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授时第三十五

【题解】

“授时”即不违农时的意思。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支配作用。本篇以“授时”为篇名,表明大夫和贤良在辩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时,双方都注意到天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他们的观点则是不同的。大夫认为,应该“使民务时”,就是要农民适应和掌握自然规律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如此,大夫还强调备耕工作,他说:“春耕亲以劝农,赈贷以赡不通,通滀水,出轻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农田水利各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以保证春耕工作胜利进行。贤良则认为,在于“明主授时”,在他们看来,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而天子又是上天的儿子,只需要举行一个祭天祭地的仪式,就算上而“敬顺昊天”,下而“敬授人时”了。至于农业生产如何搞,农民有什么困难等,天子则是不问的。

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情则奢也;无奇业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今曰施惠悦尔,行刑不乐,则是闵无行之人,而养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为惠,惠恶者不为仁。

【注释】

奇业:谓非正业。旁入:本业以外的副业收入。

曰,原作日,今据明初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校改。

闵:怜悯。

妄予:不合理的赐予。

惠恶:施恩惠给坏人。

【译文】

大夫说:居住在同样的土地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唯独还贫穷的人,不是因为懒惰就是挥霍浪费;没有正业之外的副业收入,而能够富足的人,不是勤俭就是勤劳的结果。现在你们说什么施行恩惠就高兴,执行法律就不高兴,这就是怜悯那些没有品行的人,养活好吃懒做、挥霍浪费的人。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地救助别人不算是恩惠,施恩惠给坏人算不上仁义。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贪夫不恡,何则?所饶也。夫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注释】

三代:指夏、商、周。萌,古同“氓”,即百姓。

季世:末世。指夏桀和商纣的时代。顺,服从。无顺民:没有不反抗的百姓。洽:谐和,融洽。

喻:明白,懂得。

“则”下原有“民”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

这儿句语本《孟子尽心上》。原文云:“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昏暮:傍晚。恡:同“吝”,吝啬。所饶:所有的(水火)够多的。

【译文】

贤良说:夏、商、周兴旺时没有乱民,是由于教化的结果。夏、商末年没有不反抗的百姓,是风俗败坏的结果。因此,君主设立学堂,严明教化,防止人民犯上作乱,引导人民按照教化行事,等到政治和教化密切结合,仁成了天性,人们就懂得什么是善了。所以,礼义建立了,种田的人也能“耕者让畔”;礼义破坏了,就是君子在朝廷里也会互相争斗。人们互相争斗天下就会大乱,天下大乱则产生贫富不均,就会有的贫穷有的富裕。人们富裕了就会讲仁义,满足了要求则斗争也就停止了。傍晚去敲人家的门,寻求水和火,贪得无厌的人也不吝啬,为什么呢?因为水和火很多啊。如果治理国家的人能使粮食像水和柴火那样充足,百姓哪里还会有不仁义的呢?

大夫曰: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饶则僭侈,富则骄奢,坐而委蛇,起而为非,未见其仁也。夫居事不力,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虽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

【注释】

博戏驰逐:赌博赛马,引申为寻欢作乐。

僭(jian)侈:过分奢侈。

委蛇(y0):同“逶迤”,这里形容人坐着时弯弯曲曲的样子。

居事:办事。

有:语首助词。畜:古通“蓄”,即储蓄。

【译文】

大夫说:整天寻欢作乐不务正业的人,都是富家子弟,而不是那些穷人。所以,百姓钱财多就会挥霍浪费,富裕就会骄横淫逸,在家萎靡不振,外出为非作歹,没见他们有什么仁义。办事情不尽力,用钱财不节约,尽管财物像水火一样多,贫穷仍然会立即到来。百姓不注意积蓄,就是当官的帮助他耕地织布,又怎么能使他富足起来呢?

