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秦第五十七

【题解】

本篇继续就“礼治”和“法制”问题展开辩论。因为周朝实行“礼治”,秦朝实行“法制”,所以用“周秦”作为篇名,御史坚决拥护“立法制辟”的重要措施。文学则坚持“礼治”,继续宣扬“礼周教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的“先礼后刑”的主张,其目的是攻击汉武帝推行的“法治”。

御史曰:《春秋》罪人无名号,谓之云盗,所以贱刑人而绝之人伦也①。故君不臣,士不友②,于闾里无所容。故民耻犯之③。今不轨之民④,犯公法以相宠⑤,举弃其亲⑥,不能伏节死理⑦,遁逃相连,自陷于罪。其被刑戮,不亦宜乎?一室之中,父兄之际,若身体相属,——节动而知于心。故今自关内侯以下⑧,比地于伍⑨,居家相察,出入相司⑩,父不教子,兄不正弟,舍是谁责乎?

【注释】

①人伦:这里指人类。

②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③耻:原作“始”,今据郭沫若校改,下文“夫何耻之有”,即承此而言。

④“今”,原作命,今据郭沫若校改。

⑤相宠:互相以为光荣。

⑥举:完全。

⑦伏节死理:伏法认罪。

⑧关内侯:汉官爵名,列第十九级,属于列侯,有侯号而居京畿,没有国土,故称关内侯。

⑨比地于伍:古时将百姓相邻的五家编为“一伍”,五家互相监督,如有一家犯罪,其他国家

不告发,也要受处罚。

⑩相司:“司”同“伺”。相互监督。

【译文】

御史说:《春秋》上犯罪的人不写罪名名称,都叫做“盗”,是为了鄙视犯罪受刑的人,把他们排除在人类之外。君主不以他们为臣,士人不与他们交往,在家乡都无藏身之处。所以百姓以犯罪为耻辱。现在不守法规的人犯了国法反以为荣耀,完全抛弃父母妻小,不肯伏法认罪,不断地逃窜,连累了亲人,自己陷进了罪恶的深渊。这种人受到刑罚制裁,难道不应该吗?一家之中,父子、兄弟之间,就像身体各个部位相连一样,动一个关节都连着心。所以如今从关内侯以下,实行五家连坐,各家互相窥察,出入互相监督,做父亲的不教育自己的儿子,做兄长的不规劝自己的弟弟,不责备他的父兄还责备谁呢?

文学曰:古者,周其礼而明其教(1),礼周教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刑罚中(2),民不怨。故舜施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3)。轻重各服其诛,刑必加而无赦,赦惟疑者。若此,则世安得不轨之人而罪之?今杀人者生,剽攻窃盗者富(4)。故良民内解怠(5),辍耕而陨心(6)。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7),身放殛而辱后世(8),故无贤不肖,莫不耻也。今无行之人(9),贪利以陷其身,蒙戮辱而捐礼义(10),恒于苟生(11)。何者?一日下蚕室(12),创未瘳(13),宿卫人主(14),出入宫殿,由得受奉禄(15),食大官享赐(16),身以尊荣,妻子获其饶。故或载卿相之列,就刀锯而不见闵(17),况众庶乎?夫何耻之有!今废其德教(18),而责之以礼义,是虐民也。《春秋》曰:“子有罪,执其父。臣有罪,执其君,所失之大者也(19)。”今以子诛父,以弟诛兄,亲戚相坐(20),什伍相连(21),若引根本之及华叶(22),伤小指之累四体也。如此,则以有罪诛及无罪(23),无罪者寡矣。臧文仲治鲁,胜其盗而自矜。子贡曰:“民将欺,而况盗乎(24)!”故吏不以多断为良,毉不以多刺为工(25)。子产刑二人,杀一人,道不拾遗,而民无诬心(26)。故为民父母,以养疾子(27),长恩厚而已。自首匿相坐之法立(28),骨肉之恩废,而刑罪多矣(29)。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匿之,其不欲服罪尔(30)。闻子为父隐(31),父为子隐(32),未闻父子之相坐也。闻兄弟缓追以免贼(33),未闻兄弟之相坐也。闻恶恶止其人(34),疾始而诛首恶(35),未闻什伍而相坐也(36)。老子曰:“上无欲而民朴,上无事而民自富(3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8)。比地何伍,而执政何责也?

