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缁衣

陆德明引刘瓛云「缁衣,公孙尼子所作」,然则篇中所有「子言之」、「子曰」者盖公孙尼子也,不然,鲜不以为孔子矣。因知记中他篇亦有「子曰」字者,本非冒为孔子,不可便以为孔子之言也。然安得有刘瓛其人者,篇篇指为某人作哉?此篇旨趣虽平浅,然孔孟之义为多,老庄之义犹少,未大倍于圣人之道,不可因其为公孙尼子之作而遽少之也。冯氏、郝氏之徒,皆谓其理不纯正,正以其知为公孙尼子而云也。吁!岂非耳食哉。(卷九二,页一)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好贤」「恶恶」二句,可谓善于言诗矣。缁衣「敝,予又改为」「敝,予又改造」「敝,予又改作」,巷伯「投畀豺虎」「投畀有北」「投畀有昊」,其辞皆有加无已,正自相当,斯所以为好恶之至也。(卷九二,页二)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首言德、礼、政、刑,仿论语两言有耻无耻,盖为君上使民重耻而发,此去「耻」字,似失其意。(卷九二,页三)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岂必尽仁」,郑氏谓「非本性能仁」,据语气此解为合,余皆曲解。然则其言有弊,类荀子之学也。(卷九二,页四)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于仪。』」?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诗作「愆?「」,字通。

王言四句,比物精妙,可谓名言。(卷九二,页五)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至、志同。吉、告字之讹。

为上可望而知,开诚布公,故臣不惑于其君。为下可述而志,言行皆可述而志之,不敢有所欺蔽,故君不疑于其臣。(卷九二,页八)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

郑氏曰:「引君所不及,谓必使其君所行如尧舜也。烦所不知,谓必使其知虑如圣人也。凡告喻人当随其才以诱之。」按:当时荀、韩一派原有此种议论,郑依文以解之,是也。胡邦衡举孟子「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折郑为误,盖孔、孟之言不可以律子书耳。(卷九二,页九)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得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疏引皇氏曰:「言在上政令所以不行,教化所以不成者,祇由君上爵禄加于小人,不足劝人为善也。由刑罚加于无罪之人,不足耻其为恶也。」此解是。马彦醇及陈用之谓:政教者,爵刑之本,无政教,而徒加爵刑,故不足劝善耻恶。人君不可亵刑轻爵,当以教化先之。此解殊失语气,且下引书皆言刑事,则其重爵刑、非重政教可知。(卷九二,页一一)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似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忠敬皆属君言,孔氏以忠属臣言,非是。(卷九二,页一二)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于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此节之义,解者从来瞶瞶。荀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本其意,故以「溺」字为说。解见下节。先言小人溺于水,此是譬意;解者皆以溺水、溺口、溺民三者并言,其言溺水意,似戒人勿戏水弄潮,恐致溺身者,全不分主客可笑。再言君子溺于口,亦是陪意;大人溺于民,乃是正意也。盖谓水之易狎而易以溺人,与口之易出而易以溺人,民之易慢而易溺人一也。「故君子不可不慎」,谓君子慎于口而谨言,大人慎于民而敬民也。君子统大人言「溺水」是譬意,故结局不言小人不可不慎,「溺口」亦是陪意,故下独言「溺民」之义。(卷九二,页一六)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雅作「牙」,资书作「咨」,祈,书作「祁」,末「怨」字之下,按:书阙一「咨」字。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即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则上节「溺」字是本荀子为说,而「溺水」是譬意,「溺口」亦是陪意,甚彰明矣。(卷九二,页一八)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身不正,故义不壹。言不信,故行无类也。无类谓不类其信,下章多言言行,故分属之。(卷九二,页一九)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多闻」一段仿论语「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章为说。「多闻,质而守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多志,质而亲之」,多见而识之也。「精知,略而行之」,则非不知而作之者矣。(卷九二,页一九)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此言君子择交之道。(卷九二,页二一)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着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此言君子择交之道。(卷九二,页二一)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皋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私惠不归德,谓但以私惠及贤,而不归诚于其德,是徒悦贤而不能举,子思所谓「以犬马畜伋」是也,故君子不自皋焉。郑氏谓「亵渎邪辟之物,是为不归于德」,甚迂,乃诸家从之。或云不归本于道德,或云不合于道德之公,皆牵强添设,不协文理。(卷九二,页二二)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苟有车,必见其轼」,言有于此,必彰于彼也。「苟有衣,必见其敝」,言有其始,必要其终也。人言必闻其声,犹车必见其轼也;人行必见其成,犹衣必见其敝也,以着言易不可轻发,行难必当有终也。注疏谓人之言行必慎其终,未免不包有车见轼之喻。宋儒以言行贵诚实为言,于有衣见敝之喻,又不协。(卷九二,页二三)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寡旧读为顾,今如字,周作割,田观作申劝,皆误。

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即论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之义。(卷九二,页二四)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此本论语而变其说,以「不可以作巫医」为不可以为卜筮,盖因论语下有不占之文,而遂牵合为不可为卜筮也。复误解「不占」之义,谓无恒者于龟筮犹不能知之,以占卜筮而况于人乎?此言本欠达,所以注疏诸家又皆误解为:龟筮犹不能知无恒之人,若然则龟筮仅能知君子,不能知小人,何以为神物?而卜筮亦仅君子用之,小人不用矣,益不可通。马彦醇因此并谓论语「不可作巫医」亦是谓: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若然,君子多在世,小人多不在世矣,更足拊掌。篇中所引逸书之辞,说俱见古文尚书。(卷九二,页二六)

