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贤第二十二
【题解】
“讼”,目录作“颂”。“颂”、“讼”古通。这篇是大夫和文学接着前篇“二三子殊路”问题,就什么是“贤者”的问题展开讨论。
大夫曰:刚者折,柔者卷。故季由以强梁死,宰我以柔弱杀。使二子不学,未必不得其死。何者?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未见其为宗庙器,睹其为世戮也。当此之时,东流亦安之乎?
【注释】
强梁:强横不讲理。
伐能:夸耀自己的才能。
“牧”原作“收”,义不可通,二字因形近而误,今改正。巨牧:大官。这里指重用。“以己”下原有“之”字,今据姚范说删。
宗庙器: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古时视为十分珍贵的东西。这里比喻有用的人材。
【译文】
大夫说: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柔软的东西容易卷曲。所以子路由于强横不讲理而死亡,宰我因为软弱无能而被杀。假使这两个人不跟孔丘学习,也未必那样死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尊自大,夸耀自己的才能,本来智慧浅薄,却想得到重用,只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不能使自己去服从别人,无人注视却要自我表现,无人购买却要自高身价,这就是宰我被杀、子路被剁成肉酱的原因。没有看到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只看到他们被当世人杀掉。在那时,他们只能随江水东流,不然能到哪儿去呢?
文学曰:骐骥之挽盐车,垂头于太行之坂,屠者持刀而睨之。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蓬头相聚而笑之。当此之时,非无远■骏才也,非文王、伯乐莫知之贾也。子路、宰我生不逢伯乐之举,而遇狂屠,故君子伤之。若“由不得其死然”,“天其祝予”矣。孔父累华督之难,不可谓不义。仇牧涉宋万之祸,不可谓不贤也。
【注释】
“骐骥”原作“骐麟”,今据王先谦说校改。
“太行”下原无“之坂”二字,今据王先谦说补。坂:山坡。
睨(n@):斜着眼睛看。
远■骏才:“■”,“筋”的俗字,筋骨。远筋,可行远路的筋骨。
远筋骏才,指好马和有才能的人。
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又名孙阳,善于相马。卢文弨曰:“‘之’犹‘其’。或云:‘知、之二字倒。’”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祝,断绝。
孔父累华督之难:事出《春秋·公羊传》。“孔父”即孔父嘉,是孔丘的祖宗,任宋殇公的大司马。华督(宋殇公的太宰)要杀宋殇公,认为孔父嘉在不好下手,于是先攻打孔父的家,宋殇公知道后,赶去救孔父,结果两人都被华督杀死。
仇牧涉宋万之祸:宋万,宋闵(《史记》作“湣”)公的大将,姓南宫,名万。宋万杀了宋闵公捷,仇牧(宋闵公的大夫)闻讯去救,也被宋万杀死。事见《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译文】
文学说:像千里马拉着装运食盐的车子,低着头走在太行山的山坡上,屠夫也会拿着刀斜着眼睛看它(准备杀掉它)。姜太公穷困时,在朝歌挑着担子卖东西,那些披头散发的人聚在一起嘲笑他。那时,并不是没有好马和有才能的人,只是除了周文王、伯乐以外,没有人认识他的价值。子路、宰我没有遇到伯乐那样的人来推荐他们,而遇到了疯狂的屠夫,所以君子为他们感到悲伤。“像子路那样的惨死”,“是老天爷断绝我的啊!”孔父被华督杀死,不能说孔父不仁义。仇牧遭到宋万的杀害,也不能说仇牧不是贤人。
大夫曰:今之学者,无太公之能,骐骥之才,有以蜂虿介毒而自害也。东海成颙、河东胡建是也。二子者以术蒙举,起卒伍,为县令。独非自是,无与合同。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轹公主,侵陵大臣。知其不可而强行之,欲以干名。所由不轨,果没其身。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狡而以为知,讦而以为直,不逊以为勇,其遭难,故亦宜也。
【注释】
虿(chai):蝎子一类的毒虫。也,与“者”通。
成颙(y¥ng):人名,生平不详。胡建:西汉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字子孟,汉昭帝时任守军正丞和渭城县令。曾以追捕刺客为名,包围和搜查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宫室。盖长公主上书告发,因而被捕自杀。事见《汉书·胡建传》。
狂狷(juan),狂妄急躁。不逊:不谦让。
忮(zh@)害:嫉妒。恭:有礼貌。
刻:刻薄。轹(l@):欺压。
东观之殃:指孔丘杀害少正卯于东观之下事而言。这里代指杀身之祸。《论语·阳货篇》:“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能者,恶讦以为直者。”即此文所本。讦(ji6):攻击别人。
故:通“固”,本来。宜:应该。
【译文】
大夫说:现在的儒生,既没有姜太公那样的才能,又没有千里马那般的本领,有的只是像蜂虿放毒一样,自己害自己的伎俩。东海的成颙、河东的胡建就是这种人。这两个人依靠欺骗的本领得到推举,从一个士兵当上了县令,以己意为是非,得不到别人的赞同。邀他不来,推他不走,狂妄急躁而不谦让,嫉妒而没有礼貌,刻薄欺压公主,侵犯凌辱大臣,明知不行还要蛮干,一味追求名声。所作所为不遵守国家法规,结果丧失了生命。没有看到他们建立什么业绩,只见他们遭到杀身之祸,身犯大罪,不能活到老而病死。他们用狡诈来表示自己的聪明,用攻击别人来表示自己的耿直,用不谦让来表示自己的勇敢,他们遭到处死,本来是应该的。
文学曰:二公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直己以事上,竭力以徇公(1),奉法推理,不避强御,不阿所亲,不贵妻子之养,不顾私家之业。然卒不能免于嫉妒之人,为众枉所排也(2)。其所以累不测之刑而功不遂也。夫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3)。赵奢行之平原(4),范雎行之穰侯(5),二国治而两家全。故君过而臣正,上非而下讥(6),大臣正,县令何有(7)?不反诸己而行非于人(8),执政之大失也。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也(9);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10)。今不睹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无其能得乎(11)?
