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四  革除遺事五(明)黃佐 撰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今世傳黃佐有另本革除遺事六卷,收入明金聲玉振集、清借月山房彙鈔等叢書。稽覈兩書,大不相合。一、體例不同。是書六卷均為建文朝臣列傳,另本卷一革除君紀,卷二闔宮傳,卷三至卷六建文朝臣列傳。二、所收列傳多少不同。是書載建文朝臣一0九人事,另本僅錄七十五人。三、列傳詳略不同。是書詳于另本,且紀事亦間有異同。)

革除遺事五

沐春

王紳

王稌

高遜志

唐愚士

錢芹

王艮

宋懌

○沐春

沐春,字景春,鳳陽定遠人。黔寧王沐英長子也。生未朞,母歿,鞠於外氏,長歸就學。年十七即侍英征西番,明年,從征亦集乃,俱擒其渠魁。又明年,從征雲南,歷功先士卒。癸亥,還京師,遂掌禁旅。冬,江西寇僣號順天王,扇諸郡作亂。春與征,奮勇先登,殲之。乙丑秋,授驃騎將軍,僉後軍都督府事。廷臣請試職,上曰:「是兒,我家人,非他比也,畀實授。」春剖決如流,嘗錄囚於烈山,審逆黨於蔚州,奏釋各數百人。壬申,英薨于雲南,春往奔喪。起復,襲爵西平侯,鎮雲南,一遵父道。謂屯田為政要務, (「謂屯田為政要務」,「謂」原作「為」,據明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歲較多寡,嚴賞罰,穡功乃倍,饋餉以足。已而,緬酋暨東川夷相繼作難,春命將授成筭,遂皆殄平。甲戌,春復平越嶲番寇。越州蠻阿資者, (「越州蠻阿資者」,「州」原作「用」,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先年倡亂,朝廷費數萬之師,往往無功,春又平之。麓川宣慰思倫發為其下所圖,戊寅四月,破刀千孟諸巖, (「破刀千孟諸巖」,「刀千孟」,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明史卷一二六沐春傳作「刀幹孟」。) 誅其罪首而釋其餘眾。自是百蠻震慴,不復携貳。功聞,授征虜前將軍,使盡平其地。九月十二日,春薨,年三十六。革除君震悼,加厚賻焉,謚之曰「惠襄」。

春,沉毅果敢,明識絕倫,在鎮七年,闢田至三十萬餘畝,復民戶至五千餘。又嘗鑿鐵池河,灌涸田數萬畝,民受其利云。弟晟,襲西平侯。相傳建文君之奔也,晟使人護之。或至西平侯第,然人亡有知者。

○王紳

王紳,字仲縉,金華義烏人。父禕,以文行重海內,與宋濂齊名。國初擢儒臺校理,歷起居,出判南康、臨漳二郡,會修元史,召為總裁官,尋推翰林待制, (「國初擢儒臺校理歷起居出判南康臨漳二郡會修元史召為總裁官尋推翰林待制」,原作「國初翰林待制」,脫二十七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使雲南,仗節死。時紳甫十三,聰敏過人,落筆為文,沛然不可禦。鞠於伯氏綬,事母何盡孝,及卒, (「及卒」,原作「父卒」,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衰毀踰禮。未幾綬亦歿,紳獨綜理生業,煢煢憂患中而傑然負奇志。暇日益取經史百氏言,窮其旨歸,縱橫磅礡,出入上下,宋濂一見即器之曰:「王華川其有後乎!」一時俊傑多自服不逮。洪武二十五年,蜀獻王聞其賢,馳書幣聘致,待以客禮, (「待以客禮」,原脫「待」字,據明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俾教授蜀郡。紳痛父遺骼未返丘壠,白其情事,王憫之,給道里費以行。至雲南,訪求不獲,遂即死所奠祭,仰天號慟幾絕,過者為之泣下霑襟。述滇南慟哭記以著志。雲南布政張紞尤重之,作吊王翰林文紓其情。既還,王慰勞備至,蜀人無貴賤咸知敬愛。