【注释】

(1)周:周密,周全。明:宣扬。

(2)中:适合,恰当。

(3)《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4)剽攻:抢劫,掠夺。

(5)解怠:同懈怠,松懈。

(6)陨心:丧失信心,灰心丧气。

(7)《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刑人则曷谓之阍?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轻死之道也。”

(8)放:流放。殛(j0):杀死。

(9)无行:品行不好。

(10)捐:抛弃。

(11)恒:经常,长久。苟生:苟且偷生。

(12)蚕室:古代受宫刑(割去生殖器)者所居温暖的囚房。

(13)瘳(ch#u):痊愈。

(14)宿卫:旧时在宫殿里值夜守卫。

(15)由得,原作“得由”,今据上下文意乙正。“由”通作“犹”。说本陈遵默。

(16)大,读如“泰”。秦汉时有大官令丞,主管皇帝膳食事宜,属少府。

(17)刀锯:古代刑具。刀用于割刑,锯用于刖刑。闵:同“悯”。

(18)“今”字原无,今据《治要》补。

(19)这是《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文,今本“臣有罪执其君”句在“子有罪执其父”句上。听:这里是判决案件的意思。

(20)“相”字原作“小”,今据《治要》引改正。下文“未闻父子相坐也”,“未闻兄弟相坐也”,两个“相”字,都承此而言。亲戚:这里指父子和兄弟之间。

(21)什伍:古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

(22)华:同“花”。

(23)诛及,原作反诛,正嘉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诛及”,今据改正。

(24)“况”下原有“民”字,卢文弨曰:“下‘民’字疑衍。”案撄宁斋抄本正无此“民”字,今据删。《困学纪闻》十引此文与今本同,并云:“文仲、子贡不同时,斯言误矣。”卢文弨曰:“子贡与臧文仲不同时,或从后论之。”案《韩诗外传》三:“季孙子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又曰:‘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云云。”这里的“臧文仲”或是“季孙子”错了的。

(25)毉:同“医”。

(26)诬心:欺骗的念头。

(27)疾子:有病的儿子。(28)首匿:首谋藏匿罪人。汉时有首匿连坐的法令。武帝时执行最严。《汉书·宣帝纪》:“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29)“多”下原无“矣”字,《急就篇补注》引同,今据《治要》引补。

(30)“其”,原作岂,今据《治要》引改正。《公羊传·文公十五年》:“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即此文所本。

(31)“闻”字原错在上文“而刑罪多”句下,今据陈遵默说校正。

(32)《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通典》六九引董仲舒《春秋决狱》:“《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33)语本《公羊传·闵公二年》。《公羊传》、《谷梁传》“免”皆作“逸”。《汉书·邹阳传》:“阳见王长君曰:“庆父亲杀闵公,季子缓追免贼,《春秋》以为亲亲之道也。’”即用《公羊传·闵公二年》语,字亦作“免”,与此同。

(34)《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其人”、“其身”,字异义同。

(35)《公羊传·僖公十七年》:“君子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

(36)“而”原作“之”,“也”字原无,今并据《治要》引订补。

(37)《老子·德经》第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文选·东京赋》注引《老子》“朴”上亦有“自”字。

