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

“五四”运动是民国以来学生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因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得了空前的胜利,一时兴风作浪的文化界的反动势力受了打击,相反的新势力俄然兴起,因此随后的这一个时期,人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其实是也很确当的。在这个时期,我凭了那时浪漫的文艺思想,在做文学活动,这所谓浪漫的思想第一表现在我给《每周评论》所写而后来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里边。虽然我因为考虑妇人问题,归结到“女人的自由到底须以社会的共产制度为基础,只有那种制度,才能在女子为母的时候供给养活她,免得去倚靠男子专制的意志过活”(一九一八年十月论《爱的成年》),但是文学上所讲到的,还是很空洞的人类。这不只是《人的文学》是如此,便是在一九二〇年我给少年中国学会讲演的《新文学的要求》,也是那样的说法,结末处云:

“这新时代的文学家是偶像破坏者,但他还有他的新宗教,——人道主义的理想是他的信仰,人类的意志便是他的神。”我给少年中国学会先后讲演过三次,都是邓仲澥(后来改号中夏)高君宇二君来叫我去的,末后两次不记得是讲什么了,但大抵总是这一类的话吧。我除了写些评论之外,尤着力于翻译外国“弱小民族”的作品,在民国以前结集在《域外小说集》里,民国七八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结集为《点滴》——后来改称为“空大鼓”,其后在《小说月报》发表的则编为《现代小说译丛》,始终是一贯的态度。当时我在《点滴》的序文上说,新潮社的傅斯年罗家伦两人说在这里有特别的两点,要我特加说明,这便是一直译的文体,二人道主义的精神,因此在初版时曾将《人的文学》一篇附录在后边,再版时这才撤去了。关于第一点我却仍然坚持,在原序中有一节道:

我的文学活动的第二件,是在燕京大学文学会所讲演的《圣书与中国文学》。这是一九二〇年十一月廿一至廿七日所写成,至三十日晚间在盔甲厂的一间小讲堂里所讲,这当然因为是教会大学的缘故,所以选择了那样的题目,但里边所说的话却是我真实的意思,不是专为应酬教会而说的。从前在南京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听前辈胡诗庐说,学英文不可不看圣书,因为那“钦定”译本是有名的,所以我虽不是基督徒,也在身边带着一册《新旧约全书》,曾经有过一个时候还想学了希腊文来重译《新约》,至少也把四福音书改写成上好的古文。后来改译的兴趣已经是没有了,觉得它官话的译本已是很好,而且有些地方还可以作现在的参考,一方面当作文学作品来看,也是很有益的,特别是《旧约》里的抒情和感想部分,如《雅歌》,《传道书》和《箴言》等。我的讲演从形式与精神两点上,来讲它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很从思想方面把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牵连在一起,这方面结论上说:

“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我们要想理解托尔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奇的爱的福音之文学,不得不从这源泉上来注意考察。”不但是讲文学时是这样说,就是在别的泛论中国事情的时候,也曾经有这样的意见,仿佛觉得基督教是有益于中国似的。一九二一年的夏天,我在北京西山养病,写有几段《山中杂信》寄给孙伏园,那时报纸还没有“副刊”这东西,那几封便发表在《晨报》的第五版上。第六段是九月三日写的,里边说看见英敛之所著的《万松野人言善录》的感想道:

“我老实说,对于英先生的议论未能完全赞同,但因此引起我陈年的感慨,觉得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的运动去替代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我想最好便以能容受科学的一神教把中国现在的野蛮残忍的多神教打倒,民智的发达才有点希望。”但是这实在能有什么用呢?三年以后在什么书上见到斯宾塞给友人的信里说道德教训的无用,有这几句话道:

“我以为此后译本,应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但我毫无才力,所以成绩不良,至于方法却是最为适当。”现在不敢说方法一定是正确,因为事实上可能有具备“信达雅”这三样条件的,我只说自己才力不及,所以除直译之外别无更好的方法了。

“在宣传了爱之宗教将近二千年之后,憎之宗教还是很占势力,欧洲住着二万万的外道,假装着基督教徒,如有人愿望他们照着他们的教旨行事,反要被他们所辱骂。”这时我对于宗教可以利用的这种迷信方才打破了。上面已经说过,本来我是不信宗教的,也知道宗教乃是鸦片,但不知怎的总还有点迷恋鸦片的香气,以为它有时可以医病,以无信仰的人替宗教作辩护,事实上是有点矛盾也很是可笑的,那时对于非宗教运动的抗议,便是一例。但是这个矛盾,到了一九二七年也就取消,那时主张说:

“假如这不算是积极的目的,现在来反对基督教,只当作反帝国主义的手段之一,正如不买英货等的手段一样,那可是另一问题,”也是可以做的一种事了。关于文学的迷信,自己以为是懂得文艺的,这在“自己的园地”的时代正是顶热闹,一直等到自己觉悟对于文学的无知,宣告文学店关门,这才告一结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一 武十七王·萧子显
  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六·荀悦
  卷十一·常璩
  麟台故事后序·程俱
  ●卷第三十·胡三省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四·徐乾学
  卷一百二十八·杨士奇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杨士奇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弢园笔乘·王韬
  皇王大纪卷二·胡宏
  卷二十四兵志四陆军·黄遵宪
  乐书第二·司马迁
  大理土司传·张廷玉
  卷四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三元明小说话本中依托宋人词·唐圭璋