建文君即位,召為國子博士,遂入詞垣,編摩太祖實錄。與侯城方孝孺交游,嘗尊孝孺為百代儒宗,勸之著書,以淑來世。孝孺不以為然。紳自是益響道德而略文藝。嘗以其父死節事聞于朝,得旨:贈翰林院學士,謚文節。開國以來,文臣有謚者實自禕始。庚辰十二月丙午,紳卒,年四十有一。有繼志齋集三十卷行于世。

○王稌

王稌,字叔豐。紳子,從學方孝孺,甚為所器,許妻以女。逮其難之及也,嘗周旋其間。又嘗與孝孺表姪鄭珣至聚寶門外,求其遺骼以歸葬而不可得,卒坐逮繫。文皇帝念祖禕死國之功,特從宥免,且方嚮用之。而稌力以疾辭,還金華,讀書結屋清巖之下,將終身焉。復集孝孺遺文私藏之。

稌性至孝。初,紳痛念父沒,每食必斥兼味,稌一遵其志,子孫相承,閱數十年不變,事母亦如事其父,送終盡禮,三年酒食未嘗入于口。學問該博,士之從游者日眾,郡邑交重之。但禮為鄉飲,賓至以分獻于先聖廟。稌疏髯偉貌,出必儼然古冠服,人爭觀之,曰:「此王先生也。」所著有青巖稿、聖朝文纂、金華賢達傳、續文章正宗。卒年五十九,門人私謚曰孝莊先生。

○高遜志

高遜志,字士敏,徐州蕭縣人。元末僑寓嘉興。自幼好學,嗜文辭。嘗侍父宦遊吳中,一時文章大家如宣城貢師泰、番易周伯琦、遂昌鄭元祐皆在, (「遂昌鄭元祐皆在」,原脫「在」字,「元」作「之」,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改。) 遜志獲受其業,故其為文深純典雅,成一家言。年二十五,為鄭山書院山長。洪武二年,徵修元史,入翰林為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建文朝,兼太常寺右少卿。庚辰會試,與董倫為考試官,精於去取,而名士胡廣、吳溥、楊子榮、楊溥、胡濙輩皆入彀中,號得人焉。內難既平,遜志存沒莫考。嘗考是科同預較藝者右拾遺朱逢吉,編修史官吳勤、葉惠仲、趙友士、徐旭、張秉彛,監試者御史王度、俞士吉,蓋一時之選,惟葉惠仲、王度死難, (「監察御史王度俞士吉蓋一時之選惟葉惠仲王度死難」,原脫「俞士吉蓋一時之選惟葉惠仲王度」十四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餘皆居位如故。而徐旭者,永樂初為吏部郎中,與逢吉皆預重修高廟實錄。旭陞國子祭酒,俞士吉永樂初拜僉都御史。

○唐愚士

唐之淳,字愚士,以字行,紹興山陰人。父肅,國初應舉翰林,文字有名。愚士少有奇志,攻學不倦,年二十餘,已有聲浙水。父謫死臨濠,辛勤扶喪歸葬。追求其平生所作,不憚荒遠,纂錄收拾,如獲金璧。時時伏讀凄切,人為之掩泣。然愚士亦工為文者,且喜筆札,酷似其父。洪武中,屢有薦之者,謝不就。曹國公李景隆好士,為勳戚第一,聞其名,走使者請至家,俾其子師焉。征行四方,皆與俱。歷燕、薊、秦、周,覽前代遺蹟,授筆而賦,躝躒一時。

歲辛巳,嗣君詔翰林詞臣集數千載經史中事為書,考治亂為鑑戒,命舉優通文學士。方孝孺輩以愚士薦,上亦雅知其名,且謂曹國公之客必賢,趨召至殿庭,即拜翰林侍讀,賜以冠帶,俾與孝孺俱領修書事,且同以前漢書進讀。未幾病,以閏三月二十三日卒。時景隆久將兵于外,及歸,則愚士病甚不可為矣,賙卹之甚厚。所著有萍居稿、文斷諸書。

