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甄正论卷上

大白马寺僧玄嶷撰

滞俗公子问于甄正先生曰。余长自聋俗。情未晓于大方。生于季代。心有昏于通理。每迟回于闻见。践岐路以踌躇。竟滞迷于言说。仰夷涂而颠踬。自怀此惑行积岁时。希为指南坐祛知北。先生乃隐机而对曰。余少闻诗礼长好坟籍。耽玩有年搜览无倦。简册所载文字所纪。帝王政化凡圣教门。莫不甄明是非详辩纰谬。久蓄灵台之鉴。恨无起余者商。子今质疑。不失言矣。公子跪而进曰。夫记事之书。历代之史。述古人之糟粕。寔先王之蘧庐。此乃末俗之谈。焉足言议。至如释迦贻范法王演化。超九流而独步。历万劫而高视。言象不诠其阃域。愚智莫窥其萌兆。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滔滔焉若九瀛之浮碧海。此盖出世之圣旨。不俟仆之一二谈也。夫道之为教。其来尚矣。爰自黄帝之书。逮乎伯阳之典。修身理国之要。延龄保寿之功。静退清虚之规。雌柔恬淡之德。慈俭介刚之用。挫锐解纷之能。诚有益于凡情。固无亏于时政。自家刑国抑有由焉。近自吴蜀分疆宋齐承统。别立天尊以为教主。据其经论所说。天尊者乃道法之宗匠。玄门之极位。天人所奉。故号天尊。源乎造化之先。本乎阴阳之始。生成天地孕育乾坤。万物资之以立形。三光禀之以成象。据此所陈。天尊在于天地之先矣。先生学富蓬山艺兼石室。道该儒史识辩幽微。明镜高悬物来斯鉴。洪钟伫扣敢溯下风。请决深疑。庶几迷复。先生乃仰天而叹曰。此迷固众。岂独子焉。进坐。吾为子论之。夫道之为教。起自黄帝。逮于伯阳。诚如子之言也。至于天尊者。何虚妄乎。何虚诞欤。子谛听之。吾为子分析辩之。夫宇宙之外言议所不及者。人莫得而知之。天地之内耳目所洎者。咸可究而详焉。余披览书史。古人陈迹简牍所纪翰墨所传。咸见之矣。当为子据史籍凭典记而语之。案周易钩命决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谓之五运。释云。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此言气形质具而未相离。皆谓太易太素等也。又案易纬通卦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气之清轻者上浮为天。气之浊重者下凝成地。天地和而生人。以人参之。谓之三才。又案易序卦云。有天地万物。然后立君臣定父子。长幼夫妇之礼。尊卑上下之别。据此。太易之前气色未分形象未著。混沦茫昧无状之状。二仪既判天地形具。三光以朗气象质见。阴阳交合人乃生焉。自兹之后三才始备。此并书纪所诠。若指诸掌。天尊若本无形色。即与太易等无异。不得生在五运之前。若有形色。即生在三才之内。不得在太易之先。且太极之先无形无象。天尊不合有形明矣。若与太易同气。至太极后共三才俱禀形而生。此乃为阴阳天地之所生育。岂能生天地哉。请究斯理虚实自彰。不假傍求稽之经史。公子戄然而惊曰。如先生所谈诚虚妄矣。但习俗移人触涂多懵。以愚不了尚有惑焉。重申疑绪。伏希指诲。案道家灵宝等经。非无凭据。咸是天尊所说。部帙具存。若元无天尊经教从何而有。灵宝于载事迹昭然。仆请再陈。庶垂一览。经云。天尊居大罗天玄都玉京山。或游空青林中。或坐寨木之下。处三清之上。总九仙之长。朝会百灵阶级万品。其于神变奇异备列经文。若无影响何能致此。亟繁高听。希暂释疑先生莞尔而笑曰。子何惑之滞乎。重为夫子扬攉而论之。子察之也。夫言不可以虚发。必据礼经。笔不可以妄书。事遵典籍。是知礼经无纪。咸非雅正之谈。典籍不诠。并为虚谬之说。缣缃可验轴素难诬。教异外方迹殊中宇。考之史策。同明鉴之临形。求之帝载。若权衡之准物。自无怀以往文字未融。炎皇以来书纪方渐。逮乎皇帝少昊之代。颛顼帝喾之朝。唐尧虞舜之君。夏禹殷汤之后。周武秦襄以降。汉魏晋宋以前。上自尚书绵乎左传司马迁史记皇甫谧帝王纪韦耀洞纪杨晔裴玠之书。历代相承年祀显著。大无不录细无不载。禅让战争之帝。纯浇步骤之皇。神祇变现之征。灾异祥瑞之应。龙凤龟蛇之通感。鱼鳖贙兕之精灵。爰及树石奇怪鬼妖魑魅。莫不咸备书之。何独天尊不详其事。自天皇启运帝业权舆。逮自人皇年代绵远。五姓为其宗本。七十二姓派其繁流。至有巢燧人事。经六纪九十六代一百八万二千七百六十余年。其时文字未生俗尚淳朴。自太昊至无怀氏。凡一十六代。合万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数历三纪七十二禅。自炎帝神农氏至黄帝子孙。相承一十八世。合一千五百三十年。文字已生渐可详纪。自兹以降。史官立焉。历然可观。备诸方策。天尊之义阒尔无闻。以此推之。足明虚妄。昭然可验。何所疑焉。