(38)语见《论语·颜渊篇》。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规定周全的礼义,宣扬教化,礼义完备,教化严明,不服从的人再按其轻重不同程度,处以不同的刑罚。刑罚恰当,百姓没有怨言。所以舜惩办了四个坏人,天下都信服,这是因为惩办的是不仁的人。根据罪行的轻重,分别处以不同的刑罚,应受刑罚的决不宽赦,宽赦的只是嫌疑犯。这样做,世间哪能找到不守法规的人来判罪呢?现在杀人犯反而活着,抢劫盗窃的人成了富翁,所以善良的百姓内心松懈,停止耕种,丧失信心。古时候,君子不接近受过刑的人,受过刑的人不被当作人,自身受到刑法的制裁,而后代也蒙受耻辱,所以不论贤或不贤的人,都以犯法为耻。现在品行不好的人因贪利而犯了罪,蒙受刑罚的耻辱,抛弃了礼义,还能长期地苟且偷生。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受了宫刑,伤未痊愈,却成为皇帝的宿卫,出入宫殿,还领到俸禄,得到大官的膳食享受,自己本身尊贵荣耀,妻室儿女也获得富裕的生活。有的人位在卿相之列,虽受刀锯之刑而不见有伤心的表现,何况普通的百姓呢?哪有什么羞耻!现在废除了仁德教化,而却要求百姓懂得礼义,这是残害老百姓啊。《春秋》上说:“儿子犯罪,抓他的父亲。臣犯了罪,追究他的国君。这样处理案件的人错误就太大了。”现在因儿子犯了罪,制裁父亲,因弟弟犯了罪,惩办兄长,亲戚和邻居也都牵连有罪,好比拔树根连及花和叶子,伤一小指牵连四肢一样。像这样因为一人犯罪而惩办那些无罪的人,无罪的人就太少了。臧文仲在鲁国执政时,制裁了鲁国的强盗,自以为有功而自夸。子贡就说:“百姓都要欺骗你了,更何况盗贼呢?”所以做官的不以多惩罚人而高明,医生不以多动针为本领。子产治理郑国,只处罚二人,杀掉一人,于是出现了道不拾遗的景象,百姓也没有邪念了。所以做官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对待自己有病的孩子一样,多多施恩惠罢了。自从施行首匿相坐之法以后,骨肉之情就没有了,而刑罚和罪名也增多了。父母对于儿子,虽然犯了罪还要替他隐瞒,就是不愿服连坐之罪罢了。只听说过儿子为父亲隐瞒罪恶,父亲为儿子隐瞒罪恶的事,从来没听说过父子互相连坐的事情。只听说过兄弟之间不要逼迫太紧,以免互相伤害的事,从来没听说过兄弟互相连坐的道理。只听说憎恨坏人,只恨坏人本人,痛恨带头作恶的人而惩办那些首恶,从没有听说十家连保、五家相坐。老子说:“做君主的不贪欲,老百姓自然俭朴,做君主的不好事,百姓自然富裕。”做君主的要像个做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个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也要像个做儿子的样子。如果能这样,邻居何必要编为什、伍?而执政的官员又何必责令什、伍相互监督呢?

御史曰:“夫负千钧之重,以登无极之高,垂峻崖之峭谷,下临不测之渊,虽有庆忌之捷①,贲、育之勇②,莫不震慑悼栗者③,知坠则身首肝脑涂山石也。故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灼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伤也④。彼以知为非⑤,罪之必加,而戮及父兄,必惧而为善。故立法制辟⑥,若临百仞之壑,握火蹈刃,则民畏忌,而无敢犯禁矣。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笃责急也⑦。今不立严家之所以制下,而修慈母之所以败子,则惑矣⑧。

【注释】

①捷,原作“健”,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以勇闻。为公子光勇士要离所杀。

②贲、育:孟贲、夏育,见《论勇篇》注释。

③震慑悼栗:胆战心惊。

④《淮南子·氾论篇》:“故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

⑤以,同已。

⑥辟,法律。制辟:也就是立法。

⑦《韩非子·显学篇》:“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史记·李斯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能罚之加焉必也。’”《索隐》:“格,强悍。奴,奴隶也。”笃责:即督责,管教。

⑧《史记·李斯列传》:“今不务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败子也,则亦不察于圣人之论矣。”

【译文】

御史说:背着千钧重物,去登极高的山峰,站在悬崖峭壁上,面对看不到底的深渊,虽然有庆忌那样的敏捷,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敢,也没有不胆战心惊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掉落下去,必然粉身碎骨,肝脑涂地。所以没有被火烧伤过的人,不敢用手去抓火,因为看到过有被烧伤的。没有被刀子伤过的人,不敢用手抓刀刃,因为看到过有被割伤的。那些人已经知道做了坏事,一定要受到惩罚,而且要连累父兄,必然感到害怕因而学好。所以,制订法律,就好似面临百仞深谷,以手去抓火,用脚去踩刀刃一样,老百姓就会害怕而不敢去犯罪了。慈善的母亲之所以有不成器的儿子,是因为小的差错总不忍心管教。严厉的家庭中没有蛮横的奴仆,是因为管教得紧。现在如果不提倡像严厉的家庭那样管制下面人的办法,而去学慈母那样迁就不成器的儿子,那就糊涂了。

