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贵直论第三 直谏

直谏

原文:

二曰: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婬,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婬,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於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 “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於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後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译文:

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 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成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成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席对鲍叔再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 山也许就不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宽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 ,纵情 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如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 ,纵情 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内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 。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

猜你喜欢
  卷三十·郑玄
  卷十九·郑玄
  杨子折衷卷之三·湛若水
  东溪日谈录卷十五·周琦
  论语集解义疏叙·皇侃
  程氏经説卷五·佚名
  华工学校讲义·蔡元培
  卷二十·朱公迁
  第十八节 论私德·梁启超
  仲尼第四·列子
  有无品第八十五·佚名
  卷第六·佚名
  人与傍生之取舍·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阁·唐圭璋

      阁字台卿,河阳人。熙宁三年(1070)生。第进士。历中书舍人、给事中,出知杭州。政和二年(1112)拜兵部尚书,翰林学士。三年(1113)卒,年四十四。   声声慢   长天霞散,远浦潮平,危阑注目江皋。长记年年荣遇,同是今朝。金銮两回

  • ●卷三·陈衍

    一、工诗难,言诗尤不易。在孔门惟赐与商可与言《诗》,而文学之子游不与焉。子贡颖悟,故《淇澳》之切磋琢磨,自知取譬。“始可”云者,引重之辞,若谓不如是便不足以言《诗》。子夏笃谨,倩盼素绚,直苦思不解而问之,譬以

  • 和清真词 全文·方千里

    方千里 [约公元一一二二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信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宣和中前后在世。官舒州签判。其他事迹不详。千里会和周邦彦词,有和清真词一卷。《四库总目》或以杨泽民所和,合刻为三英集,傅於时。    清真者,

  • 复古诗集巻三·杨维桢

    元 杨维桢 撰白头吟【见古乐府九巻】长夜白头吟新理故琴莫将一日意误结百年心緑珠辞【见古乐府九巻】井底生明月楼头坠寳星年年金谷草春入美人青雌雄曲【见古乐府九巻】妾夫晓出塞妾夜驰孤忠誓作干将剑一死双雌雄

  • 卷三百三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东斋小集陈鉴之字刚父初名璟三山人嘉定时游京师与倪守斋善守斋官新安鉴之偕焉集中喜雨歌玉湖书院诸诗俱为守斋而作也有东斋小集一卷送郑严州四首【

  • 卷二百七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六 恕中和尚 日峰歌为昇居士赋 羲和鞭日昇扶桑残星晓月俱遁藏出海高峰最先照草木滉漾浮金光兴来振衣凌絶顶俯览人间同坎井呼吸元气融心神摆脱尘劳发

  • 宛丘集补钞·吴之振

    张耒七夕歌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银河云作桥。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星衣,辛苦无权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

  • 诗女史纂卷之四·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左芬左芬思之妹晋武帝贵嫔也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太冲初拜修仪受诏作愁思之文因为离思赋曰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非草茅之所处兮恒怵惕以忧

  • 卷二十一·连横

    乡治志连横曰:古之冶民也,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各有其业;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理民之道,地着为本。是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

  • 第十卷 明·缪荃孙

    督 抚 漕运总督 凤阳巡抚耿九畴 《实录》:景泰元年十月庚辰,由刑部右侍郎、巡抚凤阳。敕曰:往者命尔巡治盐法,今特命尔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滁、徐、和三州,抚按兵民。王 竑 《实录》:二年十月壬辰敕右佥

  • 石洪传·欧阳修

    石洪的字叫浚川,他祖先姓乌石兰,后来只用石做姓。他有很好的德行,考中了明经科,任黄州录事参军,他离职回洛阳,十几年当隐士不做官。大官们多次推荐,他都不应允。乌重胤镇守河阳,访求贤才增加自己的名望,有人推荐了石洪,乌重胤说

  • 靳德进传·宋濂

    靳德进,祖先潞州人,后迁大名。祖父靳璇,是儒生。父靳祥,曾以陵川郝温为师,兼善星历。金末兵乱,祥与母散失,母亲因悲泣而双目失明,祥后来找到母亲,用舌舐母眼,百日后复明,人称其孝。当时蕃帅有生杀之权,许多无辜的人,多由于祥而得免

  • 論衡校釋卷第七·黄晖

      道虛篇   儒書言: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胡,頷下垂肉。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七十餘人,孫曰:雲笈七籤軒轅本紀作「七十二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

  • 卷七十四·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七十四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无氷疏终时至辞也○则周之正月【周误用】作丘甲丘甲节疏是以为之四民【为当谓字误下不得为之民同】盟于赤疏隠元年昩之盟【昩从目从未

  • 卷十三·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三宋 林之奇 撰征        夏书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又曰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也故曰五霸者

  • 卷二十四 既夕第十三之二·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四   宋 李如圭 撰既夕主人之史请读赗执算从柩东当前束西面不命毋哭哭者相止也惟主人主妇哭烛在右南面郑注史北面请既而与执算西面于主人之前读书释算烛在右南面照书便也古文算皆为防

  • 卷二十七·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七易二纲领下问易曰圣人作易之初盖是仰观俯察见得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隂一阳之理有是理则有是象有是象则其数便自在这里非特河图洛书为然盖所谓数者祗是气之

  • 卷十四·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四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无明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无明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行乃至老死是菩萨摩诃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