公子曰。先生纵悬河之辩。吐连环之辞。藻雪心灵清涤耳目。自可韬声屏息察理通幽。而迷滞过深不无小惑。再黩高听有愧乃心。请更详之冀申积晦。案道家教迹义旨甚多。法门名数事理不少。经有三十六部。名乃包于三洞。玉字金书银函瑶格紫笔朱韬。具有表章。岂全虚也。

先生曰。子迷其本。又惑其末。为子备论少选可悟。道经咸推天尊所说。说主本自凭虚。教迹足成乌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虽有三十六部。咸是伪书。徒称三洞俱非实录。玉字金书伪中生伪。银函瑶格虚内构虚紫笔之名。既矫词而妄立。朱韬之说。亦假饰而空题。语事似惑庸情。摭实足为虚妄。且道家经教云是天尊所诠。教主毕竟不存。明经无主可说。说经无主自晓伪端。拔本塞源讵劳繁述。子今尚未悟。终俟剖析论之。其称三十六部者。义有由焉。此名发自佛经。道士因而创作。庸俗愚情以增加为胜。以佛经有一十二部。乃加二十四部总成三十六部。见佛法说眼耳等六根染尘因兹结罪。遂于六根之上每根开六种法门。六六三十六。故标三十六。称虽有其名竟无其义。每部之内事理乖张此非圣人所诠。妄造岂能该密。三十六部伪妄可知。又三洞之名。还拟佛经三藏。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谓三洞。洞者洞彻明悟之义。言习此三经明悟道理。谓之三洞。洞真者。学佛法大乘经。诠法体实相。洞玄者。说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醮之类。今考核三洞经文。唯老子两卷微契洞玄之目。其洞真部即是灵宝。经数并是近代吴宋齐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陆修静及顾欢等伪造。咸无典实。其洞神一部。后汉末蜀人张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证果。老子从紫微宫下降。授道陵天师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术。道陵乃自伪造道经数百卷经中。叙道陵与天尊相对说经。经文多云。天师道陵曰。晋武帝平吴之后。道陵经法始流至江左。文明等于道陵所造伪经之中。创制义疏以解释之。因此更造伪经以增其数三洞伪状足可知矣。玉字金书者。经云。天尊于玉京玄都说经既毕。诸天真人编玉为字。以写其文。一说云。玉字者。是诸天书名。金书者镂金为字。今道士所受法真文。及上清其词。皆以玉字为文。其字似小篆又非小篆。道家明真行道。于坛五方各施一真文。其文书作玉字。宋文明等作隶书以译之。据文明此状益彰字伪。若玉字本是诸天真人所书。文明是近代道士。不预说法之会。又与集经真人不相交接。如何文明得识玉字而易以隶书。即彰玉字是文明所作改篆书体。伪立玉字之名。所以还自以隶书易其伪字。以此验之。皎然可悉。又云。银函瑶格。且函者是盛经之匣。格者贮经之藏。此言天尊说经人天敬重。盛以银函秘之玉藏。银玉贵故用以缄经。准此虚词全为诡妄。但仙宫人代贵尚各殊。若以人间银玉为天宫之珍。人间声色可为天宫所重。声色伪经说妄银玉何乃是真财色对境是同彼此有何殊别立财破色未识其由。又云。紫笔朱韬此更虚伪。但笔之起称基于六国。秦人蒙恬方始造笔。自秦以前皆削木书之。或谓之椠。或谓之札。或谓之觚。元无笔号。岂有天尊以称为笔。况五色非实六尘咸假。迷心执系妄以为色。在于贤圣本无此见。文明等以朱紫俗中所贵。用饰签题之名。且韬者以拟六韬。妄窃太公兵书之号。乃俗书之异名。兵志之殊目。不离尘劳之境。才沦生死之流。语事似是美名。鞠理全成伪迹。