贤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也。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上以奉君亲,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难与适道。

【注释】

“穷”下原有“乏”字,今据卢文弨、王先谦说校删。

《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之”二字原脱,杨沂孙曰:“‘教之’下应有‘道之’二字。”今案:《治要》引有“教之”二字,今据补订。《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即此文所本。杨补“道之”二字,乃据《论语》为言,《论语为政篇》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徙义,原作从义,今从《治要》引校改。《论语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字正作“徙义”“从善”,可以参证。

入孝出悌:在家孝敬父母,出门严守兄弟礼义。

《管子牧民》、《轻重》二篇和《史记管仲传》都有此语。

【译文】

贤良说:周公辅助周成王时,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国家没有穷人,周公并没有替老百姓耕地织布。改变成井田制,减轻百姓的赋税,百姓就会富裕。(百姓富裕了)上可侍奉君主和父母,自己没有饥寒的忧愁,礼教就可以推行了。《论语》上说:“(百姓)富裕了,还要怎么办呢?孔子回答:对他们进行教育。”用仁德教育他们,要求他们遵守礼义,百姓就会向往仁义而一心向善,没有人不讲“孝悌”,哪里还有什么奢侈懈怠的现象呢?管仲说:“仓库充足百姓就会懂得礼节,百姓富足就会知道荣辱。”所以,富足的百姓是容易适应礼义的,但也难于不教化而走正道。

大夫曰: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勿劳乎?故春亲耕以劝农,赈贷以赡不足,通滀水,出轻系,使民务时也。蒙恩被泽,而至今犹以贫困,其难与适道若是夫!

【注释】

《论语宪问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而:古通“能”。滀(x))水:积水。

轻系:犯有轻罪而被拘禁的犯人。

【译文】

大夫说:朝廷对于百姓,就像慈父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百姓忠于朝廷,难道就不需要教育他们吗?朝廷爱护他们,难道就不需要他们再劳动了吗?所以,春天官吏亲自耕种,以鼓励农业生产,救济生活困难的人,疏通积水,释放罪行较轻的犯人,为的是使民众能及时耕种。蒙受皇上的恩泽,至今还是贫困的人,他们为什么这样难以走正道啊!

贤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筑罕。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今时雨澍泽,种悬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畴赤地,而停落成市,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

【注释】

《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功筑罕,原作“功业牢”,与上下文义不相应,今改。此文本之《谷梁》,《谷梁传庄公二十九年》:“古之君人者,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功筑罕,民勤于财则贡赋少,民勤于食则百事废矣。”功筑罕:即土木建筑少。

须臾:片刻,一会儿,即不夺农时的意思。

召伯:即召公,见《刺复篇》注释。传说召伯在朝,有司请营召邑,召伯说不可以吾一身而劳百姓。于是亲自到民间甘棠树下受理讼事,就地裁断,百姓大悦,为作《甘棠诗》而歌之。事见《诗召南甘棠篇》及《说苑贵德篇》、《韩诗外传》一。

澍(sh)):通“注”,灌注。

乎:在。

停落:即亭落。落,村落。这里主要指村落。市:这里是城镇的意思。发春:即开春。

青幡(fan):青色的旗子。悬青幡而策土牛,汉制,立春之日,大小百官皆身穿青衣,在门外挂青色的旗子,摆上土牛、泥人,以表示劝农。

春令:汉代在立春日官府发布的有关农业生产的命令。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君主春天派人下去视察耕种,以弥补收益不足,秋天派人收税,以帮助供给不够的地方。百姓钱财少,就减轻贡赋,百姓(农忙)力量少,就少搞修建。朝廷爱惜老百姓的劳力,不耽误他们的一点农时。周朝的召公在甘棠树下处理事务,就是为了不妨碍农业生产。如今,春季雨水及时,种子放在那里却无人播种,秋季庄稼(熟透了)散落在地里得不到收割。田地荒废了,而官府(派百姓)去建筑的村落成了城市,开春以后,百官挂青旗,赶土牛,大概不是承君主之意劝民务农,而是因为春令上有规定才这样做的吧!

猜你喜欢
  卷七 广扬名章第十四·邢昺
  寡见卷第七·扬雄
  第一章 妇女之苦总论·梁启超
  卷七十一·陈祥道
  卷二十二·陆九渊
  泰伯篇·王夫之
  口才可以免祸·孔子
  幽梦影跋·张潮
  提要·赵汸
  卷七·胡广
  第六卦:《讼卦》·佚名
  命禄篇第三·王充
  卷九十八·道世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七谷类四言古禾           【魏】曹 植猗猗嘉禾惟谷之精其洪盈箱协穗殊茎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庙堂以昭祖灵谷            曹 植于穆圣皇仁畅惠渥

