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邹第五十三
【题解】
本篇大夫引邹衍“大九州”之说,为政府拓土开疆的政策进行辩护,并证明贤良文学眼界之狭陋。而文学则“守畦亩之虑,间巷之固”,以为“知大义”“不如守小计”,并以秦“欲并万国,而亡其三十六郡”来反驳。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1)。不知天地之弘(2),昭旷之道(3),将一曲而欲道九折(4),守一隅而欲知万方(5),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6),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7),以喻王公(8),先列中国名山通谷(9),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10),名曰赤县神州(11),而分为九州(12)。绝陵陆不通(13),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14)。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15)。《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16),而不知大道之径(17)。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18),牧胡而朝万国(19)。诸生守畦亩之虑(20),闾巷之固(21),未知天下之义也。
【注释】
(1)邹子:即邹衍(“邹”亦作“驺”),战国时齐临淄人。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拂也)席。如燕,昭王拥彗(帚也)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作《主运》。见《史记·孟荀列传》。晚世:近代。
(2)弘:广大的意思。
(3)昭旷:明显空阔。
(4)一曲:一段曲折。比喻知识浅薄。九折:迂回曲折。比喻深奥的道理。
(5)守一隅:坚持一偏之见。隅,角落。
(6)准平:指测量水平的仪器。
(7)推:推论,阐发。大圣终始之运:即邹衍所著书名。《史记·孟荀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封禅书》也说他著有《终始五德之运》,今皆不传。
(8)喻:晓喻,开导。
(9)先列,原作列士,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0)“十”下原脱“一”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1)赤县神州:古代中国的代称。
(12)“州”原作“川”,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华氏本,撄宁斋钞本及《困学纪闻》十引正作“州”。
(13)绝:隔绝。
(14)瀛海:就是海。
(15)地,原作下,今从张敦仁据《吏记》校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这里作动词用。
(16)禹贡:《尚书》篇名,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17)大道:指通往九州的道路。径:途径。
(18)方:指航行。
(19)牧胡:以匈奴地为牧场,指征服匈奴。
(20)畦(q0)亩:田亩,这里指田地。虑:思虑,谋划。
(21)固:固陋,执一不通。
【译文】
大夫说:邹衍憎恨近代儒墨之徒,认为他们不知道天地的广阔,不明白深远的道理,有一点儿肤浅的知识就想论述深奥的道理,坚持一偏之见反而想知道四面八方的情况,好像没有水平仪而想知道高低,没有圆规、曲尺而想知道方和圆一样。于是邹衍推论出“五德终始”说,以便开导诸侯王公。他先排列了中国的名山大谷,一直到海外。所谓中国,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名叫赤县神州,而且中国分成九个州。天下凡是山陵陆地不能通达了,就是一州,外边有大海围绕着。这就是我们说的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交界的地方。《禹贡》也记载了山川高低高原沼泽,但不知道往大九州的途径。所以秦始皇想到达大九州去,派人航行海洋,并且要征服匈奴,让千万个国家都来朝拜。你们儒生只知道几亩地的事,死守着几家几户的短见,不知道天下的大道理啊。
文学曰:尧使禹为司空(1),平水土,随山刊木(2),定高下而序九州。邹衍非圣人,作怪误,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3)。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4)。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5)?”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6)。三王信经道(7),而德光于四海(8);战国信嘉言(9),而破亡如丘山(10)。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11),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
【注释】
(1)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尧使禹为司空,见《尚书·舜典》及《史记·夏本纪》。
(2)《汉书·地理志上》:“随山■木。”师古曰:“‘■’古‘刊’字也。..言禹随山之形状,而刊斫其木以为表记。”
(3)“荧”字原无,《史记·索隐》、《正义》都有,今据补订。《庄子·齐物论·释文》:“荧,疑惑也。”
(4)《公羊传·定公十年》何休注:“孔子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诛。’于是诛侏儒,首足异处。”又见《史记·孔子世家》。
(5)这是《论语·先进篇》文。
(6)不由:不用。
(7)经道,正统的道德。
(8)光,读为广。
(9)嘉言:好听的话。
(10)而破亡如丘山:原作“破亡而泥山”,义不可通。“而字据上句例,当在句首,因传抄误植,又脱去“如”字,“丘山”为本书习用语,“丘”与“尼”字俗书“■”形相近,因误为“■”,继又误为“泥”也。“泥山”无义。
(11)《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译文】
文学说:尧用禹做司空,平治水土,随行山之形状,砍木为标志,确定地形高低,把中国划分为九个州。邹衍不是圣人,用奇谈怪论迷惑六国的国君来采纳他的学说。这正是《春秋》上所说的“小人迷惑诸侯”的那种人。孔子说:“不能侍奉活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呢?”近的都不通达,哪里还能知道什么大海的事?所以,无益于用的事,君子是不做的;无益于治的事,君子是不用的。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信仰正统的道德,因此他们的恩德广布四海;战国时期的君主相信好听的话,结果国破家亡像丘山倒塌一样。从前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还想吞并万国,结果把自己的三十六郡也丢了;他想到大海以外去,结果失掉了自己的州县。如此知道大义,真不如固守小计为好。
猜你喜欢 周书·君牙·佚名 順命第七十·苏舆 卷七·江永 卷十六·余萧客 卷二十五·李光坡 卷三十六·郑玉 春秋经解原序·孙觉 诗传遗説序·朱鉴 卷七十二·顺治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四·魏了翁 万善先资集卷一·周梦颜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弘明集卷第七·僧祐 佛说鬼问目连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十二·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