公子闻先生此说。心昏志扰莫知所措。乃谓先生曰。伏闻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先生此议。无乃是乎。未解所疑更希良释。经云。云彩霞光结空成字。烟辉雾液聚气为文。芒垂八角字方一丈。灵宝具显。爰所惑哉。

先生曰。情弊执者难移。性明察者易悟。夫子沉沦弱丧往而不返。靡思己惑翻见致疑。子审听之。吾为子述。此经旨意久已晓之。盖叙真文伪滥之源。显灵宝虚妄之迹。既云。天尊含一气之端。包两仪之始。生化物象孕育群形。说经不托空闻。造字何推气结。此文明等伪造真文之因。虚立缘起之状。乃云。天尊感云霞之气。聚结成文。字方一丈。冀异凡俗之书。芒垂八角。用殊篆隶之体。若其真文应见于此下方。警悟凡俗。须示灵异之状。真文若在上方天尊都化之所。何须广大其文。以呈诡怪之迹。徒陈海枣之论。宁思蜗角之虚。此又伪也。公子曰。玉字之文结空之气。既云虚诞。诚如所言。大罗之天玄都之境。王京仙宇金阙天宫。空青宝林寨木灵树。三清上界九仙灵府。道俗同诠。岂并非实。

先生于是解颐而谓曰。适欲为子说之。子果见问。今为子具陈其妄。案灵宝伪经有三十二天。其天自下而上重叠置之。从下第一太黄皇曾天。第二太明玉貌天。第三清明何童天。第四玄胎平育天。第五元明文举天。第六上明七曜天。第七虚无越衡天。第八太极蒙翳天。第九赤明和阳天。第十上真玄明天。十一晖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晖天。十四观明端静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考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元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扑元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二十五浩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太文翰宠天。二十八太素秀乐天。二十九太虚无上天。三十太释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太极平育天。谨案道家三十二天。略无大罗之号。即明元无大罗之天。此又妄造。则此三十二天。总是伪立。何以知者。今据二十四天名昙誓天。第三十一天名梵度天。窃寻昙梵二字。此土先无。玉篇说文字林字统竟无此字。昙梵二字本出佛经。与无见之流翻译人。造用诠天竺之音。演述释迦之旨。在于此方先无此字。后葛洪于佛经上录梵字。训以为净陆。法言因而撰入切韵。若天尊说灵宝等经。在于佛法东流之前。此字未造。如何天名预用。若于佛法之后。即是偷窃佛经。近始伪造进退无据。伪迹自彰。大罗之名寔此之类。验斯一节足表三隅。又玄都仙宫玉京灵岫。案经所说。玄都是玉京山上宫名。金阙乃玄都宫之阙称。寻讨宗旨虚妄又彰。且道法是此方之教。天尊是此土圣人。诠化不在外蕃。居止合于此地。自从文字已来。帝王境域。上自轩皇之代。下至姬周之朝。东不越辰韩。西未逾大夏。南才至象郡。北尚阻雁门。此中阔狭可知远近斯在。又据十州记。四夷传地理志舆地志括地志汲蒙书。并无玉京玄都之域未审。天尊何处施化。若在诸天之上。天上人间境界全别。非唯秽净有异。谅亦语言不同。至于文字尚好是事悬隔。但天地日月山河金玉珠贝丛林山石之等。同业共感妄情起计执有贵贱。在于上天初无此事。乃以人间妄计金玉珍贵。用标仙都仙阙之名。忝曰圣人。定不同此。此又虚也。但方域之言随地改革。万里之内音旨不通。况在诸天固殊声韵。设有天尊实于玉京山上说法。终藉人传方至此地。复须翻译然可流行。验无传经之人。又无翻译之所。纵令经语是此土之音。必待人传得至此国。天尊说经之后。须有集录门人。降自上天传于下代。发玄都之胜境。至赤县之神州。诠三十六部之灵文。演一十二品之科格。人事之间实为壮观。何故史籍遗而不书。凡在有情。知其不可。此又虚也。又空青之林。寨木之树。三雅之所不载。九丘之所未详。虚构异名冀殊俗物。唯有灵宝经说。竟无典记可凭。事等凿空言同捕影。此又虚也。又云。三清之天。九仙之府。弥增伪迹转益虚宗。案灵宝三清天号。还同前说上下安之。下曰上清。中曰太清。上曰玉清。此三清也。此三天。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罗天下。释云。玉清天尊所居之天。太清大道君所居之天。上清老子所居之天。就教推寻更成虚伪。灵宝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若加三清及以大罗。则有三十六天。不合只有三十二位。此又不可也。若三清大罗是三十二天内。三清大罗是其别号。则列三十二天名数合标。别号之名经无别称。明非三十二天之数。此又虚也。又此经称是天尊所说。说主元自构虚。徒有三清之名。本无天尊可立。玉清之境还是妄论。所称大道君。道是虚通之理。无物之谓。太上道君岂合有像。又不可立太清之天。此又伪也。老子驱车西域。竟无升天之由。虚标上清之位。事等系风之说。再三虚妄伪迹逾彰。所言九仙者。案经所说。仙有九等。等级差降以标其位。天尊若处其长。不出神仙之流。神仙传中何为不载。设令是实未免生死。终为劫火所焚。不入证圣之位。凡其伪状即此之流。

