版筑之役。

十一日,修崇元殿,帝召近臣及侍卫军校观上梁,各赐金钱酒食、役工钱帛有差。左右街僧道、商贾并于殿前,以金钱果食自新殿上散掷,恣(今)[令]争之。

六年正月十日,发近甸丁夫增治京城,命马步副军头王廷乂护其役。

开宝元年正月甲午,发近甸丁夫增修京城。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改京城门名。

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

王宫火,欲广宫城,诏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画图来上,恐动民居,帝曰:「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令罢之,但迁出在内三数司而已。

至道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张洎:原作「张泊」,据《长编》卷三八改。,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旧城内左第一厢二十坊,曰太平、义和、安业、通利、宝积、宣平、兴宁、观德、明德、嘉善、崇德、景宁、惠政、兴礼、龙华、信陵、昭德、福善、延和、通济;第二厢十六坊,曰光德、宜春、乐乐:按前后所述坊名皆为二字,此处疑有脱字。、甘泉、崇仁、保和、靖安、昭庆、嘉德、广福、嘉平。右第一厢八坊,曰兴兴:此处亦似有脱字。、宣化、新昌、常乐、光化、利仁、乐台、郭义;第二厢二坊,曰金顺、寿昌。新城内城东厢九坊,曰滋德、永济、清和、显仁、睿明、汴阳、崇善、宣阳、安仁;城西厢二十六坊,曰建隆、延秋、咸宁、鳪宁、福昌、隆安、庆成、兴化、徽安、延禧、永丰、丰安、义康、顺成、善利、安远、宣义、景福、保义、顺政、崇节、通义、普宁、通化、归德、敦化;城南厢二十坊,曰大宁、崇礼、广济、敦教、建宁、昭化、永通、景平、通鳪、敦化、武成、景耀、永泰、建平、长庆、清平、光庆、永昌、敦信、永安;城北厢二十坊,曰夷门、昌乐、永宁、永平、丰义、崇庆、安兴、延庆、玄英、咸宜、安定、崇化、保安、泰宁、嘉庆、保宁、永顺、延昭、福善、安化。太宗以旧坊名多涉俚俗之言,至是命美名易之,唯宝积、安业、乐台、利仁四坊仍旧名。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十四日,勾当八作司谢德权言:「京城外城女墙圮缺外城:原脱,据《长编》卷六八补。,水道壅塞,望籍兵完葺,修东京外城,计六十三万五千六十二工。」从之。

二年三月九日,开封府言:

「准诏,以都城之外人户、军营甚多,相度合置厢虞候管辖。」从之。仍诏勿多置人吏、所由,妄有搔扰。又增度置厢九:京东第一厢一坊,曰清明;第二厢一坊,曰含耀;第三厢一坊,曰务本;京南厢二坊,曰安节、明义;京西第一厢二坊,曰天苑、天泉;第二厢二坊,曰金城、开化;第三厢二坊,曰干耀、 门;京北第一厢二坊,曰建阳、嘉豫;第二厢一坊,曰福庆。

七月八日,废万安宫复为滋福殿。先是咸平初,以皇太后所居滋福殿为万安宫,至是复为殿云。

五年七月二日,诏曰:「重城阳位,通门肇开。特顺民心,以壮京邑。仍加美号,式示方来,宜名新开门为保康,仍名汴河旧广济桥为延安,鳪民河新桥为安国。」

闰十月八曰,翰林院学士晁迥等请改延恩殿名,重加兴葺,及御制铭颂,以彰圣祖降格之庆。诏名真游殿。

六年五月七日,改夷门坊曰宁远,玄英坊曰瑞庆。

七年七月二十八曰,参知政事丁谓复请御书真游殿额,从之。

八年四月二十四日,大内火,命参知政事丁谓充大内修葺使,殿前都指挥使曹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入内内侍都知秦翰,督护其役。

九年七月五日,增筑京新城。天禧三年三月,工毕,部役使臣军校第进一资。

仁宗天圣元年正月,发卒增筑京城。

七月二十四日,诏内殿崇班秦怀志、白仲达贴筑新旧城墙。

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内庭火,延燔长春、崇德、会庆、承明殿,命宰臣吕夷简为大内修葺使内:原作「臣」,据《长编》卷一○一改。,枢密副使