○錢芹

錢芹,字繼忠,蘇州吳縣人。少負氣節,欲以奇功自奮。元季,以策干諸將,無所遇。洪武初,辟大都督府掾,從大將軍徐達出北平,絕大漠。凱旋,俄以例解職。家居二十年,甘貧守道,為郡守姚善所知,語在善傳。

革除初年,詔求遺逸,善以芹應詔,召對稱旨,留中議事,授戶部司務。北陲有警,署行軍斷事,從征虜將軍咨謀。會軍府遣芹入奏,道病將卒, (「道將病卒」,原脫「將」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猶條邊事緩急上執政。年七十二。賜棺殮,歸葬黃山。

○王艮

王艮,字敬止, (「字敬止」,「敬」原作「欽」,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本書卷一九建文遺蹟王艮傳改。) 吉水人。建文己卯,江西鄉試第一。明年對大廷,復當第一,以貌不及胡廣,且廣對策有「親藩陸梁,人心不搖」等語,上以為敢言,遂擢廣狀元,而以艮次之。遵洪武乙丑事例,首甲皆授修撰,艮與第三人李貫皆預焉。艮聞靖難師起,居常憂懼輒不食,日就羸憊,以辛巳九月卒。上憫之,遣禮部侍郎黃觀諭祭。艮之家譜所述如此。而吉安志乃曰:「文廟繼統,先一日羣臣多往迎附,艮闔門與妻子訣,是夜吞腦子死。」非其實也。

後廣與貫皆事太宗。一日上於宮中持建文時羣臣所上封事千餘過覽,一二有干犯者命翰林院侍讀解縉等編閱,關係軍馬錢糧數目則留,餘干犯者悉焚之。既而從容問縉等曰:「爾等宜皆有之。」眾稽首未對。修撰李貫進曰:「臣實無之。」上曰:「爾以獨無為美耶?食其祿思任其事,當國家危急之際,在近侍獨無一言,可乎?朕非惡夫盡心於建文者,但惡導誘建文壞祖法亂政經耳。爾等前日事彼則忠於彼,今日事朕當忠於朕,不必曲自遮蔽也。」

○宋懌

宋懌,字子夷,金華人,宋濂之孫也。懌父璲,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原脫「書」字,據明史卷一二八宋濂傳補。) 懌思紹父學,奉母居蜀。蜀獻王憫之,時賜粟帛賙其家,由是益得專於學,其書益工。

建文君即位,念濂為皇考興宗皇帝舊學之臣,召懌復官之於翰林,為侍書,與劉彥銘、朱思平皆見知於建文時,而濂門人有聲稱者,同郡樓璉、浦陽鄭楷,皆見擢用。

【王天有點校】

猜你喜欢
  ●繆荃孫跋·姚汝能
  卷中·马缟
  提要·彭遵泗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四·佚名
  九一三 翰林院典簿厅为知照纪昀仍兼充文渊阁直阁事致典籍厅移会(附原奏)·佚名
  卷十二·傅恒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一·佚名
  卷二·佚名
  卢潜传·李百药
  刘昶女传·李延寿
  薛万均传·欧阳修
  林润传·张廷玉
  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钱穆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梁启超
  卷一百十四·赵汝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一·彭定求

        卷81_1 【长信宫中树】乔知之   婀娜当轩树,zv茸倚兰殿。叶艳九春华,香摇五明扇。   馀花鸟弄尽,新叶虫书遍。零落心自知,芳菲君不见。   卷81_13 【下山逢故夫】乔知之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庭前

  • ●卷一·徐陵

    ○古诗八首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班固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

  • 卷九十九·志第六十六·柯劭忞

      ○兵二   △镇戍   元初用兵四方,凡险要之地,则留兵戍之。然因时建置,旋即裁罢,故其事无可考。   中统元年五月,诏汉军万户各于本管新旧军内摘发军人,备衣甲器仗,差官领赴燕京近地屯驻。万户史天泽,一万四百三十