  • 酬燕公出湖见寄·张说

    赵冬曦纶綍有成命,旌麾不可攀。 湘川朝目断,荆阙夕波还。 果枉东瞻唱,兴言夕放闲。 携琴仙洞中,置酒灉湖上。 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 聚散本相因,离情自悲怅。 鸾翮非常戢,鹏天会昭旷。 永怀宛洛游,曾是弹冠望。

  • 列传第七十四 循吏·李延寿

    张膺 路邕 阎庆胤 明亮 杜纂 窦瑗 苏淑 张华原 孟业 苏琼 路去病 梁彦光 樊叔略 公孙景茂 辛公义 柳俭 郭绚 敬肃 刘旷 王伽魏德深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礼教以防其欲,虽为政以德,理实殊涂,百虑一致,在斯而已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九·姚之骃

    宫室门宫阙金桷雕櫋 元氏掖庭记元祖肇建内殿制度精巧瓦滑琉璃与天一色朱砂涂壁红重胭脂彤橑华棁金桷雕櫋穷一时之丽魫 袁桷诗春浅正宜毡作幕夜凉深恨魫为萧洵故宫遗録花亭毡阁环以棕墙緑障魫万安宫 元史太祖

  • 春秋别典卷十二·薛虞畿

    鲁定公【十四年】吴王阖庐闻允常【越王名】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刎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防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弘治三年十二月戊申朔 上视牲于南郊○彗星入室宿○庚戌总督漕运都御史张玮言徐州小黄河旧在州城西北上通沁水下接漕渠宋熙宁间河决为患守臣苏轼堤以巨石镇以黄楼自是水不为患近年黄河复决改流城北其势汹涌坏两岸军民

  • 一二五七 军机大臣等奏遵查《食货略》《学校考》系周琼吴锡麒分别纂校片·佚名

    一二五七 军机大臣等奏遵查《食货略》《学校考》系周琼吴锡麒分别纂校片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臣等遵旨查三通馆昨日所进《食货略》系编修周琼纂办,《学校考》系编修吴锡麒纂办,俱系该员自行校对。至该馆总裁,系臣王杰

  • 卷十八·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十八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絶修废举逸然後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师古曰论语孔子陈

  •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周作人

    “五四”运动是民国以来学生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因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得了空前的胜利,一时兴风作浪的文化界的反动势力受了打击,相反的新势力俄然兴起,因此随后的这一个时期,人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其实是也很确当的。在

  • 跋·施琅

    ●跋平南之役,圣天子授钺推毂于我大将军施公,而公果以肤功奏。其知人善任,诚千古帝王命将之盛轨哉!顾尝思之,古今克奏肤功者,皆其谋能素定,熟识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战则已,战则动出万全,功成一鼓。今读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陈专征

  • 礼四○·徐松

    濮安懿王园陵【宋会要】英宗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宰臣韩琦等上言:「伏以出于天性之谓亲,缘于人情之谓礼。虽以义制事,因时适宜,而亲必主于恩,礼不忘其本,此古今不易之常道也。伏惟皇帝陛下奋干之健,乘离之明,拥天地神灵之休,荷

  • 第十一 决篇 3·王诩

    【原文】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①,以正乱治②,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③者,以自决④也。【注释】①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判断是非,解决疑难,是事物发展的关键。陶弘景注:“治乱以之正,成败之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枢机之发,荣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无常品第八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言无常复有几种 因上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谓外道凡夫不得如实。而起无常生灭妄见。故说无常。圣人得如实理。应不起无常生灭妄见。世尊何故

  • 对笛卡尔的诘难·伽森狄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

  • 三余集·黄彦平

    宋代诗文别集。黄彦平著。此书世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其赋诗2卷、杂文2卷,合编为4卷。卷首列谢谔及汤思谦序。《永乐大典》辑自此集的诗文,有70余篇题为黄次岑,篇题为黄次山,而其《见山堂

  • 草书势·崔瑗

    一篇。书论。东汉崔瑗撰。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官至济北相。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并称崔、杜。张芝曾学其笔法。是篇言草书(主要指章草)的产生及特点。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佚名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opades/a 。凡三卷。有二部:一为,无着菩萨造,隋达磨崛多译。一为,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皆为解释本经之弥勒菩萨偈颂者。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宗泐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