杨崇勋为副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夏守赟都大管勾修葺事,入内内侍省押班江德明、内侍省右班副都知周文应同管勾。十月工毕。

景佑元年五月十五日,入内内侍省言:「司天监集众定夺开拱宸门外过道,称无妨碍,选定十九日申时开门。」从之。

皇佑元年八月十二日,侍御史徐宗况言,在京旧城修筑年深,乞行完葺。从之。

嘉佑四年正月十一日,修筑京新旧城。及兴役,赐兵卒缗钱。

八年四月十九日,诏于内香药库之西偏建皇子位。

英宗治平元年十月十六日,命内侍供奉官王希古贴筑在京新旧城墙。

二年二月十一日,权发遗三司户部副使吕公着奏,乞候既郊岁丰,乃修庆宁宫。从之。

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改清居殿曰钦明,命直龙图阁王广渊书《洪范》一篇于屏。时帝谓广渊曰:「先帝临御四十年,天下承平,得以无为。朕方属多事,岂敢自逸,故改此殿名。」因访广渊先儒论《洪范》得失,广渊对以张景所得最深,以景论七篇进。翌日,复召对延和,曰:「景所说过先儒远矣,以三德为善论。朕接臣下常务谦柔,听纳之间,则自以刚断。此屏置之座右,岂特无逸之戒也。」赐广渊御纸笔墨黄金等。以上《国朝会要》。

神宗熙宁初,改集英殿后琼英曰需云。

二年闰十一月,诏:「今后在内修造,系宫殿门内,委提举内中修造所主领;其系皇城内宫殿门外者,即令提举在内修造所施行」。是年作庆寿、宝慈二宫。

四年,后苑

作玉华殿。

七年,玉华殿后作山亭一,祥鸾阁一,基春殿一。

八年八月二十一日,诏:「都城久失修治,熙宁初虽尝设官缮完,费工以数十万计。今遣人视之,乃颓圮如故,若非特选官总领其役,旷日持久,必不能就绪。可差入内东头供奉官宋用臣专切提辖修完,其有合申请事件,并令条具闻奏。仍差河北、京东拣中崇胜、奉化七指挥及新废监牧兵士五千人七指挥:《长编》卷二六七作「十指挥」。,专隶其役。所有上件兵士万人,隶步军司。应缘修城役使犯杖罪以下,即令提辖修城所断遣,内系虽杖罪合干追照,即送步军司断遣。每五百人仍许奏选殿直以下至殿侍一人部役。」

九月七日,重修都城,诏内臣宋用臣董之。废罢监牧司马监兵士五千人,以二千人充在京新置广固四指挥固:原作「国」,据《长编》卷二六八改。专隶修完京城所工役,于京城四壁置营;三千人添置府界保忠六指挥,于陈留、雍丘、襄邑置营。候修京城毕,其新置保忠指挥额数,即行拨并,仍隶步军司。非有宣命,不得差使。所有请受,并依保忠例支给。

是年,造睿思殿。

九年二月,改正南南河门曰景风,南(博)[砖]曰亨嘉砖:原作「博」,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下同。,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门曰安平,北(博)[砖]曰耀德。正东冠氏门曰华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东曰泰通。正西魏县门曰宝城,魏县第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泽。东南朝城门曰安流,朝城第二重曰巽齐。西南观音门曰安正,观音第二重曰静方。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内城创置北门,曰靖武按《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北京」下注引此文,与此全同,可知此条所载乃北京大名府事,《宋会要》误收于此。。

六月十六日,诏在京旧城诸门

并汴河岸角门,并令三更一点闭,五更一点开。

十年九月十八日,提辖修完京城所言:「准诏令御书院书写外城诸门牌额,今汴河上流两岸南、北水门并曰大通,有此相犯。」诏北门改曰宣泽。又汴河下流南水门,旧曰上善,改曰通津。

