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武帝谓汲黯无学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弊中国以事夷狄,庇其叶而伤其枝。」若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帝且曰「古有社稷臣,黯近之矣。」
张释之谓今法如是
张廷尉当渭桥下惊乘舆马者以罚金,文帝怒,张廷尉争以为不可更重,是也。然谓「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方其时,上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则非也。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法固所与天下公共也,苟法有不善,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而独曰今法如是,可乎?
虞书曰:「宥过无大。」周书曰:「乃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既道及厥辜,时乃不可杀。」县人闻跸匿桥下久,谓乘舆已过而出,至于惊马,假今有败伤,亦所谓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是固不可杀。释之不能推明此义,以去文帝之惑,乃徒曰法旭是。此后世所以有任法之弊,而三代政刑所从而亡也。
杂说
皇极之建,彝伦之叙,反是则非,终古不易。是极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是非之致,其可诬哉?
是理之在天下,无间然也。然非先知先觉为之开导,则人固未免于暗。故惟至明而后可以言理。学未至于明而臆决天下之是非,多见其不知量也。
念虑之正不正,在顷刻之间。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事皆在其心。《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世固有两贤相值而不相知者,......如老泉之于王临川,东坡之于伊川先生是也。
诚使圣人者并时而生,同堂而学,同朝而用,其气禀德性,所造所养,亦岂能尽同?
至其同者,则禹益汤武亦同也。......虽田亩之人,良心之不泯,发见于事亲从兄、应事接物之际,亦固有与圣人同者。指其同者而言,则不容强异。
然道之广大悉备,悠久不息,而人得之于道者,有多寡久暂之殊,而长短之代胜,得失之互居,此小大广狭浅深高卑优劣之所从分,而流辈等级之所由辨也。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
《书》疏云:「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天体圆如弹丸,北高南下。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出地下三十六度。南极去北极直径一百八十二度强。天体隆曲,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春分日行赤道,从此渐北。夏至行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极六十七度,去南极一百一十五度。从夏至以后,日渐南至,秋分还行赤道与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极六十七度,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处,谓之黄道。又有月行之道,与日相近,交路而过,半在日道之里,半在日道之表。其当交则两道相合,去极远处两道相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之大略也。黄道者,日所行也。冬至在斗,出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出赤道北二十四度。秋分交于角,春分交于奎。月有九道,其出入黄道不过六度,当交则合,故曰交蚀。交蚀者,月道与黄道交也。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近世尚同之说甚非。理之所在,安得不同。
古之圣贤,道同志合,咸有一德,乃可共事。然所不同者,以理之所在,有不能尽见。
诚君子也,不能,不害为君子;诚小人也,虽能,不失为小人。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学者规模,多系其闻见。孩提之童,未有传习,岂能有是规模?
无德而富,徒增过恶,重后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长保?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故君者,所以为民也。《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君不行仁政,而反为之聚敛以富之,是助君虐民也,宜为君子之所弃绝。
猜你喜欢 卷四·朱熹 论语集说卷八·蔡节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孔子 卷二十四·余萧客 卷一·俞皋 卷十四·张尔岐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分别品第八十四(丹本作分别四谛品)·佚名 卷第二·李遵勖 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太虚 评大乘起信论考证·太虚 第五十一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八·澄观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佚名 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