【注释】
(1)徇(x)n)公:不讲私情,一切为公。
(2)众枉:很多不正直的人。
(3)股肱(g#ng):大腿和胳膊。这里指君主身边的大臣。
(4)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曾任田部吏,主收租税。平原:平原君,赵武灵王子,名胜,封于平原(赵邑,今山东省德州市南),故以为称。平原君家不肯交纳租税,赵奢依法杀掉平原君家管事的九个人。平原君以为贤,言于赵惠文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见《史记·赵奢传》。(5)范雎(j&):战国时魏人,字叔,初事魏中大夫须贾,以事被笞逐,乃化名为张禄,入秦。秦武王死后,秦昭王年幼,昭王母宣太后把持政权,任用他的弟弟穰侯(魏冉)为宰相,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佐之,称为四贵。范雎拜见秦昭王,献上治国的方法,说明太后任用穰侯等人,秦国有亡国的危险。昭王听了范雎的话,连声称好,废掉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任范雎为宰相。事见《史记·范雎列传》。
(6)非:错误。讥:讽谏,批评。
(7)“有”原作“肯”,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8)反诸己:自我检查。行非于人:指责别人的不是。
(9)子椒:楚司马,与令尹子兰同谮屈原,见《新序·节事篇》、《汉书·杨雄传》苏林注、《潜夫论·明闇篇》及《后汉书·孔融传》。谮(z6n),说坏话,陷害别人。(10)鲍叔:即鲍叔牙,少时与管仲为友。同贾南阳,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乃推荐管仲为齐桓公的丞相,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事详《史记·管晏列传》(11)无其能得乎:“能得乎”的意思。“无其”,连用语词,古书或作“亡其”(见《庄子·外物篇》),或作“忘其”(见《战国策·赵策》),或作“妄其”(见《国语·越语》),义都与此同。
【译文】
文学说:成颙、胡建二人有着精诚洁白的胸怀,执行赤诚无私的治国之道,克己奉公,尽力为国家效劳,遵守法令,审理案件,不畏强暴,不偏袒亲信,对抚养妻子儿女和建立自己家业等私事,很不在意。但仍然免不了受人嫉妒,受到很多不正直的人的排挤。这才是他们遭到预料不到的惨刑,而功名不成的原因。皇族不正派,法令就很难实行,辅政的大臣不正派,坏事就要发生。赵奢对平原君的家臣依法惩办,范雎代替穰侯为秦丞相,赵国和秦国都得到治理,而且两家都得到了保全。所以君主有过失,臣子就要出来纠正,上面有错误,下面就要批评,大臣正派了,地方官吏还能不正派吗?自己不作自我检查,反而去指责别人的不是,这是当政者的大错误。屈原所以投河自杀,是因为遭受子椒的陷害;管仲所以能够实施其治理国家的办法,是靠鲍叔牙的推荐。现在看不到鲍叔牙那样的人的作用,而只见到屈原投汩罗江这类的灾祸,虽然想活到老而善终,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猜你喜欢 卫灵公第十五·朱熹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一·袁燮 卷三十·湛若水 提要·胡炳文 春秋大全卷二十六·胡广 第四章 7·辜鸿铭 礼记析疑卷三十四·方苞 卷三十九·鄂尔泰 卷三十二·王天与 书传会选卷一·刘三吾 卷七·朱熹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卷六十二·道世 敦煌译本·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陀波利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