十月四曰,提举修完京城所言,五丈河上流咸丰门南水门未有名额,诏以永顺为额。是年,改文德殿南门曰端礼德:原无,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补。,左、右长庆隔门曰左、右嘉肃,安乐门曰含和,崇仁殿北横门曰通极,拱宸门里西横门曰临华,东华门曰北謻门。

元丰元年十月六日,重修都城讫功,诏知制诰、直学士院孙洙諲记刻石南熏门上。洙卒,改命知制诰李清臣。城周五十里百六十五步,高四丈,广五丈九尺,外距隍空十五步,内空十步。自熙宁八年九月癸酉兴工,以内侍宋用臣董其事,役羡卒万人,创机轮以发土,财力皆不出于民。初度功五百七十九万有奇,至是所省者十之三。

十一月十四日,赐度僧牒千,为修治都城诸门瓦木工直之费。

十二月二日,提点修治京城所言,修治毕功,壕寨人等乞酬赏,诏随功力轻重转资、减年、支赐有差。

八月,开封府请修治京城四壁,留十步,以墙为卫,外容车马往来。诏七步外筑墙,留五步为路。其官私屋有碍者免拆,止据见今地五步外筑墙,留五步为路。

二年,造承极殿并殿前亭二,及殿东小石池一。

三年五月十三日,诏赐内东门里进食门曰会通里:原作「重」,据《长编》卷三○四改。。

九月,废旧城明殿坊入景灵宫。

四年四月四日,承议郎胡宗炎言:「夷门山在大东内北「夷」上原有「庚」字,据《长编》卷三一二删。,当少阳之位,为都城形胜之所,国姓王气所在。公私取土于此,冈阜渐成坑堑。伏望禁止及填塞掘凿处掘:原作「握」,据《长编》卷三一二改。司天监定如宗炎。」所言,从之。

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诏在京新城外四壁城壕开阔五十步,下收四十步,深一丈五尺,地脉不及者至泉止。是年,延福宫造神御殿,曰燕宁,以奉仁宗、慈圣光献皇后御容。

六年正月八日,诏开新城四面壕,移毁公私舍屋土田,委杨景略估直给之,或还以官地。其官营房及民坟寺舍,责京城所管认拨移修盖。

二月三日,诏给度僧牒千作京城水门。

五月十三日,尚书刑部言:「切闻京城诸门,或不以时启闭,公私或以废事。欲新城门并以日初出入时为准,委开封府检察。」从之。

闰六月五日,权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言:「准诏,提举京城所度量京城里壁四面离城三十步妨官地民屋离:原作「杂」,据《长编》卷三三六改。,按图摽拨内税地及屋,参验元契,并估计时价以闻并估计:原无,据《长编》卷三三六补。。除官屋地不估,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计直二万二千六百缗。」诏集禧等观当拆修屋,令京城所管认;其余官屋令将作监折修,民屋价钱钱:原作「办」,据《长编》卷三三六改。,令户部以拨马钱给。

九月十三日,提举京城所言:「先准朝旨,发夫开新城外壕,候兴役,令开封府界提点司与提举京城所官同提举。勘会本所见检计分放工料,难更同提举。缘今夫役近在辇毂之下,全藉镇抚,欲望差管军

臣僚都大提举。」诏开封界发夫五万人,仍差权开封府推官祖无颇、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范峋、殿前都虞候苗授都大提举编拦授:原作「扰」,据《长编》卷三三九改。。

十月十六日,上批:「来春开封府界起夫五万开城壕,宜令二月朔入役,庶日景舒长舒:原无,据《长编》卷三四○补。,工力易办,兼于农事,未致失时。」

七年六月二十四日,赐专一主管制造军器所度牒千五百,买木修置京城四御门及诸瓮城门,帮筑团敌马面帮:原作「封」,据《长编》卷三四六改。,并给役兵官吏食钱。

七月,废善利、永济关按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此条为北京事,善利、永济关乃北京大名府城之水门名,《宋会要》误收于此。。