公子曰。先生辩囿宏开。耀词葩于舌杪。言泉迥注。泻文濑于谈端。若春景之煦薄冰。类秋飙之拂危叶。辩即辩矣。疑尚疑焉。案灵宝度人经云。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此则所居有据。说法无疑始青。之天显然。碧落之宫昭著。空歌标其境称。浮黎列其土名。如何高论总排为伪。

先生乃抚掌大噱而谓公子曰。闻一知十。颜回见称于孔父。朝三暮四。狙公致忿于庄生。余昔怪焉。今信之矣。且始青之天与大罗何异。碧落之号将上清岂殊。前以昌言。今复致惑。案三十三天。天无始青之称。三清之位。位无浮黎之境。置立参差终始乖舛。但诸天之上咸是天人。欲界之天男女杂处。虽有欲事轻重不同。修十善胜业生于其境。不似人间分疆画野。自色界之上无女唯男。修四无量因方咸彼果。咸无土地之实。众宝之所共成。今言大浮黎土。一何迂诞。虚伪之状参验可知。子自情迷非余辩误。

甄正论卷上

猜你喜欢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一之上·李通玄
  卷九十三(後秦三藏法师罗什译)·佚名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佚名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中·欧阳竟无
  卷一·野竹福慧
  卷四百四十五·佚名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佚名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印光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四卷·佚名
  序·道宣
  嘱累品第十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八·唐慧琳
  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十二·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律诗草堂夜集山家具鷄黍夜与故人期暂喜逢欢㑹都忘在乱离火寒移生宻烛尽得诗迟莫听髙城角明朝别又悲过胡愽士郊㞐胡善筮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夕吹鸣梨叶秋泉注

  • 卷三·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三鄱阳史简编宋黎廷瑞芳洲集三七言古风南北舟东流滔滔江似箭南船挂帆北船羡隂云黯黯天色变北船捶皷南船怨焚香酿酒争祝愿一望风长一祈转世间万事无两便龙伯应酬毋乃倦龙伯应酬如已倦祗遣澄江

  • 卷四十三·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三目録故实类班婕妤题扇图【元戴表元】班姬图【元袁桷】团扇图【元袁桷】题班婕妤题扇图【元陈旅】班姬吟扇图【元吴师道二首】班姬题扇图【元钱惟善】题班婕妤题扇图【明姚广孝】

  • 卷十三·李斗

    ◎桥西录“长堤春柳”在虹桥西岸,为吴氏别墅,大门与冶春诗社相对。跨虹阁在虹桥爪,是地先为酒铺,迨丁丑后,改官园,契归黄氏,仍令园丁卖酒为业。联云:“地偏山水秀(刘禹锡),酒绿河桥春(李正封)。”阁外日揭帘,夜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梁本)·佚名