  • 卷之二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十三·钱谦益

    ○福建陈友定友定,姓陈氏,一名有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人,徙汀之清流。至正壬辰,寇起应募,署为巡检,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据守邵武、建宁、延平、福州、兴化、泉、漳、汀、潮诸路。洪武元年,被执,不屈,就诛。至正十二年壬辰,清流人

  • 四〇 押在公安局·邹韬奋

    在上海地方法院的看守所里只关了一天一夜,廿七日下午六点钟左右,又像老鼠被猫衔在嘴里奔窜着,由地方法院转解到公安局里去。我们先由看守所里被提出来,重新光顾待审室一次,不过这时我和章先生两个人同被押进一间待审室里去

  •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

    陈完者,陈厉公他【索隐】:他音徒何反。此系家以他为厉公,而左传厉公名跃,陈系家又有利公跃,利即厉也,是厉公名跃。盖他是厉公之兄,立未逾年,无谥。今此云“厉公他”,非也。他一名五父,故经云“蔡人杀陈他”,传又云“蔡人杀五父

  • 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孔颖达

    蔡叔既没,以罪放而卒。王命蔡仲,践诸侯位,成王也。父卒命子,罪不相及。作《蔡仲之命》。册书命之。蔡仲之命蔡,国名。仲,字。因以名篇。[疏]“蔡叔”至“之命”○正义曰:蔡叔与管叔流言于国,谤毁周公,周公囚之郭邻,至死不赦。蔡

  • 卷二·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二   明 傅逊 撰伯齐桓公之伯桓公二年秋七月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蔡今为河南汝宁府有上蔡新蔡县郑今为河南郑州新郑汜水县邓今为河南邓州楚都郢今

  • 《仪 礼》·佚名

    作者:王文锦中国历代王朝很重视礼制。每个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于礼学的专家,来制定一整套礼仪。朝廷之所以重视这项工作,是因为礼制对于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维护阶级对立的社会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从殷周到清代

  • 摄大乘论释 第十四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四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智差别胜相第十之二论曰。有几种佛法。应知摄此法身释曰。不为显摄法身体。故为此问。为显摄法身证得故为此问论曰。若略说有六种释曰。若广说有无量种。今略

  • 附三大师传赞卷之全·德清

    附三大师传赞卷之全秀水寓公 高承埏 述虞山蒙叟 钱谦益 订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莲池宏禅师传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浙江仁和人也。姓沈氏。年十七补诸生。早栖心净土。尝书生死事大四字于几案。及阅六祖坛

  • 丹渊集·文同

    诗文集。北宋文同著。40卷。文同以学名世,善诗,工书画,诗文甚富。据范百禄所作《文公墓志铭》,云其“平生所为文五十卷”,其曾孙文鷟刊行之时,已有散佚,遂重编为40卷。庆元元年(1195),家诚之守邛州(今四川邛崃),以文同曾三仕于

  • 种芋法·黄省曾

    一卷。明黄省曾 撰。黄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嘉靖举人。《种芋法》共分四节,主要汇集古书中关于芋的记载,“艺法”一节单独讲述了黄省曾生活时代的种芋方法,颇有价值。《千顷堂书目》农家类著录为

  • 南征录汇·李天民

    《南征录汇》为编年体裁,记事起自金天会四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即金军攻陷汴京城之日;止于次年四月一日,即宋徽、钦二帝由刘家寺北迁之时。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金军兵临城下,逼迫宋帝投降卖国的整个过程。《南征汇录

  •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

  • 回诤论·龙树

    梵名Vigraha -vya^vartani^ (论破质疑之意)。全一卷。龙树(梵Na^ga^rjuna )着,汉译系后魏毗目智仙与瞿昙流支于兴和三年(541),在邺都金华寺所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为龙树所著五部论之一,有七十二偈,每一偈均有龙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