      钱易   易字希白,吴越倧子。真宗朝进士,累迁至翰林学士,天圣四年卒。   蝶恋花   一枕闲欹春昼午。梦入华胥,邂逅飞琼作。娇态翠颦愁不语。彩笺遗我新奇句。   几许芳心犹未诉。风竹敲窗,惊散无寻处。惆怅楚云

  • 危昂霄·唐圭璋

      昂霄字次房,光泽人。耽嗜经史,不乐仕进。从游者就田间问学,称为渫漈先生。   眼儿媚   题九里桥   睛云十丈跨杉溪。偏称夜凉时。我来正值,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谪仙不住人间世,此恨有谁知。何人画我,倚阑得句

  • 提要·顾炎武

    臣等谨案诗本音十卷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一也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説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即注曰古音某大

  • 二集卷三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古今体九十五首【辛未九】山庄起程之作两日山庄驻清跸三秋塞猕发行旌洒尘细已霏凉雨送爽轻刚值快晴背眄渝关千嶂叠径穿涧水一桥横讵惟习武勤边计欲答贤王爱戴诚蒙古王公例於波罗河屯晋接

  • 卷一百十一·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淸奉旨校刋词话【唐一】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

  • 七言巻四十四·洪迈

      七言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逄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髙楼一曲歌  答段柯古见啁  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尾薪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弹筝人  天宝年中

  • 卷二百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七息夫牧息夫牧萧頴士门人诗一首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并序】序云冬十有二月家君宰邑许下夫子问津颍上二贤将驰会府皆适兹土夜处狭室列座有位尊卑俨如或捧觞上夀或抠衣请益

  • 长离阁集目录·王采薇

    长离阁集一卷(诗七十一首词一首)燕燕于飞 山中作 自君之岀矣 山中忆呉如霞姊 复与季逑夜起视月同作 池上书寄薇隐 望夫石 香草河舟晚 晓步 梦游 秋胡 兰芝曲 华淸曲 昆灵曲 前楼 句容斋舍 寒食吟 秋夜荅季逑 梦天 春眠

  • ●白香集卷下之二·沈行

    钱塘沈 行履德着 莆阳宋 珏比玉校 禹航严 顺忍公阅 秣陵叶胤祖肇禧订 咏梅集句(七言绝句共二百四十四首) ◆咏梅集句(七言绝句共二百四十四首) ○一 凌寒淡泊笑妆成带月笼窓似有情半落半开临埜岸浑如湘浦见皇英 唐罗

  •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蔡徵·姚思廉

    宗元饶,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敬闻。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迁征南府行参军,仍转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高祖受禅,除晋陵令。入为尚书功论郎。使齐还,为廷尉正。迁太仆卿,领本邑大中正,中

  • 段秀实传·刘昫

    段秀实的字叫成公,陇州氵开阳县人。祖父段达,曾任右卫中郎。父亲段行琛,曾任洮州司马,后因段秀实赠官扬州大都督。段秀实生来极行孝,六岁时,母亲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母亲病好转了,才喝水吃饭。他长大后,沉着稳重有决断。天宝四

  • 王绍瀛·周诒春

    王绍瀛 字叔海。年二十九岁。生于广东广州。父逊卿。业商。家中住址。香港德辅道中五十八号二楼。已婚。女一。初学于香港格致书院及唐山路矿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科罗拉多矿业学校。习矿科。民国二年。得

  • 卷三十五·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三十五    宋 黄伦 撰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

  • 卷三百三十·佚名

    △初分巧方便品第五十之三佛言:善现,如是如是,不可说义无增无减。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增无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增无减。四念住亦无增无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无增无减。四静虑亦无增

  • 问观品第二十七·佚名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而观诸法。何等为菩萨。何等为般若波罗蜜。何等为观。尊者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如所问何等为菩萨。菩萨者为道士也。故名为菩萨。以道故知诸法事而无所入。问曰:知何等诸法事

  • 训 语 鳞 爪·太虚

    一今日学僧即他日之佛教主人翁,必须养成一种忍苦耐劳之精神,勤俭勇为之习惯,如行路不要坐车,住屋不要考究,穿衣不要漂亮,吃饭不厌粗恶等等,然后可称完全之学僧。二学以致用,学而无用,等于不学。汝等学佛,纵能精通三藏,亦免不了说

  •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如来建立之土。号叹法身深奥悦豫普见棚阁。为大严净显曜威宫琉璃之藏如来所行。佛时兴出无量之路。为法界宫。观菩萨身。光明清净。师子之座。咸受一切菩萨之体。为大法座。

  • 矫亭存稿·方鹏

    明方鹏(约1521前后在世)撰。是书为方鹏弟方凤所编,有嘉靖间刻本。凡十八卷。前有嘉靖十年 (1531) 吴仕序,末有嘉靖十四年(1535) 方凤跋。《续稿》 凡八卷。前有嘉靖十八年(1539)周凤鸣序,嘉靖十九年 (1540) 自记,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