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卷十八
笃行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笃行。笃行者,执着如一地实践也。“天下事必须躬自入局”,日修身,夜慎独,学不止,死不畏,这是曾国藩的笃行。李鸿章说,我老师成功的原因很多,但不为浮言所动,执理甚明是重要一条。大禹治水惠天下,墨翟勤生亲操耜,皆以笃行而有成。不难看出:成功,先要有笃行,笃行先要有“笃心”。因此,曾国藩的治心经在此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笃行篇(上)
【原文】
一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必有浮议摇撼。从前水师之设,创议于江忠烈公(江忠源);安庆之围,创议于胡文忠公(胡林翼)。其后本部堂办水师,一败于靖江,再败于湖口,将弁皆愿去水而就陆,坚忍维持而后再振;安庆未合围之际,祁门危急,黄德糜烂,群议撤安庆之围,援彼二处,坚忍力争而后有济。至金陵百里之城,孤军合围,群议皆恐蹈和(春)、张(国梁)之覆辙,即本部堂亦不以为然,厥后坚忍支撑,竟以地道成功。
【译解】
凡实施一项谋略,办一件事情,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世人的议论。从前建立海军,首先提议的是江忠源;安庆之围一事,提议的是胡林翼。在那以后,我办理海军,第一次败在靖江,第二次败在湖口,将士们都愿放弃水战而去陆战,坚忍维持之后再求振发;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黄德那里也危急,大家建议撤安庆之围,救援那两处,坚忍力争之后才有所改变大家的意见。孤军合围金陵这一百里之城时,大家的议论都是惟恐重蹈和春、张国浊的覆辙,反对这一做法唯有本人不以为然,其后坚忍支撑,终于用挖地道的战术取得了成功。
笃行篇(中)
【原文】
游心如老庄之虚静,治身如禹墨之勤生,齐民如管商之严整,而持之以不自是之心。虚心实做,庶几乎道矣。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若恐天意难凭,而广许神愿;若恐人谋未臧,而多方设法,皆无识者之所为。
【译解】
心的悠闲像老子庄子那样的虚静,身体的运动像大禹墨翟那样勤劳,百姓的治理象管仲商鞅那样的严整,同时保持一种不自是的心态。心灵虚静,做事笃实,没多久就可以成道了。天下的事情在局外呐喊议论是没什么好处,必须亲自深入实践,担当敢为,才有成事的希望。如果害怕天意难以凭信,而多次向神许愿;如果担心岛已的谋划不成功,而临时抱佛脚,想方设法这都是识见不明的人所做的事。
笃行篇(下)
【原文】
近世乾嘉之间,诸儒务为浩博。惠定宇、戴东源之流,钻研诂训,本河间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审机审势,犹在其后,第一先贵审力。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也。目前之患在内乱,长久之患在西人,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译解】
近代乾隆、嘉庆之际,名学士们所研习的学问十分浩瀚广博。惠栋、戴震之辈,钻研文字考证之学,依据河间献王的实事求是的宗旨,轻视宋代先贤的空洞。人们所说的事,难道不就是实在的物吗?人们所说的是,难道不就是事物的机理吗?实事求是,不就是朱熹所说的根据事物来探究它的内在规律吗?审察时机和形势,仍然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客观估计自己的实力。所谓审力,就是知己知彼的切实工夫。眼前的祸患在于内乱,长远的忧患在于西洋入,因此,购买西洋船炮是今天拯救时局的第一要务。
猜你喜欢 卷六·班固 卷五十四 孟子四·黎靖德 第六章 28·辜鸿铭 卷三十·冯复京 卷五·杨于庭 卷一百三十五·秦蕙田 对作篇第八四·王充 诘术篇第七四·王充 卷二十八·易祓 (九)子罕篇·钱穆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卷三·佚名 大雲初分正行健度第十八·佚名 卷第九·李遵勖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三·善月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