八年哲宗即位未改元。五月十四曰,府界提点范(峒)[峋]、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苗授、开封府推官王同老坐开京城西壁等壕亏空,擅令人出备夫钱,等第罚金。

哲宗元佑元年正月十二日,工部言,京城四壁城壕止以广固人兵渐次开修,更不差夫。从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中书省言:「提举京城所奏,修治京城所元管大小使臣五十七员五:原作「二」,据《长编》卷三九三改。,今相度可以废罢四十七人,存留一十员管勾事务。并乞不拘常制,踏逐指名抽差,各与通理三年为一任。」从之。

八年十二月十七日,诏:「雪寒,应在京工役去处,自今月十八日后放假三日。」

绍圣元年正月八日,尚书省言,提举京城所奏,增筑京城讫工,诏官吏役兵比类赏之。

闰四月十六日,中书侍郎李清臣言:「奉诏,命臣以元丰二年进撰《重修都城记》重行校正,缘已经神宗皇帝御览,自是叙述一时之事,其后增修,自可别命词臣撰述。」从之。仍令提举京城所别具增

筑京城制度,旨差官撰文「旨」上疑脱一「取」字。,相对立石。

五月十八日,提举京城所奉诏具修筑京城制度以闻。诏翰林学士蔡卞撰词并书。

九月六日,三省言,有旨以李清臣先撰《都城记》于南熏门上立石,差翰林学士蔡卞书。诏仍令卞篆额。

二年四月二日,宣和殿成。初,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不敢燕处,乃即睿思殿之后,有后苑隙地,仅百许步者,因取以为宣和殿焉。宣和殿者,止三楹,两侧后有二小沼,临之以山。殿广袤纔数丈,制度极小。后太皇太后垂帘之际,为臣僚论列,遂毁拆,独余其址存焉。及徽宗亲政久之,宣和于是旋复。徽宗亦踵神宗、哲宗故事,昼日不居寝殿。又以睿思时为讲礼、进 之所,乃皆就宣和燕息。大观二年,既再缮葺之,徽宗乃亲书为之记,甚详,而刻诸石。及重和元年,议改号,因即以为宣和元年,乃改宣和殿为保和殿者,宣和之后殿,重和元年所创也。

三年六月十八日,诏及暑热,在京工役可给假三日。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三月九日,诏显谟阁为熙明阁。

三月十八日,诏管勾御药院阎守懃,以见存材植制造防城之具。初,元丰中城京师楼橹之类,咸极攻坚,所储莫非良材。至元佑尝罢之,以其材他用。上令守懃检校,犹不乏,故俾终其功。

崇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诏曰:「朕荷天右序,男女仅五十人,垂休无穷,以次成立,建第筑馆,指日有期。而京师居民繁伙,居者栉比,无地可容,深虑

移徙居民,毁彻私舍,久安之众,遽弃旧业,或至失所。言念赤子,为之恻然。可令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将来缮修诸王外第与帝姬下嫁,并不得起移居民。」

政和二年五月十六日,详定九域图志所言:「今来兴仁府辅郡,既以东字为别,即郑州辅郡,亦合依此以西字为别。(颖)[颍]昌、开德府合冠以南、北辅。兼延安等五府属县,已依本所申请,罢称次赤畿。即四辅所治县,自合正名次赤,余县合为次畿,所贵格法从一。」从之。

四年八月三日,诏改端明殿为延康殿。

五年四月十日,诏秘书省殿以右文殿为名。

八月十二日,诏秘书省移于他所,以其地建明堂。

八年十月六日,诏宣德门改为太极之楼。重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诏复依旧名。

宣和二年二月一日,诏宣和已纪年号,殿名易为保和殿。

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承议郎樊澥奏:「窃观神宗皇帝熙宁间诏有司铸都城诸门铜符契,依法勘同,复命枢密院约旧制更造铜契,中刻鱼形识之,各分左、右给纳,以戒不虞,而启闭之法严于旧矣。元丰初重修外城,仅五十里,增卑培薄,屹然崇墉,遗国家万世之业,顾不伟哉!比年以来,内城颓缺弗备,行人躐其颠,流潦穿其下。屡阅岁时,未闻有修治之诏,则启闭虽严,岂能周于内外,得不为国轸忧 欲乞特降缗钱,付之有司,遴选能吏,鸠工董役,(役)俾郛郭宏丽,实帝居无穷之赖。」诏差都水使者孟杨