文学曰:纣为炮烙之刑(1),而秦有收帑之法(2)。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3),百官以峭法断割于外(4)。死者相枕席(5),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6),不寒而栗。《诗》云:“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哀今之人,胡为虺蜥(7)!”方此之时,岂特冒火蹈刃哉?然父子相背,兄弟相慢(8),至于骨肉根残,上下相杀。非轻刑而罚不必,令太严而仁恩不施也。故政宽则下亲其上(10),政严则民谋其主(11)。晋厉以幽(12),二世见杀(13)。恶在峻法之不犯(14),严家之无悍虏也?圣人知之,是以务和而不务威(15)。故高皇帝约秦苛法(16),以慰怨毒之民(17),而长和睦之心,唯恐刑之重而德之薄也。是以恩施无穷(18),泽流后世。商鞅、吴起以秦、楚之法为轻而累之(19),上危其主,下没其身,或非特慈母乎!

【注释】

(1)炮烙之刑:传说是商纣的一种酷刑,将犯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

(2)帑:古通“孥”(n*),妻和子。《史记·商君传》:“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索隐》:“收录其妻子,没为官奴婢。”

(3)峻文:苛刻的法律条文。内:指朝廷。

(4)峭法:严厉的法律。外:指各郡县。

(5)枕席,同枕藉,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死者相枕席:形容尸体堆积之多。

(6)侧目:不敢正视。重足:叠足而立,不敢前进。形容害怕得很。《汉书·汲黯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矣。”颜师古注:“重累其足,言惧甚也。仄,古侧字也。”

(7)这是《诗经·小雅·正月》文。盖:同“盍”,即何的意思。局:曲,弯腰。蹐(j0):小步,形容走路的人小心。虺(hu0):毒蛇。蜥(x0):蜥蜴,又叫四脚蛇。“虺蜥”,见人躲避,这里借以形容胆小。

(8)慢:轻侮,冷淡。

(9)“也”字原无,今据《治要》引补。

(10)“其”字据《治要》引补。

(11)“其”字据《治要》引补。

(12)晋厉:即晋厉公,春秋时晋景公子,名寿曼。曾西败秦,南败楚,威震诸侯,后被大夫栾书和中行偃二人捉捕囚禁而死。幽:囚禁。

(13)二世见杀:指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

(14)恶:同“乌”,疑问词,怎么,哪里。

(15)和,原作知,今据明初本,《治要》引改。下文“长和睦之心”,即承此而言。

(16)约:简化。

(17)“以”字原无,今据《治要》引补。怨毒:怨恨,憎恶。

(18)“恩施”原作“施恩”,今据《治要》引补。

(19)累:增加,加重。

【译文】

文学说:商纣王设有炮烙的刑罚,秦国立有收孥的法律,赵高在朝廷之内以苛刻的法律判决罪人,百官们在各郡县以严酷的刑法惩治罪犯。死尸纵横,受刑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百姓不敢正眼相看,害怕得连脚都不敢移动,真是不寒而栗。《诗经》上说:“谁说上天很高?人们不敢伸躯。谁说大地很厚?人们不敢动移。哀叹世上人们,怎能不成蛇蜥!”在那时候,人们怎么敢抓火踩刀刃呢?但是父子互相背弃,兄弟之间关系冷淡,以至骨肉之间互相残害,上下之间互相残杀。不是刑罚轻和该惩罚而没有惩罚,而是法令太严不施仁德和恩惠的缘故。所以刑法宽百姓就亲近君主;法律苛刻百姓就谋害君主。正是因此,晋厉公被囚禁而死,秦二世被杀。怎么说在严峻的刑法之下就没有犯罪的人,严厉的家庭就没有蛮横的奴仆呢?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致力于教化,而不用刑罚威胁。过去高祖简化了秦国的苛刻刑法,安慰那些怨恨秦朝的百姓,培养大家与朝廷和睦的感情,唯恐刑罚太重而恩德太薄。所以恩德无穷,流传后代。商鞅、吴起认为秦国和楚国的刑法太轻,而加重了刑法,结果不仅害了他的君主,把自己的性命也断送了。或许不只是慈母不教育孩子而造成的后果吧!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二 丧服第十一·郑玄
  谈天篇第三十一·王充
  本议第一·桓宽
  大学衍义卷三十四·真德秀
  西畴老人常言·何坦
  卷二百二十八·秦蕙田
  卷十五·刘敞
   天运第十四·刘文典
  卷十一目录·乾隆
  迹府·公孙龙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欧阳竟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成唯識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在仰光与宇威独礁等谈话·太虚
  学佛之简明标准·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五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五古今体一百四十四首【丙戌三】唘跸恭谒东陵叠癸未旧作韵甲申乙酉两停行诘旦询安遂展程芜野前瞻近潞漷柳烟背指远圆明鸠工旧郭多重筑【各省应行修筑城垣需费

