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邹第五十三

【题解】

本篇大夫引邹衍“大九州”之说,为政府拓土开疆的政策进行辩护,并证明贤良文学眼界之狭陋。而文学则“守畦亩之虑,间巷之固”,以为“知大义”“不如守小计”,并以秦“欲并万国,而亡其三十六郡”来反驳。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1)。不知天地之弘(2),昭旷之道(3),将一曲而欲道九折(4),守一隅而欲知万方(5),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6),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7),以喻王公(8),先列中国名山通谷(9),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10),名曰赤县神州(11),而分为九州(12)。绝陵陆不通(13),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14)。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15)。《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16),而不知大道之径(17)。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18),牧胡而朝万国(19)。诸生守畦亩之虑(20),闾巷之固(21),未知天下之义也。

【注释】

(1)邹子:即邹衍(“邹”亦作“驺”),战国时齐临淄人。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拂也)席。如燕,昭王拥彗(帚也)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作《主运》。见《史记·孟荀列传》。晚世:近代。

(2)弘:广大的意思。

(3)昭旷:明显空阔。

(4)一曲:一段曲折。比喻知识浅薄。九折:迂回曲折。比喻深奥的道理。

(5)守一隅:坚持一偏之见。隅,角落。

(6)准平:指测量水平的仪器。

(7)推:推论,阐发。大圣终始之运:即邹衍所著书名。《史记·孟荀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封禅书》也说他著有《终始五德之运》,今皆不传。

(8)喻:晓喻,开导。

(9)先列,原作列士,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0)“十”下原脱“一”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11)赤县神州:古代中国的代称。

(12)“州”原作“川”,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华氏本,撄宁斋钞本及《困学纪闻》十引正作“州”。

(13)绝:隔绝。

(14)瀛海:就是海。

(15)地,原作下,今从张敦仁据《吏记》校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这里作动词用。

(16)禹贡:《尚书》篇名,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17)大道:指通往九州的道路。径:途径。

(18)方:指航行。

(19)牧胡:以匈奴地为牧场,指征服匈奴。

(20)畦(q0)亩:田亩,这里指田地。虑:思虑,谋划。

(21)固:固陋,执一不通。

【译文】

大夫说:邹衍憎恨近代儒墨之徒,认为他们不知道天地的广阔,不明白深远的道理,有一点儿肤浅的知识就想论述深奥的道理,坚持一偏之见反而想知道四面八方的情况,好像没有水平仪而想知道高低,没有圆规、曲尺而想知道方和圆一样。于是邹衍推论出“五德终始”说,以便开导诸侯王公。他先排列了中国的名山大谷,一直到海外。所谓中国,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名叫赤县神州,而且中国分成九个州。天下凡是山陵陆地不能通达了,就是一州,外边有大海围绕着。这就是我们说的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交界的地方。《禹贡》也记载了山川高低高原沼泽,但不知道往大九州的途径。所以秦始皇想到达大九州去,派人航行海洋,并且要征服匈奴,让千万个国家都来朝拜。你们儒生只知道几亩地的事,死守着几家几户的短见,不知道天下的大道理啊。

文学曰:尧使禹为司空(1),平水土,随山刊木(2),定高下而序九州。邹衍非圣人,作怪误,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3)。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4)。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5)?”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6)。三王信经道(7),而德光于四海(8);战国信嘉言(9),而破亡如丘山(10)。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11),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

【注释】

(1)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尧使禹为司空,见《尚书·舜典》及《史记·夏本纪》。

(2)《汉书·地理志上》:“随山■木。”师古曰:“‘■’古‘刊’字也。..言禹随山之形状,而刊斫其木以为表记。”

(3)“荧”字原无,《史记·索隐》、《正义》都有,今据补订。《庄子·齐物论·释文》:“荧,疑惑也。”

(4)《公羊传·定公十年》何休注:“孔子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诛。’于是诛侏儒,首足异处。”又见《史记·孔子世家》。

(5)这是《论语·先进篇》文。

(6)不由:不用。

(7)经道,正统的道德。

(8)光,读为广。

(9)嘉言:好听的话。

(10)而破亡如丘山:原作“破亡而泥山”,义不可通。“而字据上句例,当在句首,因传抄误植,又脱去“如”字,“丘山”为本书习用语,“丘”与“尼”字俗书“■”形相近,因误为“■”,继又误为“泥”也。“泥山”无义。

(11)《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译文】

文学说:尧用禹做司空,平治水土,随行山之形状,砍木为标志,确定地形高低,把中国划分为九个州。邹衍不是圣人,用奇谈怪论迷惑六国的国君来采纳他的学说。这正是《春秋》上所说的“小人迷惑诸侯”的那种人。孔子说:“不能侍奉活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呢?”近的都不通达,哪里还能知道什么大海的事?所以,无益于用的事,君子是不做的;无益于治的事,君子是不用的。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信仰正统的道德,因此他们的恩德广布四海;战国时期的君主相信好听的话,结果国破家亡像丘山倒塌一样。从前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还想吞并万国,结果把自己的三十六郡也丢了;他想到大海以外去,结果失掉了自己的州县。如此知道大义,真不如固守小计为好。