提举修治。

六年十二月四日,中书省言:「专切提举京城所状,奉诏塝筑京城,开撩壕河,修葺诸门等,可于宣和七年选日下手。今据本所选到,宜用来年二月二十四日巳正四刻后丙时,并先自京城西南角坤位下手,吉。」从之。

记曰原批云:「此段双行注第十六页第十一行『知制诰李清臣下』。」按旨上文元上元年十月六日条。:「以三岁之绩,易数百年因循之陋。崇墉(迄)[屹]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埤堄七尺。坚若埏埴,直若引绳。惟我汴京气象宏伟,平广四达,冈阜缭转,隐磷地中,若龙盘虎伏,睨而四据。浊河限其北,漕渠贯其内,气得中和,(王)[土]号沃

衍,霏烟屯云,映带门阙,望之者知其为天子之宅。周世宗广而新之,逮此百二十有五年,圣主营于无为,图于弗用,取羡卒共其力,兵不踰一万,分部者六。板干递迁,畚锸贯序,创机轮以登土,为铁疏以固沟,肇于丙方,环于四浃。度功五百七十九万有奇,所省者十之三。其作怡然,其成裕然,人不及讨,士不及议,而城以全新奏矣。又以材易八门,崇端显严,遂与城称。其外趾跨隍百一十有五步。圣授其算,士荐其能。」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一 西京杂录

西京杂录

【宋会要】

景德二年八月十三日,以将朝陵,诏西京八作司修葺大内及诸司廨舍。

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诏曰:「国家经制,动着于典常;殿闼规模,上符于天象。缅维列祖,尝幸旧都,修宫阙以未成,正名称而靡暇。今因巡省,周览禁庭,县示于人,题号非便,须从改作,用协彝章。其明堂殿前三门改为太极门。其诸殿诸名号,宜令崇文院检讨详定以闻。」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十四日,祀汾阴回驻跸,将赐酺,有司请改五凤楼名以彰庆宴。诏以太祖建楼,因瑞应立名,不可更也。

仁宗景佑元年九月十五日,宰臣王曾言:「西京水南地里阔远,居民甚多,并无城池,望令渐次修筑。」诏知河南府李若谷计度兴筑。

神宗熙宁二年十月十六日,京西转运司言:「西京大内损坏屋宇,比旧少四千余间矣,乞于春首差中使一员,计会留守司通判检定翻修,每二间折刱修之数一间。」诏令通判检定,本京修葺,转运司提举。

四年二月十一日,诏京西转运司每年拨钱一万贯,买材木修西京大内。

元丰七年七月四日,尚书工部言:「知河南府韩绛乞修大内长春殿等,欲下转运司支岁认买木钱万缗。」从之。

十日,知河南府韩绛言:「近被水灾,自大内天津桥、堤堰、河道、城壁、军营、库务等皆倾坏,闻转运司财用匮乏,必难出办。役兵累经 刷,府官职事繁多。欲望许臣总领,赐钱十万缗,

选京朝官、选人使臣各三五人,与本府官分头补治。乞发诸路役兵三四千人。」诏转运司于经费余钱支十万缗,令沈希颜往来与韩绛同提举营葺。及选使臣三五员,役兵于本路 刷二千人,如不足,即雇工。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三日,诏:「见修西京大内,窃虑乱有采伐窠木、损毁古迹去处,仰王铸觉察以闻,违者以违御笔论。」

四年二月十四日,诏:「西京大(京)[内]近降指挥补饰添修,或闻官有计度,甚失本意。如实颓圮朽腐,方许整葺,不得过侈。」以上《续国朝会要》。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二 南京