  • 奢纵第二十五·吴兢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

  • 第一百五十三回 宴中兴孙美瑶授首 窜豫东老洋人伏诛·蔡东藩

      却说曹锟贿选成功,正在兴头,不料奉、浙和西南各省,都已通电反对,兵革之祸,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因此直系大将吴佩孚,十分注意,凡由各省来洛的人员,无不详细询问各该省情形,以便应付。吴氏亦大不易。一日,忽报马济回洛,吴佩孚立

  • 卷四十七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十七上 【起甲子唐德宗兴元元年五月尽庚辰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凡十六年有奇 五月韩滉遣使贡献 【山南地热上以军士未有春服亦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正德五年春正月戊午朔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太皇太后 皇太后 中宫俱免命妇朝贺○免群臣宴赐以节钱钞○初孔庙修建墙垣岁久未完有旨查原派银数并支用剩余

  • 卷之二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法币”与“外汇”·恽逸群

    孔祥熙继长财政之后,一般是“萧规曹随”,在政策方针上和宋子文没有什幺差别,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实施“法币政策”,把白银收归“国有”,从此奠定了滥发纸币的基础。民国二十四年英国财政部顾问李滋罗斯到远东来,目的是把

  • 七 内务府总管海拉逊等奏请派定张进孝曹尔正等随同出行轮班掌管马匹摺·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 案据上驷院奏咨,内称:此次出行,讲派出巴延人[注]备办收掌太监之马匹等语。查轮班之头班人内,馀出郎中张进孝,员外郎贾弼成、西图、玛瑚、胡尚斌,物林达张士俊、德格,骁骑校五格,催总赵三,原任佐领曹

  • 卷二十四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四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食货志第四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师古曰殖生也嘉善也】货谓布帛可衣【师古曰

  • 卷之二十四  革除遺事五(明)黃佐 撰·邓士龙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

  • 食货二四·徐松

    盐法至和二年七月十九日,龙图阁直学士何中立言:「陕西编敕:应蕃界青白盐并犯禁者「者」字疑当移入下「至死」后。,罪至死奏裁。边民犯者甚众,圣恩宽恤,减死剌配远州军「远」字下疑脱「恶」字。。在禁经时,欲乞指定刑名,令逐处

  • 卷十九上(文五年,尽十年)·孔颖达

    【经】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珠玉曰含。含,口实。车马曰?。○含,本亦作?,户暗反。《说文》作“?含”,云:“送终口中玉。”?,芳凤反。)[疏]“王使”至“且?”。○正义曰:《公羊传》曰:“其言‘归含且?’何?兼之。兼之,非

  • 卷四·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四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鄘 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 郑笺共伯僖侯之世子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

  • 新华严经论 第六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权教实有分限。如前数法互相彻入。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然彼空中无有增减。以情量故见彼虚空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本)·慧沼

    淄洲大云寺沙门惠沼撰叙数论等我中云汝所执我等。叙宗立量及出彼过如疏.枢要。然枢要中与第一量作有法差别相违因过。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执我有法正所诤故。虚空非我故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是我。许无初后故

  • 卷第五十二·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二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门志磐撰历代会要志第十九之二宿命前身  放生禁杀  祈祷灾异国朝典故  诸国朝贡宿命前身晋武帝。羊祐前身造武当山寺。今供给偏重(云云)。梁武帝。岳阳王萧察镇越。知前身是

  • [第一品]根双论·佚名

    总说分一若善法者此悉是善根耶?或又若善根者此悉是善法耶?若善法者此悉是善根之同根耶?或又若善根之同根者此悉是善法耶?若善根同根之法者此悉是善根之互根耶?或又若善根之互根者此悉是善法耶?若善法者此悉是善根根耶?或又若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智旭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