猜你喜欢
  卷五 士昏礼第二·郑玄
  阅武第四十一·佚名
  大学衍义卷二十三·真德秀
  卷二十三·李廉
  春秋金锁匙·赵汸
  卷四十三·沈廷芳
  附録卷中·江永
  说日篇第三二·王充
  卷十·吕祖谦
  卷五十五·王与之
  卷一百七·佚名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一·德辉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月灯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集卷二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一古今体九十八首【甲子二】二月二十七日耕耤礼成得诗四首昭苏春气浓千亩正南纵劝穑倡羣辟明禋考秩宗轻云笼旭日殷礼享先农伫望甘膏沛微衷益致恭皇考勤农

  • 静思集原序·郭钰

    桂林郭君彦章自其先世林磵先生得紫阳朱子之学于静春刘公子孙世守以为家法后来若西牕先生諟溪先生皆能沈潜精敏深有造诣其所自得于先儒之议多所发明彦章固守其家法者也经乱以来遇事感触情之所至勃郁于中不能自已则辄形

  • 诸夏侯曹传第九·陈寿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

  • 卷四百三十四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丁酉朔,詔無得受文彥博乞致仕章。   戊戌,翰林學士蘇轍進呈神宗御製集,宰臣呂大防進讀詩數篇,太皇太后泣下。大防奏曰:「神宗文章自萬世不朽,願少抑聖情。」   己亥,翰林學士承

  • ●卷第十八·胡三省

    【汉纪十】起着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一三三年)①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雍,于用翻。畤,音止。〕②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祠灶者,祭灶以致鬼物,化丹砂以为黄金,以为饮食器,可以延

  • 卷之四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三·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三传第十七克什克腾部总传克什克腾部在古北口外至京师八百有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四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七里东界翁牛特及巴林西界浩齐特及察哈尔正蓝旗牧厰南界翁牛特北界乌

  • 邢邵传·李延寿

    邢邵,字子才,小字叫吉。小时候因避讳,不再叫这个名字。五岁时,北魏吏部郎,清河人崔亮看见他十分惊奇,说“:这孩子今后当有大的作为,地位和声望都会很显著。”十岁就能写文章,很有才思,智慧聪明,记忆力强,每天能背诵万余言。族兄邢

  • 二一、孔子过宋考·钱穆

    《世家》:&ldquo;孔子去卫,过曹,适宋,又过郑,遂至陈。&rdquo;臧庸《拜经日记》云:&ldquo;二适字,皆过字之误,宜据《年表》校正。&rdquo;今按:过曹事他无所见。过宋之事,《论》《孟》皆有之。《论语》:&ldquo;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

  •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目録·金简

    奏议成造木子【有图竝木槽铜漏子式二】刻字【有图竝刻字木床式】字柜【有图竝式】槽版【有图竝式】夹条【一分通长 半分通长一分长短 半分长短】项木【与夹条总图总式】中心木【与夹条项木总图总式】类盘【有图竝式

  • 卷五十七、平定新疆及回收伊犁条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元年,春三月,命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初,同治元年六月,陕西回民滋事,围攻省城,并扰同州、蒲城。命皖豫督师胜保移军往讨。十月,胜保覆军,逮京赐自尽,以别州将军多隆阿代之。至二年二月,甘肃回民攻陷固原、

  • 春秋亿卷四·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谷梁曰继正即位正也于是僖未而即位何也即位必歳首不可以缓故而旷年无君也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杜氏曰不书朔官失之也天王使叔服来防谷梁曰曰防其志重天子之礼也夏四月丁巳

  • 孔佛·欧阳竟无

    有體,有用,有依體之用,有用滿之體。宇宙萬有,群眾思慮,莫不依于一心。心必有其體而後可心,狀體之相貌,強而名之曰寂,非寂而誰足以當之?心必有其用而後能心,狀用之相貌,強而名之曰智,非智而誰有以能之?智非尋常分別之慧也,必有以見寂

  • 贤愚经卷第七·佚名

      (三六)大劫宾宁品第三十一(丹本此品前在第四卷为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王名波斯匿。于时南方有国。名为金地。其王字劫宾宁。王有太子。名摩诃劫宾宁。其父崩背。太子嗣位。体性

  • 卷第七十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七十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余 【经】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

  • 广黄帝本行记·佚名

    一卷。题唐阆州晋安县主簿王瓘撰。原书三卷,上、中二卷述黄帝成长及治理天下之事,此二卷已亡佚。今仅存一卷, 即下卷,叙述黄帝修道成真之事,因收入《道藏》得以保存。主要记述黄帝使天下大治之后,寻仙访道之事。记载

  • 春秋金锁匙·赵汸

    一卷。元赵汸撰。此书撮举孔子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同类者互相推勘,研究其异同,以明其属于正例变例。如以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与桓十一年“柔会宋公盟于折”合为一条,其下云:“春秋以前征伐之不下于大夫也

  •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智旭

    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