猜你喜欢
  周书·君牙·佚名
  順命第七十·苏舆
  卷七·江永
  卷十六·余萧客
  卷二十五·李光坡
  卷三十六·郑玉
  春秋经解原序·孙觉
  诗传遗説序·朱鉴
  卷七十二·顺治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四·魏了翁
  万善先资集卷一·周梦颜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弘明集卷第七·僧祐
  佛说鬼问目连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十二·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九·唐圭璋

    ○苏武慢原误作雨中花,兹据律改北陇耕云,南溪钓月,此是野人生计。山鸟能歌,山花解笑,无限乾坤生意。看画归来,挑簦闲眺,风景又还光霁。笑人生、奔波如狂,万事不如沉醉。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 卷一百三十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三十四鸟兽麒麟赋【有序        明】夏原吉永乐十有二年秋榜葛剌国来朝献麒麟今年秋麻林国复以麒麟来献其形色与古之传记所载及前所献者无异臣闻麒麟瑞物也中国有圣人则至昔轩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冬十月壬申朔秘书省正字温草监登闻检院马竤罢时言者论二人专守偏见讥议纷然望使各与外任庶几人知好恶国是自定乃以革通判洪州癸酉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张浚以明堂恩复观文殿大学士 左朝请大夫范埙

  • 卷八·沈德符

      ○内阁【二相诗词】严分宜自为史官,即引疾归卧数年,读书赋诗,其集名《钤山堂稿》,诗皆清利,作钱刘调,五言尤为长城,盖李长沙流亚,特古乐府不逮之耳。夏贵溪亦能诗,然不甚当行,独长于新声,所著有《白鸥园词稿》,豪迈俊爽,有辛幼

  • 卷之六十六·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正月。丙寅。以神灵显应。颁广东佛冈厅田公神庙扁额曰珠江昭佑。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明春奏张家口局存军装等件。请再展限一年。仍由蒙台行走。当经降旨允准。兹据额勒和布等奏称。巴里坤苏

  • 双溪杂记·王琼

    昔司马迁罪废之余作《史记》,为万世史学之宗。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其所纪时事得于耳闻目击,有出于史册之所不载者,皆足以示劝惩而垂永久,是宜人见而爱,爱而传之于不泯也。然

  • 朱友谦传·欧阳修

    朱友谦字德光,许州人。起初名简,在渑池镇当士卒,有罪逃走,在石濠、三乡之间抢劫,商人、行路人生命财产都受威胁。过了一段时间去当陕州军校。陕州节度使王珙,为人严厉残酷,和他弟弟王珂争当河中节度使,战败后牙将李..与友谦商

  • 附录二 重要简碑纪录表·佚名

    纪年碑文碑址存失备考明万历三十二年以后(至迟在天启四年以前)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澎湖县马公镇天后宫。存是碑高约丈余,为台湾现存最古之碑碣。考「明史」,荷人至澎湖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沈有容亲莅澎湖谕退

  • 卷三百六·佚名

    △初分佛母品第四十一之二复次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色。如实知受想行识。世尊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如实知色如实知受想行识。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如实知色如真如如法界如法性不虚妄不变异

  • 卷四·佚名

    若得发心净觉意,彼说最上最殊胜。若得最上殊胜已,常行波罗蜜多行。若行波罗蜜多行,则能随顺此大乘。若能随顺此大乘,则能随顺供养佛。若得随顺供养佛,则得智慧志坚固。若能智慧志坚固,常见彼佛不思议。若常见佛不思议,见佛无

  •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興福第八(十四人)釋慧達一釋慧元二釋慧力三釋慧受四釋僧慧五釋曇翼六釋僧洪七釋僧亮八釋法意九釋慧敬十釋法獻十一釋法獻十二釋僧護十三釋法悅十四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

  • 卷二十四·赜藏主

      ○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諲禅师语录神鼎禅师。名洪徕。襄水扈氏子。自游方一衲以度寒暑。尝与数耆宿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是

  • 念佛勿闭目·印光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复沈弥生居士书)

  •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佛告阿难陀。若诸世间所有灾祸逼恼。刀兵饥馑亢旱疾疫。四百四病忧恼斗诤。及八万四千鬼魅娆恼有情。所求世间出世

  •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所知相分第三之二论曰。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中

  • 卷第五十六(第十诵之一)·佚名

    十诵律卷第五十六(第十诵之一)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比丘诵佛在王舍城。语诸比丘。十种明具足戒。何等十。佛世尊自然无师得具足戒。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长老摩诃迦叶自誓即得具足戒。苏陀随顺答佛论故得具足戒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七卷·宗赜慈觉

    大小便利欲上东司应须预往。勿致临时内逼仓卒。乃迭袈裟安寮中案上或净竿上。问讯而去。即先披挂子。然后左臂搭净巾。不得由尊殿经过。於东司近外净竿上安挂子手巾讫。卷裙迭徧衫。搭东司前竿上。仍置徧衫於裙上。以

  • 牧斋有学集·钱谦益

    清代诗文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号牧斋。明代创作的诗文已先此编入《牧斋初学集》,本集系入清以后创作的诗文集,因此以“有学”(“有”通“又”)为名。它最初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诗有《秋槐诗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