猜你喜欢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陈寿
  志第十三 天文一·沈约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一·陈厚耀
  班马异同卷二十·倪思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二·佚名
  第十卷唐(一)·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八·阿桂
  苏舜钦传·脱脱
  蔡挺传·脱脱
  书録卷下·董史
  卷三百二十一·佚名
  卷六名例律·窦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十九·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九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刋词话【金 元】金章宗喜文学善书画闻宋徽宗以苏合油烟爲墨命购得之墨一两价黄金一斤

  • 卷八·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目録【起四十二字至四十四字】玉蝴蝶【又一体】孙光宪清商怨晏几道周邦彦陈允平醉垂鞭张先小桃红王恽【二首】倪瓒春光好【又一体】程垓归国謡温

  • 卷三十二·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二嘉善曹庭栋编芸隠诗集施枢字知言号芸隠浮玉人绍定初累举不第从辟入呉摄庾台幕往来锦溪间富吟咏自为序云余萍泛不羁每多感赋至市桥见月之句若有解悟暇日故箧得可意者百篇题曰芸隠勌游

  • 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大同平叛志·尹耕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撰大同为京师藩蔽,其北无亭障,又长城岁久浸坏,虏入即至城下。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议曰:&ldquo;虏直抵城,烽堠失也。失烽堠以鲜屯戍,墩卒惧攻围,匿警也。夫镇城下即战场,何以示武?虏倏忽往来,何以耕牧?且宣、大咸镇

  • 四八八 闽浙总督钟音奏查缴应销各书解京折(附清单一)·佚名

    四八八 闽浙总督钟音奏查缴应销各书解京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新授礼部尚书 闽浙总督 署福建巡抚臣钟音谨奏,为查缴应销各书,恭折具奏事。窃照一切违碍书籍及逆犯王锡侯所辑之书,前经设局收阅,并委员妥查,先

  • 卷一·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史记索隐卷一唐 司马贞 撰五帝本纪第一【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後代纲纪也】黄帝【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

  • 卷六十·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六十典礼【十一 乐章五】二百五十一【每年除夕 保和殿  赐宴】百【徵工】辟【角上】冠【羽凡】裳【徵工】式【角上】礼【角上】仪【徵工】一【徵工

  • 曾广勷·周诒春

    曾广勷 字治一。年三十一岁。生于广东。已婚。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铁路会计及财政。宣统三年。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回国。民国元年。任国务院秘书。及交通部总稽查。民国二年。任交通部技正。民国三年。任铁路材

  • 石美玉女士·周诒春

    石美玉女士 年四十四岁。生于江西九江。侄道生。初学于九江及镇江教会学校。光緖十八年。以教会资助。自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医科。光緖二十二年。得医士学位。为教会会员。光緖二十二年。回国。任九江医院医生

  • 卷三十五·郑玄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外朝,朝在雉门之外者也。国危,谓有兵寇之难。国迁,谓徙都改邑也。立君,谓无冢?选于庶也。郑司农云:“致万民,聚万民也。询,谋也。《诗》曰‘询于刍荛

  • 卷十九·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十九   元 刘因 撰论语十五乡党第一节【孔子于乡党】看乡党须以心体之如何是恂恂如何是似不能言者【广】○乡党容色以有事观圣人申申夭夭以无事观圣人学者须知圣人无时无处而不然【

  • 提要·袁俊翁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四书疑节        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四书疑节十二卷元袁俊翁撰俊翁字敏斋袁州人前有黎立武李应星序又有彭元龙序二篇应星元龙序皆称俊翁独立武序作隽翁葢传冩字异也其仕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林语堂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语译道无所不包,是万物的隐藏

  • 卷五·黄仲炎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说卷五     宋 黄仲炎 撰僖公上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救本善也春秋之书救则皆不善者也所谓不善者不诚於救或救而无功也或救不在诸侯而在大

  • 卷二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九易四泰论阴阳各有一半圣人于泰否只为阳说道理看来圣人岀来做须有一个道理使得天下皆为君子世闲人多言君子小人常相半不可太去治他急迫之却为害不然如舜汤

  •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佚名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原题「蒙山张隐居撰」。作者自称:「余自开元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可证此书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书分十二篇:黄金篇、白金诀、黑铅篇、雄黄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