    月丙戌吏部再推邹元标南京吏部尚书上老之不允叶向寓言元标精勤可任不听两朝从信录科臣程注请惜老成以重表率锍釒曰窃惟古称冢宰为六卿之长其来尚矣至我朝而南北并设吏部尚书岂无意哉盖陪都为祖宗丰镐之区清议所从出

  •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一百五十八 苏州织造李煦奏蒙准代管盐差一年价还曹寅欠项摺·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六日 臣李煦跪奏: 臣因曹寅任内钱粮未楚,冒死具摺,求代管盐差一年,令曹寅之子清还各欠。乃蒙我万岁殊恩,特赐俞允,天高地厚,亘古未有。臣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讫。容臣於十月十三日接任後,将曹寅应得馀银

  • 伊洛渊源录卷二·朱熹

    宋 朱子 撰明道先生行状 伊川先生曾祖希振皇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妣髙密县君崔氏祖遹皇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妣孝感县太君张氏长安县太君张氏父珦见任太中大夫致仕母夀安县君侯氏先生名颢字伯淳姓程氏其先曰乔伯为周

  •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周作人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里北京大学开了一门特殊的功课,请了一个特殊的讲师来教,可是开了不到一年,这位讲师却是忽然而来,又是忽然而去,像彗星似的一现不复见了。这便是所谓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而他所担任的这门功课,乃是世界语。

  • 张熠传·魏收

    张熠,字景世,自称是南陽西鄂人,汉代侍中张衡是他的十世祖。张熠应朝廷所请任扬州车骑府录事参军。入朝廷除授步兵校尉。永宁寺塔营造之风大兴,经构规模求广,灵太后曾经亲到兴建工地,凡是太后问到的,张熠敷陈指画,无所遗漏,太后

  • 范绍传·魏收

    范绍,字始孙,敦煌龙勒人。少年聪敏。年十二,父命学习,师从崔光。因父亲去世废弃学业,母亲又告诫他说:“你父亲去世那天,令你远就崔生,希望你有所成就。而今已过丧期,你应遵照父亲成命。”孙绍又去赴学。太和初年,范绍充任太学生

  • 姚僧垣传·李延寿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是吴国太常姚信的八世孙。父亲姚菩提,梁朝高平县令。幼婴患病一年多,于是留心医术。梁武帝召见与他讨论医卜星相之术,言语多有领悟,由此比较礼遇他。  姚僧垣自幼博识,服丧期间曲尽礼义,年二十四岁

  • 卷十三下·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十三下    宋 沈枢 撰刑法门 汉张释之请轻犯跸之罪 前三年释之为廷尉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

  • 二程子抄释卷二·吕柟

    明 吕柟 编谢良佐记第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叚子思吃紧爲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防得时只是弄精神【释此意须是自已眼见】切脉最可体仁【郑毂云常见显道先生问此语云是

  • 卷一·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传卷一呉江朱鹤龄撰虞书尧典按典谟五篇皆以曰若稽古发端盖出于一人之手恐难独分尧典为虞史所作尧典篇末言举舜事伏生本又以舜典合为一篇宜后人称虞书也唐虞夏虽曰异代实相去不逺而典谟载尧舜禹臯陶

  • 与竺摩书(二通)·太虚

    一竺摩慧鉴:来信并各诗,均阅悉,殊为喜慰!此时出版刊物,港澳为易,但邮递甚难,故潮音不拟迁移,只得在后方勉延残喘。余暂住缙云,藉应时变。弘师六秩征文启事,已付登,勿念。如晤剑老,便为致意!华院希力促芝峰代主,汝亦参加!自由史观甚简

  • 钦定词谱·陈廷敬

    又称《康熙词谱》,简称《词谱》。词学著作。清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敕撰。初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十卷。此书翻阅前代词谱互相参订而成,凡旧谱分调分段及句读音韵之误悉据原词校定。收唐、五代、宋、元词计八百二十

  •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因有德女问,说第一义谛之理,授彼以菩提之记别。佛在鹿林。与弥勒入城乞食,有德女问佛所转法轮?佛以十二缘生答之。仍致问难,佛乃为说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譬如诸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